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如何對待小人(韓非是小人嗎)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韓非子如何對待小人,以及韓非是小人嗎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君子小人”與治國之道——淺談對《韓非子》的認識
讀《韓非子》這本書就覺得這人很功利,一雙冷眼看人事,實在是無情。可是讀著讀著就發現,他無情是因為他太有情:他懷著一片熱情去挽救韓國,去幫助秦實現統一。他極力抨擊人性惡,卻忘了他在對君主發善心,韓非子本人就像他寓言故事中那個賣矛和盾的人一樣矛盾。接下來我就說一說我對韓非子思想粗淺的認識,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斧正。
人性——治國之道選擇的基礎
韓非子吸收了商鞅關于人性的認識,認為人性惡,即人都是自私自利、趨利避害的。在他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的一切活動的動機和目的都是一種赤裸裸的利害比較,一種雙方計較利益而進行的買賣關系。他以輿人和匠人為例:“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贈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備內》)他還說:“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外儲說 ?左上》),“父母之于子女也 ?, ?猶用計算之心相待也” ?(《六反》 ?) ?, ?“人臣之情 ?, ?非必能愛其君也 ?, ?為 ?重利之故也” ?(《二柄》 ?) ?; ?并由此直接推出治國之道: ?“凡治天下 ?, ?必因人情。人情者 ?, ?有好惡 ?, ?故賞罰可用” ?(《八經》 ?) ?, ?“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 ?, ?故人主自用其刑德” ?(《二柄》 ?)。
韓非子對于人性的認識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對人民品性的認識,另一部分則是對政治人物品性的認識。對人民品性的認識決定了國家應如何對待人民,對政治人物品性的認識決定了君主應如何對待大臣。人民是那些只從事社會生產勞動,僅關注個人生存狀況的小農、手工業者及商人。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關心國家和同類命運的好壞,只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因此,他們是好利的。政治人物同人民一樣,也有個人利益。只不過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統治地位、國家的前途,因此,人民的死活與此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政治人物的自私自利也就體現于此。人性如此,為什么不像儒家主張的那樣,設庠序,教義禮,明是非,知善惡?韓非子認為“化性起偽”即靠自覺性來約束人的行為是不可靠的,教化的手段改變不了人性,人性也無需改變。改變了它本來的面目,也許就會成為偽善,那比性惡更加可怕。既然改變不了,那就承認好了,于是,君主的治國之道也就應運而生了,即通過利害關系來調動民眾,進行政治統治。具體的做法就是賞和罰,有功當賞,有過必罰,人的趨利避害之心使民眾做出“明智”的抉擇,結果原本很復雜的治國理論被簡單的“利害”兩字相牽。
政治的主要參與者歸根到底是人,人性則是國家制度架構、國家治理方式選擇的基礎。就像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一樣,面對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和行為模式,國家治理亦然。如果人人本性都是良善的且道德高尚,那么法律對于他們來說則毫無意義,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利己主義者,那么道德對他們毫無作用。基于此,儒家選擇了圣王德治,法家選擇了倚法治國。
君主——君子與小人的結合
?儒家的君主身上聚集了世界上所有的美德,他們提倡“圣王”治世;而法家則不一樣,雖然韓非子拼命地在其著作中構建明君形象,但君主怎么也擺脫不了小人作風。這與韓非子的“法”、“術”、“勢”的理論有很大關系:君主要樹立自己的權威,讓國家得到有效治理就不得不采用法令來規范社會;君主治理國家必然少不了出謀劃策之人即大臣,如何處理君臣關系,讓這群天天跟在皇帝身后的人不僭越君權,老老實實地服務君主,韓非子給皇帝開了一劑藥方,采用一些不能見光的手段,即馭臣之術。所以,用法治世的君主體現的是君子形象——光明磊落,堅守原則;玩弄權術的君主則展現著小人形象——暗地里算計、表里不一。
造成君主二重性的原因就是“法”、“術”、“勢”。所謂的法,韓非子給它的定義是:“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定法》)“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莫如顯……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卑賤莫不聞知也。”(《難三》)法還具有以下特點“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五蠹》)“法禁變易,號令數下者,可亡也。”(《亡征》)總之,韓非的意思是說法是由明主制定頒布的,全國老百姓都知道的,用來規范賞罰且不能隨意變更的。所謂的術是“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定法》)“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馭群臣者也。”(《難三》)那么,如何使用術呢,韓非說“任人以事,存亡治亂之機也。無術以任人,無所任而不敗。”(《八說》)要靠術用人,君主在授臣下以官職時“官賢者量其能,賦祿者稱其功。”(《八奸》)綜上所述,術就是君主用來了解無法測知的有關臣下的事情,根據臣下的才能授予官職,按其建議衡量其功績,掌握生殺大權的手段。韓非的勢是人造的勢,即利用手中的權力,給民眾造成一種敬畏之心,因為勢有著重要功能。“君執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眾之姿也。”(《八經》)“民者固服于勢,勢誠易以服人。”(《五蠹》)因此,“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奸劫弒臣》)
至于三者之間的關系,它們并非是三位一體的關系,更多的則是“A+B”、“A+C”和“B+C”的關系。(A表示術,B表示法,C表示勢)首先是法和術的關系:韓非說:“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定法》)法是賞罰的準則,術是衡量賞罰臣下的手段,因此兩者必須結合起來。“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雖有駁行,必得所利。”(《外儲說左下》)“明主賞不加于無功,罰不加于無罪”(《難一》)“明君之蓄其臣也,盡之以法,質之以備。”(《愛臣》)法和術的關系,是君主對官吏講明法律,讓其依法治理老百姓,君主則依靠術來甲魚官吏。總之,實行法以術為后盾,因而法被列入不亡之術。結果變成法靠術施行,法包括在術內,這就是韓非的法術觀。說到術與勢,他認為應該以術保勢,而勢只有依靠術才能發揮其作用,也只有依靠術才能存在。在《愛臣》中他是這樣論述的:“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主妾無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故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于亂;有術以御之,身處逸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外儲說右下》)因此,君主要想保住自己的江山,就不得不采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來提升自己的威望。這種威望的獲得一方面是實行法治,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玩弄手段,讓臣子害怕君主,時時提心吊膽,這就正應了那句“伴君如伴虎”。法和勢的關系韓非談及的比較少,只是簡單地說:“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我們可以看到,韓非在闡述三者的關系時,是以術為基礎應用法和勢,其最大目的是穩定君主的地位,強化君主在國內統治。
君子小人本來是儒家以人性為基礎,來劃分人的社會等級的。君子治人,小人治于人。雖然韓非沒有明確指出君主應當是君子還是小人,但我以為,韓非所希望的君主是一個高尚可至圣人君子,無賴可達卑鄙小人的形象。國內也有學者把韓非子與馬基雅維利做比較,說他倆其實很相像,都試圖將君主塑造成具備“天使”和“魔鬼”的化身。馬基雅維利要求君主應當具備獅子和狐貍的品質,韓非則表達了君主身上君子小人的特質。
三、君臣——不平等的利益交換
由于韓非對人性的極度不自信,他不相信人有善心,因此,必須時時防備,尤其是掌握大權的皇帝,對于身邊的人不能有半點信任。一切關系是利害關系,這深刻反映在他所認同的君臣關系。君主是雇主,臣子是雇員,兩者是以利益為交換的買賣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完全競爭市場下買賣雙方自由平等的交易。在這種新型的君臣關系中“主賣官爵,臣賣智力。”《難一》載:“明主之道不然……且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數之所出也。 ?” ?君主正是利用這個不平等關系中自己的壟斷地位來對臣子實行制約,駕馭臣子,維護自己的利益。 ?韓非認為:“夫馴烏者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 ?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無服上之名。 ?夫利君之祿,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 ?與儒家罕言利的思想截然不同,韓非十分注重以“利” ?來牽制臣子, ?利用人性的弱點來達到君主的目的,實現君主專制,使得君主在君臣關系中完全掌握主動權,成為權力的核心。
?君主用高官厚祿與臣子們的智慧計謀做交換,雖然看似雙方個得其所,并沒有什么不公平,但是,君主除了有高官厚祿還有賞罰權柄。《韓非子》君臣思想的建構過程是一個“尊主卑臣”的過程,由此建立起來的君臣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雇傭”關系。 ?在這一關系中,法、術、勢起到了重要作用。君主用權和勢來限制臣子們的權利,用術來駕馭臣子,甚至還操持著生殺大權。“主賣官鬻,臣賣智力”,在“官鬻”市場上,君主完全處于壟斷地位,供不應求,因而也奇貨可居;但在“智力”這一市場上,臣子們根本沒法自己定價,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們也就無法掌握主導權。
即使大臣你再有學識只要敢和君主討價還價,損害了他的利益,恐怕也是要掉腦袋的。基于人性的趨利避害,最明智的選擇便是唯君主之命是從。
韓非子的觀點是什么
韓非子的管理思想
韓非是戰國時韓國的貴族,生活在戰國末期,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各國都進行過變法,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都已經初具規模。韓非的老師是儒學大師荀子。韓非口吃,不善于言談,在游說之風盛行的時代這是制約個人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阻力。韓非憂國憂民,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民族危機感,屢次向韓王上書,要求改革,但意見均未被采納,于是他發奮寫作,寫出了《孤憤》、《說難》、《五蠹》、《內外儲》、《說林》等幾十萬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術、勢的理論。后來秦王嬴政讀到了韓非的文章,非常贊賞,為了得到韓非就發兵攻韓,于是韓王就派韓非出使秦國,這樣韓非到了秦國。在秦國韓非不但向秦王講解自己的學說,還勸秦國攻打趙國保存韓國。這一觀點為李斯、姚賈等人陷害韓非提供了口實,使得很敬重韓非的秦王也產生了疑心,于是把韓非投入獄中,不久韓非就在獄中被毒死了。
韓非認為,儒家推崇的仁義道德已經過時了,統治者要從人自私的本性出發尋求新的治國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爭權奪利的斗爭當中,法家學說逐漸成熟起來。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商鞅重“法”,主張用法作為富國強兵的工具;申不害重“術”,推崇循名責實,以各種秘密的手段駕馭群臣,達到統治的目的;而慎到重“勢”,主張君尊臣卑,上下有別,令行禁止。韓非將這三人的學說融合在一起,又參考了儒、道的主張,從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術、勢”的理論:
韓非子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法與術相結合。他說“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難三》),“君無術則蔽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定法》)。“術”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說依據下屬的能力授給人官職。
二是“循名責實”(《定法》),這是術的要點。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非常注重實物,循名責實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個基本原則,強調表面情況和實質要互相加以驗證,綜合來考察一個人,這就是所謂的“形名之術”。韓非子說君主要駕馭約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說的話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經》),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個具體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況進行檢查,以追究責任人的過失,利用多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會輕慢君主,不嚴厲追究過失,臣下就會相互勾結。
四是在領導謀略上,要使用“七術”,也就是說七種策略(《內儲說·七術》)。這七種策略是:(1)眾端參照,也就是通過多方面的觀察來驗證臣下的言行;(2)必罰明威,就是一定要懲罰那些犯錯誤的人來樹立威信;(3)信賞盡能,在獎勵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勵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聽責下,就是一一聽取臣下的意見然后進行評判;(5)疑詔詭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親近,讓他們長期在自己身邊工作,但是不給他們任務,別人感覺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壞事的人就會害怕,心里疑心不敢膽大妄為;(6)挾知而問,這是考察下屬忠誠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經知道的事情來詢問下屬,看看下屬怎么說,用以對照核查下屬的態度,從而舉一反三地了解許多隱情;(7)倒言反聽,就是本來想說一件事情,但卻說一個與本意相反的事情,以獲得下屬的真實態度。
五是在管理過程中,韓非子強調要防微杜漸,從細節上消除消極因素。《內儲說》中提出了要查“六微”。管理中有六種微妙而隱蔽的情況:(1)“權借在下”,要防止權力分散和被架空,核心權是不可以借給別人的,它是領導者的專利。(2)“利異外借”,就是防備內外勾結,組織內的人由于和領導利益不同會借助外力來削弱和反對上級的領導。(3)“托于似類”,這是一種用相關的事情欺騙上級、掩蓋事實真相以達到個人私欲的手段,必須要加以防范。韓非子講了一個齊國的故事,齊國的大夫夷射陪齊王喝酒,醉了之后坐在門廊上,守門人請他賞一點剩下的酒,結果被拒絕了。夷射走后,這個守門人就在門廊下潑了一點水。第二天,齊王出門后看到水,憤怒地問:“誰把尿尿到這里。”守門人回答說:“沒見誰,可是中大夫夷射昨天喝醉了酒曾在這里站過一會。”齊王就把夷射給殺了。這是典型的小人栽贓陷害的例證,作為領導者一定要明查。(4)“利害相反”,就是利和害總是同時出現,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若國家受害就要看誰從中得到了好處,如果下屬受害也要看誰從中得到了好處,通過這種審查利害就會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處理事情的關鍵所在。(5)“參疑內爭”,權力斗爭不可避免,而臣下爭權奪利是產生變亂的根源,領導者對此要給予關注和控制。(6)“亂國廢置”,敵對國家插手本國重要人員的任免這一點要極力避免,一旦中了圈套,后果不堪設想。
《韓非子》:不要對邪惡抱有僥幸心理,及時止損才是智者
當你拿著自己的善良企圖去感化一個邪惡的人時,最后反而會被邪惡傷害,這個世界雖然存在用善良化解邪惡的例子,但是善良化解的只是一時沖動的錯誤,絕對不是骨子里的邪惡。
從前有一個人,他和兇暴的人成了鄰居,他就想把自己的住房賣掉來躲避這個惡人。
有人就對他說:“這個兇暴的人將要惡貫滿盈了,他快要受到惡報的懲罰了,你姑且等待一下。”
這個想賣房子的人就回答說:“我害怕他拿我鑄成他的滿貫啊”,于是就毫不猶豫的搬走了。
這是《韓非子》之中的故事,其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叫做: 物之幾者,非所靡也。
意思就是:事物出現危險的苗頭時,是不可以拖延的。
當你發現人生出現壞了苗頭時,就要盡可能的去除,當你發現身邊存在邪惡的小人時,要么及時制止,要么能夠及時遠離,否則自己就要承擔小人帶來的災禍。
就像吳王夫差,文種用美女財寶賄賂吳王手下的伯嚭,讓伯嚭在吳王面前妖言惑眾,而吳王也被西施等人迷惑,不分青紅皂白,最后放走了越王勾踐。
當伍子胥去面見吳王時極力勸諫,但是吳王不但不聽,還在一怒之下賜給伍子胥一把劍讓他自刎。
伍子胥在悲痛之下說到:“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姑蘇城外,我要親眼看著越王勾踐殺進吳國。”
最后這句話果然靈驗,越王勾踐在蟄伏數年之后,率領三千越軍攻陷吳國,所以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話。
伍子胥作為吳國大夫,協助吳王闔閭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這樣一個開國重臣本應是吳國的重要財富,但是吳王夫差卻不將他放在眼里,偏偏聽信了奸邪小人伯嚭的讒言,最后導致身敗亡國。
劉禪繼位五年之后,諸葛亮率軍北上,臨行之前寫了一份《出師表》,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親近奸邪小人,遠離忠臣良將,國家早晚會有一天滅亡。
就好像自己的人生一樣,如果分不清忠直奸讒,一旦遠離了那些正直之人,身邊那些奸邪小人的甜言蜜語就是你覆滅的根源。
因為有的時候,惡人并不一定完全是以張狂邪惡的方式出現在你身邊,反而是用讒言密語的方式蠱惑你,而那些對你有益的正直之人,未必是一味順從你,反而是經常給你提出各種意見的人。
如果不能察覺這種現象,一味去相信那些順從你的而討厭給你提出建議的,也就陷入了“親賢臣,遠小人”的境地之中,當身邊存在著邪惡小人的時候,早晚會因此出現禍患。
秦國的宰相衛鞅變法圖強,秦孝公嘉獎他的功勞,把他封為侯,并且賜號“商君”。
衛鞅非常得意,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以前的五羖大夫,這個時候身邊那些吹捧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
這時只有一個人叫趙良,對他勸到:“一千個人說你好,也不如一個人說真話,五羖大夫做穆公宰相的時候,三次安排君主兼并二十多個國家,但他自己很廉潔,夏天都不用傘遮陽,參加勞動也從不騎馬,他死的時候老百姓就像自己的爹媽去世一樣痛苦,可是現在您做了秦國宰相八年,法令雖然得到執行,但是殺戮太多,刑法也過于嚴苛,你為什么不推薦別的賢者代替自己,求得自己安全呢。”
衛鞅聽了這些話,非但不往心里去,反而很不高興的把趙良趕走了。
過了五個月左右,太子繼位,立馬逮捕了衛鞅,并且對他五馬分尸。
總之,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的并不僅僅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很重要,但是客觀環境也有很大影響。
避開那些嘈雜的環境,遠離人生中奸邪的小人,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避免小人對于自己的蠱惑,才能從根源處避免禍患的開始。
不要對邪惡抱有任何僥幸心理,邪惡不會因為你的善良而改變,你的善良反而會因為邪惡受到傷害。
君子與小人相處
君子與小人相處
君子與小人相處,在這個世界上,什么樣的人都有。“小人”就是那些做事做人不守正道,以邪惡的手段來達到目的的人。寧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下面來看看君子與小人相處。
君子與小人相處1
1. 不要得罪小人。
千萬不要因為正義感而獨自公開揭發。
小人從不認為自己奸詐不厚道,他們敏感度高,眼銳如鷹,舌利如劍,你絕對不是對手。
2. 敬而遠之,和他們保持距離。
保持平淡的表面關系,千萬不要親密如友。
因為小人口蜜腹劍,翻臉無情,讓你措手不及,吃不完兜著走。
3. 說話謹慎,客套寒暄即可。
如果你批評或談別人隱私,絕對變成他們興風作浪的把柄,或是做為日后報復你的籌碼;
如果他們批評或談別人隱私,你要立刻中止,一句都不要聽,因為無論如何,他們絕對會嫁禍給你。
尤其是他們撥電話寒暄聊天,常常順便幫你錄音喔。這就是小人心態。
4. 不要有利益瓜葛。
他們善于交際搞小圈圈,看起來很熱鬧很多好處。
但是你千萬不要靠他們獲得利益,因為,他們必定要求加倍回報,你肯定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5. 吃些小虧無妨。
因為你不但很難討回公道,反而結下更大的仇恨;他們褊狹陰狠,跟你沒完沒了,你更累。
古人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你要當作修行功課,使你成長,贏得更多尊敬。
君子與小人相處2
怎么辨別哪些是小人
沒有底線,挑戰道德下限
曾經在網絡上被人口誅筆伐的“高鐵占座男”,受過高等教育,卻枉讀圣賢書。明知座位不屬于自己,還要強行占座,置人情法理于不顧,甚至還理直氣壯的對真正的座位主人破口大罵進行人身攻擊;面對公眾指責,也心安理得,毫無悔意。
這就是典型的小人行徑。
小人有個普遍的共性,就是做事根本沒有底線,損人利己。為達目的,情誼可以割舍,道德可以踐踏,不擇手段;他們不會在乎世人的目光,心中也壓根不會有是非曲直。
道德底線,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質。人有底線,才會對自己有要求,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會顧及形象,與人和諧相處。沒有底線的人,內心極其黑暗,和他們一起共事、生活,是極度危險的。
做人一定要遠離沒有底線的人,以下這樣的人就是沒有底線的人,一定要保持距離:
1、沒有良心。一味索取,不懂回報。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記不住別人的好,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2、做事不擇手段。為了利益可以背叛所有人,連人格都是畸形的,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也不會尊重別人。
3、得隴望蜀。自私自利,愛財如命,貪得無厭,只要有利可圖,便步步緊逼,得寸進尺。
人生一定要守著底線做人,不能賣友求榮損人利己,不能昧著良心做傷天害理的事。遇到沒有底線的人,有多遠離多遠。
不守規矩,無視公眾秩序
《韓非子·解老》說:“萬物莫不有規矩。”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人生離不開規矩。
文明社會之所以能建立文明,離不開法律和道德,人之所以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對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制定自己的規矩來要求自己。
所謂社會秩序,就是為了讓所有人享有穩定和舒適的生活模式。社會之所以能文明而和諧的運作,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守規矩。然而,有那么一種人,為了個人痛快,無視一切規矩。例如:
禁止明火禁止抽煙的區域,他們不予理會,圖自己暢快自顧自點火抽煙;無視交通法規,貪圖所謂的方便橫穿馬路,只為快一點走到對面;在連排的座位上不停抖腿;排隊的.時候變著法兒插隊;在辦公室別人午休的時候把手機外放的聲音調到最大等等。
他們美其名曰“追求自由”,換言之,要他們守規矩就是限制他們的自由。然而,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高度的自由源自于高度自律。
君子與小人相處3
如何與“小人”相處
首先,不要得罪小人,保持距離
見過一些疾惡如仇的朋友,正義感很強。每當發現身邊有小人時,即使這個小人沒有傷害到自己,也會去揭發、公開。這其實是不可取的。
《史記》有云:進退盈縮,與時變化,圣人之常道也。就是說:大丈夫應該順應時勢的變化而進退伸縮。
小人往往心眼狹窄、睚眥必報。當自己的實力沒有強大到足以震懾小人時,最好先適當地閉嘴,以免給自己創造一個潛在的“敵人”。
其次,說話謹慎,客套寒暄即可
《史記》中講:成大功者不謀于眾。真正能成就大事業的人,絕不會和俗人謀劃事情。
如果你有一個做生意的創意,或者手上有什么資源,萬萬不能輕易透露出去,更不能和小人商量如何做成這件事情。
畢竟,小人的一大特點就是見利忘義。在與小人相處時,切記不能什么話都往外掏,只要說一些無關痛癢的客套話就行了。
第三,寧愿吃點小虧,也不要有利益瓜葛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極其復雜,很多時候難免會和小人有利益上的牽扯。但一定要記住:有時候寧肯自己吃點小虧,也不要和小人有過多的利益瓜葛。
《史記》里面說:顧小而忘大,后必有害。意思是,只顧及當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大事,日后必生禍害。
小人最看重的是利益,一旦你因為吃了小虧而觸碰到他們的利益時,他們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報復你,讓你措手不及、損失更重。
《史記》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類社會,永遠有利益存在。既然有利益,就一定會有小人。
在讀過《史記》之后,我反倒認為我們不應該“親君子,遠小人”,因為小人不會完全消失,我們也不可能徹底遠離——你還沒遠離這一個,下一個可能就已經出現在你的生活中。
既然無法做到真正的遠離,就要學會與小人和諧共處。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