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無功緣數奇為什么(李廣命數奇)
大家好,關于李廣無功緣數奇為什么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李廣命數奇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廣可謂是優秀忠心,他為什么卻沒有被重用?
我個人覺得想要被重用,不僅要看你的戰功更要看你的人品。
首先,作為統軍將領貪圖錢財,甘愿受人驅使,哪個君王也不敢重用。可以實錘的一個證據,就是他收受梁王的賄賂。原本他跟著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算是立了大功,然而卻又整這么一出,怎么能讓漢景帝不生氣呢?要知道梁王雖然是景帝的親弟弟,卻也是皇位的爭奪者。
景帝想讓兒子劉徹當皇帝,李廣的舉動讓皇帝覺得他非常不靠譜,誰給點利益就倒向哪一頭,算是見利忘義的角色。景帝臨終交代后事,給太子講了李廣的過往經歷,目的就是讓他多留意李廣。所以劉徹一直用有色眼鏡看李廣,要換怪就怪他自己栽下的樹,怪不得別人。
其次,不顧大局,觸了皇帝的忌諱。在李廣的眼里,看不到衛青立下的赫赫戰功,只看到對方是皇后的弟弟,認為他打仗的運氣好。嫉妒別人,心里不服氣就在背后嚼舌頭,認為頂頭上司靠著女人的褲腰帶才提拔起來的,就他這一條,殺了他都不過分。
最后,他沒有肚量、睚眥必報,不是做大事的人。李廣上打了敗仗,被罷免官職。整天無所事事,跑去外面狩獵,回來時城門早就關了。守城士兵忠于職守,他在外面凍了一夜,就想著要報復回去。
他這樣的將軍一生碌碌無為,沒有建功立業人品也有問題,沒有人愿意重用他。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中的“數奇”是什么意思?
數奇意思是:命運多舛,在此詩句中指李廣命運不好,運氣極差。
出自:老將行
作者:王維
原文: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釋意:衛青不敗是由于天神輔助,李廣無功卻緣于命運不濟。自被擯棄不用便開始衰朽,世事隨時光流逝人成白首。
數指命數命運,奇指不平,不順,坎坷。數奇寓意命運不平,霉運橫生。
擴展資料
老將行創作背景
《老將行》是王維的首優秀的邊塞詩,這首詩型造了一個立體如畫的老將形象。講述了老將早年從軍邊塞。中年隱逸,老年又應招出的故事。
老將是面鏡子,他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心態映射了王維及其同時代的土子們的人生追求和理想選擇。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維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奉使出塞,在涼州河西節度使副使幕下任節度判官,在此度過了一年的軍旅生活。
這期間他深入士兵生活,穿梭于各將校之間,發現軍隊之中也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這首詩就是反映這不合理的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將行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是王維寫的《老將行》全詩是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時飛雀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穎川空使酒。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
總體來說,是王維胡扯,李廣出生高貴所以比較自負,心胸不夠開闊,而且政治頭腦實在是相當拙劣。而衛青出生卑微,為人謙虛,謹慎。心胸開闊。但是兩人都為了大漢出生入死,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戰績。而他們的歷史評價也不是我們能三言兩語能評價出來的。
唐代詩人王維,《老將行》中的句子。意思是說衛青不敗是由于天神輔助;李廣無功卻緣于命運不濟。這種說法多少有點牽強,衛青的成功的確有運氣的成分,但是自己沒有本事光靠運氣可能嗎?衛青征討匈奴第一次可以說是運氣好,沒名氣,匈奴不重視他,讓他投機取巧,撿了回便宜,但是以后的勝利又怎么解釋呢?那時的衛青早已是匈奴重點照顧的對象,還能投機撿便宜嗎?只有憑本事了,的確衛青是武帝的小舅子,武帝有意扶植他,但是人家扶你,還要你自己能服眾啦!看看那個同樣是武帝大舅子的李廣利,武帝也想扶他,可是他偏偏卻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李廣難封的確是千古之謎,但是也不說完全是他的命運不濟,李廣最后是因為失道迷路,憤而自殺,想想一個常年在外征戰的將軍,居然連地形都心中沒數,既然要打匈奴就應該事先準備充分,事先就應該多進行軍事偵察,臨陣迷路,這是多么低級的錯誤啊!難道這也是運氣不好嗎?
衛青不敗由天幸, 李廣無功緣數奇啥意思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的意思是:衛青不敗是由于天神輔助,李廣無功卻緣于命運不濟。出自《老將行》,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格調蒼涼悲壯,但哀而不傷。
全詩為: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聞。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軍。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
此詩寫一老將年少勇戰,轉戰沙場,后因“無功”被棄,然而他自不服老,在邊地烽火重燃時,他壯心復起,仍想為國立功。全詩分三部分,開頭十句是第一部分,寫老將青少年時代的智勇、功績和不平遭遇;中間十句為第二部分,寫老將被遺棄的清苦生活;最后十句為第三部分,寫邊烽未息,老將時時懷著請纓衛國殺敵的衷腸。
為什么李廣難封?
古代文人們總有種強烈的失敗者崇拜,因為自己的不得志,就崇拜李廣這樣不得志的人。這是他們的時代局限性。到了當代這樣一個講究努力就能成功的時代,再來這一套,是要不得的。
李廣不能封侯,固然與運氣有關,“李廣無功緣數奇”,但是和他本身能力不是特別出眾,以及本身政治智商太低有關。
本來漢景帝時代,李廣在七國之亂中隨周亞夫救援梁國,率領自己的所屬部隊沖在最前,并以個人戰力奪旗斬將,這一仗就可以封侯。梁王劉武為了感謝李廣的救國之恩,居然授予李廣將軍將印。這是很明顯的拉攏。
李廣接受將印,可能是考慮到梁王當時有可能憑借在七國之亂中奮勇作戰的功勞成為皇太弟。然而大局未定時,如果他是個政治智商高的人,就該明著拒絕,再暗中與梁王交往。這樣明白地讓漢景帝不快,漢景帝自然收回了他應得的侯位和封賞。
在漢武帝時代,李廣的戰功也很不理想。
史書中說漢武帝時期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
①捕斬敵軍高級將領;
②斬敵千級以上;
③重大貢獻;
④父親有重大戰功但死亡的,兒子可以獲封侯。
李廣雖然和匈奴打了70多場戰斗,但主要是漢文帝漢景帝時代的防守戰,沒有什么大的戰功,李廣在漢武帝期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則因為迷路等原因,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
李廣無功緣數奇,衛青不敗由天幸,真的是靠運氣嗎?
在王維的《老將行》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句詩提到了西漢時那烽火連天的歲月。李廣是沙場老將,他出生入死上百戰,可是,到他死的時候,和他同輩及晚輩的將領,很多都封了侯。就是李廣沒有能夠封侯,他為此抱憾終身。
而衛青和霍去病,作為漢武帝器重的將領,在初次出擊,就能夠斬將奪旗,橫行沙漠。在長年的對匈奴的戰爭中,兩個人多次發動北伐,給了匈奴沉重的打擊。匈奴從不斷襲擾漢朝的北疆,淪落到丟失河西和漠南,被迫退居苦寒的漠北草原。是衛青和霍去病的奮戰,改變了整個戰爭的形勢,他們的功績永載史冊。
我們看李廣的軍事生涯,就能夠發現,李廣也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他猿臂善射,機智勇敢。作為秦朝軍人世家的后代,他擁有很高的軍事造詣。他在對七國之亂的時候,就以奪取對方的旗幟獲得揚名。在擔任邊郡的太守,防御匈奴的襲擾時,李廣獲得了“漢之飛將軍”的名號。這一切都顯示了李廣的軍事能力。
但是,一到李廣進擊匈奴的時候,一切就都翻了過來。除了沒有遇到匈奴,無功而返的戰例以外。李廣不是軍隊被殲滅,就是和敵人硬拼,死傷相當,最后一次竟然迷了路。所以說,后人評價李廣,說他的運氣不好。
但是,如果說運氣不好,那么個別情況下運氣不好也就罷了,不會次次都運氣不好吧。在這一切的背后,總有一些影響運氣的東西在存在著。如果說,李廣每一次出擊匈奴都運氣不好,那么衛青霍去病的運氣就那么好嗎?
衛青和霍去病是舅舅和外甥的關系。衛青作戰持重,每一次都穩扎穩打。而霍去病則血氣方剛,敢于帶兵深入。他第一次作戰就率領八百輕騎離開大軍深入匈奴腹地幾百里,斬殺匈奴兩千多人。在隨后的戰爭中,他率領的軍隊規模越來越大。到最后一次漠北決戰的時候,霍去病率領的兵力達到五萬騎兵。這一次他斬殺匈奴七萬多人,封狼居胥山而還,大展了漢軍的軍威。
如果是運氣的問題,衛青霍去病率領數萬人馬,和匈奴決戰,僅僅靠運氣就能解釋,未免就太片面了。那么,李廣和衛青、霍去病之間,到底有什么差異呢?
我們可以看李廣的帶兵方法。在《史記》中記載,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我們可以看到,李廣的帶兵方式還是從秦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這種帶兵方式,和隴西的游牧民族的方式差不多。他的唯一戒備方式就是遠斥候,遠遠的放出警戒。這種方式,在對付國內的以步兵為主,機動力差的軍隊是有效的。在防御作戰的時候,在自己熟悉的地區作戰,對方難以采取突襲行動的時候,也基本有效。
但是,在轉入進攻的時候,這種帶兵方式就不行了。在匈奴盤踞的地區,本身就不熟悉作戰環境。即便是遠遠派出警戒,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在行軍中沒有行軍陣列,一旦遭遇到匈奴的攻擊就來不及布陣,很容易就會被匈奴擊破。
匈奴以騎兵為主,機動力強,當李廣的斥候發現敵情的時候,就根本來不及反應了。這才是李廣屢次打敗仗的根本原因。李廣是漢朝防御時期的優秀將領,但是,到了漢朝轉入戰略進攻的時候,他的戰術、戰法已經無法適應作戰的需要,所以才會屢戰無功。
而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親自選拔的將領,他們本身就具備優秀的軍事才能,又能領會漢武帝的軍事戰略思想。因此,在戰術、戰法上,他們采取了適應自己的方式,取得了優秀的戰果。
衛青在作戰時,先以嚴整的軍陣迎戰敵人,將車輛擺成軍陣來保護后勤輜重。在作戰中,采取騎兵兩翼包抄,陣前反擊的方式,擊潰了匈奴單于。而霍去病,則發揮自己大膽靈活的作戰風格,采用大兵團騎兵運動戰法。他率領強大的騎兵兵團,以類似今天的“閃電戰”的戰術,直插敵人縱深,大膽撕裂敵人的防御,對敵人包圍殲滅。
從李廣和衛青、霍去病的戰略思想,戰術思想和戰法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雙方的差異。正是不適應時代的變化,李廣才沒有取得戰功,獲得封侯。
當然,除了思想上的主觀因素,在客觀上也有一定的關系。如同那首詩里說的衛青不敗由天幸,這個“天幸”也指漢武帝的寵幸。據史書記載: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
在漢武帝的干預下,霍去病的兵馬都是精選的。霍去病率領這樣一支精銳的軍隊,當然容易建功立業了。不過,這些都是客觀的有利條件,更重要的還是霍去病的才能。比如拿李廣迷路這一件事來說吧,霍去病為什么沒有發生迷路的現象?這個答案其實就在漢武帝下的對霍去病嘉獎的詔書里: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赍,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
從這里的“躬將所獲葷粥之士”就能夠得到答案。那就是霍去病的部下中,有很多都是匈奴人。霍去病能夠帶領他們,獲得他們的效忠,那么,當然對匈奴的地理環境了如指掌,不可能迷路了,這也是霍去病敢于深入敵境的原因。
而反觀李廣,李廣一生中最后悔的事,就是在隴西的時候,欺騙誘降羌人,然后背信棄義的殺害了他們。因為有這樣的名聲,還有哪些匈奴人敢給他效勞。這也是他失去向導迷路的主要原因。
正是因為李廣和衛青、霍去病的戰略戰術的不同,使得他與當時的時代脫節。他的戰略戰術的從漢朝防御時期延續下來的,已經不適應當時戰略進攻的需要。這也直接影響了他的作戰,表現在種種失利,甚至是迷路上。這才是李廣沒能封侯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簡單的一個運氣的問題。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