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寫過哪些詩詞(湯顯祖的詩詞名句)
今天給各位分享湯顯祖寫過哪些詩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湯顯祖的詩詞名句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介紹一下湯顯祖及他的作品?
湯顯祖(1550~1616) 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湯氏祖籍臨川縣云山鄉,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湯顯祖從小聰明好學,“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湯顯祖十四歲便補了縣諸生。二十一歲中了舉人。按他的才學,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隨整個明代社會一起墮落的科舉制度已經腐敗,考試成了上層統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而不以才學論人。萬歷五年、八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他打聽到海內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于湯顯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籠絡他們。聲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許顯祖等中在頭幾名。以宰相之威勢,加以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誘惑,沈某等出賣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湯顯祖卻潔身自好,一無所動。他雖然并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因而先后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說:“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湯顯祖名落孫山。而且,在張居正當權的年月里,他永遠落第了。但因此,湯顯祖卻以高尚的人格和潔白的操守,得到海內人士的稱贊。張居正死后,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為相,他們也曾許他以翰林的地位拉顯祖入幕,顯祖都拒絕了。
三十四歲,湯顯祖以極低的名次中了進士,布滿荊棘的仕途從此開始。他先在北京禮部觀政(見習),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樂以來,南京是明朝的留都。雖各部衙門俱全,實際上毫無權力,形同虛設,太常寺尤為其中的閑職。有人詠之于詩曰:“印床高閣網塵紗,日聽喧蜂兩度衙。”其閑寂可想而知。然而,當時南京卻是文人薈萃之地,詩文家不論,即戲曲家,前后就有徐霖、陳大聲、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諸名家。湯顯祖在此,一面以詩文、詞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學問,作書中蠹魚。雖至夜半,書聲瑯瑯不絕于口。別人問他:“老博士何為嗜書?”答曰:“吾讀書不問博士非博士。”這種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張居正而終于在這時被嚴加處分的文人形成鮮明的對照。
留都也不太平。這里正進行著文學思想的激烈斗爭。早在嘉靖時代,文壇上就盛行著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倡導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萬歷期間,以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步其后塵,有加無已。風氣所及,一時有所謂前五子、后五子、廣五子、續五子、末五子之類。其中王世貞不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勢力。萬歷十一年(1583),他以應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后在這里為刑部侍郎、尚書。地位顯赫。士大夫趨之若鶩。許多人奔走在他門下。他的片言只語,便可“翕張賢豪,吹噓才俊”,儼然為文壇盟主。可是,湯顯祖是一個尊重文學而不屈服于勢力的人,他重創新而反對復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優秀的文學遺產而不為復古派所規定的范圍所局限。他的文學思想和旨趣與王世貞輩大相徑庭。因此,他雖與王世貞同在南都,且又為王世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屬,卻不愿與王氏兄弟相往還。他寫信給朋友說:“無與北地諸君接逐之意,北地諸君亦何足接逐也。”更有趣的是,湯顯祖為揭露文學復古派的真面貌,還約了友人把李夢陽、李攀龍、王世貞的詩文拿來解剖,劃出他們詩文中模擬、剽竊漢史唐詩的字句,涂涂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論。王世貞知道后,也無可如何,啞然失笑而已。這表明,湯顯祖不僅不以權勢是從,而且當復古文學思潮籠罩海內時,他有主見,有特識,決不隨波逐流。
這不是說湯顯祖有一種先天性的反抗性格,這實際上是他接受古代優秀的文化思想、特別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接受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反理學、反傳統、反專制的思想影響的結果。明代中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在哲學上,出現了王艮、何心隱、羅汝芳、李贄等離經叛道的思想家。他們的觀點雖不盡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縛龍蛇的氣概,痛斥口談道德而心存富貴的偽君子,并以“非圣無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湯顯祖早年就做了羅汝芳的學生,自小跟他學道,讀“非圣之書”。后來又與激進的禪宗大師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進的思想家李贄,讀其《焚書》,十分傾慕。他說:“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時在吾心眼中矣,見以可上人(紫柏)之雄,聽以李百泉(贄)之杰,尋其吐屬,如獲美劍。”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學上的反抗性和斗爭性,也被人稱之為 “狂奴”。這樣,他不僅在品格上不愿與專制的統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鋒芒畢露。萬歷十九年(1591),湯顯祖在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論輔臣科臣疏》,嚴詞彈劾首輔申時行和科臣楊文舉、胡汝寧,揭露他們竊盜威柄、貪贓枉法、刻掠饑民的罪行,疏文對萬歷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擊。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湯顯祖放逐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為典史。一年后遇赦,內遷浙江遂昌知縣。在遂昌,他“去鉗剭(wú,殺戮),罷桁(héng)楊(加在腳上或頸上以拘系囚犯的刑具),減科條,省期會”,建射堂,修書院。有時下鄉勸農,常年則與青衿子秀切磋文字。這種古循吏的作風,終于使浙中這塊僻瘠之地大為改觀,桑麻牛畜都興旺起來。也許湯顯祖是把這里當作他的理想王國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監獄中的囚犯回家過年,元宵節讓他們上街觀燈,為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一無顧忌。這使他的政敵終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員的時機一到,他們就出來暗語中傷。湯顯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趕走他。萬歷二十六年(1598),聽說朝廷將派稅使來遂昌擾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別人攻擊,給吏部遞了辭呈;他也不等批準,就揚長而去,回到家鄉。后來,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為由正式給他一個罷職閑住的處分時,他棄此敝履早過三年。
文學主張
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12歲的詩作即已顯出才華。14歲補縣諸生,21歲中舉。這時,他不僅于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 26歲時刊印第1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未傳),第 3部詩集名《問棘郵草》。28歲時作第1部傳奇《紫簫記》,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10年后改寫為《紫釵記》。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萬歷十九年(1591),作著名的《論輔臣科臣疏》,批評神宗朱翊鈞即位后的朝政,抨擊宰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因而被貶廣東徐聞任典史。二十年(1592)調任浙江遂昌知縣,頗多善政,并有詩作諷刺朝政,關心民間疾苦。《感事》詩直接諷刺皇帝醉心求金開礦而造成弊端:"中涓鑿空山河盡,圣主求金日夜勞。賴是年來稀駿骨,黃金應與筑臺高。"二十六年(1598)棄官歸里。家居期間,心情頗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只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后逐漸打消仕進之念,專事寫作。
湯顯祖少年時受學于羅汝芳,羅是泰州學派王艮的三傳弟子,這一學派承繼了王守仁哲學思想中的有積極意義的部分,加以發展,又稱"左派王學"。這個學派抨擊程朱理學,懷疑封建教條,反對束縛個性。萬歷年間左派王學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贄。湯顯祖離遂昌任后,曾在臨川和李贄相見。李在獄中自殺后,湯顯祖作詩哀悼。他還推崇反理學的達觀(紫柏)禪師,稱李贄和達觀是一"雄"、一"杰",認為"尋其吐屬,如獲美劍"。他們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湯顯祖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揭露腐敗政治、反對程朱理學和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基礎。
湯顯祖一生蔑視封建權貴,常得罪名人。早年參加進士考試,因拒絕掌朝的張居正的招致而落選。中進士后,也拒絕當時執掌朝政的張四維、申時行的拉攏。在南京時,不和當時已有很大名聲的王世貞、世懋兄弟往來,甚至在王舉行的公宴上謝絕和詩。晚年淡泊守貧,不肯與郡縣官周旋。這種性格作風使他同講究厲行氣節、抨擊當時腐敗政治的東林黨人顧憲成、鄒元標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這樣"耿介"或"縱誕"的人物。湯顯祖的這種性格特點在作品中也有明顯反映。《明史》記他"意氣慷慨","蹭蹬窮老",這評語頗能概括其生平之要。
湯顯祖晚年思想比較消極,這同他潛心佛學有關,也同他辭官后長期置身于政治斗爭之外有關。他自稱"偏州浪士,盛世遺民",說"天下事耳之而已,順之而已"。后又以"繭翁"自號。
湯顯祖所處的時代,文壇為擬古思潮所左右,繼承"前七子"的"后七子"聲威極盛。湯顯祖21歲時,"后七子"首領李攀龍已去世,但另一首領王世貞繼續為文壇盟主,且"獨操柄二十年"。湯顯祖于青年時期即批評"前七子"的李夢陽、"后七子"的李攀龍、王世貞,指摘他們作品中"增減漢史唐詩字面處"。后更抨擊" 李夢陽以下"諸人作品"等贗文爾",并尖銳地說:"贗者名位頗顯……其文事關國體,得以冠玉欺人。"前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擬前代作品的用字、造句,乃至改頭換面,剽竊前人詞句。湯顯祖認為"漢宋文章,各極其趣"。他還強調文章之妙在于"自然靈氣",不在步趨形似之間。他的這些主張對后來高揭反擬古旗幟的公安派有一定影響。可以說,在反擬古派過程中,湯顯祖是從李贄、徐渭到以袁宏道為首的公安派之間的重要人物。湯顯祖詩作,早年受六朝綺麗詩風的影響,為了對抗"詩必盛唐",后來寫詩又曾追求宋詩的艱澀之風,他的這些創作實踐并不足以和擬古派相抗衡。湯顯祖的古文長于議論,頗有"好辯"特色。他的書信寫得很富感情,文筆流利,為后人所推崇。他還長于史學,修訂過《宋史》,惜未完稿。
戲曲成就
湯顯祖的主要創作成就在戲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它和《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除《紫釵記》寫作時代可確考外,其余"三夢"都不易確定寫作時間,學術界目前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其中不少情節取自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見《燕居筆記》)。和話本相比,《牡丹亭》不僅在情節和描寫上作了較大改動,而且主題思想有極大的提高。劇情梗概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睢》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3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就是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湯顯祖在本劇《題詞》中寫道:"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湯顯祖所說的"情",指人們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現為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理 ",是指以程朱理學為基礎的封建道德觀念,在《牡丹亭》里表現為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對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縛。這種明確的創作指導思想,與當時反對程朱理學的進步思潮一脈相通。正是這種指導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時代的愛情劇高出一籌。劇中關于杜麗娘、柳夢梅在夢中第二次見面就相好幽會,杜麗娘鬼魂和情人同居,還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寫;關于杜麗娘不是死于愛情的被破壞,而是由于夢中獲得的愛情在現實中難以尋覓,一時感傷而死,也即所謂"慕色而亡 "的描寫,都使它別具一格,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和浪漫夸張的藝術手法。
《牡丹亭》還別開生面地刻畫了花神和判官的對立性格。花神專掌"惜玉憐香",實際是青春和愛情之神,作者大膽地描寫這位神□"保護"杜、柳在夢中幽會。判官是陰世的統治者,卻具有陽世封建統治者的特點,不僅枉法,還維護封建禮教。他譴責花神有"罪業",指摘"花把青春賣,花生錦繡災"。花神一面佯作"認罪",一面卻又為杜麗娘說情,使判官遣發杜麗娘還魂。這些都符合他"惜玉憐香"的職責,而判官決定放出杜麗娘,卻又是因見到"婚姻簿"注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從"命定"觀念出發,這種觀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
《牡丹亭》也寫了封建家長杜寶對女兒的自由婚姻的阻撓。杜寶恪守封建禮教,認為女兒和柳夢梅的愛情婚姻都是"胡為"。他在"□賜團圓"的圣旨下達前,一直堅持要女兒和柳夢梅離異。但作者也寫他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陳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畫得較有特色的人物。作為一個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學究,他是杜麗娘的對立面。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圓滑世故的一面。柳夢梅中狀元后,他幾乎忘記了曾在杜寶面前誣告柳為"劫墳之賊",而在兩人之間調解分勸,對當年被他責打的丫環春香,此刻也以"賢弟"相稱,他的性格也不是單一的。
《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當數杜麗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說:"杜麗娘雋過言鳥,觸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臺可瞑,獠牙判發可狎而處,而'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追求愛情的纏綿而執著,是杜麗娘的一種性格特點,但杜麗娘還有她的思想特點。在《牡丹亭》以前,戲曲、小說中描寫女子執著、堅定地追求愛情,不乏其例,但象杜麗娘這樣表現了要求個性自由發展思想的卻很罕見。杜麗娘說她"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驚夢》),又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尋夢》)。聯系起來看,所謂"由人戀",意為對美好的事物想愛就愛;"隨人愿 ",意為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隨;"無人怨",意為即使死了也無怨言。《牡丹亭》寫杜麗娘的思想與行動同步,正是這個作品的成功之處,也是杜麗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處。
《牡丹亭》寫杜麗娘的性格發展和心理活動,層次鮮明,細致熨貼。游園以前,她感到"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游園時,她的心情由"悶"而"尋 ",因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愛;驚夢時,由"尋"而"歡",終于找到情人;夢后,由"歡"而"空",因為所愛的人無處尋覓而感到空虛寂寞。從《尋夢》出到《回生》出,杜麗娘的心理也寫得相當細致,且有跌宕起伏。不過,在還魂以后,她的性格特點幾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親反對,面對封建禮教觀念的阻力, 她不敢反抗, 性格顯得蒼白無力。
美中不足的是,柳夢梅寫得較為遜色,缺乏光彩。但也有評論家認為,柳夢梅的癡情和耿介寫來還是可貴可愛的,堪與杜麗娘的性格交相輝映。
丫環春香也寫得個性鮮明。她直率地揭露陳最良的道學面貌,與杜麗娘的反抗性格相映襯。《閨塾》(即《春香鬧學》)出中,分明杜麗娘對陳最良"依注解書"不滿,但只能委婉地說"這經文偌多",春香卻直接向傳統的經解挑戰,故意問君子為什么要求淑女。在《寫真》出中,杜麗娘把夢中幽會事告訴春香,春香先是吃驚,接著表示感嘆:"怎的有這等方便呵!"活脫刻畫出她的純潔天真。
《牡丹亭》文詞以典麗著稱。《驚夢》的幾支曲子一向為人稱道,如〔皂羅袍〕曲:"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寫杜麗娘對春光的欣賞和嘆惜,透露了她愛情上的苦悶。又如《尋夢》中的〔懶畫眉〕曲:"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來粉畫垣,原來春心無處不飛懸。睡荼□抓住裙衩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好處牽。"寫杜麗娘渴望重尋舊夢、獲得愛情的歡樂,卻用她見到的景物來烘托。這種典麗的曲文用來刻畫杜麗娘這樣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的情態是很適合的。不過《牡丹亭》曲文也表現出它的弱點,使用冷僻的典故過多,甚至有晦澀生硬之病。《牡丹亭》的曲文并不純是典麗,在描寫下層人物如農夫、牧童和桑婦時,比較通俗。在賓白的運用上,語言比較精練,也較通俗,在描寫陳最良等人物時,尤為出色。還有不少屬插科打諢的賓白則常流于庸俗,這也是元代以來戲曲中的一種通病。另外,《牡丹亭》中也有某些在男女情事上墮入惡趣的筆墨。
《牡丹亭》問世后,盛行一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湯顯祖的《滕王閣看王有信演〈牡丹亭〉》詩中寫道:"愁來一座更衣起,江樹沉沉天漢斜。"湯顯祖還從朋友處得知有一位婁江的女讀者俞二娘斷腸而死,他寫了《哭婁江女子》詩,其中寫道:"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相傳《牡丹亭》還使女伶人商小伶傷心而亡,這些都說明《牡丹亭》有著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
《牡丹亭》的出現,又引起了一樁戲曲史上有名的"公案"——刪改《牡丹亭》的爭論。湯顯祖同年進士呂玉繩為了使《牡丹亭》便于用昆腔演唱,按昆腔音律作了改定(一說呂改本實為沈□改本),湯顯祖不止一次對呂改本表示異議。他囑咐宜黃伶人羅章二說:"其呂家改的,切不可從。雖是增減一二字,以便俗唱,卻與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但后來改本更多,且皆系名人所為,如臧懋循和馮夢龍都曾更定、刪削。馮夢龍還把他的刪改本改名為《風流夢》。湯顯祖和他家鄉一帶的宜黃腔藝人交往頗多,他所寫傳奇當是便于用宜黃腔演唱。由于昆腔盛傳,近代劇壇流行的《牡丹亭》演出本大抵出于改定本。
圍繞著修改《牡丹亭》的爭論,也反映出湯顯祖在戲曲創作上首先講究"意趣神色",不斤斤計較于按字模聲的創作主張。他對當時沈□等編纂的曲譜、曲論雖有肯定,但也有批評。他在致呂玉繩的信中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這種觀點同他主張文章要有靈性,是一致的。
《邯鄲記》和《南柯記》
《邯鄲記》共30出。曲詞比較樸素。本事據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改編。寫盧生一貧如洗,在邯鄲道旅舍中遇道士呂洞賓授他一枕,即入夢中。臥枕時旅舍主人方蒸黃粱。盧生在夢中得娶名門女子,中進士,當了20年宰相,封國公,食邑五千戶,官加上柱國太師。他的子孫也一齊高升。一夢醒來,黃粱方熟,盧生遂悟破人生,隨呂洞賓出家。劇中描寫盧生的煊赫聲勢,較之《枕中記》展開了更多的描繪。對盧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錢去賄通官僚勛貴,以及中狀元等刻畫,更是屬于湯顯祖的創造。盧生享盡富貴榮華,在臨死之際,還一心思念身后的贈謚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發跡到死亡的丑惡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場的黑暗。這里融和著湯顯祖在多年仕宦經歷中和對社會的觀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場傾軋、科舉腐敗和官僚奢侈等情況。
《南柯記》共44出,本事據唐代李公佐的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改編。內寫淳于棼酒醉后夢入槐安國(即螞蟻國) 被招為駙馬,和瑤芳公主成婚。后任南柯太守,政績卓著。公主死后,召還宮中,加封左相。他權傾一時,淫亂無度,終于被逐。醒來卻是一夢,被契玄禪師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傳》相比,此劇在描寫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驕奢淫佚、文人的奉承獻媚等。
《邯鄲記》和《南柯記》都通過夢幻寫人生,是諷世劇。由于唐人小說中原有人生如夢、富貴如煙的思想,湯顯祖本人又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這兩部作品也就表現出虛幻的色彩。
《紫簫記》和《紫釵記》
《紫簫記》現存34出,是湯顯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顯來自唐代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但情節不同。它寫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后在游華清宮時失散,后小玉拾到紫玉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狀元,被派往朔方邊境軍中任職,兩人相互思念。數年后的一個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團圓。全劇文筆□ 麗,人物道白都為四六對句。也有惡趣筆墨。據作者的《紫釵記題詞》中說,《紫簫記》未成而"是非蜂起"、"訛言四方",原因據說是作者企圖"暗刺時相"。但詳細真相不明。
《紫釵記》共53出,系據《紫簫記》改作。作者在情節上改動數處:娼妓身份的霍小玉改為良家女子;經人撮合改為李益由拾釵而識小玉;批判負心漢改為歌頌李益和小玉在愛情上的堅貞,而阻撓他們婚姻的是盧太尉;把黃衫客寫成一個與宮廷有密切關系的十分有權勢的人物。詞藻□麗,但也有疏雋處。《墮釵燈影》寫霍小玉和李益相會時又驚又羞又喜的初戀之情,細致傳神;《凍賣珠釵》寫霍小玉的癡情,相當動人。《折柳陽關》、《玉工傷感》和《怒撒金錢》等出寫人物心理,結合氛圍襯托,也很成功。
后世影響及作品刊本
湯顯祖在當時和后世都有很大影響。即使是認為他用韻任意,不講究曲律的評論家,也幾乎無一不稱贊《牡丹亭》,如晚于湯顯祖20多年的沈德符說"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又說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時的戲曲家呂天成推崇湯顯祖為"絕代奇才"和"千秋之詞匠"。王驥德甚至說,如果湯顯祖沒有"當置法字無論"和其他弱點,"可令前無作者,后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由于湯顯祖的影響,明末出現了一些刻意學習湯顯祖、追求文采的劇作家,如阮大鋮和孟稱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臨川派之說,實際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代的《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湯顯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后 5年,韓敬編印《玉茗堂集》。他的作品于明清兩代均有刊本,目前通行的是1961年由錢南揚、徐朔方合編的《湯顯祖集》,包括詩文和戲曲。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對湯顯祖的作品進行了全面認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湯顯祖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人民政府在臨川市修建了湯顯祖墓園、玉茗堂影劇院,影劇院內設有湯顯祖紀念室。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國劇協江西分會在撫州玉茗堂影劇院聯合舉行了紀念湯顯祖逝世366周年大會。一九九二年,人民政府又籌建湯顯祖紀念館,一九九五年,占地二百畝的湯顯祖紀念館建成并對外開放。
參考資料:
湯顯祖有哪些代表作?
湯顯祖的代表作為《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云山鄉,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
擴展資料:
世人熟知湯顯祖,多是因為流芳千古、享譽天下的“臨川四夢”,即《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這四部作品,其中《牡丹亭》更被海內外譽為戲劇藝術珍品。湯顯祖性情摯真,坦蕩一生。為官入仕,他清廉自守,勤政愛民;教育子孫,他言傳身教,誨人不倦;詩詞唱和,他辭藻絕美,文采風流;戲劇創作,他“為情作使”,才情天縱。
良好的啟蒙教育和祖輩的言傳身教,讓湯顯祖從小具備了勤奮好學、嚴于修身的優良品質。他5歲開蒙,12歲能詩,13歲學古文,14歲補縣諸生,21歲中舉,可謂少年得意,舉業順暢。然而,造化弄人,湯顯祖直到33歲,即萬歷十一年(1583年)才得中進士。此后,他先后擔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及禮部祠祭司主事等職。由于湯顯祖個性率直、正義凜然,仕途并不順暢。萬歷十九年(1591年),他被貶官至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為典史。一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縣。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湯顯祖
湯顯祖的代表作是什么?
湯顯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湯顯祖是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云山鄉,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
湯顯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其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
擴展資料
歷史影響
湯顯祖在當時和后世都有很大影響。即使是認為他用韻任意,不講究曲律的評論家,也幾乎無一不稱贊《牡丹亭》。由于湯顯祖的影響,明末出現了一些刻意學習湯顯祖、追求文采的劇作家,如阮大鋮和孟稱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臨川派之說,實際上并不恰切。
《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代的《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湯顯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后5年,韓敬編印《玉茗堂集》。他的作品于明清兩代均有刊本,比較通行的是1964年由錢南揚、徐朔方合編的《湯顯祖集》,包括詩文和戲曲。
描述湯顯祖的詩詞歌賦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若士,世稱臨川先生。湯尚賢長子,明嘉靖29年(1550年)生于文昌里湯家山靈芝園。湯顯祖5歲時能與長輩聯對,12歲在伯父湯尚質影響下開始寫詩,并將其書齋號為詩集名,曰:《紅泉逸草》。湯顯祖14歲為縣學諸生,因有神童譽,江西提學使何鏜親試其才,并指案為題,湯顯祖從容對答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何鏜異之道:“此生將來必以文章雄視天下”。
明隆慶4年(1570年),湯顯祖參加鄉試中第8名舉人,并以制義創奇,被譽為舉業八大家之一,時名以滿天下。國子監祭酒湯賓尹贊其曰:“制義以來能創奇者,湯義仍一人而已”。丞相張居正聞知,欲收其名為已所用,則待湯顯祖入京參加會試之時,令其子至湯顯祖下榻求見,并許以本屆會試“鼎甲”,以示寵愛。湯顯祖自知實力,不肯助張居正科場作弊,則當即回絕,權相張居正惱羞成怒,故在科場中設阻,至使湯顯祖落榜。
湯顯祖落第后,風塵仆仆回到家鄉,撫州知府聞知其科場義舉,舉城相迎,并贊湯顯祖為“真正狀元”。張居正因把持朝正,會試考官皆視其馬首為瞻,以其好惡來決定考生成績,因眾考官皆知湯顯祖是張居正眼中釘,盡管湯顯祖制義為天下第一,然而考官始終不敢公正對待其考卷,致使湯顯祖連續落第。
明萬歷10年(1582年),丞相張居正死,因而掃清了湯顯祖會試的障礙。明萬歷11年(1583年),湯顯祖再次入京參加會試中第65名,殿試時獲第三甲第211名,賜同進士。湯顯祖因為三甲賜同進士,不能入選翰林院,則依舊例,授南京太常博士,專責祭祀禮樂。明萬歷14年(1586年),湯顯祖改授南京詹事府主簿,其職雖為輔導太子,然因太子在京,此職實為虛設。
明萬歷17年(1589年),湯顯祖被擢升為南京禮部司南儀郎、六品主事,主祭祠,湯顯祖雖為閑官,但其卻甚為關心時事,他因不滿丞相申時行壓制言路,打擊諫官之行為,上書《論輔臣科臣疏》彈劾權相,他奏道:“指策申時行以權謀私,專權行事,斷絕言路,使言官噤若寒蟬不敢直諫”。時天下諫官無不畏申時行之專橫,無敢言者,湯顯祖雖位卑言輕,但卻敢挺身而抗強權,因而頓以直聲聞四海。權相申時行見湯顯祖以下官犯上,怒而罷朝,萬歷皇帝專寵申時行,乃下詔切責湯顯祖,并貶其為海南徐聞縣典史。海南為偏荒僻野之地,是歷朝流放罪臣之地,因而朋友們都勸湯顯祖不要去接受這個不入流的小官。湯顯祖道:“吾生夢羅浮、雷擎、大蓬、葛洪母井、馬伏波銅柱而不可得,得暇一尉,了此夙愿,何必減陸賈使南粵哉”。明萬歷19年(1591年)九月初九,湯顯祖告別諸友,經贛州,越梅嶺,自廣東保昌(南雄)下船,過英德真陽峽,十月到廣州,遇道往游羅浮山,十月初七,自廣州舟行到南海,經香港、澳門、恩平到陽江,由陽江乘海船過瓊州海峽,抵圍州采珠地,然后折回到廣東徐聞上任。
湯顯祖一路游玩到廣東,縣人聞其大名,躡衣冠而請揭者,趾相錯也,諸弟子執經問難靡虛日,戶履常滿,至廨舍隘不能容。徐聞民風好斗,人皆輕生。湯顯祖為了推廣中原文明,化土著之俗,其聯合知縣熊敏捐俸銀,在徐聞縣城西門塘畔創辦了一所“貴生書院”,教民知書識禮,認識生命的重要性,而化其輕生之俗。并宣傳“君子學道則愛人”、“天下之生皆當貴重”的人生哲理。湯顯祖將書院的十二間教室,分別命名為審問、博學、慎思、明辨、篤行、格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并在《徐文留別貴生書院》一文中道:“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湯顯祖在教學上,他對弟子一視同仁,因材施教,扶理談修,每日津津不厭。通過湯顯祖的教育和宣傳,徐聞文風漸盛,科舉盛行。清《王夫子賓興》碑文曰:“自明義仍先生來徐聞建書院,而徐益知向學,當時沐其教者,輟魏科登賦仕,后先輝映,文風稱極”。
明萬歷19年至崇禎年間,徐聞連年旱災,民食不果腹,但人人向學,仍出了15名舉人。明清兩代,徐聞多次修繕貴生書院,并訂立了《院規條》,還撥出田96石作為會科經費,可見湯學已經深入徐聞人心。湯顯祖病逝的消息傳至徐聞,徐聞縣興建了“湯公祠”,以此表達當地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湯顯祖雖身在徐聞,但因剛直遭貶,社會輿論大嘩,申時行迫于社會壓力,被迫辭職,因而湯顯祖得脫流放之災。
萬歷20年(1592),湯顯祖北還故鄉臨川,因家中人口增多,他想找一靜處另蓋新居,老友高應芳得知,便將自己在臨川縣城沙井巷占地960平方米,閑置不用的廢舊房屋轉賣給湯顯祖,供其建玉茗堂,興建宅邸。新宅布局合理,中為玉茗堂書齋,左為寒光堂,右為蘭省堂,前為芙蓉館,后為清院樓,東有四夢臺,全院共由6組建筑組合而成,精巧別致,美觀大方,從此湯、高兩家比鄰而居。明萬歷21年(1593年),湯顯祖被升任為浙江麗水地區遂昌縣知縣,湯顯祖治政以教育為本,為辦學興縣,他將奉祿捐出,興辦了一所“相圃書院”,意在造就將相之才。湯顯祖在遂昌縣6年,創尊經閣、啟明樓,并于學中建象德堂、于射園置滅虎祠,種種美政,將一個貧窮落后的山區小縣治理成為兩浙的先進縣。湯顯祖在遂昌任上未取一文贖金,未監一個好人,未杖死一名囚徒,其治跡生平,為后人所稱道。他自賦道:“杏花輕淺訟庭稀”;“市上無喧少斗雞”。因此越民無不頌其德,然而吏部獎罰不明,始終不肯嘉獎湯顯祖,朝廷選官制度的黑暗,使湯顯祖更加認識到社會的腐敗,明萬歷26年(1598年),憤然掛冠棄職,歸隱臨川。清康熙年,遂昌人民感念湯顯祖之德,在遂昌為湯顯祖建造了一座“遺愛祠”。
湯顯祖回到故鄉,于玉茗堂設帳講學,又于四夢臺編演其所編的新劇《紫釵記》、《南柯夢》、《邯鄲記》、《還魂記》,統稱臨川四夢。湯顯祖每寫完一出,好友謝挺涼就協助他組織排練演唱,湯顯祖領導的臨川派戲曲,異軍突起,以絕對的優勢壓倒了老戲曲派的吳江派,成為中國戲劇界的旗手。
湯顯祖為了向社會證實自己的教育能力,在臨川創辦了一所崇儒書院,四方理學節義賢至,無不以聽臨川之音而為人生一大幸事;而禪伯詞英對湯顯祖詩詞更是贊不絕口,莫不依風景附隨,形成一股湯學之風。湯顯祖的女婿劉同升承湯顯祖制義之奇,于明崇禎丁丑科(1637年)蟾宮折桂登狀元及弟;而其門徒陳際泰、羅萬藻、艾南英、章世純則繼湯顯祖理學文章,成為“江西四大家”;而司徒李太虛、御史傅朝佑、次子湯開遠、義子湯維岳則承湯顯祖剛直不阿之精神,皆以直聲聞天下,不辱師名也。湯顯祖居家教學、吟詩、唱戲好不快活,但他的朋友都為他不能出山為官而惋惜,漕運總督李三才,不忍見其英才被埋沒于鄉間,特致書禮聘湯顯祖復出為幕,湯顯祖無心復出,堅拒道:“獨愧身與公等比肩事主,老而為客,亦非予所能也”。
湯顯祖一生娶三妻,原配吳夫人生長子湯士蘧、次子湯大耆;繼配傅氏是北京名門閨秀生三子湯開遠、四子湯開先;而填房趙氏不育,過繼侄子湯維岳為養子。湯顯祖五子皆以文才有聲士林,而尤以長子士蘧餐英披秀,鳳冠人群,3歲能讀經、5歲能背文、8歲能著詩,湯顯祖贊道:“蘧兒原是王佐才,何但文心一路開”。故而湯顯祖傾心造就蘧兒,并托友好董其昌薦士蘧入國子監,頗得祭酒郭正域的青睞。明萬歷28年(1600年)8月,士蘧參加南京鄉試時病亡,使湯顯祖頗受打擊,為悼蘧兒,他作念詩32首,但仍不能從夢中復醒。湯顯祖雖隱居鄉里,侍奉兩尊人,課教兒女而不問政治,但其文壇聲望卻愈演愈烈,吏部忌其名望日著,則以“浮躁”為名,于萬歷29年(1601年)將湯顯祖追論削籍,想以此降低湯顯祖的社會威望。然而湯顯祖是一代偉人,他的名望非但未因此而下降,反而成為海內外知名的劇作家、教育家。
明萬歷43年(1616年)湯尚賢夫婦先后下世,湯顯祖思雙親過度而一病不起,明萬歷44年9月21日(1617年7月29日),一代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戲劇家湯顯祖病逝于里,享年67歲。
湯顯祖逝后,其子女將其回葬于文昌里湯家山,明崇禎年,湯顯祖以子湯開遠貴贈光祿寺丞、誥贈巡撫都察院銜,準祀鄉賢祠、名宦祠。
湯顯祖因與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東西兩大戲劇家,因而日本戲劇評論家譽湯顯祖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清初臨川因遭兵燹,湯顯祖墓地被毀,清光緒29年(1903年),臨川知縣江召堂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撥款重修了湯墓,并立碑紀之;文革之時,湯墓再次遭到毀墓之災;1982年文化部、中國劇協、江西省文化局在撫州舉辦“湯顯祖逝世366年紀念大會”,為瞻仰憑吊先賢,則于撫州人民公園內重建湯墓,墓東北為牡丹亭,墓西北是若土園,湖光島色,渾然一體,湯顯祖今得安寢,賴國家重視也。1992年湯顯祖的故鄉撫州專區為紀念先賢,在臨川郄家山拓地190畝,創建了“湯顯祖藝術中心暨湯顯祖紀念館”,這所由南京園林設計院設計的《湯館》別具匠心,藝術的再現了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劇中情景,為湯顯祖名垂千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毛澤東主席閱讀了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并觀看了其劇作《還魂記》的表演,稱贊道:“《還魂記》演的好,它是明朝湯顯祖寫的。湯顯祖是你們臨川人,人稱東方莎士比亞,除《還魂記》,還著有《紫釵記》、《南柯夢》、《邯鄲記》,統稱《臨川四夢》,寫的都很好”。毛澤東還親書湯顯祖詩句贈人。2000年在全國湯顯祖學術研究工作者的呼吁下,國家民政部正式批準成立了全國性學術團體“湯顯祖研究會”,同年8月在浙江遂昌縣舉辦了全國學術界最為隆重的“湯顯祖紀念大會”。
湯顯祖一生著述頗多,其著有《問棘郵草》、《玉茗堂詩集》29卷、《玉茗堂文集》百卷、《艷異集》數十卷、《四書五經注》、《五侯鯖字海》20卷、《續虞初志》、《紫釵記》、《南柯夢》、《邯鄲記》、《還魂記》、《紫簫記》、《別本茶經》、《玉茗堂尺牘》、《紅泉逸草》、《雍藻》、《說海》、《萬錦嬌麗》等集,多為傳世佳作。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