包含詩人是如何懷念暢當?shù)牡脑~條
很多朋友對于詩人是如何懷念暢當?shù)暮筒惶裉炀陀尚【巵頌榇蠹曳窒恚M梢詭椭酱蠹遥旅嬉黄饋砜纯窗桑?
思分析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思念"這種情感的
詩人通常是以物代情,通過山水花鳥等的事物來指代相思,離愁別緒,和相逢時的歡愉
通常代相思的是紅豆(參見《相思》紅豆生南國)月(《水調(diào)歌頭》,《江南柳》)花 ,水等,
如果有時間,可以多讀讀相思之類的詩:
《相見歡》 《虞美人》《破陣子》————李煜、
《蘇幕遮》————范仲淹
《西江月》《江城子》(懷念妻)————蘇軾
《鵲橋仙》《臨江仙》————秦觀
《一剪梅》————李清照
《玉樓春》————晏殊
《卜算子》————李之儀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蘇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西江月——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鵲橋仙——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臨江仙·——-秦觀
【秦觀】
千里瀟湘挼藍浦,蘭橈昔日曾經(jīng)。月亮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檣情悄,遙聞妃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
一剪梅
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
【宋】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
玉樓春
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附:其實詩是閱讀越有味的,如果讀的多了,見多了技巧就會出來(如曹雪芹《紅樓夢》中香菱學詩),所以建議大家多讀,一定會有效的!還有讀詩時有條件可以造一種意境,有助于評委詩中的情感和詩人所想表達或隱藏的感情。( 以上詩只是參考)
古代詩人是如何通過古詩表達思鄉(xiāng)情感的?
古代詩人很想念自己的親人,卻不能看望,于是賦詩一首。
1、《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2、《歸家》【唐】杜牧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3、《鄉(xiāng)思》【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4、《京師得家書》【明】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5、《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
6、《聞雁》【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7、《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8、《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10、《月夜億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唐】劉長卿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xiāng)心。野寺來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12、《竹枝》【唐】劉禹錫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xiāng)情。
13《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隋】江總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14、《示兒》【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5、《漁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16、《思江南》【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故鄉(xiāng)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17、《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8、《渡江漢》【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jīng)冬復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9、《滯雨》【唐】李商隱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故鄉(xiāng)云水地,歸夢不宜秋。
20、《送吳十九往沅陵》【唐】王昌齡
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
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xiāng)。
《登鸛雀樓》賞析
《登鸛雀樓》
年代: 唐 作者: 暢當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作品賞析
鸛雀樓:唐朝時建于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層樓,是當時的登臨勝地,后廢毀
詩人的視角在前后兩聯(lián)發(fā)生了轉(zhuǎn)換,前一聯(lián)寫俯視所感,后一聯(lián)寫縱目所望。
后一聯(lián)以天垂四野、黃河奔向遠方山谷的壯闊景象,映襯出鸛雀樓的雄偉氣勢。
運用對偶,給人以工整勻稱的美感,這是本詩寫作上的一個突出特點。
賞析這首詩的情感,主要應抓住“高出塵世間”這一句,詩人通過登高遠望,抒發(fā)了超俗脫塵、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王之渙的同題詩不僅寫出了在鸛雀樓上所望見的壯闊景象,而且包含著“登高才能望遠”這一人生哲理,境界顯得更加高遠。
一、景象描寫:暢當詩開篇寫樓的高峻。“迥”顯其高遠,“臨”顯居高臨下之勢,“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寫登樓遠眺的四周景象,比較一般;王之渙詩景象壯闊,視野無窮。二、思想內(nèi)涵:暢當詩以自己視覺的居高臨下,表現(xiàn)了自己孤傲灑脫的情懷,也寫出遠離人世塵俗的意象。詩人在進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為人高傲,胸有大志,不甘寂寞,可以說,這首詩是詩人自身情懷的真實流露。王之渙詩,則在平常的寫景之中,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并給人以奮發(fā)向上的激情。
鸛雀樓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西面,黃河中的一個小島上,高三層,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水,為唐代登覽勝地。許多詩人都曾登臨賦詩。暢當這首詩在宋代曾獲很高評價,與王之渙同題名作并舉。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藝術(shù)表現(xiàn)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這詩和王之渙詩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中唐詩人。他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進士擢第后,仕途淹滯,有志不騁,也曾隱游,“拙昧難容世,貧閑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他自視清高,志不茍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fā)。從當時歷史條件看,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內(nèi)容是進步的。而這種勵進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整理:zhl201610
王之渙和暢當 登鸛雀樓 對比
《登鸛雀樓》辨析
詩因樓出,樓因詩名,唐代兩位詩人王之渙和暢當分別寫過一首《登鸛雀樓》,由于王詩在前,名聲較大,幾乎掩沒了暢詩的影響,后世論詩常把兩首同題詩比較而談,囿于成見,沿襲舊說,褒王抑暢者居多,論者認為暢詩不如王詩是因為暢當?shù)摹兜躯X雀樓》純粹寫景(或者說景中少人),無理無情,無勢無志;而王詩則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理入景勢,志由物出。果真如此嗎?筆者經(jīng)過反復再三的涵泳玩味,的確不敢茍同這種觀點,試申述理由如下:
暢當?shù)摹兜躯X雀樓》是這樣寫的:“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前二句寫樓高以寄懷。鸛雀樓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空飛鳥似乎也只能望“高”興嘆,低棲其下。站在鸛雀樓上的詩人居高臨下,縱目遠眺,仿佛覺得萬丈高樓,頂天立地,橫空出世。這兩句以飛鳥難以飛臨反襯鸛雀樓高及云天,以塵世景物的低矮渺小反襯鸛雀樓的高高在上,夸張和想象相結(jié)合,靜態(tài)和動感相交融,營構(gòu)了一幅高遠遼闊、雄渾蒼茫的壯觀圖景。寫樓,有遠離飛鳥,出世超塵之想,寫人有高蹈塵外,遺世獨立之思,化靜樓為動感,寓情勢于景物。 詩人孤高傲世、獨步青云的風姿,詩人豪情滿懷、壯志凌云的胸襟,詩人高瞻遠矚、超群脫俗的情志,全在這精心營構(gòu)的雄渾圖景之中展露無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崇山峻嶺,連綿起伏,如銅墻鐵壁鎖住平原田野,似萬千雄兵圍抄高樓曠野;南來東向的黃河奔騰咆哮,如驚龍騰空,似銀蛇起舞,排山倒海,呼嘯而來,洶涌而去,以雷霆萬鈞之勢,憑鬼斧神工之力,把橫梗在前的山脈攔腰斬斷。這兩句概括描寫,勾勒山河的形貌氣勢。以“圍”寫山,凸現(xiàn)山巒起伏,連綿不斷的地理形貌;以“入”寫河,彰顯黃河萬里奔騰,滔滔向前的強勁力量。“斷”字入詩,耐人尋味。李白有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望天山門》),“斷”字氣貫長虹:長江洶涌澎湃,虎吼雷鳴,似倚天長劍把天門山一分為二。同樣,暢當用“斷”字也傳神地表現(xiàn)出黃河驚天動地、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任何艱難險阻,任何崇山峻嶺,都阻擋不了黃河一瀉千里,滾滾向前的潮流。如此恢宏壯闊的場面,如此壯浪奇絕的氣勢,如此震天動地的偉力,活脫脫地烘托出詩人開闊高遠的胸襟和激越奔放的豪情,這兩句與前兩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能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這首詩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暢當才情卓異,自視清高,不茍流俗,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大展宏圖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fā)。這種志存高遠,積極進取,挑戰(zhàn)困難,向往自由的精神,不是通過王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句子傳達出來,而是作為一種情操氣度滲透在山川景物當中,不可目遇只可神會,涵詠品味,自然能夠體察出來。可見暢詩寫景狀物,圖形繪貌之中亦暗含情志理勢,決非一般論者所言的“純粹寫景”。
【每日一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大意: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鸛雀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的西南,樓體壯觀,氣勢雄偉,所以歷代文人雅士很多都來到鸛雀樓登高遠望,作詩以記。根據(jù)北宋政治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其中唐代詩人李益、王之渙、暢當?shù)娜自娮顬槟捴巳丝凇@钜妫ü?48年~公元825年)是唐朝著名的“大歷十才子”之一,他的詩風豪放明快;暢當也是大歷年間的詩人,以才情卓異著稱。他們兩人作為晚王之渙一代的詩人,都曾以《登鸛雀樓》為題目作詩,其中李益所作是一首七言律詩,暢當所作是和王之渙一樣的五言絕句。后人評價這三首詩時,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意境最為深遠而列其為第一。暢當?shù)脑娋硥验煻袨榈诙_@樣三首《登鸛雀樓》就有了“王一暢二李三”的排名,成為詩壇的一段千古佳話。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