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桃源行為什么用桃花(桃花源記為什么要用桃)

深居我夢2022-12-15 12:28故事35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桃源行為什么用桃花,以及桃花源記為什么要用桃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桃源行時年十九》唐詩賞析

【作品介紹】

《桃源行(時年十九)》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5卷第92首。這首詩將陶淵明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改用詩歌形式表現出來,更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頗為后人稱道;還有同名詩詞劉禹錫、王安石的“桃源行”也各具特色;初山微畫雕《桃源行》則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一種理想社會的迷茫意境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原文】

桃源行(時年十九)

作者: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1),兩岸桃花夾古津(2)。

坐看紅樹不知遠(3),行盡青溪不見人(4)。

山口潛行始隈隩(5),山開曠望旋平陸(6)。

遙看一處攢云樹(7),近入千家散花竹(8)。

樵客初傳漢姓名(9),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10),還從物外起田園(11)。

月明松下房櫳靜(12),日出云中雞犬喧(13)。

驚聞俗客爭來集(14),競引還家問都邑(15)。

平明閭巷掃花開(16),薄暮漁樵乘水入(17)。

初因避地去人間(18),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19),塵心未盡思鄉縣(20)。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21)。

自謂經過舊不迷(22),安知峰壑今來變(23)。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24)。

春來遍是桃花水(25),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釋】

(1)逐水:順著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為。

(4)一說“行盡青溪忽值人”。見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6)曠望:指視野開闊。旋:不久。

(7)攢云樹:云樹相連。攢,聚集。

(8)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里指漁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櫳:房屋的窗戶。

(13)喧:叫聲嘈雜。

(14)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15)引:領。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

(16)平明:天剛亮。閭巷:街巷。開:指開門。

(17)薄暮:傍晚。

(18)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去:離開。

(19)靈境:指仙境。

(20)塵心:普通人的感情。鄉縣:家鄉。

(21)游衍:留連不去。

(22)自謂:自以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峽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翻譯】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花樹繽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忽然隱約似見人煙。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云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里共建了世外田園。明月朗照,松下房櫳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村人驚訝地把外客迎接,爭相邀請,詢問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云山。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只把家園掛牽;出洞后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自認為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變。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賞析】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代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像醇酒,讀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并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主要表現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出來。

詩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這里,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并提供線索,引導著讀者的想象,循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進。“山口”、“山開”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現桃源的經過。這樣,讀者的想象便跟著進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畫面。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像是攢聚在藍天白云里,近處滿眼則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云、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讓讀者馳騁想象,去領悟、去意會,去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也就蘊含其中了。接著,讀者又可以想象到,漁人一步步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現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一層意思,然后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接著,便連續展現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松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太陽,云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出王維獨特的藝術風格。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驚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驚”、“爭”、“集”、“競”、“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心。“平明”二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之美好。“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云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文勢活躍多姿。

最后一層,詩的節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一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云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向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已不知在何處了。這時,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讀者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于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象到。詩中展現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并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的原因。

王維這首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現代的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云、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換有致。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致,游刃有余,頗為后人稱道。清代王士禛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王維)、韓退之(韓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翁方綱也極口推崇說,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這正是結論性的評價。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jié),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桃源行 王安石 賞析

桃源行 王安石 賞析

通過對古詩 桃源行 王安石 賞析 ,可以知道,這是一首有關于詩人發表對桃源的議論之作,表達了詩人對淳樸平等社會的向往,下面是此的原文和賞析,大家可以參考~!

原文:

桃源行

作者: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采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桃源行 注音:

wàng yí gōng zhōng lù wéi mǎ ,qín rén bàn sǐ zhǎng chéng xià 。

bì shí bú dú shāng shān wēng ,yì yǒu táo yuán zhǒng táo zhě 。

cǐ lái zhǒng táo jīng jǐ chūn ,cǎi huā shí shí zhī wéi xīn 。

ér sūn shēng zhǎng yǔ shì gé ,suī yǒu fù zǐ wú jun1 chén 。

yú láng yàng zhōu mí yuǎn jìn ,huā jiān xiàng jiàn yīn xiàng wèn 。

shì shàng nà zhī gǔ yǒu qín ,shān zhōng qǐ liào jīn wéi jìn 。

wén dào zhǎng ān chuī zhàn chén ,chūn fēng huí shǒu yī zhān jīn 。

zhòng huá yī qù níng fù dé ,tiān xià fēn fēn jīng jǐ qín 。

桃源行 翻譯:無

桃源行 字詞解釋:

⑴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歌行。

⑵望夷宮:秦國宮名。鹿為馬:指鹿為馬。

⑶商山翁:指商山四皓。

⑷薪:柴火。

⑸漾舟:泛舟。

⑹世上:指漁人。

⑺山中:指桃源中人。

⑻長安:西漢的首都,這里泛指中原故國。吹戰塵:指發生戰亂。

⑼重華:即舜,名重華,為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賢君。寧:豈。

桃源行 背景: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初,梅堯臣、王安石俱在京師,交往甚密。王安石出知常州,梅堯臣有《送王介甫知毗陵》,又有《桃源行》一詩。因此,王安石的《桃源行》當屬嘉祐初年所作。

桃源行 賞析:

自晉末陶淵明創作了一篇《桃花源記并詩》之后,歷代文人歌詠桃花源之事的篇什便層出不窮。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這個傳統題材加以發揮,憑著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創造。全詩一反歷來桃源詩以景象描寫為主的傳統,主要由議論出之。更洗削神仙氛圍,而著眼于歷史的興亡。既表達了對亂世的不滿,又道出了對淳樸平等社會的向往,反映出作者致君堯舜的理想,充分體現了政治家的詩作特點。

此詩開頭四句意在典出桃花源的來歷。詩一趙高的指鹿為馬說明秦時的朝政昏暗,大權旁落,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又以修筑長城而人民死者枕藉,表明了民不堪命。下面引出桃源避世的敘述。此來四句描寫桃花源中與世隔絕、平靜安逸、沒有等級、沒有壓迫的社會生活。漁郎以下四句寫漁人誤入桃源及于桃源中人彼此感嘆人世變幻的情景。最后四句借桃源中人之口,感嘆天下紛擾不安,太平盛世一去不返。最后一句,不僅有感于改朝換代的滄桑之變,而且隱含歷代的君主統治都與殘酷短命的嬴秦相類似的意思,與開頭二句遙相呼應,反映出作者致君堯舜的高遠理想,故全詩的意義也就超出了歌詠桃花源的范圍,而富有強烈的現實精神了。

個人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1042年(慶歷二年)進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074年(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桃花在中國古代有什么寓意呢?

桃花在中國古代有多重寓意,在不同意境或語境下,其象征著春天、愛情、長壽、美好生活、弟子等。

在《夸父追日》《桃花源記》中,作者都選用了“桃”,夸父的權杖化作了桃林,漁人遇見了桃花林,主要因為,桃花是開在陽光明媚的春天,作者都選用了“桃”,是借此抒發自已的內心對自由及美好生活的象往。

擴展資料

關于桃花的詩:

陸游《泛舟觀桃花》

桃源只在鏡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紅。

自別西川海棠后,初將爛醉答春風。

譯文:傳說里的桃花源原來在我家鄉(紹興)的鏡湖里,瞧,桃花的影子落在湖水的十里清波里映得滿湖泛紅。自從我離開了四川盛開的海棠花以來,這還是我第一次用對花/對酒的沉醉來答謝春天。

唐.李白《憶秋浦桃花舊游》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沒。

搖蕩女蘿枝,半搖青天月。

譯文:桃花開時春水大漲,河中白石已經淹沒。 女蘿藤枝搖搖蕩蕩,搖醉了青天的月亮。

桃花種類:

小花白碧桃:開白色小花,花瓣橢圓形,花萼花較少,花枝多褐色,帶有綠斑。

大花白碧桃:開較大的白花,有著圓形花瓣,綠色的花枝上密生著細毛。

五色碧桃:又稱撒金碧桃,大部分花為白色或微帶紅絲,間有一枝或數枝花為粉紅色,也有一花或一花瓣白色與粉紅色各半。長圓形花瓣,花枝紅褐色。

千瓣桃紅:花為粉紅色,多為三輪花瓣,花絲粉紅。有些花則略近紅色,花絲紅色,花枝袍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桃花

《桃源行》詩詞鑒賞

《桃源行》詩詞鑒賞1

古詩原文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譯文翻譯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花樹繽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忽然隱約似見人煙。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云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里共建了世外田園。明月朗照,松下房櫳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村人驚訝地把外客迎接,爭相邀請,詢問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云山。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只把家園掛牽;出洞后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自認為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變。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注釋解釋

逐水:順著溪水。

古津:古渡口。

坐:因為。

一說“行盡青溪忽值人”。見人:遇到路人。

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曠望:指視野開闊。旋:不久。

攢云樹:云樹相連。攢,聚集。

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里指漁人。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房櫳:房屋的窗戶。

喧:叫聲嘈雜。

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引:領。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

平明:天剛亮。閭巷:街巷。開:指開門。

薄暮:傍晚。

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去:離開。

靈境:指仙境。

塵心:普通人的感情。鄉縣:家鄉。

游衍:留連不去。

自謂:自以為。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峽谷。

云林:云中山林。

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詩文賞析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代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像醇酒,讀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并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主要表現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出來。

詩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這里,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并提供線索,引導著讀者的想象,循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進。“山口”、“山開”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現桃源的經過。這樣,讀者的想象便跟著進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畫面。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像是攢聚在藍天白云里,近處滿眼則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云、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讓讀者馳騁想象,去領悟、去意會,去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也就蘊含其中了。接著,讀者又可以想象到,漁人一步步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現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一層意思,然后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接著,便連續展現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松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太陽,云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出王維獨特的藝術風格。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驚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驚”、“爭”、“集”、“競”、“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心。“平明”二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之美好。“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云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文勢活躍多姿。

最后一層,詩的節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一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云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向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已不知在何處了。這時,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讀者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于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象到。詩中展現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并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的原因。

王維這首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現代的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云、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換有致。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致,游刃有余,頗為后人稱道。清代王士禛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王維)、韓退之(韓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翁方綱也極口推崇說,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這正是結論性的評價。

《桃源行》詩詞鑒賞2

《桃源行》

作者: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視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解】:

1、逐水:順著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處。

5、物外:世外。

6、房櫳:窗戶。

【韻譯】:

漁船順著溪流走觀賞山水一溪春;

古老的渡口夾岸的桃花艷麗繽紛。

坐看紅花一樹樹忘卻究竟走多遠;

行至青溪盡頭空空蕩蕩不見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徑開頭曲折;

走不多遠旋即看見陸地廣闊無垠。

遠遠望去有一個云樹相聚的去處;

近看卻是千家萬戶種滿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紹他們漢代姓名;

村中的居民都沒改變秦代的衣裙。

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

還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園。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欞一片清靜;

云中朝陽初露到處是雞犬的吠鳴。

聽說來了凡人大家集攏來看究竟;

競相引領回家打聽家鄉近來情景。

天一亮,他們就開門打掃街巷花徑;

傍晚,漁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當初因為避亂先人離開混亂人間;

再說來到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還。

深山峽谷誰也不知道人世間的事;

外界看這里也只看見渺遠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懷疑仙境之難于聞見;

只是塵心未盡仍然思念舊的鄉縣。

出洞后盡管覺得桃花源山水遠隔;

始終打算辭家去桃花源長期游歷。

自以為走過的舊路應該不會迷向;

怎么知道山巒溝壑而今已經改變。

當時只記得進入山中后很遠很深,

沿著青溪幾經轉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經來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

辨不清桃花仙境該到何處去找尋?

【評析】:

王維的詩以抒寫山水著稱,此詩尤勝。歷來評價王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細讀這首詩才知道這話不假。詩以陶潛的《桃花源記》為藍本,取其大意,變文為詩,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開拓了詩的意境,具有它獨特的藝術價值。為此,它能與散文《桃花源記》并傳于世。

這首詩段落與陶潛的散文相仿,但畫面卻比陶文來得生動優美,絢爛多彩。全詩筆力舒健,韻腳多變,平仄相間,從容雅致,活躍多姿。

《桃源行》詩詞鑒賞3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花樹繽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忽然隱約似見人煙。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云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里共建了世外田園。明月朗照,松下房櫳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村人驚訝地把外客迎接,爭相邀請,詢問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云山。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只把家園掛牽;出洞后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自認為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變。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注釋

(1)逐水:順著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為。

(4)一說“行盡青溪忽值人”。見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6)曠望:指視野開闊。旋:不久。

(7)攢云樹:云樹相連。攢,聚集。

(8)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里指漁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櫳:房屋的窗戶。

(13)喧:叫聲嘈雜。

(14)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15)引:領。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

(16)平明:天剛亮。閭巷:街巷。開:指開門。

(17)薄暮:傍晚。

(18)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去:離開。

(19)靈境:指仙境。

(20)塵心:普通人的感情。鄉縣:家鄉。

(21)游衍:留連不去。

(22)自謂:自以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峽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桃源行為什么用桃花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桃花源記為什么要用桃、桃源行為什么用桃花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2108.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