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李煜如何唱(歌曲相見歡李煜)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相見歡李煜如何唱,以及歌曲相見歡李煜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的意思。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烏夜啼》(一名《相見歡》)
這首詞里,李煜這樣唱他的痛苦、無奈、思念和怨恨:開頭一句就讓我們觸目驚心:林花,不是一朵兩朵花,而是許許多多的花,大片大片成林的花,而且這花是鮮艷的紅色,這就更加讓人想象到它們盛開時是多么的美麗、熱鬧,而“謝了春紅”之后是怎樣的凄涼,怎樣的慘不忍睹。于是,作者不禁感嘆埋怨說,太匆匆!實在是太快了,我還沒有欣賞夠啊!下面一句“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可以看作是凋謝了的林花對作者“太匆匆”這種感慨的回答,它說其實我也不想走得這么快啊,但是這一天到晚冰冷的風雨逼迫我這樣,我也沒有辦法!當然,這句詞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在解釋林花為什么凋謝得這么快的原因。在這里,“林花謝了春紅”和“朝來寒雨晚來風”都含有象征意義,“林花謝了春紅”象征著李煜過去美好生活的迅速消失,而“朝來寒雨晚來風”則象征著現實對他的壓迫。
所以,這上半首詞既是寫自然界的變化,也是寫李煜自己生活的變化。下半首開頭“胭脂淚,相留醉”兩句寫的是一個送別的場面。“胭脂淚”,是說美女哭得凄凄慘慘,眼淚從臉上滑落,染上了胭脂的的紅色。這紅色的眼淚不斷地滾下來,它在我們的視覺和心靈上造成的沖擊,就跟“林花謝了春紅”有同樣的效果,互相之間形成了一種呼應。“相留醉”,美女留著我不讓走,不斷地給我勸酒,要一醉方休。這一句跟“太匆匆”也有呼應:“太匆匆”的是凋謝的林花,是自然界的事物,沒辦法留;這里要走的是人,所以還可以想辦法多留一會兒,因為一走之后,“幾時重”?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再會面了,一走之后,也許就一去不回,再也不會相見,“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從此人生永遠只有綿綿不盡的怨恨悲傷,就象水一樣永遠只能往東流。
于是,李煜在“以眼淚洗面”的生活中苦苦地熬著日子,能讓他暫時忘記痛苦的地方,除了“醉鄉”,就是夢鄉。(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教授)
李煜《相見歡》優質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李煜《相見歡》優質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煜《相見歡》優質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知人論詩法、意象助讀法、畫面描述法、比較賞讀法來把握詞境。
2、體會作者的愁苦情緒。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意象助讀法、比較賞讀法2、體會詞作中將抽象的情感寫得具體、生動、形象的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印發資料和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背詩導課。
下面我們來一次背詞比賽,請放開聲音讀這首詞。(檢查背誦情況:齊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詞,有一個人從詞里走出來,你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愁)
2、讀出情感。[知人論世法]
①師:從詞中我們讀出一個充滿愁緒的李煜,誰能講講歷史中的李煜?
明確: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他25歲登位之時,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風雨飄搖。他在對宋委曲求全中過了十幾年茍安生活。975年南唐為宋滅之后,39歲的他被俘到汴京,過了兩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讀指導,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語氣來讀詞。
師:聯系作者生平,走近詞人理解詞意,這叫知人論世法(板書)。我們該用怎樣的語速、語氣、語調來讀這首詞呢?
明確:這是深重的亡國之痛,而非輕煙似的閑愁。該用哀痛低沉的語氣來讀。慢些,再慢些。
③配樂(《二泉映月》讀。(薦讀1人,齊讀1次。)
3、個性化品讀,借助經典意象來理解詞意。【意象助讀法]
過渡語: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幻示),那么李煜他選擇哪些景(板書)向我們傳達出他的愁?請選擇最有能觸動你的一個景,說出它與詞人的“愁”如何對上號?(板書→)
明確: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板書)。
品讀方向:
(1)西樓——表達一種離別之愁。(幻示)
①以下3個詩句均寫到“西樓”,你認為西樓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總是和人什么樣的情聯在一起?
第一句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唐』李益《寫情》)
第三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唐』許渾《謝停送別》)
明確:第一句是“遙望愛人的傷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憂傷的傷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樓呢,他為什么要上“西樓”?(“遙望故國的傷心地”)。
師補充:以上詩句均含有“西樓”,它已是古人登高抒發悲懷的“樓”,一處傷心地,一處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故鄉、愛人、友人的傷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樓”。就像我們在《望江南》中的“腸斷白蘋洲”,白蘋洲專指情人離別之地。西樓又會使人聯想到颯颯西風、夕陽西下,這些景象都是人產生悲情愁緒。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會怎樣獨上西樓?想象李煜登樓時的步履和神情。
(2)殘月——表達人事的缺憾。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請舉例說明。(生分說,點到即可)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4、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②這里是殘月。換成“月如盤”,行嗎?
明確:殘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國家,也沒有家人團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虛、痛苦。就像那月亮,一個人孤零零地掛在天上。而滿月是代表團圓的,不符合這里的意境。
(3)梧桐——隱含家國之悲。詳
①梧桐”一詞在古典詩詞中,從來也是一個表現愁情的物象。齊讀(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陸甫之《清平樂》)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
第四句“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晏殊《踏莎行》)
②換成“楊柳”,怎么樣?(傷春悲秋,楊柳常與春天有關,有詩句:“二月春風似剪刀,不知細葉誰裁出”。用在此處,顯然與詩境不吻合。梧桐與悲秋常連在一起,一葉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樓,見到的梧桐樹該是什么模樣?(指生描述)
(4)深院——體現寂寞、孤單之身世。
這該是怎樣的庭院?它會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圍墻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上闋四種景物所構成的意境,愛畫畫的可以簡筆勾勒。
①在紙上寫和畫,薦生在黑板上畫。(限字50-100字)[畫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樓上,天空中那鉤殘月冷冷地散著清輝,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院中梧桐的葉子早就掉盡了,和我一樣被鎖在這小樓深院里。我想說說話,沒有人,想回到從前,又不可能。苦啊--)
師:你的描述再現了詩中情景,表達了層層推進的愁苦。漂亮!是呀,遠山似黛,殘月如鉤,秋蟲呢喃。深深庭院里,落葉滿地,高大的梧桐樹上,搖曳著最后一片顫栗的黃葉,西樓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國君王步履蹣跚,神情凝重,東望故園,心中充滿著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②齊讀上片。
4、用比較賞讀法來進入詞人的心境[比較賞讀法]
(1)師:齊讀下片,比較與上片寫愁的最大不同?
明確:上片是借助意象來寫愁,下片是直接寫愁。
(2)比較下片直接寫愁有兩句,你覺得哪一句寫得更好?并說出理由。
(3)賞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①離愁本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確:以絲喻愁,新穎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用“剪”和“理”兩字來讓大家體會“離愁”的特點,那就是多且亂,繁且雜。
②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比較與李煜寫愁的異和同。看: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長度。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愁多而可視。(幻示)
師:他們的愁是個人壯志難酬之愁,是感嘆身世悲涼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輕煙,綿綿不絕的閑愁。比起他們來,李煜的愁要濃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動的怎樣的離愁別緒呢?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三千里山河”,“雕欄玉砌”的懷念;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悔恨;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昔日春光熔融,鶯歌燕舞的追憶;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自己命運的無奈與彷徨……(幻示齊讀)
(4)賞析“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①“一番”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別是一番滋味”?換成“亡國之痛在心頭”好不好?
明確:不好。他沒人可以說。他也不能說,他不敢說。他無話可說。
②如果可以讓他說,他會說什么?
明確: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
師:欲哭無淚,欲言又止,大悲無言,當你某一種情緒到達極點時,你會發覺語言是多么的蒼白無力,無語也許最好的表達。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這種難以說破、又無法說破的情感正說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無怪乎明代人沈際飛說道:“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一句妙絕。”(幻示)
5、拓展閱讀
師:李煜無法說,語言太蒼白了,李煜無法說,說了會惹禍上身。這留白藝術的處理非常到位。引導我們去思索那36個字背后所隱藏著無限的悲愴。可后來,他還是忍不住說了,說在詞作《虞美人》中。
(幻示詩《虞美人》和賜死資料)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哪一句?劃線處。),相傳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詞,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后,賜酒將他毒死。時年42歲。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偉大的詞人,但與此同時也造就了這個悲劇詞帝的萬古流傳。
6、欣賞歌曲《相見歡》
師:詩歌,詩歌,是詩就可以歌唱,讓我們一起聆聽一位現代歌手演繹的一曲《相見歡》,再次感受后主那份濃重的離愁。
李煜其人可以說是個失敗的政治家,但這并不妨礙他在詞這片天地中揮灑他的才情、綻放他的光芒。也許正因為他政治上的無能,令他淪陷囹圄,從而激發他深藏的吶喊與情感;也許后主詞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也未預料到的。在他的后半生,詞可能只是他排遣寂寞、悲苦的唯一手段,而就他這不經意間,讓他得以在漫長歷史中留下了濃厚的一筆。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諸作……”(王國維語),歷經千年的風霜雨雪,他的憂,他的傷,他的恨與無奈,仍歷久彌新,依舊是那么清晰,而且,這些飽含他血淚的憂,傷,恨與無奈將會到達更為遙遠的前方!(幻示結課語)
7、作業:默寫《相見歡》
板書
相見歡
李煜
西樓知人論世
殘月絲(思)意象助讀
梧桐景→愁滋味畫面描述
深院比較賞讀
(意象)(比喻)
李煜《相見歡》優質教案2
新授課時
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及詞人的情況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3、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人,只要經歷了世事,就不可能沒有愁緒。在我們剛剛學過的唐詩中,就有李白寄托與明月的“愁心”;有韋應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憂傷;更有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極度苦悶——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另一類愁緒——亡國之愁。
二、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常識填空
詞興起于()流行于()是一種和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起初時稱“()”“()”和“()”,后來也稱作“()”。其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如“()”就()。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分為()、
()和()。宋代詞壇上形成了()和()兩大流派。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一)朗讀練習
1、師范讀,生注意: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
2、生練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予以點評,然后齊讀。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詞所傳遞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應該以怎樣的語調去讀?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1、讀上片思考下列問題:
(1)詞人為什么會“無言”?“獨上”寫出了怎樣的步履和神情?
(2)與大多數詞作一樣,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仔細品讀上片,說說詞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寫渲染這份離愁的?
2、品讀詞的下片,關注名句。詞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能說說這三句的妙處嗎?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品讀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說說它與《相見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各是什么?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共同點:
不同點:
六、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開篇渲染愁苦氣氛,并運用比喻修辭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當時“離愁”的滋味講不出、說不清的復雜、微妙的真實感受的傷心語的句子:
3、既點明季節,又寫出作者俯視地面所見景象,同時暗寫出詞人心頭凄涼之情的句子:
4、詩中仿佛使人看到一個“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的句子:
5、道出內心復雜感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
6、化抽象為形象,以有形喻無形的句子:
7、以絲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寫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相見歡李煜拼音版本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作者:李煜
wú yán dú shànɡ xī lóu , yuè rú ɡōu 。 jì mò wú tónɡ shēn yuàn suǒ qīnɡ qiū 。
無 言 獨 上 西 樓 , 月 如 鉤 。 寂 寞 梧 桐 深 院 鎖 清 秋 。
jiǎn bú duàn , lǐ hái luàn , shì lí chóu 。 bié shì yì bān zī wèi zài xīn tóu 。
剪 不 斷 , 理 還 亂 , 是 離 愁 。 別 是 一 般 滋 味 在 心 頭 。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古詩注音(全部哦)
1、注音版相見歡
《xiàng jiàn huān ·wú yán dú shàng xī lóu 》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wú yán dú shàng xī lóu ,yuè rú gōu 。jì mò wú tóng shēn yuàn suǒ qīng qiū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jiǎn bú duàn ,lǐ hái luàn ,shì lí chóu 。bié shì yī bān zī wèi zài xīn tóu 。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釋義: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3、作者:南唐后主李煜
擴展資料
一、賞析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詞牌名為《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這是作者被囚于宋國時所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是他宮廷生活結束后的一個插曲,由于當時已經歸降宋朝,這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這首詞感情真實,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以綺麗膩滑筆調專寫“婦人語”的風格,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
二、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
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后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后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三、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后一位國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
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煜
相見歡李煜如何唱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歌曲相見歡李煜、相見歡李煜如何唱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