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為什么會輸給趙襄子(趙襄子知伯豫讓)
今天給各位分享智伯為什么會輸給趙襄子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趙襄子知伯豫讓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趙襄子是怎樣水淹智伯的?
晉國是戰國初期的大國,但掌握國家大權的卻不是晉王,而是智伯、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四個人。智、趙、魏、韓四家統治晉國,其中智伯的勢力最大,但智伯并不滿足,時刻想滅亡趙、魏、韓,獨霸晉國。
公元前455年,智伯以晉王的名義要求趙、魏、韓三家各拿出100里土地和戶口送歸公家,表面上是為公,實際上是為了削弱趙、魏、韓三家的力量。魏桓子和韓康子懼怕智伯,只好忍痛交出土地和戶口,趙襄子一口回絕道:"土地是祖先傳下來的,我不能隨便送給別人!"
智伯聞報大怒,召集魏桓子和韓康子來到自己府中,對他們說:"趙襄子竟敢違抗國君的命令,不可不伐。滅掉趙襄子,我們三家平分趙襄子的土地、戶口。"
魏桓子和韓康子不敢不聽從智伯的話,又見可以分得一份好處,便各自率領一隊人馬隨智伯去進攻趙襄于。趙襄子情知不敵智、魏、韓三家聯營,急忙退到先主趙簡子的封地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依靠堅固的城墻、豐足的糧食和百姓的擁戴,以守為攻。
智伯指揮智、魏、韓三家人馬把晉陽城圍得水泄不通,趙襄子率城內百姓同仇敵愾,激烈的戰斗一直打了兩年多,智伯仍在晉陽城外,趙襄子仍在晉陽城頭,雙方難以決出勝負。智伯勞民傷財,又恐日久人心生變,千方百計想要盡快結束這場戰爭。一天,智伯望見晉水遠道而來,繞晉城而去,立刻有了主意。他命令士兵們在晉水上游筑起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再挖一條河通向晉陽城,又在自己部隊的營地外筑起一道攔水壩,以防水淹晉陽城時也淹了自己的人馬。蓄水池筑好后,雨季到來。智伯待蓄水池蓄滿水后,命人挖開堤壩,洶涌的大水即沿著河道撲向晉陽城,將晉陽全城泡在水中。但是,全城軍民爬上房頂和登上僅剩6尺未淹的城墻上堅持守護,寧死也不投降。智伯得意忘形,大笑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用來滅亡別人的國家!"
趙襄子對家臣張孟談說:"情況已十分危急了,我看魏、韓兩家并非真心幫助智伯,我們今天滅亡了,明天就會輪到他們,你去找魏桓子和韓康子吧!"
張孟談連夜出城找到魏桓子和韓康子,對他們說:"智伯今天用晉水灌晉陽,明天就會用汾水灌安邑(魏都)、用絳水灌平陽(韓都),我們為什么不聯合起來消滅智伯,平分智伯的土地呢!"
魏桓子和韓康子正在擔心自己會落得與趙襄子一樣的下場,于是和張孟談定下除掉智伯的計策。兩天后的晚上,趙襄子與魏桓子、韓康子共同行動,殺掉守堤的士兵,挖開護營的堤壩,咆哮的晉水頓時涌入智伯的營中。智伯從夢中驚醒,慌忙涉水逃命,但前有趙襄子,左有魏桓子,右有韓康子,智伯被殺死,智伯的軍隊也全部葬身大水之中。
智伯滅亡后,晉國的大權旁落在趙、魏、韓三家之中,這就是后來的趙國、魏國和韓國。
智伯之亡【三家分晉】
歷史上的成或者敗都不是偶然的。智伯的隱患在公元前457年就已經埋下了。此時距離智伯滅亡僅有4年。
把持晉國朝政的“晉國六卿”中,智伯擁有最強的實力。在公元前457這一年的宴會上,智伯當然誰都不放在眼里,韓康子、段規在他看來,雖然同是晉國輔臣,但地位遠不及自己,當然可以隨意戲弄侮辱了。
只是同族的智國覺得不妥。
“主公,不做好防備禍患的準備,禍患必定會出現的!”
“禍患就算有,也是由我發起的。我不動,誰敢作妖?”
“你屢次得罪人,他們不是不怨恨,只是克制著沒有表現出來。所以呢,及早做好準備,在他們沒有行動的跡象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應該小心提防了,防患于未然啊……”
智伯根本不聽勸。
人類的欲望是沒有盡頭的。
智伯是人類,智伯也有欲望,智伯的欲望是更大的地盤,地盤可是實力的彰顯。
智伯問韓康子要地盤,韓康子給了。問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不想給。任章問為什么不給呢?魏桓子說沒理由他不講道理的說要我就給啊。
任章說:“他無緣無故地要地,諸位大夫肯定怕他。我們給他,他必然膨脹,膨脹就會輕敵。怕他的諸位就會走得近。這樣勢力的天平就不再向他傾斜了,他肯定活不久了。想要打敗他呢,就要先幫他一把,想要從他那里拿點好處呢,就得先給他一點蠅頭小利……”
魏桓子不是智伯,魏桓子聽勸:“給吧?!?/p>
智伯問趙襄子要地,趙襄子不給。
對于當時的智伯來說,趙襄子絕對是個刺頭。
站在智伯的角度來說,如果放任趙襄子不管,那么他在晉國的威信必然大打折扣。而且以自己的實力,揍他沒商量。
于是智伯拉著韓康子、魏桓子就奔趙襄子去了。
圍城。圍著趙襄子的晉陽,開閘放水淹城。
智伯帶著韓康子、魏桓子去察看淹城的效果,得意至極:“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水都可以滅掉一個城的。”
韓、魏兩人互相示意,智伯知道這個怕不是個好事兒————汾水可以淹掉魏桓子的安邑,絳水可以灌掉韓康子的平陽?。?/p>
有個叫絺疵的人或許是察覺到了韓、魏的情緒,跑到智伯這邊打小報告來了:“韓、魏這兩人肯定想反水!”
智伯翻了個白眼:“你怎么知道?”
“說好打了趙襄子我們三家把他地盤分了,這都要打掉趙襄子了,他倆還不高興,這不明擺著的嘛?”
智伯不聽勸。他要是聽勸他還是智伯嘛!
趙襄子派了個使者,張孟,偷偷跟韓康子和魏桓子見了面。張孟說了:“唇亡齒寒啊各位!我家趙襄子如果完了,那下一個會輪到誰呢?是你,韓康子!是你,魏桓子!”
這兩人也明白:“明白啊?!惫麛喾此?。
夜半之時,趙襄子派人殺掉河堤的守衛,打開堤壩防水去淹智伯的軍隊,然后正面去剛,韓、康側面包抄,成功反殺。
聽人勸,吃飽飯!————但顯然不只這一點?,F如今我們能以上帝視角旁觀三家分晉的過程,也許會認為并不是智伯當初聽人勸就能避免這種結局的。然而歷史就是這么一個有趣的東西,我們無法去改變,但可以去避免類似的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也許平行世界里有一個不驕奢的智伯,他的結局很好。
三家分晉,為什么知氏會輸
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后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墒侨倚牟积R,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瑤,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可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 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筑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沖晉陽,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里,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墒牵瑫x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墻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里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伯瑤,是不會心甘情愿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里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濕了,再定睛一看,兵營里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里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沖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計其數。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韓趙魏3家合謀共滅智伯,實力強大的智伯是如何輸的?
風卷云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一:背景知識
“三家分晉”可以被視作中華五千年歷史的一個縮影,權力更迭、兵家勝敗、天下分合,無不包羅其中。對于《資治通鑒》而言,“三家分晉”也可被視為定調之筆,短短數千字,包含著政治、戰爭、外交、陰謀、背叛與復仇,千古悠悠帝王事,其意全都蘊含其中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三個晉國公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春秋時強大一時的晉國,最終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從此進入了戰國時代。而我們的故事正是從他們三家和那個有名的失敗者智伯的戰爭而開始。
二:參賽選手的個人介紹
現在先介紹我們的參賽選手。按照顧愷之先生吃甘蔗的理論,我們先介紹最弱的。
韓虔是韓國的第一位國君。在他還是大夫的時候,韓軍就在公元前407年,在負黍被鄭軍擊敗。之后的事跡也是乏善可陳,很明顯,他不是那個時代的焦點。魏斯則是魏國歷史上有名的魏文侯,他故事的主戰場也不是三家分晉,而趙家當時的主家人是趙襄子,這個人心思縝密到可怕,經歷了其父簡子堪稱歷史上最有名的繼承人考核,即位后滅中山,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是他們都不是當時最強大的。
最強大的無疑是智伯。當時繼承人選拔的時候,就深得家主的喜歡,被人稱贊他有五賢:形象好、身材高大(美須長大),擅長武力(射御足力),藝術造詣深厚,多才多藝(伎藝畢給),智力值高,有較高的文學和辯論素養(巧文辯慧),并且具備優秀的特質,堅強、剛毅、果斷、勇敢(強毅果敢),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不仁。但這個微不足道的缺點,甚至在亂世有可能是優點的缺點,很自然的被家主忽略了。
總之在三家分晉之前的時間點來看,智伯無疑是占據很大優勢的,智家的強大實力,再加上智伯本人的才智,無疑是牢牢占據這時代的主動權。
三:一些下飯的操作
然而,正是因為智伯本身的足夠優秀和背景的強大,智伯的驕傲已經很難聽的下有益的勸諫了?!顿Y治通鑒》多次用“弗聽”兩字來形容謀臣勸諫的結果,便揭示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而他反而不以為意,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他飄了,一直在不斷試探韓、魏兩家的底線,以至于直接索要兩大家族的土地,卡住他們的生命線。
不得不說智伯是很有些操作的,他索要土地的借口很師出有名,他說:
“晉國原本雄霸中原,近年來不斷走下坡路,甚至受到吳、越等國的威脅。我提議,從我開始,每個人拿出自己家族一萬戶的領土,上交國家,你們看如何?”
韓、魏兩大家族雖然很弱小,但是卻也看出了他的不懷好意,心里算著精明的算盤賬,那些地,給傀儡晉侯,不就直接落了智伯的腰包了嗎?
無奈的是,智伯以公義為根據,依靠自己身后的強大實力,擺出一副“誰不服就打誰”的姿態。自古以來弱國無外交,兵鋒所指,根本由不得兩大家族做出拒絕的姿態。
這種城下之盟的恥辱感使韓康子熱血如沸,他準備做出決定——不給土地,死戰到底!
而他的家臣段規看得很明白,站出來說:
“智瑤這個人,貪圖利益,自以為是。不交出土地的話,他會攻打我們,不如就給他罷!”
并且仔細地給韓康子分析了利害,鼓勵韓康子坐山觀虎斗。
就這樣,韓家妥協割地,智襄子計謀得逞。
而索要土地的要求傳到魏家,魏家也不約而同地將一萬戶的土地交了出去。后來的魏文侯在這時也抱著和韓康子一樣的心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上天要使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
而在擺平了韓魏兩家之后,智伯很自然的和趙襄子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墒侵耙恢甭犜挼内w襄子卻直接硬懟:我不給!
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刻,韓、魏兩家幾乎興奮地搓起手來。兩虎相斗必有一傷,他們老早就指望智伯被人拒絕,拼勁全力和對方兩敗俱傷,自己則可坐收漁翁之利。
事情也正向著他們的預期發展,被趙襄子懟了一番后,智襄子直接出兵,決心要教訓教訓這個小弟。
正當韓、魏激動萬分,紛紛給他們開buff吶喊助威的時候,智伯又顯示出了他的微操作,用自己強大的實力直接威脅他們出兵,把他們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智襄子的政治天賦在這一刻顯露無疑。他雖然囂張自負,卻也是個政治天才,把韓、魏兩家綁上戰車,既可防止內部生掣肘,也剛好可以增強我方軍事威懾。就這樣,韓、魏兩家成為智家完全意義上的附庸,甚至在智伯出行的時候,兩位家主還要做一些牽馬執蹬的事。
在攻打晉陽的時候,智襄子又展現出高超的戰術水平。他并沒有硬攻趙家城高堅實的晉陽,而是圍而不攻,等待對方彈盡糧絕,同時又巧妙地利用地利,以大水灌晉陽城。老百姓的鍋碗瓢盆淹在水里,甚至生出了青蛙。
眼看著勝利在望,望著浩蕩水勢,智襄子忽然漫不經心道:
“我今天方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國呀?!?/p>
我一直認為這句話是他悲劇命運的導火索。
韓康子、魏桓子聽了,各自心頭一震。要知道,韓、魏兩家的都城也都臨近河流,隨時有被人決水的危險,而智伯這句話,無疑是說到了他們的心坎兒上,萬一...
史書用細膩的角度描述了兩個人的反應:魏桓子拿胳膊悄悄碰了韓康子一下,韓康子作勢踩一下魏桓子的腳。兩人心照不宣的做出了那個決定。
然后接下來的一切便順理成章。
這一夜,智襄子睡夢正酣,韓魏兩家家主和城內的趙家部隊商量好了之后,帶領軍隊悄無聲息地潛入河堤,刺殺了守堤軍士,河堤被決口,未過多久,大水積聚,飛馳向智襄子大營。大水反灌,聲勢浩大,智軍一時大亂。正慌亂間,遠方又響起一陣勁急的號角,隨即殺聲震天,只見趙襄子親率大軍,呼嘯而來……
趙、韓、魏三家合謀逆襲,一舉擊潰智軍,斬殺智伯,智家領土也被趙、韓、魏三家瓜分殆盡,而曾今高傲的智伯的頭顱被制成飲器,供趙襄子把玩。
“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四:個人的想法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智伯在戰術上的成功之處。
1.首先便是師出有名。名不順則言不正,依靠自己手里的晉國公室這張政治牌,頗有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感覺,并且在自己自身實力強大的情況下,面對不給的,還可以利用公室給韓魏施加壓力,迫使他們和自己聯合。
2.然后就是逼迫韓魏和自己聯合。既可以消耗韓魏的實力,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勢力,并且造成事實上韓魏的附庸,為之后統一做足了輿論準備。
3.而軍事上因地而戰,深知困獸猶斗的道理,圍而不打,慢慢消磨趙家的戰爭意志,并且抓住了古代戰爭中最關鍵的糧草這一點,是頗有可取之處的。
那他為什么會失敗呢?在于戰略。
他在戰略角度上的缺失是他失敗的原因,而所謂戰略,即是團結可以團結的,分清朋友和敵人。在利益的角度上,他和韓魏兩國有不可調和的利益沖突,他一直以統一晉國為自己的目標,所以這就注定了他和韓魏之間的合作注定會破裂,那句話只是矛盾爆發的導火索。而所謂“不仁”即是不尊重合作伙伴的利益,以勢壓人,能得幾時好?
而我所不認同的是后世史家,皆論智伯貪得而亡。他們認為智伯如果改變積極擴展的戰略決策,做一個守成之主,然后緩緩圖謀別國土地,改鯨吐為蠶食,我倒是覺得這有點成王敗寇的味道了。
主動擴張自然是無奈之舉,面對一個比韓趙魏三家都強大的智家,韓趙魏唯一能做的就是聯合起來去抗衡,而一旦聯合起來,智家是很難對付的,況且這也無法保證不會受到他們三家的聯合打擊,并且智襄子的性格也促使他做出決斷——與其戰略防守,不如主動進攻。
而作為防守方,韓康子、魏桓子以及段規,則成為后世政治家們爭相效仿的典范。面對智襄子的威壓態勢,他們沒有如匹夫一般按捺不住、挺身而斗,而是忍氣吞聲,默默地助長智襄子的囂張氣焰,幫他在飛速奔向深淵的道路上,狠狠地推上一把。在他驕傲自滿的時候,抓住一個破綻,直接了結了他。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故事里,包括智襄子在內,所有人物的智力水準,都是遠遠超出一般水平線的。他們的所作所為,也是在特定情勢下合理選擇的結果。智伯不可能放棄統一三晉的利益,而他們也無法接受自己家破人亡,就好像一個死結,永遠解不開。
當然,智襄子之敗,與其性格缺陷有很大原因。大概是因為自幼身份尊貴,能力過人的緣故,他的心氣極高,對別人總是加以凌辱而不是籠絡。
智伯失敗的原因
--淺度讀書
前453年。智伯死了,死在了自己的劍下。一把剛愎自用的雙刃劍輕輕掠過,“美須長大”、“射御足力”、“伎藝畢給”、“巧文辯慧”、“強毅果敢”的五賢攝政王,曾經叱咤風云、仰視蒼天的斗大頭顱漆繪之后,擎在了趙襄子的手中。一雙陰鷙的眼睛帶著怨毒的矢簇,籠罩了這件唯美的戰利品,襄子笑了,不是很帥氣的臉龐不動聲色,他的笑留在了心里,多少年仇恨的藤蔓不舍得放棄對愜意的桎梏,在仇恨的火焰里煅造的這件絕美的工藝品,讓這位流淌著狄人血液的王者有一種捕獲獵物的滿足感。
“一個完美的獵手”,“一次完美的捕獵行動”,趙襄子暗暗說道。盡管眼前骷髏空洞的眼窩殘留著吶喊、迷茫、與不屑,這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這場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勝利者在品嘗美酒;戰敗者只留無頭的軀體,失落的魂魄將領著成千上萬的準備喝彩卻屈死的冤魂,在盼歸的孤兒寡母的紛飛淚雨里,化一縷青煙,隨風散去。
智伯死了,他用結果驗證了智果的預言;而司馬光用他論證了德與才的傳說。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戰爭的腥風血雨總是一次次的試圖撲滅文明的篝火,而文明的秩序,總是在斷壁殘垣的廢墟上倔強的播下希望的種子,在這場止戈于武近似于不知疲倦的游戲里,帶有精神療法和物理療法的巫、醫之秘笈統治了大多的時間,并于劍走偏鋒中完成了延續和傳承一脈香火的不朽功績。由是,文明始于混沌,卻是一路旖旎的扭曲著寄生于戰爭粗線條的張力之上,開滿妖冶多情的罌粟之花。歷史于是在一次次的刀耕火種之后,載乘著象征著秩序建立的文明,于滾滾煙塵里嘶鳴的戰馬的背上隱現。
春秋之說,若孔子僅依從魯國一個歷官的依據,那也不是懷志不遇的孔老夫子了,未嘗不隱含著春播秋收的樸素寓意與辯證。就著一路火把的蜿蜒在不眠不休的廝殺聲前行,春秋霸主的地位也有著對數學符號的偏愛之處,連那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太史公也不能免俗,縱然被周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為湊五霸之數,將那位好大喜功、眼高手低的宋襄公攘如其中,這位葉公式的君王本是只為目的、不擇手段的楚霸主的調味品,因其“一諾就擒”,“半渡之仁”被儒家視為“信”之一景,太史公此舉,算是還其師傅董仲舒一個師徒情份,還其師祖孔夫子寫《春秋》一份尊崇,如是想來,該不是杜撰之詞。即便如此,史家的官司也不是我輩所能草草定案,也不能妄言這本通史量天尺的作用。想春秋二百九十五載,期間“江漢浮浮”,“武夫滔滔”,黃河九曲也無法熄滅燎原的烽火,中原大地的神經一直在鏗鏘的行軍步伐里顫抖……
溯流而上的目光,追逐著強者的不堪重負的戰車,在失修的王道上跋涉,此時,“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而在荒郊里逃竄的卻是晉國公子重耳和他的擁護者,祖上御戎出身的趙衰同樣的疲憊,但目光依舊堅定。身后追兵的腳步終于遠了,即便這樣,回望里的紫微星暗下來了,周庭舊邦就在這樣的吶喊聲里顯得更加的風雨飄搖?!吧咸熘d,無聲無臭”啊,但狄人的血液和直覺告訴他選對了追隨者,“夜未艾”之時,君臣一行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周游列國;“夜鄉晨”之時,趙衰發現,重耳已在廟堂之上端坐,重生的喜悅及對霸權的躊躇里,滿臉不再是菜色和灰塵。
“盅卦第十八:盅,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在這中上之卦的卦辭預言里,趙氏一族在強大的政治資本的積累中埋下了豐厚的人脈資源,值得一書的是趙姬氏這位識大體的女人,本為政治聯姻的犧牲品,但眼光見識當是人中翹楚,屈尊以妾身迎趙衰患難之妻妻為長,立衰妻長子盾為嫡續宗,家和、人脈、政治資本,加上開明的思維,讓趙盾以而立之年已達權利的頂峰,在通往春秋霸主的征程上戰果碩碩,同時開啟了晉無公族的封印,也打開了通往權杖的潘多拉盒子,雙刃之劍在瑟瑟的秋水長天里鷹擊長空,卻也有了“趙氏遺孤”的東山再起,在晉國的政治舞臺上再次指點江山。
晉六卿的傳說在歲月的積淀中失散,獨剩的四卿猶如不平之案幾。遍觀古文化中象征廟堂之高的鼎器,也以三足者居多,足以證明古人對三點決定一個平面的深刻認識,是不是四點決定的一個平面,其平衡之術略微復雜?
若說歷史是由戰爭推動的,那么機會來了,這次出場的是五賢之稱的智伯,他的宗族智果說是他的五賢害了他,司馬光也如是說,那么,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智伯執掌晉國鼎器之牛耳,以其赫赫五賢之才,建功立業、獨霸朝政自是情愿之舉,這在和其他三卿的蠶食的斗爭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脈絡,甚至趙簡立趙無恤之初,這位敏感的政治家就感覺到了威脅,畢竟趙氏一族五世積淀,加上血液里狼族的韌勁,智伯將趙襄子列為主要對手,自然也是情理之中。前期的阻擾戰術未果不能算是失?。还⒐⒂趹阎掠质渎攨s是失敗的根源;審時度勢不可謂不高瞻遠矚,桀驁之下不拘小節,言、行辱之又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此其失敗根源之二;剛愎自用,逡巡一切,目不容物直接導致在最后的關頭聽不進郄疵之言卻是致命的,將自己和家族送上了斷頭臺,徒留一個智果依輔氏茍活,在自己預言的悲哀里仰看漫天的白幡,無語無淚。
單從戰術上分析,不難看到,智伯是讀過史書的,甚至對趙氏晉國一脈的先輩趙盾乃至霸主的權術也是有著研究的,挾天子令諸侯的戰術對付同僚,炮制了高壓之下的蠶食政策,削弱他們的勢力;以縱橫之術從韓、魏之兵,欲鯨吞趙國,斷其一足,而后逐一滅之,這個手段的運用不可謂不成功,只是滅二卿智伯依然露出端倪,令韓、魏二卿產生怯意,乃至被張孟游說,以潰敵之水自潰家門。由此看見,縱橫之術在春秋已經演練臻熟,至秦伐六國之時的運用,不過也是拾人牙慧,被悍秦看穿乃至反施于六國之身,最終一統六國,只能說明后人技窮。
反觀趙襄子,若說被索地不予說明了其性格,除了仇恨之外,扮豬吃象或者投石問路是不是趙襄子的本意也未可知,如同韓魏的驕兵之計未嘗不是在一種形勢下的妥協,歷史若是按照海市蜃樓的風景演繹,智伯與趙無恤何嘗不是當初的趙盾與楚莊王霸業之爭的翻版?只是趙襄子更聰明些,祖上的開明得以延續,韜光養晦以待天時;輕賦減稅而逐漸釋放的土地的能量結出了勝利的果實;以晉陽城為決戰的依托,沈灶產蛙、懸樹而煮而民無叛意,驗證了歷史方向的正確性;在鋪墊了當初重耳“退避三舍”的經典戰役之后,晉陽決戰,趙襄子一勞永逸。雖如舉刀斷水,于了然無痕之處寫意,但春秋的車輪已經悄悄的改變了方向,歷史開始沿著螺旋的曲線,在戰爭的硝煙里前行。若上面的推理成立,足見得狄人在當初的爭霸世界里,已經完全的能運用中原古老的戰術并靈活運用,梟雄嬴政鯨吞之舉,似乎也有著絞殺的偶然與結果的必然了。
旌旗獵獵,戰車滾滾,遠去的硝煙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沉淀,鮮血染紅的戰袍也慢慢的在歲月的長河中失卻了顏色,乃至那些“一將成名萬古枯”的豐碑也不能經受時光之矢,風化為一抷黃土,湮沒在蒿草之中,獨對冷月清風。只有文字流傳,面對時光的拷問。
智伯死了,我們還活著,而后世的司馬遷也許不會寫我們的傳記,我們只是落入了別人的眼里,然后如流星般滑落。不死的只有司馬光,以一個虔誠的儒家捍衛者寫下了這一段話;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引)
這就是司馬光,縱有矯枉過正的言辭,骨子里卻表達了一種對儒家人君思想的傳承和膜拜,讀來其捍道的立場鮮明,一言千載風月,只為牧者省,其心哀哀。但不管怎么說,司馬光是忠于他的思想和言論的,縱然其德、才之論猶如毒蛇的牙齒那樣真實而有效。
在《資治通鑒》周紀一中,司馬光用老到的眼光節選幾番對話,將德之一字,演繹的完美異常。至于幾位愚忠的范例,這如司馬遷將宋襄公塞進春秋五霸同出一轍,乃是儒家思想的附體魂魄之一。但,難能可貴的是司馬光對德、才的論證基礎上,在子思言笱變于衛侯的言論中對德、才的言論做了補充:即在某種情形之下,猶匠之用木,取其所長,棄其縮短,至于用后如何,卻又隱而不言,用節選的吳起一章,描述吳起最后的結局是伏王尸避誅而終不能免,雖不做評述而其心昭昭也。
司馬光用“三家分晉”論證了王道;用智伯之死闡述了德、才。所以智伯死了而司馬光不死,一部《資治通鑒》為牧者千年之寶鑒。
晉國權臣智伯,為何被韓趙魏三家合作擊殺?
因為一座硬石終究難抗三方水勢。雖然說智家一家獨大,智伯權傾朝野,但也很難抵抗的住另外三家合力的對抗。更何況當年韓趙魏合力擊殺智家之時,智伯根本料想不到,因為智伯前腳剛和韓康子和魏桓子二人一同商討過討伐趙家的戰事,誰料到后腳這二方策反就用同樣的戰略手法來反擊自己。所以之所以權臣智伯被擊殺,完全是因為對方出其不意制勝。
1.智家與韓趙魏三家的爭斗
春秋爭霸時期,五位諸侯暗自較量,發展各方勢力,形成了影響后世的“春秋五霸”。而這五霸之中就不得忽視這樣一個存在,即晉國。晉國憑借著龐大的世家大族以及內部制衡的“六卿制度”立于亂世,但是最終也因為這個制度的存在陷入了內斗當中。所謂“六卿”,顧名思義就是六大世家,這六大世家之間也實行脈脈相傳的政策,后來在較量當中取勝了四個家族,即為智、韓、趙 、魏。而這四家當中,最為突出的莫過于智家。
2.智家連同韓魏兩家討伐趙家
智伯代表的智家野心從來不止于安定,而是想要吞并,便尋機找理由剝奪韓趙魏三家的土地。有人愿打有人愿挨,趙襄子直接拒絕了這個不合理的索取,智家便以強硬的手段協同韓魏討伐。趙襄子選擇了晉陽作為自己的守城,晉陽此地易守難攻,捍衛了許久。但智伯想到了用水淹城的計策,晉陽雖然易守難攻,到東北方位的晉水卻是利用的條件,再加上雨季來到,一切順理成章的進行了。
3.韓趙魏三家反撲智家
智伯在想方設法討伐趙襄子之際,忽視了趙家和魏家的地勢與晉陽大同小異,而這剛好給了韓魏兩家提醒。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所以在趙襄子的說服下,韓魏選擇策反,當天夜里智家局勢轉變。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