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杜甫為什么(石壕吏杜甫為什么沒被捉走)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石壕吏杜甫為什么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石壕吏杜甫為什么沒被捉走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石壕吏》中杜甫為什么沒被抓走??
因為杜甫是朝廷的官員,他是去朝廷領職路過石壕村的,身上有官印,所以沒有被抓走去服役。
石壕吏中杜甫為什么不救老婦人500字作文
杜甫為什么不救被抓的老婦人呢?
我想,也許不只我一個人學這首詩時有此疑問。因為從常理推測,杜甫在同情老婦人應該幫助他們。
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世祖杜預為西晉名將,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杜閑也曾任司馬,因此他享有不納稅、不服兵役等特權。
老婦因何被抓?
除了木蘭從軍等極個別的案例來看,婦女幾乎是沒有從軍資格的。抓壯丁的小吏憑什么抓走年老力衰的婦人?小吏不曾抓詩人杜甫,從這點上看,小吏應當是奉公守法的。從來都是男子戍邊,抓此婦人,顯然不合法。另外,此婦人真能像詩中所說,可以“備晨炊”么?我看不見得,話說得難聽點,假如真把老婦拉去戰場,十之八九肯定成為累贅。所以我認為,抓老婦肯定另有原因。
因為老婦家逃避兵役,本身是犯法的。雖然表面上老婦很可憐,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為什么在夜里抓壯?。?
很明顯,夜抓壯丁是一次有組織有策劃的突擊行動。
我們當然能想到,殘酷的戰爭沒完沒了,士兵越打越少,逃避服兵役的人越來越狡猾,青天白日之下,抓壯丁只能是統治者奢侈的夢想,
所以,他們組織了這次夜抓壯丁的行動。但從老翁逾墻走的細節來看,顯然這次行動是不成功的。即便抓到了老婦,這次行動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從“老婦出門看”的“看”字來看,老婦其實是不怕抓壯丁的小吏的。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不就是抓壯丁么,你能奈我一婦人何?我不但不害怕,還敢叫你帶我這把老骨頭進軍營!你能把我怎么著?這就是老翁膽敢跳墻逃走,留老婦在家的原因,他們料定,小吏對老婦無計可施!就算小吏肯抓,上級長官也不會要啊。要是真把婦人拉去戰場,不但不能殺敵,還是累贅,同時又要被敵軍笑掉大牙。
杜甫的《石壕吏》為什么令人感動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于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詩風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郁,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范之作。
創作背景: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石壕吏》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白話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來強征兵。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钪娜斯们一钜惶焖阋惶欤廊サ娜司陀肋h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币股盍?,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亮后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文學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傊攘任遄?,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袄衔逃鈮ψ撸蠇D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皨D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奥爧D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這十三句詩,不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也決不是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讀者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可能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币驗椤案鼰o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說:“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喂奶給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版本為“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所以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崩蠇D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耙咕谜Z聲絕,如聞泣幽咽?!北砻骼蠇D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叭缏劇倍郑环矫姹憩F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詩如實地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面對這一切,詩人沒有美化現實,而是發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這是值得高度評價的。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煉。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于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絲毫沒有給讀者概念化的感覺。詩中還運用了藏問于答的表現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橫暴,卻于老婦“致詞”的轉折和事件的結局中暗示出來。詩人又十分善于剪裁,敘事中藏有不盡之意。一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又如只寫了“老翁逾墻走”,未寫他何時歸來;只寫了“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只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開頭、結束全篇、既敘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告訴讀者:老翁已經歸家,老婦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就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正由于詩人筆墨簡潔、洗煉,用了較短的篇幅,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石壕吏》中杜甫為何不出來制止差役
寫石壕吏的時候,杜甫由于受房官一案的牽連,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由洛陽前往華州。
當時正是安史之亂,鄴城兵敗,郭子儀等退守河陽,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郭子儀退守河陽,并征兵。也是為了平定史思明等軍,詩人也是同意征兵。抓壯丁是為了打仗,是皇上的命令,他那小官身份最多保證他自己不會被抓
在那個時候,杜甫自身難保,面對窮兇極惡的吏,而且是在夜里捉人,杜甫敢去跟那些人說道理嗎,說不定直接把杜甫拉去當壯丁了,而且當時還有各種內部斗爭,這個時候很容易被弄到把柄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