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既然已經贈詩朱熹為什么還要的信息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既然已經贈詩朱熹為什么還要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朱熹療足》文言文問題
文言文
朱文公有足疾,嘗有道人為施針熨之術,旋覺輕安。公大喜,厚謝之。且贈以詩云:“幾載相扶籍瘦筇,一針還覺有奇功。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從前勃窣翁。”道人得詩,徑去。未數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針時。亟令人尋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嘆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詩,恐其持此誤他人爾。
3翻譯
朱熹有足疾,曾經有一個江湖郎中來為他治療。針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腳輕便了不少。朱熹十分高興,重金酬謝的同時,還送給這個道人一首詩:“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撐動,想不到針灸還真有神奇之功。扔開拐杖出門兒童看了發笑,這難道就是從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書的詩章,就離去了。沒幾天,朱熹足疾重新發作,且比沒針灸前更厲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尋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熹嘆息道:“我不是想懲罰他,只是想追回贈的那首詩,唯恐他拿去招搖撞騙,誤了別人的治療。”
朱熹是個什么樣的人
這位朱老先生實在迂腐得可愛,因為道人暫時減輕了自己的“足疾”痛苦,他除了給人家鈔票外,還寫了首贊揚的詩相贈;等發覺受騙上當后,他又多次派人去尋找那個半吊子江湖郎中,不是為了追回醫療款,而是要索回自己的贈詩。大概他也明白,以自己的社會地位,那首贈詩無疑是一面錦旗,是給道人的蹩腳醫術做的廣告宣傳。
朱老先生不愧是一個純粹的名副其實的大理學家,因為“誠信”是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一點出發,也就不難理解以上記載當中他的所作所為了。當時的宋代社會風氣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設若朱先生生活在當今這個商品時代,經歷了那么多的名人明星所做的虛假廣告后,“受傷”之余,會不會牢騷滿腹日爹罵娘的大嘆世風不古?因為現在的廣告,夸張得太離譜了,一杯水也敢吹成太平洋!
包括朱老先生在內的眾多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許多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漸漸被我們淡忘或遺棄,比如為人處事的最基本的原則——誠信!跟八百多年前的朱先生相比,不知道如今那些為了七位數或八位數的報酬,雖然不了解廣告對象的真實效果如何,卻搔首弄姿地在熒屏上一本正經地宣傳這種商品好那種商品妙的名人明星們,長沒長良心?
朱熹為什么會為后世所以敬仰
朱熹是自南宋長達800余年來,中國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也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思想家。我們敬仰朱熹,是因為他的思想既是集大成的,又是創新的;他的學說既影響了10多億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也影向了東亞乃至西方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也代表著東方文化。他的思想是世界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
(一)
我們崇拜朱熹,首先是因為他是中國近古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學問廣博,思想深刻,體系龐大。他在哲學、經學、政治、史學、小學、教育、文學上都卓有建樹,在書法、音律、經濟思想甚至自然科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就探索世界的廣度而言,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放之于整個歷史,也不多見。僅以朱子著述而言,恐怕也無人能比。《朱熹全書》收朱子各類著作28種,總計2000萬字。他是中國歷史上著述最多的思想家,后世讀者面對這汗牛充棟的著作,真有望洋興嘆之感。這里僅舉其學說中牟牟大者略作闡述:
1、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和總結了北宋以來道學家的思想,并且有推進、有發展、有創新,在他手上完成了儒學的哲理化、系統化。他融合了儒、釋、道3家,構建了融自然、社會、倫理于一體的思想體系。這一體系被公認為規模最龐大、論證最細密、條理最清晰的理論。理學的支流,甚而中國學術思想的支流,在朱熹這里匯成了洶涌澎湃、汩汩滔滔的長江大河。
2、朱熹對《易》、《書》、《詩》、《禮》等儒家傳統經典進行了系統的整理,不僅表現出了極高的校讎學、辨偽學造詣,而且還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易》最初不過是卜筮占卦之書。他懷疑《尚書》的序及傳是偽作,開《尚書》辨偽的先河。他摒棄《詩》的小序,認為鄭、衛之風本是民間愛情詩,開《詩經》文學研究的先聲。他認為《儀禮》是經,《禮記》是傳。這些見解都是獨到的,在當時可謂弁天驚。更重要的是,朱熹傾注畢生心血,撰成《四書集注》,確立并鞏固了《四書》,并駕于六經的地位。《四書集注》成為對歷代影響深遠的必讀教科書。
3、朱熹“登第50年,仕于外者僅9考,立朝才40日”。但在這短暫幾任地方官上,頗有政績。除了創立社倉外,南康救旱、浙東荒政、漳州經界等,充份顯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孝宗也稱贊他說:“朱熹政事卻有可觀。”[1]他開出的正君心、立紀綱、明人倫的救世藥方,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朱熹在教育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講學,即使是從政期間也不間斷。他每到一地,都要整頓縣學、州學,大力倡導教育。根據方彥壽先生《朱熹書院與門人考》,朱子創辦了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書院等4所書院,恢復了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湘西精舍等3所書院。此外,朱子讀書講學的書院有47所,題詩題詞的書院有13所。根據陳榮捷先生《朱子門人》一書考證,朱門弟子多達476人,未及門而私淑者21人,總計488人。
僅此而論,朱子堪稱為中國教育史上僅次于孔子的教育家。也正因此,朱子和孔子被后世尊稱為“夫子”。我們不要忘記,他提出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天下書院的圭皋,在中國教育思想史上影響深遠。他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讀書法,也為歷來學者所傳誦。教育正是他一生事業之所在。對朱熹來說,他的教育實踐不僅促成了他自身思想體系的完善,而且在中國學術思想上也有獨特的意義。從北宋胡璦、范仲淹等人開始,興起了一種講學之風。他們熱心教育,創辦書院或從事私人講學。朱熹的教育活動正是承接他們而來,愈加發揚光大。這是又一次自由講學之風的興起(前一次是先秦諸子的民間講學),知識份子開始全面登上政治舞臺(相對于唐以前的貴族)。隨著這一變化,整個社會走向平民化、合理化、社會化。錢穆稱之為“宋明講學精神”,朱熹無疑是這一精神最杰出的代表。他是在這一社會文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最后急忙派人去尋找那江湖郎中是為了做什么呢
?朱熹久患足疾,這天他請了一個道人為他扎針,一針下去,不一會兒他就感覺到好了許多,以為已治愈。朱熹十分高興,給了那個道人很多錢物以表謝意,道人臨走時他還在一張大宣紙上揮毫贈詩一首,以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和稱贊道人的醫術高明。詩是這樣寫的:
幾載相扶藉瘦筇,一針還覺有奇功。
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從前勃窣翁。
臨了,題款,蓋上自己的大印,親手遞給道人。道人自是歡歡喜喜而去。
可是過了沒幾天,朱熹的足又是疼痛如故,甚至比沒扎針時疼得還要厲害。于是他立即派人尋找那位道人,可道人已不知去向。
朱熹嘆息地說:“我并非想怪罪他。只是我的詩對他的稱贊太過了火,我想把它要回來,免得他以此做宣傳去貽誤他人。”
擴展資料:
朱文公有足疾,嘗有道人為施針熨之術,旋覺輕安。公大喜,厚謝之。且贈以詩云:“幾載相扶籍瘦筇,一針還覺有奇功。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從前勃窣翁。”道人得詩,徑去。未數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針時。亟令人尋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嘆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詩,恐其持此誤他人爾。
朱熹因為道人暫時減輕了自己的“足疾”痛苦,他除了給人家錢外,還寫了首贊揚的詩相贈;等發覺受騙上當后,他又多次派人去尋找那個半吊子江湖郎中,不是為了追回醫療款,而是要索回自己的贈詩。大概他也明白,以自己的社會地位,那首贈詩無疑是一面錦旗,是給道人的蹩腳醫術做的廣告宣傳。
朱熹為什么寫“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后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
朱熹為什么要寫《觀書有感》這首古詩20字
朱熹在讀書時產生了感慨:要使頭腦更加聰慧,就得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知。作為一個理學家,特別又是一個教育家,這樣地勸告別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來加以說明,這樣就有了這首寫清渠喻讀書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他寫的是看書有所感悟,而不是寫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說理既形象又直觀,所以文題就是《觀書有感》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