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愈大凡物的主張(韓愈在什么一文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觀點)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如何評價韓愈大凡物的主張,以及韓愈在什么一文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觀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對韓愈的評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三歲而孤,由嫂鄭氏撫養成人。叔父云卿、兄韓會都是在李華、蕭穎士的影響之下,傾向復古的人物。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韓愈早年即以一個復古主義者自命。二十五歲成進士,二十九歲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屢受挫折,就和他的復古思想有關系。先后做過汴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等官。在監察御史任時,他曾因關中旱饑,上疏請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元和十二年,從裴度平淮西吳元濟有功,升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幾乎被殺,幸裴度等援救,改貶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為兵部侍郎,又轉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韓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觀是比較復雜的。他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擁護王朝的統一;提倡“仁政”,反對官吏對人民的聚斂橫行,要求朝廷寬免賦稅徭役:這些都表現了他關心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進步的一面。他猛烈地排斥佛老,熱烈地提倡儒家正統思想,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適應的,客觀上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是,在這里,韓愈也宣揚了儒家學說中的封建糟粕。他的《原性》繼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說,把封建統治者的人性看作是上品,而把被剝削人民的人性則視為下品,而且認為這種封建等級制以及等級性的人格是天理自然,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所以他在《原道》中說:“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這些理論,顯然都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服務的。韓愈所大聲疾呼的“道”,實際是他對于封建國家的法權、教化、道德等等絕對原則的概括,是飽含封建倫理的意味的。他的世界觀,即他所謂“道”的具體內容,無疑對他的散文創作是有不良影響的。但是又應該看到,韓愈的思想,還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維護“道統”,又往往不自覺地破壞了“道統”。譬如他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讀墨子》)。更突出的是,他在著名的《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一具有現實性和戰斗性的思想。他不但承認伊、周、孔、孟等等“道統”以內的善鳴人物,而且也承認楊、墨、老、莊等等“道統”以外各種不同流派的善鳴人物。顯然,他認為一切文辭、一切道,都是不同時代不平現實環境的產物。那么,所謂古文,就不僅是傳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鳴不平、反映現實的工具。這一思想對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響的。當他從現實社會生活出發來觀察問題,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陳腐的儒家正統思想的羈絆,因而他的創作和理論也就放射了動人的光輝。從韓愈的散文來看,成就最高的顯然是那些由于自己仕途坎坷不平而對黑暗現實進行了揭露和批判的作品,而不是那些板著面孔為儒道說教的文章。他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而不是模擬抄襲古代語言,也是和著眼于現實社會生活有密切的關系的。
韓愈的散文,內容復雜豐富,形式也多種多樣。他的“雜著”或“雜文”,發揮了散文的戰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達到了思想藝術完整的統一。《原毀》,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當時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詆毀后進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責當時社會人情的惡薄,自鳴不平,并發出了主張公正用人的呼吁。作品立論鮮明,語言平易,雖多闡述孔子、顏淵、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見,而不引經據典,這是散文創作中的一種新的形式。他不顧流俗的誹謗,大膽地為人師,作《師說》,指出師的作用及相師的重要。他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都可以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這種見解打破了封建傳統的師道觀念,對于我們今天也還有參考價值。文章感情充沛,說服力也很強。他的《雜說四》,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賢才難遇知己,“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寄寓了他對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
作者: 逢官必罵 2006-6-6 10:31 回復此發言
--------------------------------------------------------------------------------
2 韓愈的散文(轉)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文章簡短明快,而多轉折變化,十分飽滿地表達了一腔的委屈。《進學解》和《送窮文》用對話形式,以自嘲為自夸,以反語為諷刺,為當時社會的庸俗腐敗,表現了一個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現實中不能妥協的精神。《毛穎傳》學司馬遷傳記文,是所謂“駁雜無實之說”的典型作品,亦即當時流行的一種傳奇小說。它借毛筆始而見用,“以老見疏”的故事,諷刺統治者的“少恩”;同時對那些“老而禿”、“吾嘗謂君中書,君今不中書”的無用老官僚也旁敲側擊,給以譏刺。
韓愈寫了許多應用文,往往借題發揮,感慨議論,或莊或諧,隨事而異,實際也就是“雜文”。《送李愿歸盤谷序》借隱士李愿的嘴,對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場丑惡,作了盡情的刻畫和揭露:
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俊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穢于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敫幸于萬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場丑態,窮形盡相,令人啼笑皆非。敘述用對比法,化駢偶為單行,流暢有氣勢。蘇軾很欣賞它,夸張地認為是唐代的第一篇文章,但它確是韓愈早期散文一篇有聲有色的力作。《藍田縣丞廳壁記》,實際是為“種學績文”的崔立之鳴不平,同時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還在許多書啟里,為自己或朋友鳴不平,實際也是對封建科舉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訴和抗議。
韓愈的敘事文,有許多文學性較高的名篇。《張中丞傳后敘》記述許遠、張巡、南霽云等死守睢陽英勇抗敵的事跡,繪聲繪色,可歌可泣。文章前半夾敘夾議,證明許遠“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實不畏死,層層駁詰,筆端帶有感情。后半根據自己所得民間的傳聞,寫張巡、南霽云事,而特別寫了南霽云乞師賀蘭的片段情景,突出了生動飽滿的英雄形象。文章只寫張巡等三人死守睢陽的遺聞軼事,敘事和運用語言極曲折變化之能事,足令三人的性格特征,躍然紙上。這是司馬遷傳記文的一個發展。他的碑志文向來很有名,雖不免有許多“諛墓”之作,但他往往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在定型的體例之中,作具體的描寫,因而區別于六朝以來的那些“鋪排郡望,藻飾官階”的十足公式化的碑志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銘》,有重點地選取事件,通過富于感情的語言,不僅指責了官僚士大夫社會的冷酷無情,敘述了柳宗元一生不幸的政治遭遇,而且也突出了“議論證今古,出入經史百家”的一個古文家的形象。《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既敘述了“天下奇男子王適”的生平事跡,末了還敘述另一“奇士”侯高當日嫁女王適的滑稽故事:
初,處士(侯高)將嫁其女,懲曰:“吾以齟齬窮,一女憐之,必嫁官人,不以與凡子。”君(王適)曰:“吾求婦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聞其女賢,不可以失。”即謾謂媒嫗:“吾明經及第,且選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許我,請進百金為嫗謝。”諾許白翁。翁曰:“誠官人耶?取文書來。”君計窮吐實。嫗曰:“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書,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見未必取視,幸而聽,我行其謀。”翁望見文書銜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與王氏。
這個故事,帶有傳奇性,寫在墓志上,好象有傷碑志文的嚴肅,但它使“天下奇男子王適”的形象更為突出了。
用散文抒情,韓愈也是很成功的。《祭十二郎文》是前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的名篇。文章結合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悼念亡侄的悲痛,感情真實,抒寫委曲,恰如長歌當哭,動人哀感。
韓愈的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變化,而又流暢明快。皇甫提說他的文章“如長江秋清,千里一道,沖飚激浪,瀚流不滯”(《諭業》)。蘇洵也說:“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書》)。這些話,形象而極為恰當地概括了韓愈散文的風格特色。
韓愈是我國古代運用語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語言有簡練、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他善于創造性地使用古代詞語,又善于吸收當代口語創造出新的文學語言,因此他的散文詞匯豐富,絕少陳詞濫調,句式的結構也靈活多變。他隨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語言的自然音節,屈折舒展,文從字順;間亦雜以駢儷句法,硬語生辭,映帶生姿。韓愈新創的許多精煉的語句,有不少已經成為成語,至今還在人們的口頭流傳。如“細大不捐”、“佶屈聱牙”、“動輒得咎”(《進學解》),“俯首帖耳,搖尾乞憐”(《應科目時與人書》),“不平則鳴”、“雜亂無章”(《送孟東野序》),“落阱下石”(《柳子厚墓志銘》)等等。他還善于活用詞性,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人其人,火其書 ,廬其居”(《原道》)。又如“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柳州羅池廟碑》),則是變化句子組織,錯綜成文。他想象豐富,還善于運用多種譬喻使對象突出生動。如說處士石洪善辯論“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送石處士序》),所謂“引物連類,窮情盡變”。韓愈的語言藝術,正如皇甫提所說:“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窺校。”當然,在韓愈的散文中,也有少數篇章,對于追求新奇或古奧,略有生澀難讀之弊(如《曹成王碑》),但這并不是他的主要方面。
韓愈的文學主張什么?
韓愈的文學主張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韓愈十分重視語言藝術,語言的匠心獨運才能達到明道的目的。他的散文語言精練生動,準確鮮明,流暢而多變,富于創造性和表現力。韓愈的文章語匯豐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詞語,又善于運用當代的語言,熔鑄成古樸而新奇的語言。
其他
他的許多精警新奇的語句至今流傳,如“佶屈聱牙”、“蠅營狗茍”、“動輒得咎”、“俯首帖耳,搖尾乞憐”、“不平則鳴”、“弱肉強食”、“痛定思痛”等等。他的文章句法以自由多變的單行散句為主,也常常有意運用一些駢文的句法。
其論說文觀點鮮明,辭鋒犀利,氣勢宏偉,說理透辟,邏輯性很強,感情強烈。其記敘文常常采用敘事為主,兼以議論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夠生動地刻畫出人物形象,又能夠體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張中丞傳后敘》就采用了這種手法。
韓愈的教育思想
韓愈的教育思想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道理在哪,真正的老師就在哪),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
他把“道”作為擇師的根本標準。他認為可為師者,不在于其年齡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
師與生的關系,是以“道”和“業”來衡量的。誰先有“道”,誰有專“業”學問,誰就是教師。教師不受年齡、地位、資格等限制。
在一定條件下,老師比學生懂得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有專長的,做學生的應向老師學習,同時學生在老師啟發教導下,也在不斷提高,在某些方面會有獨到之處,或有專長。因此老師也要向學生學習。
擴展資料
韓愈的主要成就:
1、文學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存詩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四十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
2、教育
韓愈曾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后世和提攜人才的文章。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后學。
3、思想
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辟佛、老,致力于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4、政治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對于韓愈對待藩鎮割據的態度,學者郭預衡指出:韓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傾向是“反對藩鎮割據,而歌頌平叛的勝利;贊揚主戰派,而批評主和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愈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