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樂府詩有多少首(曹操所作的四首樂府詩歌)
今天給各位分享曹丕的樂府詩有多少首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曹操所作的四首樂府詩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曹丕有哪些詩詞歌賦?
曹丕詩詞主要有:“《秋胡行》《燕歌行》《雜詩》《短歌行》《秋胡行》《歌》《十五》《臨高臺》《月重輪行》《董逃行》《于譙作詩》《孟津詩》《芙蓉池作詩》《于玄武陂作詩》《于明津作詩》《代劉勛妻王氏雜詩》《令詩》《東閣詩》”。
1、曹丕詩詞語言綺麗工練,抒情深婉細膩,形成了便娟婉約的纖麗清新風格。
2、曹丕的抒懷之作,寫得清俊悲涼,帶有擬作性質,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發戰亂中的一種蒼涼情懷。
3、抒發志向記敘軍旅的作品,如《黎陽作》氣勢高昂卻亞于曹操。
曹丕寫的詩詞有哪些?
曹丕寫的詩詞有《秋胡行》、《釣竿行》、《煌煌京洛行》、《大墻上蒿行》、《臨高臺》等。
秋胡行
[魏晉]曹丕
泛泛綠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隨風靡傾。芙蓉含芳。菡萏垂榮。夕佩其英。采之遺誰。所思在庭。雙魚比目。鴛鴦交頸。有美一人。婉如清揚。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釣竿行
[魏晉]曹丕
東越河濟水。遙望大海涯。釣竿何珊珊。魚尾何簁簁。行路之好者。芳餌欲何為。
煌煌京洛行
[魏晉]曹丕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虛美難假,偏輪不行。淮陰五刑,鳥盡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大憤不收,褒衣無帶。多言寡誠,抵令事敗。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大墻上蒿行
[魏晉]曹丕
陽春無不長成。草木羣類隨大風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獨立一何煢。四時舍我驅馳。今我隱約欲何為。人生居天壤間。忽如飛鳥棲枯枝。我今隱約欲何為。適君身體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嘗。冬被貂鼲溫瞹。夏當服綺羅輕涼。行力自苦。我將欲何為。不及君少壯之時。乘堅車。策肥馬良。上有滄浪之天。今我難得久來視。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難得久來履。何不恣意遨游。從君所喜。帶我寶劍。今爾何為自低卬。悲麗平壯觀。白如積...
臨高臺
[魏晉]曹丕
臨臺行高。高以軒。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黃鵠往且翻。行為臣。當盡忠。愿令皇帝陛下三千歲。宜居此宮。鵠欲南游。雌不能隨。我欲躬銜汝。口噤不能開。我欲負之。毛衣摧頹。五里一顧。六里徘徊。
曹丕與曹操、曹植并稱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學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01
曹操作為一個杰出的詩人,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其詩僅存二十余首,全部是樂府。以《薤露行》《蒿里行》為代表的詩作,描述了漢末戰亂和人民的疾苦;以《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作表現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求賢如渴的寬闊胸襟,充滿積極進取的精神。
曹操不僅僅是政治軍事統帥,也是當時文壇的領袖。
02
曹植才高八斗,就文學成就來說,是“三曹”中最突出的。其生活和創作以公元二二零年曹丕稱帝為界線,分為兩個時期。
其前期詩作《贈丁翼》《名都篇》《白馬篇》《薤露篇》等等,都表現了其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
其后期詩作《七哀》《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等等,表達了對自己懷才不遇,對政治上相互傾軋的憤懣和抗爭的思想。
其詩不僅精神慷慨,而且藝術性很高,是建安文學杰出的代表,又是五言詩的奠基者。
03
相比于曹操和曹植,曹丕在文學上成就差得很多。
其由于宮廷生活的限制,在政治和思想上趨于保守,詩歌題材狹窄,缺乏風力。現存詩約四十首,描寫游子思婦的居多。
其中,《雜詩》《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是比較好的作品。
《燕歌行》二首,描寫一個婦女在不眠的秋夜思念遠在他鄉的丈夫,是其最著名的作品。
其一尤為出色: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qiongqiong)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首詩寫景抒情都很細膩,語言清麗,藝術上很成功。它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詩。
梁肖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魏文之麗篆,七言之作,非此誰先?”
但他逐句押韻,說明七言形式還未成熟。
曹丕的風格纖弱,沈德潛說:“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是很中肯的評論。
而其所撰寫的《典論》是一部政治, 社會 ,道德,文化論集,是曹丕關于國家一系列大事的論文總集。但可惜的是,大多已經失散。僅其中的《典論.論文》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對后世研究當時的文學思想,意義重大。
曹丕自己的詩歌創作成就不高,但他以太子,帝王的身份大力提倡文學,對建安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曹操主要作品,萬里行、度關山、對酒、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詩20多首,反映末動亂 社會 與百姓苦難,詩20多首,部份記錄漢末董卓之亂混亂 歷史 。曹植,推動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散文同樣具有情兼雅怨,豐富多樣,才華出眾,文采飛揚。著名文章有七哀詩、白馬篇、門有萬里客、洛神賦等,因文學上的造詣而與曹操、曹丕稱三曹。曹丕,于公元22年廢漢自立是魏武帝,詩形式多樣,有四、五、六、七言詩,多為抒發對人生感慨和人生哲理詩,游樂宴游詩。代表作品有典論、燕歌行、登城賦、陌上桑40余首,抒情意濃、含蓄深情的佳作。
提到三曹,就不得不提到建安文學,很多人知道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實際上在建安七子之上,處于建安文學頂端的人物正是三曹。如果說到文學上的成就的話,成就最高的無疑是七步成詩的曹植,三曹之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也是曹植。 但要說到建安文學的領袖人物的話,則非曹丕莫屬,所謂領袖不是作品最多,而是影響最大,這不僅限于文學作品的影響,也包括對于建安文學發展的影響。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他哥哥曹昂去世之后,曹丕就成了爵位的繼承人。曹操去世以后,曹丕繼承了爵位,并接受大漢“禪讓”,成為了魏國皇帝。這位開國之君在位時間并不長,只有五年零七個月。其政治追求也不同于曹操,他崇尚漢文帝的無為而治。當時北方已經統一,士族大家和豪強已經和曹氏政權達成了一致,表示聽從指揮,因此曹丕就改變了曹操打壓士族大家,重用寒門子弟的做法,在政治上對于士族大家采取了妥協的策略。因此在政治和軍事上并沒有什么突出的表現, 最主要的軍事成就就是打壓青州、徐州的豪強勢力,進一步鞏固了北方的統一。在政治上,曹丕輕刑罰、薄賦稅,減輕百姓的負擔,算是一位政治上比較開明的君主,他自己也一直試圖將自己打造成明君的形象。
在文學造詣方面,曹丕在《典論·自敘》中,對于自己的文學修養有過評價: “背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 當然這里面有曹丕自夸其德的嫌疑,在陳壽所著的 《三國志-文帝本紀》中,說曹丕著作:“ 所勒成垂百篇 ”。說明曹丕的詩作頗豐,沒有前期的積累,想要提筆成文那是不可能的。 通過上述記載,我們了解到曹丕博覽群書、見識不凡、著作頗豐。
他的《典論》一書現存三篇,其中《論文》為重要的文學批判文獻。
重視文學是當時一般的看法,但以曹丕的身份和地位,發表這樣的議論又如此強調,則可以說明他在提倡文學、鼓勵著述的用意。建安文學的發展,離不開曹氏父子,尤其是曹丕的提倡和領導。 當時很多文人被曹操所接納,在鄴城形成了一個文學集團,這個集團的頂端,是曹操高高在上,而曹植又年輕不足以服眾,因此建安文學集團的核心人物和領導者是曹丕。 曹操是提拔文人雅士們做官,曹丕和曹植則是和他們交朋友,曹丕重視他們的文學創作,提倡和鼓勵的作用更為明顯。
曹丕自己作詩更傾向于民歌化,在通俗語言的作用上更加努力,因此盡管才華不及曹植,但在建安文學的民歌化這一特點上,曹丕的詩作表現的十分突出。 不加雕飾、如同白話,是曹丕的詩作最突出的特點。
這些語言幾乎和漢樂府民歌的語言沒有分別,通過字面的意思,就很容易讓人理解,因此才會廣為流傳。
在詩作創新上,曹丕也走在了整個建安文學集團的最前面。 曹丕最出名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當時還沒有文人做這方面的嘗試,同時曹丕所創作的六言詩也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其他人當時不過剛開始嘗試而已。詩作的形式多樣,是曹丕有別于他人的突出特征。
另外,曹丕的詩作中有很多描寫男女相戀和離別的題材,好像只要是言情的題目,曹丕都不肯放過,有的還是帶別人言情。
因此,曹丕文學成就盡管氣勢不如曹操,才思不及曹植,但對于建安文學,起到了很好的領導作用,對建安文學的創新,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對于建安文學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促進作用。
一個人的 歷史 ,一家之言。
子桓寫詩不如他爹和他弟,但子桓是很出色的評論家。
他寫的《典論》,有很多段我們都是要求背誦的。
最最最最重要的,《典論》是我國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
很可惜,丟失了很多。
現在只剩下《自敘》《論文》《論方術》三篇。
《典論》說起來有點陌生,但提到一些觀點一些詞,你就會發現你對它一點也不陌生。
1、文人相輕
這個詞就出自《典論》,是子桓寫的。論文篇的第一句: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2、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也是子桓寫的。就是說各自以自己的長處,輕視別人的不足之處。
3、學無所遺
形容學識淵博,無所不曉。
4、辭無所假
寫文章時用詞有所創新,沒有因襲前人。
5、理不勝辭
指道理不能勝過文辭,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論,盡管文辭豐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6、貴遠賤近
重視相距遠者,輕視相隔近者。
7、向聲背實
聲:聲名,這里指虛名;背:違背。指向往聲名,背離實際。
這七個都是成語,全部出自子桓《典論·論文》。
除此之外,文氣論也是子桓正式提出的: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遺子弟。
后來兩晉直到明清,文氣論一直在發展,劉勰、陳子昂,韓柳,都是發展者。
子桓還深刻認識到文學的價值,他說: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樂榮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還有,建安七子的概念,就是從《文論》來的: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
不得不提的就是子桓的《燕歌行》,有記載的、最早的一首文人七言詩。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因為不了解,所以覺得曹丕沒有成就,說起來也真是替子桓難過呢。
此外,我還在這個問題下的其他回答中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有人竟然認為曹植不咋滴,說《洛神賦》也就一個“凌波微步”,煮豆燃豆萁不過是打油詩……
《洛神賦》被世人記住的,不僅僅一個段譽會的武功凌波微步。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輕云蔽月,流風回雪,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很著名的一句詩: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出自子建的《白馬篇》。
總得來說,不讀書真可怕。更可怕的是,他還覺得自己睥睨全天下。
-----------丸------------
文:祁門小謝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漢末一直是儒家思想為主流。東漢末年適應于 社會 的變化,除儒家之外,法家、兵家、名家、縱橫家等各派思想又都有所發展,這是一個思潮奔涌的時代。
漢末三國時期的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部分,建安文學以魏國為主,而曹氏父子三人除了愛好文學、招攬文人之外,自己本身就是文學創作者。建安文學廣泛接納 社會 現實承繼漢樂府,是現實主義流派的發展高潮。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評價建安文學時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這就是后來所謂的“建安風骨”。漢末喜評文學之風氣,表現文學之精神。正是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倡導當時文學之抒情化、個性化。
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曹操以樂府歌辭反映現實,表現了雄主壯志和堅強進取,其作品中滿是慷慨悲歌的抒情氣息。曹操的詩與文都是簡潔樸素,不再像漢代的宏文大賦那么鋪張堆砌,在質樸的文筆中帶著氣魄與鋒芒。
三曹中的曹植則是建安時人最負盛名的作家,其作品中流露出非凡的才華,詩、文、賦具全。鐘嶸《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和靈氣。曹植的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同時代的作家中表現出超凡的藝術氣質比如說貼切的比喻、精致的詞藻等等。
曹丕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作者。他的作品《燕歌行》是誕生于漢代舊樂府題目之上,新起形式,逐句押韻的一種新的形式,即七言詩。曹丕善作詩而且寫情動人,善作文而既通俗又清麗。三曹之中唯有曹丕寫了一部文藝理論著作《典論》,這是現存最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曹丕把文學的地位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這對文學的興盛起到了很重要的推進作用。
曹丕雖然沒有曹植的天賦與才華,沒有曹植的骨氣奇高、辭采華茂,但曹丕對于文學之深刻認識遠勝于曹植。
魏晉南北朝時期,屬于時局比較動蕩的一個時期,而這個時期的文學也表現出了動蕩時期文學的特點,這個時期的文學,我們稱之為建安文學,說起建安文學,最有名的莫過于建安七子和三曹,以及代表建安時期整個 社會 ,審美,文學等的“建安風骨”,建安時期的文學對以后文學的發展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個時期的文人也大都彰顯出他們獨立的人格特征,人的 情感 表達也有了更加多樣化的特色。
三曹主要是指的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曹操是魏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樣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心有濟世安民的情懷,所以詩歌也具有豪邁雄壯的特點。同為三曹的兩兄弟曹丕和曹植卻不具有這樣的特點,二人風格趨于文雅,曹丕文武雙全,曹植天賦則多表現在文學這一方面,而本文則著重說下曹丕,根據《三國志》記載曹丕八歲就能寫文章,具有很大的天賦,博古通今,經史子集全都精通,善騎射好擊劍,他自己也在《典論論文》中說“八歲而能騎射,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三曹他們雖然不是純正的文人,但是他們對于文字的熱愛,對于文學的熱愛,為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在文學史上的影響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前面說到曹丕會射箭善屬文,文武雙全,但是和曹操古直悲涼的文風不同,他心思細膩,是個文藝男青年。思維比較縝密,行文做事等各方面也都比較細心,這樣的性格也適合他繼承父位。
曹丕在詩賦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他的詩賦文風委婉細膩,像他的五言詩《十五》“登山而遠望。溪谷多所有。楩柟千余尺。眾草之盛茂。華葉耀人目。五色難可紀。雉雊山雞鳴。虎嘯谷風起。號羆當我道。狂顧動牙齒。”雖不及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般豪邁悲壯,但是詩文流暢委婉,表現出不一樣的特點。他的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的創作也代表詩歌的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而他的七言詩《燕歌行》雖然僅存兩首,但是卻是文學史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也被稱為七言詩之祖。
說起曹丕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得不說的當屬于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典論論文》代表著曹丕文學思想的正式形成,也說明了魏晉時期的文學創作有了獨立的思想意識,標志著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
以上說明曹植在建安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曹丕與曹操、曹植雖然并稱三曹,但是相對于曹操和曹植在文學作品上的高產出,以及部分代表作的高光表現,曹丕顯得并沒有那么突出,世人記住的更多的是他的政治成就。
然而既然能夠與曹操、曹植并稱為三曹,那么曹丕的成就也是不可低估的,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曹丕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主要包括詩歌、散文、賦和文學理論等方面。
詩歌
詩歌主要代表作有《燕歌行》,《燕歌行》是曹丕自創的擬燕地歌曲,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七言詩;而他的五言和樂府詩也同樣清綺動人,現存詩約四十首。
代表曹丕詩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據考證寫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期間,采用樂府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寫作,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從“思婦”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末年戰亂流離的現狀,表達出被迫分離的男女內心的怨憤和惆悵。全詩用詞不加雕琢,音節婉約,情致流轉,被王夫之盛贊“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而尤以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兩句最為經典。
曹丕的詩歌形式多樣,而以五、七言為長,語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則委婉細致,回環往復,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個中能手。
散文
散文方面,其中詔有七十五篇(包括殘文)、書有三十七篇(包括殘文)、令有二十六篇(包括殘文)、論有六篇、策有四篇、序有四篇、表文有三篇、銘有三篇、連珠有三篇、策文二篇、議有一篇、教有一篇、誄有一篇、祝有一篇、制有一篇、其它類散文八篇,各體制的散文總數有一百七十六篇之多,可謂佳作甚多。
曹丕的散文體制全面、涉獵廣泛、內容上有所拓展,作者將心緒與情愁,敘寫于字里行間。同時能突破體制的約束,抒情懷于筆端,散文中融入了作家細膩而敏感的心靈感悟,處處流露出語切情真、徘徊動情之語,常常能觸動人心。故所以被裴松之譽為“美辭”之文,行情風格濃厚。
賦
曹丕所創作的賦總計二十八篇,以抒情和詠物為主。在體制方面,一改漢賦的鴻篇巨幅,改為短小精悍的行情小賦。其賦作內容以真情的筆觸,觸摸到 社會 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個體的喜怒哀樂帶入行情小賦之中,賦的內容涵蓋生活紀實、行寫情懷以及體物感物。曹丕的詩歌筆法影響著其賦的風貌,詩體之賦為其賦作品的特點,具有明顯的標志性意義。
文學理論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寫于曹丕為魏太子時,文中要點有:
①評價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的文風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說法來源于此;
③肯定文學的 歷史 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曹丕是三國時期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領袖,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風骨”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曹丕的文學風格以貼近生活、 情感 豐富、言語樸實無華為主要特點。曹丕本身具有極高的文學天賦,但是因為在與曹植競爭皇位的過程屬于勝方,所以世人皆以為曹丕無情無義,皆忽略了曹丕的文學天賦以及極高的文學成就 。
曹丕的文學成就主要分為 詩、賦、文、理論 四大方面。下面主要介紹:
(劇照)
一:詩詞方面
曹丕在詩詞頗有建樹,七言詩、五言詩以及樂府詩剛柔并濟,擅長描寫男女情愛,征夫怨婦體裁的詩。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細膩動人, 《詩品》評論曹丕的詩直率就像說話一樣,使人能夠直觀的體味詩詞中所蘊含的 情感 。而且曹丕寫有中國現存的最早的一篇七言詩--《燕歌行》,并且曹丕對七言詩的推廣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所以曹丕敢于創作不同題材的詩詞,其詩詞 探索 能力與其為政能力不相上下。
二:賦
賦體裁盛行于漢朝,辭藻華麗鋪張陳述。但是, 曹丕所寫的賦一改漢賦巨大的規模,丕賦短小精悍,同樣以描寫現實生活為主,感情真摯動人,言語樸素。 曹丕現存有賦二十八篇,主要以抒情詠懷,或者描寫事物如《柳賦》《槐賦》。總體來講,曹丕的賦以情懷為主如《寡婦賦》《永思賦》,緊密貼近現實生活如《出獵賦》《登臺賦》,貼近時代的發展。
(登臺賦原文)
三:文章、理論
曹丕肯定了文章的價值 ,并且曹丕的文章散文尤其出色, 主張“文以氣為主”, 這樣的一種寫作方向使曹丕寫作散文時總是將自己的感情束縛在字里行間之中,用散文體現出自己的感情。而且曹丕對文章的體裁和特征進行了總體概括,使散文具有章法。曹丕傳有數量及其豐富的散文,包括殘文詔有七十五篇,書有三十七篇,令有二十六篇等等。文章寫作方向非常廣闊。但是, 曹丕的散文主要以描寫 情感 為主,筆法細膩,角度新穎。曹丕在詩詞歌賦中所表現出來的細膩的感情與深情無一例外的表現在文章之中。
所以綜上所述,曹丕在詩詞歌賦文學以及文學理論都具有非常之高的造詣,曹丕的細膩 情感 以及樸實無華的寫作手法在他的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展現。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除了建安七子,三曹也是建安文學的風云人物。
曹操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等句,小兒皆能口誦,他的《龜雖壽》,讀來讓人慷慨激昂。曹植的《洛神賦》讓人心向往之,《銅雀臺賦》讀來抑揚頓挫,美不勝收。
似乎曹丕在文學上就遜色多了。
然而曹丕的文學之才并非浪得虛名,相比于父親和兄弟,他的文學才華似乎黯然失色,是因為他的長處不在詩歌,而詩歌,在文學體裁中較易傳播,受眾面廣。
曹丕的《燕歌行二首》中有“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句,頗顯其柔腸。他的《秋胡行》中“堯任舜禹。當復何為。百獸率舞。鳳凰來儀”語,又具人君之風。
曹丕的詩歌才能被其父、其弟掩蓋。但他的文學論述之著《典論》卻大放光芒。
《典論》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較早出現的一篇文學專論,也是漢魏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它論述了文學批評的態度、作家的個性與作品的風格、文體的區分、文學的價值等頗為重要的問題。
在《典論·論文》中,曹丕通過比較分析研究了文學和其他著作的區別,研究了文體對風格的要求,從而第一次提出了文體論。
曹丕還在文章中提出了并企圖解決文學發展中的一些共同問題,盡管他對這些問題旳解答還比較簡單,但他啟發后來的作家、批評家繼續 探索 解答這些問題的先驅之功是不能埋沒的。
故爾,若不單論詩歌之才,曹丕在文學上的貢獻也是深遠的。
也許,曹丕若不為人君,估計也會出產更多精彩文章,然而,帝王之業畢竟不能專主詩詞之道,這也許是曹丕之所以為君,曹植之所以為王的必然吧。
曹丕作為三曹之一,在文學領域有諸多貢獻,他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組織者,他的文學理論為中國文學史開辟了新的一頁,他的文學創作對唐代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下面我們來逐一介紹。
一、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組織者
鄴下文人集團是曹操羅致創立的,但曹丕和曹植因其地位和才華也起到了核心作用和實際組織的作用。曹丕和曹植都曾經談論建安七子,從他們的著作可以看出,曹丕同七子的關系較之曹植與七子的關系更為密切,曹丕在給吳質的信中曾提及他們一起吟詩作對、游玩出行,諸子也有言其當時同曹丕通宵達旦在一起賦詩的,例如劉楨曾作了四首《贈五官中郎將詩》。為了紀念七子,曹丕親自“撰其遺文,都為一集”。他說,在編纂七子遺文時,“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游,猶在心目”。此言亦當是其真實心情的寫照。曹丕在這個過程對七子的文集做出了詳細的對比和評價,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文學理論,可以說,七子之文得曹丕之力而流傳不失,曹丕因七子之文成其文學理論。
二、理論創建
曹丕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從事文學評論的人,開創中國文學批判史的先河,他的《典論》是中國 歷史 上最早的文學理論專著。他的文學理論有這么幾個比較有代表性:
1、審己以度人
曹丕深知文人的弱點,提出“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個著名理論,曹丕認為文學批評的重要前提是評者必須克服文人相輕的毛病,審己度人,客觀地認識別人的著作。曹丕認為自己正是以這種態度避免了“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避免了“暗于自見,謂己為賢”,因而能對七子做出恰當評價。
2、文非一體
文非一體即:
講的是文章的 社會 屬性是一樣的,但體裁、形勢卻是多樣的。“本同”就是本質相同,為文的目的相同,如其所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強調“末異”是為了說明在藝術上不能用一個標準要求或批評不同的體裁的文章。
3、文以氣為主
文章風格,人各不同,自然形成,不能強求一律,曹丕把中國哲學領域的氣的概念引入文學批評,提出文氣的概念,從而賦予文學以風格的要求。
4、高揚文章的功能
曹丕在典論曾提及:
這里從兩個方面談及文章的 歷史 作用:一是對國家來說,把寫好文章提到了“經國之大業”的高度;二是對個人來說,把寫好文章視為“不朽之盛事”,因為人的壽命、富貴皆有一定的限數,而文章卻是長久流傳的,所謂“建安文章千古在,王侯霸業成枯骨”。
三、對七言詩的發展
在漢魏時期,七言佳作以曹丕為先,清代著名文學家王士禎曾說曹丕的《燕歌行》系“唐作者之所本也”,陳祚明更稱《燕歌行》“七言一句一韻體”,認為“后人作七古,句句用韻,須效此法”、可見,曹丕是中國文學史上七言律詩的奠基人。
分別推薦幾首曹操和曹丕的詩
一、曹操的詩: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這首詩是抒發人生的詠志詩。曹操以神龜,螣蛇,老驥作為比喻,表明宇宙萬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規律,人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干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后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這首詩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壯懷激烈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而寫的。
最后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一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經常注意保養,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壽的。曹操所云“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表達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又是一篇絕妙的養生論。南朝鐘嶸寫了一部《詩品》,品評詩人,區分第等,把曹操的詩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詩卻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無數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
《短歌行?對酒當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賞析:
第一節抒寫詩人人生苦短的憂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當”,對著。“去日”,指逝去的歲月。這四句意思是:在邊喝著酒,邊唱著歌時,忽然感嘆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干了,又苦于過去的日子太多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沒有實在意義,即指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杜康”相傳是發明釀酒的人,這里作酒的代稱。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詩人內心的憂愁還是難以消除。用什么來消除胸中的憂愁呢?只有借酒澆愁。我們如何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嘆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這一點我們可從他的另一首詩《蒿里行》中得到佐證:“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第二節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問的人。“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念之情。這兩句意思是:你的衣領青青啊,總是讓我如此掛念。原詩后兩句是:“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來提醒他們,希望賢才主動來歸。“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聲叨念,表示渴念。這兩句意思是:只因為你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對心愛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對賢才的渴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一首描寫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前兩句起興,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著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寫賓客歡宴的場面,這里引用的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詩人引用這幾句詩,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
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賢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時候才能摘取呢?“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于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前四句詩人把尋求賢才生動地比作“欲上青天攬明月”,借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后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
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說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前兩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后兩句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說他“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悅誠服地來歸順。詩人用“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愿。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步出夏門行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鵾(kūn)雞晨鳴,鴻雁南飛,
鷙(zhì)鳥潛藏,熊羆(pí)窟棲。
錢镈(bó)停置,農收積場。
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這首詩寫于初冬十月,時間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寫初冬的氣候和景物。“鹍雞”,鳥名,形狀象鶴,羽毛黃白色。北風刮個不停,嚴霜又厚又密,鹍雞晨鳴,大雁南飛,猛禽藏身匿跡,熊羆入洞安眠,肅殺嚴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寧。中四句寫人事。錢、镈,兩種農具名,這里泛指農具。“逆旅”,客店。農具已經閑置起來,收獲的莊稼堆滿谷場,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圖景!詩篇反映了戰后在局部地區人民過上的安居樂業的生活,及詩人要求國家統一、政治安定和經濟繁榮的理想。朱乾說:“《冬十月》,敘其征途所經,天時物候,又自秋經冬。雖當軍行,而不忘民事也。”(《樂府正義》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本詩的作意。
《嵩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賞析:
《蒿里行》運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實,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這首詩不僅時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它是漢未之實錄,是史詩也。全詩風格質樸,沉郁悲壯,體現了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是曹操比較成功的作品,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讓讀者了解當時的歷史事實,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獨特文風。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度關山》
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圣,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賞析:
詩從“人為貴”入筆,表達了詩人以“讓”與“兼愛”為基礎的大同思想,為了充分表達這一思想,詩人并寫兩面,一是從“立君牧民”寫起,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二是通過堯舜之間的對比,怎樣才能糾正“侈惡之大”呢?詩人主張“儉為共德”,在此基礎上,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通過言語,可見詩人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二、曹丕的詩:
《芙蓉池作》
乘輦夜行游,逍遙步西園。
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
卑枝拂羽蓋,修條摩蒼天。
驚風扶輪轂,飛鳥翔我前。
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
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
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終百年。
賞析:
因為是夜游,沒有具體細致地描繪芙蓉池的優美景物,而是通過粗線條的勾勒,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顯示了芙蓉池無限勃發的生機。運用鮮明的色彩,把芙蓉池的夜景描繪的光怪陸離,五采繽紛,顯示了他創作上華麗壯大的一大特色。
在建安時期的游宴詩中,這一首可以說是寫得最為出色的。寫景成份的增多,對仗句的使用,辭藻的華麗,景象的壯觀,都反映了當時詩風的某些重要變化。
《燕歌行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賞析:
秋風蕭瑟,草木零落,白露為霜,候鳥南飛……。這蕭條的景色、清冷的月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她內心的孤獨與深閨的寂寞。描述思婦的內心活動時,筆法極盡曲折之妙,幾經掩抑往復,寫出了這位女子內心不絕如縷的柔情。王夫之稱此詩“傾情,傾度,傾聲,古今無兩”。
《燕歌行其二》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云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
仰看星月觀云間。飛鸧晨鳴聲可憐,
留連顧懷不能存。
賞析:
曹丕的《燕歌行》在詩史上久負盛名,但歷來對其一"秋風蕭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卻問津甚少。其實是雙璧一對,兩篇對觀,更饒意味。前篇從"霜飛木落"、"燕雁南歸"感物起興。由時序涉及歸鳥,再由鳥歸而關聯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曲曲道來。此首與其主題、情思相一,構思則另起爐灶,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黎陽作》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仿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賞析:
白露、水波、明月、天河、星星、草蟲、孤雁,在這漫長的秋夜,詩人恍若一只失群的孤雁,卻沒有大雁的雙翼可以飛回家鄉。不禁悲從中來輾轉難眠。綿綿思鄉之情達到了高潮,但卻又在令人斷腸聲中戛然止筆。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漢末魏王,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現安徽亳州市),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魏武帝。曹操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
妻子丁夫人、卞夫人、劉夫人等
子女曹丕、曹植、曹節等
曹丕: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 。《三國志》記載,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于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于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求曹丕所有的詩詞歌賦
曹丕
三國時期魏朝開國皇帝,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
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
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于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于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黃初七年五月病逝于洛陽,時年40歲。去世后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于首陽陵。
文學成就
曹丕是中國三國時代第一位杰出的偉大詩人。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現存詩約四十首。
詩歌
曹丕詩歌形式多樣,而以五、七言為長,語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則委婉細致,回環往復,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個中能手。
代表曹丕詩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據考寫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烏桓期間,采用樂府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寫作,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從“思婦”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末年戰亂流離的現狀,表達出被迫分離的男女內心的怨憤和惆悵。全詩用詞不加雕琢,音節婉約,情致流轉,被王夫之盛贊“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曹丕的一些為后人稱道的作品都在擔任五官中郎將至魏太子期間所作,他的詩歌細膩清越,纏綿悱惻。
曹丕的古詩一共54首
1、《秋胡行》
2、《善哉行》
3、《燕歌行》
4、《雜詩》
5、《雜詩》
6、《短歌行》
7、《秋胡行》
8、《秋胡行》
9、《善哉行》
10、《善哉行》
11、《燕歌行》
12、《詩》
13、《詩》
14、《詩》
15、《詩》
16、《詩》
17、《詩》
18、《詩》
19、《詩》
20、《詩》
21、《丹霞蔽日行》
22、《煌煌京洛行》
23、《釣竿行》
24、《猛虎行》
25、《善哉行》
26、《折楊柳行》
27、《陌上桑》
28、《上留田行》
29、《大墻上蒿行》
30、《艷歌何嘗行》
31、《飲馬長城窟行》
32、《折楊柳行》
33、《黎陽作詩》
34、《黎陽作詩》
35、《黎陽作詩》
36、《廣陵于馬寺廟.》
37、《清河作詩》
38、《黎陽作詩》
39、《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
40、《歌》
41、《十五》
42、《臨高臺》
43、《月重輪行》
44、《董逃行》
45、《于譙作詩》
46、《孟津詩》
47、《芙蓉池作詩》
48、《于玄武陂作詩》
49、《于明津作詩》
50、《代劉勛妻王氏雜詩》
51、《寡婦詩》
52、《令詩》
53、《夏日詩》
54、《東閣詩》
曹丕詩歌上有哪些成就?
曹丕是中國三國時代杰出的詩人。其《燕歌行》(寫一個女子思念在遠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詩語言清麗,情致委婉,音節和諧,把人物情感表現得纏綿緋惻,凄婉動人。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現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詩,雖然它句句用韻,還存在用韻單調的缺點,但是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胡應麟說:“子桓《燕歌》二首,開千古妙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現存詩約四十首。
曹丕詩歌形式多樣,而以五、七言為長,語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則委婉細致,回環往復,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個中能手。代表曹丕詩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據考寫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烏桓期間,采用樂府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寫作,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從“思婦”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末年戰亂流離的現狀,表達出被迫分離的男女內心的怨憤和惆悵。
全詩用詞不加雕琢,音節婉約,情致流轉,被王夫之盛贊“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曹丕的一些為后人稱道的作品都在擔任五官中郎將至魏太子期間所作,他的詩歌細膩清越,纏綿悱惻。
關于曹丕的樂府詩有多少首和曹操所作的四首樂府詩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