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度為什么叫天子渡口(天渡什么意思)
大家好,關于天度為什么叫天子渡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天渡什么意思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為什么天津話和安徽話如此相似?
確實,真正的天津口音和周邊地區的北京,河北,山西,山東方言不搭界,所以以前還有說法把天津方言叫:孤島方言。但是偏偏天津話和安徽話又有點相似。這里有三段故事。
一段叫“燕王掃北’,說的是明太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曾經帶兵到天津,北京一帶守衛過邊疆,他帶去士兵有一部分人是安徽人,這些人最終都留在了天津,當時,天津只算是一個衛所,所以以前有天津衛的說法,而天津衛里面的士兵,多是安徽和蘇州一帶的。這個是 歷史 上可以查的,燕王確實從安徽固鎮一帶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這是一次。
到了清朝時候,這個時候天津已經叫天津府了。為了抗擊太平軍,李鴻章帶領大批淮軍來到天津,天津成為淮軍的大本營。同樣道理,這次又強化了江淮方言的主體地位。
到了近代,皖系軍閥頭子段祺瑞也曾長期將天津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甚至一度在天津成立了政府。 這些都加深了天津與安徽的聯系,兩地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相互滲透,方言上的趨同也就在所難免。
不過,一種方言的形成其實是很復雜的,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所以兩地的方言也僅僅是相似而已,真用來交流怕是還是有困難的。
當然,現全國推行普通話,普通話滲入方言,以后差別會越來越小,畢竟,中華民族都是一家嘛。
我是天津人!雖然是郊區的!所以回答一下!
因為我老是全國跑,所以經常遇到語言不好交流的情況!
天津人說話很有特色!在全國各地都能被聽出來,可以說是辨析度很高的一種方言!
天津人和全國各地的人在語言交流時,確實是會出現一些尷尬的情況!基本都是說:您說慢點我聽不清!這樣的事我也是經常遇到!
但是有一個地方的方言,我和他們的交流是基本無障礙的!
那就是安徽!
這個情況不難解釋!
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津的由來造成了這一現象!
1、天津在公元1404年建衛,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后,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在天津衛之前,唐朝叫“直沽寨”,元朝叫“嗨津鎮”!
2、“燕王掃北”時朱棣帶領軍隊平定北方,他帶領的軍隊主要是南方人組成的軍隊。在天津建衛后,駐守天津的軍隊是來以自安徽的士兵,其中由以安慶人為主(安慶當時是安徽的省府)!
3、當時的天津地區乃至于華北地區的人口比較少,所以朱棣下令從人口密度相對稠密的山西搬遷大量民眾,來到華北地區,進行人口發展和耕種!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就是當時的集體出發集合點!現在天津人都以那里為祖宗發源地!
(天津人好多的地域特殊方言都是在民眾遷徙途中產生的!例如:上廁所叫“解手”,還分“解大手”、“解小手”的區分!那就是因為當時百姓故土難離,士兵將百姓的手都綁住串成一排行路,在有人要方便時就和士兵提出解開手要上茅房的要求,后來干脆就直接簡化為“解手”,為了快速行進所以就要求男人在撒尿時只能解開一只手,也就有了“解小手”的來源!)
4、遷徙到天津的百姓在安定后,開始了天津早期的城市建設。在天津衛駐守的安徽兵沒有返回家鄉,所以就和當地的百姓進行通婚了!時間長了繁衍的子孫逐漸多了,原來安徽兵的家鄉話和山西移民的家鄉話逐漸的混合,產生了現在的天津方言的基礎,加之天津地區的地下水含堿量高(我家這叫“咸水沽”),形成了很有鮮明特色的一種著名方言!
綜上所述,天津人和安徽人之間的語言交流是障礙不大的!彼此都能聽懂!
我們今晚報的記者曾經走訪了安徽省東北部的宿州,為找到天津與皖北地區在方言、民俗、 歷史 文化等方面的相通之處,確實有了很大的感觸。
此外,宿州在結婚、出殯等民俗方面的習俗,也存在著許多與天津民俗相同之處。例如,結婚的時間和流程非常相似;殯葬的“摔老盆”習俗,還有殯葬的時間等,都與天津的民俗非常接近。
其實對于天津話的起源,一直以來就有眾多說法,其中學術界就分成了三類。
學術界的三種說法
其一,天津話是當地的土著方言,是由最早的靜海話演變而來。
其二,傳說天津第一批居民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村,查詢資料也確實發現早期的很多天津人籍貫都是山西。
其三,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安徽、江蘇遷移來的,因此天津話源于皖、蘇。
看了這些,您覺得天津話的起源是哪里呢?
個人覺得題目本身有點絕對化,其實天津話只是與安徽的皖北地區,特別是宿州地區的方言相同。而安徽的宿州地區距離天津有著七八百公里,兩地說話竟然一模一樣,就連天津人和宿州人自己都分辨不出,這是啥原因呢?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 歷史 上的明朝,當時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帶戍邊。同時他也帶去了安徽皖北地區的不少家鄉父老,到天津一帶戍邊屯墾。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從天津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當朱棣成為皇帝后,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將他戍邊屯墾的地方改名為天津,當時從安徽及蘇北來的軍人是最大的群體,因此他們的家眷、親屬等也隨他們遷入天津。
再加上天津所在地,在 歷史 曾是海洋,是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形成的沖積平原,因此當地的老百姓很少。這樣,朱棣帶去的人,占據了當地的上層地位,他們使用的江淮方言也就成為強勢語言。而天津地區的人較少,所以才造成天津話與安徽的皖北地區的方言特別相似。
應該說天津話和皖北話相似,尤其是宿州,明朝時燕王朱棣掃北,囤軍天津衛,帶來的都是家鄉鳳陽周圍的兵,尤以固鎮居多,此后不斷有軍人移民,成為天津衛主要群體,皖北話也成為天津衛主要語言。清朝時,李鴻章的淮軍又在此駐軍,加上民國段祺瑞的皖系還在天津成立政府。最終強化了皖北話在天津的主體地位。
大家說的天津話只是市里人說的話,郊區人民和市里人說話一點也不一樣,請大家不要以為天津人說話都一個味,像武清說話偏北京,寶坻、薊縣就唐山味兒,畢竟北邊的一些郊區原來屬于河北省
傳說是因為晚清時期李鴻章的淮軍大量長期都駐守在天津衛,淮軍顧名思義大部分是安徽人組成的軍隊,還有就是那時候的天津本來人口就不多,所以一下住進這么多外地人,口音被帶跑偏很正常。(個人見解)
其實準確的說,沒有一種話叫安徽話,皖北阜陽亳州屬于中原官話,與河南魯西北蘇北說話很像。皖中屬于江淮官話,與南京鎮江說話很像。皖南本地方言屬于吳語,現在皖南被同化的地方很多,吳語區被吞噬了挺多。天津話與安徽話很像,準確的說是和江淮一帶的話像,這是有 歷史 原因的。主要一是明初燕王朱棣帶領鳳陽一帶的老鄉掃北。二是李鴻章率領的淮軍駐扎天津。三是皖系段祺瑞在天津的多年耕耘。上天好像有意為之,這些去往天津的幾次人口遷移都來自安徽的江淮一帶,所以經過多年繁衍,口音大都同化的和安徽江淮一帶方言很類似了
天津話和安徽話相似?不可能啊,我就是安徽人,不過是安徽安慶人。安慶出名的就是黃梅戲,沒來過安慶應該有可能聽過黃梅戲吧,那戲里對話的安慶方言,跟天津話沒絲毫相似的地方啊。聽安慶人說話就像聽黃梅戲里的人對話,聽天津人說話有一種說相聲的感覺。所以,題主是問的天津話和安徽某個地方的話如此相似吧?
這世上本沒有天津話,外來的移民多了,就有了天津話。
根本就沒有所謂“安徽話”這種說法,安徽之內別說皖北人聽不懂皖南方言,就算是皖南,徽州地區相鄰兩個鎮的人說話,經常都聽得云里霧里一臉茫然。
要說天津話與安徽的方言相似,僅局限于皖北的宿州一帶,與安徽其他地區的方言根本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而造成天津話與宿州話極其類似的原因,要追溯到明朝時期,從大量皖北居民被遷移至天津之地定居開始說起。
漢語方言,主要分成十三個語種,即官話、吳語、湘語、徽語、贛語、晉語、粵語、客家語、閩北語、閩南語、閩中語、閩東語、莆仙語。
整體來說,北方大多數地方方言都屬于官話,雖然屬于官話不同支,但大致意思沒什么明顯差別,晉語區是北方唯一的方言區。
然而南方截然相反,由于南方水網密布山區眾多,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大量千奇百怪的方言,漢語幾乎復雜難懂的方言幾乎全都位于南方地區。
說真的,南方很多地區,不同地市甚至不同村鎮出身的人,要不用普通話交流,要不就是大眼瞪小眼互相聽不懂。
天津話在北方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天津話與旁邊的河北話、北京話等都有顯著區別,天津話倒是與上千公里之外的皖北宿州一帶的方言極其相似。
這是方言之中的“飛地現象”,就算一個地區的方言與周圍方言存在明顯不同,反而與相隔很遠的地方語言酷似,一般這種現象,都是移民造成的。
天津話與皖北宿州話酷似,也的確與移民有關,在 歷史 上,安徽與天津之間曾經有過兩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這造成了如今的天津話酷似宿州話現象。
地處海河入口處的天津,從唐朝開始就因為漕運而崛起,逐漸成為北方的水陸交通要沖。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發動靖難之變,朱棣登基后為紀念功勛,于永樂二年正式在此建城,定名“天津”,意為天子渡口。
天津也成為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載的城市。
朱元璋出身鳳陽府,所以早期明朝的將領與士兵大多也都是從兩淮地區招募的,朱棣受封燕王以后帶走了大量淮西子弟。
朱棣奪位之后不久就將都城北遷,隨著朱棣北遷的大量舊臣、淮西出身的士兵與他們的大量家眷,也都一起北上,其中很多都被安置在天津駐防,構成了天津早期居民。
因為明朝的建立者出身安徽,所以有這樣一層淵源,當時大量的皖北出身者被帶到了北方地區定居,他們帶去了家鄉的文化,構成了最初天津的強勢方言。
明朝時期,天津主要作為京師東部的門戶存在,人口不是太多,而當地淮西出身者大多地位比較顯赫,方言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這樣的延續,一直到了晚清時期,而清朝末期的大移民也與軍有關。
作為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鴻章同樣是安徽人,出身廬州府合肥縣,他一手創立的淮軍大本營就在天津地區,那時的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常駐天津辦公。
數萬來自兩淮的淮軍將士,還有更多他們的親眷都居住在天津城。
晚清時期,也有很多河北等地移民,在闖關東的過程中留在了天津,不過他們的整體人數不是很多而且比較弱勢,因此河北方言沒能完全影響天津話。
倒是在清朝沒了之后,原本的淮軍后代們,紛紛脫去了戎裝,也就在天津定居了下來,如此一來天津城內來自于安徽的口音比例再次不斷上升。
無論是明初時期的移民,還是清朝晚期的移民,都帶有濃厚的軍鎮色彩,兩次大規模移民都以皖北人為主,他們構成了天津城當時最強勢的早期居民。
除此之外,清朝時期兩淮地區的鹽商非常強勢富有,而當時皖北與蘇北之地,常年因為淮水泛濫而被迫遠走他鄉。
順著大運河,大量皖北與蘇北的勞工被鹽商帶到了北方,位于大運河北端的天津成為了很多人最終的落腳定居之地。
皖北與蘇北大多都屬于江淮官話的方言區范圍,大致上沒有太多的區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眾多勞工在當地逐漸也融入了當地的方言環境。
天津 歷史 上前兩次大規模的移民,主要還是因為朝廷的干預,而后來的自發性移民,則是因為受到當時的環境影響。
正因為這段過去,皖北尤其是宿州等地的方言,成為了天津話的母方言。
由于 歷史 上大批來自江淮皖北之地的移民,構成了天津早期的強勢居民,他們的方言最終奠定了天津話的基礎,后來的其他移民數量上不占優勢,因而被同化。
在地緣上,天津方言成為了北方的一個“方言島”,顯得非常獨特,與周圍的河北等地方言迥然不同,倒是跟千里之外的宿州相似。
當然,現實中的天津話與宿州話乃至于皖北、蘇北一帶的方言口音都極其相似,卻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仔細聽還是能夠分辨的。
按照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天津方言的母語言,位于安徽皖北地區的固鎮、蒙城與宿州包圍起來的這個三角區域之內。
大致上,也就是江蘇徐州的南部、安徽淮南的北部,渦陽縣之東、五河縣與泗縣靈璧縣以西的這一片區域之內。
當年,還是因為長期研究天津方言島現象的學者李世瑜先生,在一次觀看鳳陽雜技團表演的時候偶然發現演員們的口音酷似天津話,之后前往鳳陽考察,最終才發現這些淵源。
雖然 歷史 上其他地區的移民口音,并沒能占據天津的主流,但是多多少少還是影響到了天津方言的一些日常用語,這造成了天津話與皖北方言的差別。
天津人將鯉魚稱作“拐子”,皖北稱作“鯉魚拐子”,天津人油條叫做“果子”,皖北稱作“油果子”,大多數用語都是一樣的,但稍有區別。
至于“安徽話”,并沒有這種說法,就好像外地人說的“安徽板面”,在安徽根本就沒有,因為安徽只有“太和板面”。
安徽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在明朝之前,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的安徽地區,南北向來都不屬于同一區劃,甚至分屬不同王朝管轄。
歷史 上,安徽長期都是南北王權對峙的前沿,皖南與皖北之間的文化差異極其明顯,而這樣的差異即便在皖南皖北成為一家子之后也并沒有消失。
在安徽,皖北尚且還好,各地之間的方言差異不是很大,但巢湖以南就開始變得復雜,尤其是在長江以南,特別是在古徽州地區。
皖南多屬于吳語和徽語重疊之地,方言本身就晦澀難懂,加上當地山區眾多,很多地方都十里不同音,別說皖北人,就算是皖南沿江地區也未必聽得懂徽州人說話 。
天津話,只是因為 歷史 的原因,與皖北宿州一帶的方言酷似,屬于江淮官話的“信蚌片”,而與安徽其他地區的方言,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
天津六大著名旅游景點
天津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天津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點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天津不可錯過的六大旅游景點。
天津六大著名旅游景點
一,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區
在天津,想大致領略一番津味、古味、文化味的朋友,最佳去處莫過于古文化街了。古文化街由宮南宮北大街和宮前廣場三部分組成,全長580米,街寬7米,天后宮位于全街中心。全部建筑為磚木結構,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一處仿古建筑群。建筑格調為仿清、民間、小式的風格。在天津,想大致領略一番津味、古味、文化味的朋友,最佳去處莫過于古文化街了。全街80處單體建筑多為一、二層,都配有以我國古典文學、神話傳說等為題材的油漆彩畫、磚雕、木雕。街的南北兩口各新建仿清式牌樓一座,并鑲有樓匾四塊,南口牌樓的樓匾為“津門故里”和“晴雪”,北口牌樓的樓匾為“沽上藝苑”和“金鰲?!?/p>
二,天津薊縣盤山
盤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猶如十里錦屏,巍然屹立于京東,津北,距薊縣城西北十二公里處。是當今中國北方著名的旅游勝地,歷史上被列為中國十五大名勝之一,以“京東第一山”馳名中外。盤山景色以“五峰八石”、“三盤之勝”而奇特稱絕,東聯九華峰,西傍舞劍峰。五峰攢簇,怪石嶙峋,天然形成了“三盤之勝”。上盤松勝,蟋曲翳天;中盤石勝,怪異神奇;下盤水勝,濺玉噴珠。歷史上曾建有72座寺廟和13座玲瓏寶塔,一座皇家園林?“靜寄山莊”,以“東五臺山著稱佛界”。
盤山在十幾年的開發和建設中,先后恢復了四大景區,三十多處景點并建起登頂盤山公路和980米的客運索道,使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盤山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來自國內外的游人。
三,天津五大道小洋樓
“五大道”地區是天津名居名宅最為集中的地區,游覽“五大道”,看看天津的“小洋樓”,實際上是漫步在建筑藝術長廊上的一次趣味旅行。這里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會”,因小洋樓多、保存完整、建筑風格多樣以及體現出的中西文化的沖突、交融而著名,總建筑面積超過99萬平方米,匯聚著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各式風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這些風貌建筑從建筑形式上豐富多彩,有文藝復興式、希臘式、哥特式、浪漫主義、折衷主義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構成了一種凝固的藝術。
馬場道是五大道地區修筑最早、最寬、最長的馬路。馬場道121號小洋樓,原為英僑學者達文士居住,稱“達文士樓”,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園別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馬場道上的還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學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國早期博物館之一,創建于1922年,建筑為平面“工”字形,具有羅馬的建筑風格。工商學院建于1925年,主樓三層帶地下室,外檐大塊蘑菇石墻面,曼塞爾式瓦頂,圓形大鐘,為法國羅曼式建筑風格。 道路兩旁綠樹掩映著風格各異的小洋樓,漫步其間,使人感到路、房、樹的空間尺度恰到好處。睦南道20號為孫殿英舊宅。建于1930年,為三層帶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館,頗為豪華氣派。24號為中國近代外交家顏惠慶舊居,建筑具有歐洲古典建筑風格。28號的羅馬柱廊意式公館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舊居。50號為張學良二弟張學酩舊居,紅磚清水墻,坡瓦頂,具有英國庭院別墅風格。
四,天津鼓樓
鼓樓是舊時天津"三宗寶"之一,位于天津老城中心,緊鄰聞名遐邇的廣東會館,周圍與國內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宮、呂祖堂等景點相輝映,形成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已完成主體修復工程的鼓樓時常舉辦各種展覽,如本市危改展覽,天津住宅發展史展覽。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幾個歷史時期本市住宅的發展變遷史,除此還開辟了天津風貌和名人名居展覽。集中展示了70多處典型建筑和名人名居等。
五,天津霍元甲故居
精武元祖霍元甲,是中國近代著名愛國武術家。天津西青區小南河村的一座農舍便是霍元甲當年的生活用具及當時情況的簡介,依據史料重新翻修成青磚,坐南朝北,明三案五的小四合院式建筑。堂屋內霍元甲的遺像是1909年在津拍攝的,兩側的唁聯“一生俠義、蓋世英雄”是他的次子霍東閣所寫。
六,天津石家大院
現辟為楊柳青民俗博物館。位于西青區場柳青鎮。是清代津門八大家之一石萬程第四子石元士舊宅,稱尊美堂。始建于1875年,占地6千多平方米,由大、小四進院落組成,規模宏大,建造精巧。有“華北第一宅”之稱。堂院坐北朝南,南北長96米,東西寬62米,占地面積60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2.900多平方米。整個建筑包含十二個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
天津哪里景點好玩
1:黃崖關長城
黃崖關長城在薊縣北30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始建于公元556年,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這一段長城建筑特點是,臺墻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關城塞堡、敵臺水關,應有盡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險奇秀于一身。這里有第一座長城博物館和一座當代長城碑林。
現在黃崖關長城游覽區的主要景點有:黃崖正關、太平寨與點將臺、寡婦樓、王帽頂山與八卦城、長城碑林、黃崖關、黃崖關長城、黃崖關城、黃崖水關、黃崖關八仙洞、太平寨。
2:盤山
盤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于中國天津市北部薊縣境內,距天津120公里,西臨北京僅90公里,素稱“京東第一山”。 盤山主峰掛月峰,海拔864.4米,如春筍破天而立,雄渾巍峨,峭拔壯麗。因秋夜山高月低,玉盤高懸峰顛,故名掛月峰。游人登峰遠眺,晨可觀東海日出 ,夜可望京城燈火。
峰下有云罩寺,唐代道宗大師建,因地臨絕頂,云掩霧罩,敕賜今名。主峰前有紫蓋峰,形如傘蓋;后有自來峰,與掛月峰相連,峰頂建有八角重檐鐘亭,內懸巨鐘;東有九華峰,狀如蓮花;西有舞劍峰,峰頂一平如砥。盤山五峰攢簇,佛界譽為“東五臺山”,群巒競秀,景色如畫。 盤山雄偉險峻,峰巒疊嶂,云海松濤,水石清奇,幽深迷人,以“五峰”、“八石”、“三盤之勝”而奇特稱絕。歷代曾建有72座寺廟,13座寶塔和皇家園林--靜寄山莊。
3:周鄧紀念館
周恩來、鄧穎超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他們在天津相識、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相知、相愛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兩位偉人始終把天津作為第二故鄉,臨終前他們分別留下遺囑將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河大地,撒在天津海河。為世世代代緬懷銘記周恩來鄧穎超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德,0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0經報請0中央批準在天津建立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1998年2月28日,正值周恩來百年華誕之際隆重開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位于天津風景秀麗的水上公園北側,占地面積7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一座園林式的偉人紀念館。建筑高21.3米主體為三層,布局呈“工”字型,屋頂采取傳統重檐形式并結合現代工藝,石材屋面,外檐鑲嵌花崗石,色彩樸素淡雅。館外紀念廣場、巨型花崗巖雕像《高山仰止》、不染亭、紀念林、草坪花卉與主建筑相互襯托,環境幽雅,氣氛莊重。館內藏品豐富、文物價值彌足珍貴。
4:古文化大街
以天后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樓上高懸“津門故里”大匾,標志著這一帶是800年前的一處居民聚落點。金代在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區就是以這一帶為原始中心區域而逐漸拓展的。當人漫步這條古老街道時,總要情不自禁地尋覓歷史的蹤跡,體會一下古味、中國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尋不能出情趣?!肮世飳ほ櫋币幻纱硕鴣怼?/p>
5:精武門·中華武林園
精武門·中華武林園是世界精武之源,也是世界精武之根。精武門·中華武林園已被列入天津市十二五規劃,是天津市2010年文化旅游產業重點項目。精武門·中華武林園是集國內外武術文化交流、旅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影視基地于一體的世界精武文化中心和以武術為主體,集館藏、民俗、文化、武術演練、餐飲、住宿、康療、健身、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特色文化旅游區 。
精武門·中華武林園的進園大門——精武大門精武門·中華武林園的進園大門——精武大門-歲月滄桑,歷史巨變,轉瞬間辛亥革命已是百年。人們不會忘記一百年前,在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的不朽篇章。每當人們重溫起那段歷史,都會為那些為民主革命勝利不惜浴血奮斗、英勇獻身的先輩們肅然起敬!
6:天津海河意式風情區
坐落在河北區南端,曾是天津近代史上意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區,已有近百年歷史。原有街區及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是至今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意大利文化集中地,幾乎包含了意大利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
7:天津寧園
寧園位于天津北站以北,中山北路北側,育紅路南側,占地45.65公頃,水面11.7公頃。寧園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園林景觀。公園前身系清末官立種植園。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直隸總督袁世凱為推行新政,委派周學熙以工藝總局名義在天津北站附近籌辦種植園,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正式開湖建園。出于在園內為慈禧太后建造行宮的想法,園內建筑在策劃設計上頗具匠心?!俺踅▓@時,挖湖堆山,開渠理水,設閘引水,湖水與園外金鐘河相通,宣泄得宜。園內建屋三楹,曰鑒水軒?!泵駠鴷r期,軍閥混戰,種植園日漸荒廢。1930年(民國十九年),北寧鐵路局購得此園并規劃拓建為公園,取用諸葛亮《誡子書》“非寧靜無以致遠”之意,命名為“寧園”,并立碑于亭廊之中。
8:天津希樂少兒休閑旅游區
天津希樂城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少兒職業探索樂園。項目占地面積38000平方米,場館建筑面積22000平方米。希樂城擁有61個體驗館,110種職業體驗。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親身體驗中華文化、環保科技、國防教育、商業服務、社會服務、娛樂傳媒、休閑飲食等職業,為3-15歲的孩子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樂趣。
9:天津之眼(永樂橋摩天輪)
公元1400年,明燕王朱棣自海河三岔河口渡河,一路南下,攻陷南京,奪取帝位,改元永樂。公元1404年,明王朝在直沽設衛,明成祖朱棣賜名“天津衛”。天津,即為天子渡口之意。 公元2008年,天津的新地標建筑——“天津之眼”摩天輪落成。即坐落于當年朱棣率千軍萬馬渡河之處——永樂橋之上,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跨河建設、橋輪合一的摩天輪,兼具觀光和交通功用。上仰天子之渡靈氣,下擁九河下梢風光,其奇思妙想、巧奪天工的設計是世界摩天輪建設方面的一大突破。 摩天輪高度為120米,輪0裝48個透明座艙,每艙可乘8個人,艙內舒適寬敞,有空調調節溫度,可同時供384人觀光,依據季節不同安排運營時間。摩天輪依靠電力驅動,勻速旋轉,約30分鐘左右旋轉一周。座艙到達最高處時,乘客能看到方圓數十公里的景致,海河風貌盡收眼底。
10: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區
五大道是一個區域的泛指,位于天津中心市區的南部,這里東、西向并列著以中國西南名城成都、重慶、常德、大理、睦南及馬場為名的五條街道,共有22條馬路。天津人把這里統稱為“五大道”。五大道地區擁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英、法、意、德、西班牙不同國家建筑風格的花園式房屋2000多所,其中風貌建筑和名人名居有300余處,被公認為天津市獨具特色的萬國建筑博覽會。
解釋一下“天津衛”“上海灘”的由來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設衛筑城600年的紀念日。天津設衛建城600 年,決不是說天津只有600年的發展史。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運糧建寨,設官建制,發展魚鹽業生產等活動。由于金、元兩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顯重要。但是天津作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都市卻是從明朝開始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文繼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由于建文帝平庸無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天津的前身-直沽出發,偷襲滄州,并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
1402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賜名后,于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靶l”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在軍事部門設立的同時,天津衛也開始了筑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9里多,城高3丈5尺,寬2丈5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
天津建成以后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在明清兩朝多次重建,規模不斷擴大,原來的土城墻也換成了磚墻。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為府,并另設天津縣,天津城也成為了地方行政中心。
為了加強防衛,同時兼顧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間重修時將原來3丈5尺的城高降低為2丈4尺,將城基寬由原來的2丈5尺擴建為3丈2尺,使天津城城墻成為一個梯形。重建后的天津城不僅擴大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還在城墻上設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御設施。至今天津還流傳一首民謠說:“天津市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边@些建筑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設的。
建衛筑城后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較快發展,特別是糧、鹽兩個經濟支柱更為顯著。永樂帝建都北京后,南方的物資都需經天津轉運,天津的航運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海河全長73公里,它穿越天津市中心,東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海河作為天然河流,就成為中國北方人民的水運通道。(東漢時期曹操開挖河渠工程,將海河平原上的300多條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為眾流歸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隋朝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了全長1400多公里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的聯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達、航運樞紐的地位,為天津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如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的總部就設在天津。
金、元以后,漕運開通,不論海漕還是河漕,江南的漕糧都要經過海河運抵京都,永樂帝建都北京以后,天津轉輸漕糧的任務更加繁重,到明朝宣德十年(1435),明朝政府專門在天津設置管理漕運的專門機構,當時大運河上糧船上萬艘,轉輸漕糧500萬石,繁榮景象另人嘆為觀止。
漕糧的轉輸帶動了天津的運輸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海河、南運河、北運河三河交匯的三岔河口逐漸形成了許多商業區,貨棧、錢莊、會館等行業應運而生,集市貿易也隨即興旺,十集一市的輪轉也使當時的天津人有天天趕大集的感慨,商業的繁榮昌盛使天津也成為世人矚目的城市。這時的天津已遠遠超出單純軍事要地-“衛”的地位。
清初史學家談遷經過天津時發出了“城鎮百貨交集”的感嘆。清朝順治12年(1655),荷蘭使節哥頁在天津被“人煙稠密,交易頻榮”的景象所震驚,他命隨從人員將海河兩岸的景象繪圖帶走,并把天津和廣州、鎮江并稱為中國的三大港口。
明清時期的天津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而開放的城市。
“上海灘”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這要從上海開埠,1845年上海道宮慕久和英國領事巴富爾劃定第一片外人居留的租界說起。他們在商定《土地章程》,明確四至的時候,把東邊界劃定在洋徑沃(今延安東路),中文譯作“黃浦灘”。
黃浦灘本來是黃浦西岸的漲灘,劃入租界之前是一條拖拽漕船的纖道,說它是堤岸、碼頭、沿江大道都差不離。黃浦灘在十里洋場上出名以后,按照上海人歷來喜歡把縣城以外、臨近浦濱的地名冠以“外”字的習慣,如稱外陸家洪路,外郎家橋、外倉橋等,一條黃浦灘也逐漸地約定俗成地演化成了“外灘”。
然而,人們看到大量進出口商貨在外灘裝卸,外國洋行在外灘集中,江海北關在外灘征稅,中日甲午戰爭后外國銀行在外灘取代洋行成為帝國主義在華資本的指揮中心,車水馬龍,行人接睡,“一城煙火半東南”的寶帶門外十六鋪碼頭,早已降為它的附庸。于是人們認為,近代上海的高度畸形繁榮是從這片灘地發展起來的,久而久之,“黃浦灘”或“外灘”這兩個稱謂的外延就被引伸、擴大,人們開始以偏概全,用“上海灘”來稱呼上海全市區了。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