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陀為什么要渡海(五百羅漢補陀落渡海)
大家好,關于補陀為什么要渡海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五百羅漢補陀落渡海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伯玉問及補陀,余適以是年朝椋鋼蹕什么意思
伯玉問普陀山的事情(張岱,游普陀,撰《海志》,纂成《補陀志》),我適當年剛好從普陀回來,談論普陀山比較熟悉。
戊寅冬,余攜竹兜一、蒼頭一,游棲霞,三宿之。山上下左右、鱗次而櫛比之巖石頗佳,盡刻佛像,與杭州飛來峰同受黥劓,是大可恨事。山頂怪石巉岏,灌木蒼郁,有顛僧住之。與余談,荒誕有奇理,惜不得窮詰之。日晡,上攝山頂觀霞,非復霞理,余坐石上癡對。復走庵后,看長江帆影,老鸛河、黃天蕩條條出麓下,悄然有山河遼廓之感。一客盤礴余前,熟視余,余晉與揖,問之,為蕭伯玉先生,因坐與劇談,庵僧設茶供。伯玉問及補陀,余適以是年朝海歸,談之甚悉。《補陀志》方成,在篋底,出示伯玉,伯玉大喜,為余作敘。取火下山,拉與同寓宿,夜長,無不談之,伯玉強余再留一宿。
戊寅冬,我攜帶一個竹兜、一個蒼頭,游棲霞,住三個晚上。山上下左右、鱗次而櫛比之巖石非常好看,盡刻佛像,但是佛像與杭州飛來峰一樣同受挖損,實在是大可恨的事。山頂怪石巉岏,灌木蒼郁,有一個瘋和尚僧住上面。他與我對談,言語荒誕但是有奇理,可惜不得一直追問下去。下午五六點鐘,上攝山頂觀晚霞,也搞不清霞的道理,我坐石上癡對晚霞。重新走到庵后,看長江帆影,老鸛河、黃天蕩條條出在棲霞山麓下,悄然有山河遼廓之感。
一個客人打坐在我前面,非常熟悉地看著我,我近前施禮,問之,為蕭伯玉先生,因此坐下和他暢談,庵僧設茶供。伯玉問普陀山的事情(張岱,游普陀,撰《海志》,纂成《補陀志》),我適當年剛好從普陀回來,談論普陀山比較熟悉。《補陀志》剛剛寫成,在篋底,我拿出給伯玉看,伯玉大喜,為我的書作序言。取火下山,拉他和我一起住,一夜非常長,無不談之,伯玉又強迫我再留一宿。 (一宿覺)
讀井上靖《樓蘭》此樓蘭非彼樓蘭
樓蘭恐怕是西域地名在詩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西域夢。那里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里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里是邊疆,是遠方,是男兒建功立業的地方。
樓蘭因為其名字的顏值而成為古人詩詞中西域的代表。樓蘭就是很多人心中的西域,是一個符號,是一個在遙遠而充滿想象的地方,就像是霧里看花,花更美。
就像是《樓蘭》這本小說,井上靖作品,與《敦煌》一起同獲日本每日藝術獎,所以我對這本書有極高的期待,希望這本書能帶來更多關于樓蘭古城的驚喜。
開讀。
第一篇,樓蘭。直入主題,中規中矩,講樓蘭的歷史沿革,講樓蘭國在匈奴和中原大國夾縫中的生存窘境,講那幾位燦若星辰的名將如傅介子班超在西域的縱橫捭闔,以及樓蘭改了戶口本變成鄯善國。
十幾二十分鐘,第一章就讀完了。當時還沒有意識到這本書對我來說已經讀完了。
第二章,洪水。樓蘭這樣的西域國家都是依水而建。這個關于水的故事講了一個叫索勵的將軍與洪水斗爭的故事。是的,與洪水斗爭,用弓箭刺射洪水,騎馬去踩踏洪水。最后還殺了自己的女人去獻祭洪水,最后全軍被洪水淹沒。
據說羅布泊以1500年為周期作遷移運動,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與自然的斗爭總顯得很好玩兒。
第三章,班超。大家都知道的故事。班超在西域征戰三十年后上書“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終老一生的班超回到洛陽很快就去世了。精彩的一章。
第四章,關于狼的故事。時間往前跳了三百年,到了蒙恬將軍被賜死的時候,地點也跳到了陜西與內蒙交界處的長城附近。一個叫陸沈康的將領離開駐地回內地時被大雪阻攔,遇到一個女人。兩人偷偷度過七天后一起變成了狼,并咬死了自己最親密的將領張安良。
這里需要十個黑人迷惑臉,這與樓蘭完全沒有關系,盡管這是一個精彩的故事。開始跑偏,后面會越跑越偏,與樓蘭相隔萬里永不再見了。這個故事讀完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個事實就是,這本書不只講樓蘭,是買一送多。
第五章,地點到了印度附近一個什么島上,羅剎女在那里吃人。
后面幾章更是天馬行空的奇怪故事,甚至講了地震。總之與樓蘭是沒有關系。
這本書的故事大多相當殘忍,還有很多動物精變的情節,這與我看到的很有日本繪畫很類似,往往是陰森的人物配上怪異的動物,加上壓抑的配色。這是受日本傳統宗教神道教影響的結果。
曾經問別人為什么喜歡粵語歌,回答經常是因為聽不懂。因為聽不懂,所以聽的時候可以任意想像歌詞。就像金庸小說被拍成電視劇后總有人大罵,因為電影里的男女主角不是自己想象的樣子了。
這本《樓蘭》也是。
另,這本書中補陀落渡海記一章我認為是本書最精彩的一章。讀完后完全猜不到那是黑色幽默還是一本正經地描寫。強烈推薦一下。
三十三觀音名字的由來?
個人看法:在《楞嚴經》第六卷中有說過這么一段話:觀音菩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他可化現三十二種不同的身份,為之說法教化。
其它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以下資料來源于百度百科。希望對你能起到點作用。
三十三觀音
三十三觀音并非化現各種形象,而是觀音菩薩本身不同形貎,而且不是密宗式變化形相,只是以姿態、場景與所持法器區別。何以又成三十三身之數,則仍應與《普門品》、《楞嚴經》所述觀音應化數有關。此類觀音各相之間也不是嚴格區別,很多特征并不是唯一的,有些觀音像圖既可作此解,亦可為彼說。據載清代卓峰曾繪出三十三觀音圖,現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延寶七年鶴州筆《觀音變相》繪藝很美。
楊柳觀音:右手持楊柳,踞坐巖上,手持凈瓶。
龍頭觀音:以不同姿態乘龍顯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龍之身。
持經觀音:箕坐巖上,右手持經卷若讀書,也有一說釋持經為聲聞身。
圓光觀音:身后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或釋圓光為《普門品》中“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相應。
游戲觀音: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與《普門品》中“或被惡人受,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相應。
白衣觀音:敷草坐巖上,左手持蓮花,右手結與愿印,身著白衣,處白蓮花之中,或結定印以為是比丘與比丘尼的化身。
蓮臥觀音:雙手合掌,在蓮葉上作半臥姿,表三十三觀音之小王身。
瀧見觀音:在高山倚巖而坐,眺望流泉飛瀑,表《普門品》中“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之意。
施藥觀音:常為右手拄頰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蓮花,表示觀音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拯救眾生。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魚籃觀音:腳踏鰲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西游記》中對此形象有發揮,因而在民間影響很大。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遇羅剎鬼,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德王觀音:趺坐巖畔,右手持楊枝,左手置手臍前,表三十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勝,故稱德王。
水月觀音:作觀水中月形狀,以喻諸法如水中月而無實體,或釋為表三十三身炎辟支佛。
一葉觀音:又作蓮葉觀音、南溟觀音。乘一片蓮葉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傳日僧道元自中國返日時,遇暴風于南溟時即默禱觀音,忽見大悲尊乘一蓮葉浮于海上,風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觀音像奉于南溟觀音寺,故有此稱。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宰官。
青頸觀音:其像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藥傳世害人而呑食,致使頸呈現青色。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佛身。
威德觀音:箕坐巖畔,左手持蓮花,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天大將軍身。
延命觀音:倚水上之巖,右手支頤,頭戴寶冠設阿彌陀佛之圣像。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眾寶觀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彎膝上。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之長者。
巖戶觀音:端坐于巖洞中,靜思入定。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元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能靜觀音:佇立巖畔,兩手按一巖上,望海沉思。或釋為表《普門品》中“為求金銀琉璃……等寶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稱觀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阿耨觀音: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于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記》亦有提及。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阿麼提觀音:常乘白獅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魚、白吉祥鳥、鳳頭、箜篌。為密宗所奉,表無畏之義。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門身。
葉衣觀音:敷草坐巖上,身穿千葉衣。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之帝釋。古印度東南部就有一個夏帕拉族,以樹葉為衣。婆羅門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琉璃觀音:又稱香王觀音、高王觀音。形象為兩手捧一琉璃壺,乘一蓮瓣浮于水上。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
多羅尊觀音:多羅意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蓮花,為密宗所奉。或釋為《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各值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蛤蜊觀音:居于兩扇蛤蜊殼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緣出唐文宗食蛤,遇觀音現于其中的故事,也釋為表三十三身中菩薩身。
六時觀音:作居士裝束。表三十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斷,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時觀音。
普悲觀音:衣端受風立像。表三十三身之大自在天身。
馬郞婦觀音:婦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婦女身。
合掌觀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羅門身。
一如觀音:形象為乘云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普門品》中有:“云雷鼓掣電,降雹澎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配圖的經本多畫有雷電降電與觀音場面。
不二觀音:雙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蓮葉之上,身著天衣,飄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三十三身之執金剛身。
持蓮觀音:手持一蓮花,站或坐在蓮葉上,多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三十三身之童男童女身。
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一手持瓶作瀉水狀,一手作法印,或持楊枝。表《普門品》中“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在以上三十三觀音之中,約只有白衣、青頸、多羅尊、葉衣、阿麼提五觀音于經軌有據,有梵名,且是密宗所奉。白衣像現胎藏荼羅觀音院西北隅,白表清凈菩提心,因而住白蓮花著白衣,密號為離垢(離苦)金剛,系令一切苦惱消除,轉不吉為吉祥的菩薩。以此為本尊而修祈息災延命之修法為白衣觀音法、白處尊。密教諸經中記其形象均有不同,但水墨畫中以戴白色風帽,披白色大衣者極多,晚近各種工藝小雕像中此像式也很多。《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及《青頸大悲念誦儀軌》載,青頸觀音三面四臂,持杖、蓮花、輪、螺,身色紅白,但頸為青色,可表征煩惱即菩提之義,或曰觀音為救眾生吞下龍王噴出的毒液而成青頸,此故事與古印度婆羅門大神濕婆有關。此尊三昧耶形為蓮花或輪寶。多羅尊菩薩就是度母,其義本為眼瞳,是觀音化身,從觀音眼中所生。其位現胎藏螺荼羅觀音院內,列觀自在菩薩之西方。是觀音部佛母,密號為悲生金剛,三昧耶形是已開卻合的青蓮花。密教諸經中對此尊形像有不同描述,傳佛教對多羅尊極為尊崇。葉衣觀音因全身裹在蓮葉之中而得名。此尊位列胎藏曼荼羅觀音院中,密號異行金剛。以葉衣為本尊,念誦《葉衣觀自在菩薩經》,可祛除各類疾病,并延壽鎮宅。阿麼提觀音也稱無畏或寬廣觀音。《觀自在菩薩阿麼提法》產生在于闐地區,此經咒中有“無垢女”,可能與伊朗水神有淵源。
其余之像皆是唐以后民間信奉。如《觀音慈林集》卷,唐文宗一向極好食蛤蜊,沿海地方官吏以進貢為口實,大加收括民財,致怨聲載道。觀音聞知后為解救從生,變為蛤蜊,示現于皇宮的廚房。文宗見后驚奇,請終南山恒政禪師致問,乃知觀音化現教示,即下旨停罷蛤蜊,永戒食蛤。又令天下寺建觀音殿,沿海漁民額手稱慶,家家奉供,稱為蛤蜊觀音。
送子觀音之名,不見佛典。實際上《普門品》內有此方面內容,因中國重傳宗孝養,遂有祈觀音得子的風習。其觀音賜子、送男送婦畫面隋唐始見。抱嬰雕塑直至宋代尚無,明清出現最多,為民間尊奉。也有日本學者提出明代送子觀音形象突然較多出現,是受基督教傳入、圣母馬利亞懷抱圣圖樣的影響。但中國傳統圖像內觀音身邊總有善財童子,釋迦降伏的鬼子母訶帝利像旁也多子。這些造型中都有些送子像的因素,究其實因是信仰內涵帶動了形象發展。
有趣的一點是《觀音菩薩慈容五十三現》納入了基督教內涵,五十三種容相之中,竟然有一種是披發著洋裝的耶穌之像,這當然是與明代傳教士的活動有關。觀音畫像中基督教的版畫顯示了中國宗教不排相異、廣納善取的宗教特質。《慈容五十三現》名稱就顯出了與善財五十三參的密切關系,在各處藏存的此題版畫中,有觀音化現的姿態,但更多的畫面都有童子拜詣的情景,因而這組圖像是源自善財五十三參加觀音化現的要素而構成。
普陀觀音又名補陀落、補陀洛迦觀音,亦稱南海觀音。補陀洛迦為梵語,可譯為小白華、小花樹山。補陀洛迦山為觀自在菩薩示現游化之地。此山今已比定為南印度東海岸之巴波那桑山,有古貿易港,海上經行可遙見。印度至南海航行多泊此,登山拜祈觀音救難、佑護。久之觀音信仰傳之彌遠。唐宋造普陀觀音像多取于海岸礁石休憩姿態,其右腿交起,左腿下垂或平置,右擘搭于右膝之上,所謂游戲坐姿,也有站姿的。
南海觀音傳說
菩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稱補陀洛迦。在浙江普陀縣。相傳為觀音菩薩應化的道場。唐以前傳有梅福等寄隱修道,故又名梅嶺山。據佛教傳說,唐大中年間有一印度僧人來此,親睹
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為觀音顯圣地。佛經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洛迦山之說,因略以稱島。唐大中十二年(858,一說五代后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鍔)禮五臺山得觀音像,歸國時舟過普陀山遇風不能進,逆留像歸安開元寺(今稱"不肯去觀音院")。自北宋以還,該山觀音信仰盛行,寺院漸增,僧眾云集。元「補陀洛迦山傳」僅提到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盤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幾處,可見寺廟不多。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歸于禪宗。明清三代相繼興建寺院,至清未遂有三大寺、七十余庵堂與一百多處茅蓬。
相傳唐咸通年間,有為名叫慧鍔的日本和尚來到中國,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朝拜了許多古剎。這天,他風塵仆仆,健步登上了我國第一佛叫勝地五臺山。五臺山是個好地方,靈巖、古松、澗水、百花,寺院隱現于深山密林之間,十分幽靜。慧鍔和五臺山的方丈一起念經講法,參禪下棋,成了莫逆之交。觀世音菩薩的生日為陰歷二月十九日,出家日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為六月十九日。
南海觀音傳說:
有一天,慧鍔在大殿后院,見到有尊檀香木雕成的觀音佛像。那佛像神態安詳,鬢發眉毛均極細膩,栩栩如生。慧鍔站在觀音佛像前,看了又看,贊了又贊,連方丈來叫他吃飯都沒聽見。方丈見狀,便問道:“法師認為這尊觀音佛像雕得如何?”
慧鍔連連稱贊道:“好,好!我這么大歲數了,還是第一次見道哩!這佛像刻功細巧,把觀音大士的神態都雕了出來。真是一尊活的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啊!”
方丈見他喜愛,便笑瞇瞇地說道:“如若法師歡喜,就送你供奉吧!”
慧鍔聽了,慌忙合十頂禮。他接過觀音佛像,喜不自勝,打算回日本去建寺供養,讓日本眾生都來朝拜。
慧鍔離開五臺山,又游九華山,最后從五臺山下來,從靈江口揚帆回國。
這天,船到普陀山洋面,突然刮起了大風,刮得船東倒西歪,直打轉轉。慧鍔沒法,只好把船駛進普陀山的一個山岙里,拋錨落帆,等大風平息后再走。
第二天,風息了,浪平了,惠鍔揚帆啟航,可是船剛駛出山岙,洋面上突然升起了一團灰白色的煙霧。煙霧越升越高,像頂帳簾,正好掛在船頭前面,擋住了去路。惠鍔驚奇地站在船上,抬頭望望,頭頂是一片藍天;左右看看,煙霧兩邊都是清晰明亮的大海,惠鍔只好調轉船頭,繞著煙霧朝前駛。可是帆船駛向左邊,煙霧飄到左邊;帆船駛向右邊,煙霧也飄到右邊。船在海上繞來繞去,最后還是回到了普陀山的洋面上,惠鍔想想沒有辦法,只好再次把船駛進山岙里,拋錨落帆,等煙霧消散了再走。
第三天早晨,紅彤彤的太陽從海面上升起,光芒四射,霞光萬道,惠鍔走進船艙,抬頭一看,但見彩云中間,有幢巍峨絢麗的彩色牌樓,仙女往還,珠光寶色,耀人眼目。他心中喜悅,合十頂禮,馬上揚帆啟航。奇怪的是,船一出山岙,天上的奇景就突然消失了,烏云遮住了太陽,海風掀起了巨浪。惠鍔發了急,想想在這里已經耽擱了好幾天,老是這樣下去,什么時候才能把觀音請回日本啊?這點風,這點浪,算得了什么!開船,趕快開船!
惠鍔請船家把船駛出山岙,頂風破浪朝前駛去。風更猛了,浪更大了,但是惠鍔心不慌,意不亂,穩穩地合十站在船頭,涌經念佛。風浪雖然慢慢平靜了下來,可是沒等駛出多遠,帆船突然停出了,好象生了根一樣,進退不得。他低頭一看,只見海上飄來一朵朵鐵蓮花,帆船被團團圍在中間。惠鍔大驚,心想,一次一次開船,都是風浪阻擋,今天又有鐵蓮鎖舟,難道是觀音大士不愿去日本么?他回到船艙里,跪在觀音佛像面前祈告說:“如若日本眾生無緣見佛,我一定遵照大士所指方向,另建寺院,供養我佛。”
話音未落,忽聽得“轟隆”一聲,從海底鉆出一頭鐵牛。鐵牛一邊往前游,一邊大口大口地吞嚼鐵蓮。一會兒功夫,洋面上就出現了一條航道,正好能夠通過一條帆船。帆船跟著鐵牛后面,沿著這條航道前進。不久,又是“轟隆”一聲響,鐵牛沉入海底,滿洋的鐵蓮也無影無蹤了。惠鍔定神一看,原來帆船又回到了普陀山的一個山岙里。
云散了,天晴了,太陽高高掛在天空。這時,有個漁民從山上走下來,對惠鍔說:“這幾天的事情,我都親眼看到了。你走不成了。還是請法師到我家里住幾天再走吧!”
惠鍔見他這樣熱情,便答應了。他手捧著觀音佛像,跟著漁民爬上普陀山,放眼一看。但見金光閃閃的沙灘上,海潮時退時漲;郁郁蔥蔥的山峰周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海洋。晨觀日出,夜聽潮聲,與五臺山相比,真是另有一派風光。他心想,既然觀音菩薩不愿去日本,就在這里造座寺院,讓觀音菩薩定居在普陀山吧!周圍的漁民聽說要建寺院,都來相助,沒多久,就造成了一座小庵堂。
庵堂造好了,佛像供上了,惠鍔朝暮參拜。從此,這尊檀香木雕成的觀音佛像就留在普陀山了。那座小庵堂,就叫不肯去觀音院。
武藏坊弁慶的寶具
(威力小)
奪取對手英靈所持有的寶具,當作七道具的第八件。象這樣奪取過來的寶具,即使是初次看見的武器也能運用自如,數回合后會向持有主英靈的Master扔回去,對其給與傷害。舍棄寶具的理由與其說是能力上的限制,應該說是因為他過了不久就會厭倦使用該件寶具。 (威力中)
用大長刀粗暴地刮破該場所的空間,產生出多個武僧姿態的分身。分身全都擁有和弁慶同等的攻擊力,也能成為承受敵人攻擊的障壁。使用一次寶具所能刮出的分身數目為隨機1~7個,連使用出來的弁慶也無法決定結果。然后,弁慶的攻擊力會根據健在的分身數目而增加。
(注:以上為FA企劃階段的舊設) (威力大)
等級:EX
種別:對軍寶具
喚出游行圣的大隊伍。他們是參與補陀落渡海(以西方凈土為目的地,被封在如棺材一般的船里,隨波逐流地以肉身成佛之行)旅程的人們。被喚出的隊伍會將在場的一切沖跑到前進方向。每當在場的人抵抗判定失敗,就會被強制性移動,最終會被帶往凈土而成佛。南無阿彌陀佛。
(注:游行圣,巡回諸國講經教化的僧侶。)
(游戲效果:給敵方全體一定概率賦予眩暈(Stun)狀態賦予詛咒狀態(3回合)《OverCharge效果提升》)
八部眾各部是六道中的哪一道的眾生? 能否給出根據?而不要說“我認為。。。。”
1.龍----畜生趣,
【 龍 】
梵語na^ga,巴利語同。音譯那伽、曩哦。八部眾之一。群龍之首,稱為龍王或龍神。一般謂龍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類(或謂屬畜生趣),具有呼云喚雨之神力,亦為守護佛法之異類。經典中有關龍之故事甚多,并繪有種種龍王像。梵語na^ga為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話中,乃人面蛇尾之半神,種族有一千,為迦葉波(梵Kas/yapa )之妻歌頭(梵Ka=dru )所生,住于地下或地下龍宮(梵Pa^ta^la )。又印度自古以來即有稱為那伽之種族,其種族有多數之種別,非屬于雅利安人種,散居于現今印度東北阿薩密(Assam)地方及緬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龍蛇。又龍城(梵Na^gapura )之名,今仍存于各地。關于龍王教化等之故事,或意味那伽種族之歸依佛教。
據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載,龍王攝屬于畜生趣,乃愚癡、嗔恚之人所受之果報,其住所稱為戲樂城,分為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二種。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嗔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谷成熟。非法行龍王有波羅摩梯、毗謀林婆、迦羅等龍王,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婆羅門之故,常受熱沙之苦,以惡心起惡云雨,令一切五谷皆悉弊惡。又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載,龍有卵、胎、濕、化生等之別,為卵、胎、濕、化生等四種金翅鳥所吞食。
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載,龍王或行于地上,或常居于空中,或恒依妙高山,或住于水中。或一首、二頭乃至多頭之龍王。或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之龍王等。此外,亦有守護佛法之八大龍王,及‘龍女成佛’之記載。
至于中國古代所信仰之龍,則指一般所謂‘長鱗動物’,于春分之際登天,秋分之際入地。有鱗者,稱為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為虬龍;無角者,稱為螭龍;不升天者,稱為蟠龍。至如比喻天子為龍者,則有所謂‘龍顏’、‘龍座’之說。〔中阿含卷二十九龍象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普曜經卷二、修行本起經卷上、佛本行集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大唐西域記卷三、卷八、慧琳音義卷九〕
2.【 夜叉 】 ----鬼道
梵語yaks!a,巴利語yakkha。八部眾之一。通常與‘羅剎’(梵ra^ks!asa )并稱。又作藥叉、悅叉、閱叉、野叉。意譯輕捷、勇健、能啖、貴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稱為夜叉女(梵yaks!in!i^ ,巴yakkhini^ )。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之鬼類。據長阿含卷十二大會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三、順正理論卷三十一等載,夜叉受毗沙門天王統領,守護忉利天等諸天,得受種種歡樂,并具有威勢。
有關夜叉之種類,大智度論卷十二舉出三種夜叉,即:(一)地行夜叉,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等。(二)虛空夜叉,具有大力,行走如風。(三)宮殿飛行夜叉,有種種娛樂及便身之物。注維摩詰經亦舉出三種夜叉,即:(一)地夜叉,因過去世僅行財施,故不能飛行。(二)虛空夜叉。(三)天夜叉,因過去世布施車馬而能飛行。
另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二毗沙門天王品載,毗沙門天王有無病、吉祥等十六夜叉大臣大力軍將,及因陀羅、蘇摩、婆樓那、伊奢那、阿吒薄拘等五十夜叉軍將。據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序品載,毗沙門天王為上首,庵婆、持庵、蓮花光藏、蓮花目、顰眉、現大怖、動地、吞食等三萬六千藥叉眾來會。據大日經疏卷五載,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中,于北門置毗沙門天,其左右繪有摩尼跋陀羅、布嚕那跋陀羅、半只迦、沙多祈哩、醯摩縛多、毗灑迦、阿吒縛迦、半遮羅等夜叉八大將。
經典中常述及身為正法守護神之夜叉。如藥師如來本愿經載,宮毗羅、跋折羅等十二夜叉大將,誓言護衛藥師如來本愿經之受持者。據陀羅尼集經卷三載,達哩底啰瑟吒等十六大藥叉將(即般若十六善神),愿護衛念誦‘般若波羅蜜’者。據大毗婆沙論卷一八○載,兩國交戰時,由護國藥叉先行比斗。據孔雀王咒經卷上載,鉤鉤孫陀等一九七名夜叉住于諸國,降伏怨敵。然經典中亦述及為害眾生之各類夜叉。據大吉義神咒經卷三載,諸夜叉、羅剎鬼等,常作獅、象、虎、鹿、馬、牛、驢、駝、羊等形象,或頭大而身小,或赤腹而一頭兩面、三面等,手持刀、劍、戟等,相狀可怖,令人生畏,能使見者錯亂迷醉,進而飲啜其精氣。南本涅盤經卷十五、觀佛三昧海經卷二等亦載有該類夜叉之可怖形狀,彼等即為奪人精氣、啖人血肉之獰惡鬼類。
夜叉之梵語yaks!a,語根為 yaks!,有尊敬、祭祀、躁動等意,指半人半神之群類。故注維摩詰經卷一,將夜叉譯作貴人;慧琳音義卷二十三,稱夜叉為祠祭鬼,謂印度民間常祭祀夜叉以求福。于印度神話中,夜叉則為一種半神之小神靈。有謂其父為補羅娑底耶,或迦葉波,或補羅訶(梵Pulaha ),或謂系由梵天腳中生出者;其母系財神俱毗羅之隨從,或為毗濕奴之隨從。于密教中,據大日經疏卷一載,密跡力士為夜叉王,稱為金剛手,或執金剛。〔長阿含經卷二十、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起世經卷六‘四天王品’、立世阿毗曇論卷一、卷四、大唐西域記卷三迦濕彌羅國條〕(參閱‘多聞天’2331)
3.【 乾闥婆 】 -----天道
梵語gandharva,巴利語 gandhabba,西藏語 dri-za。又作健達縛、犍闥婆、彥達婆、干沓婆、干沓和、巘沓縛。意譯為食香、尋香行、香陰、香神、尋香主。
(一)指與緊那羅同奉侍帝釋天而司奏雅樂之神。又作尋香神、樂神、執樂天。八部眾之一。傳說不食酒肉,唯以香氣為食。此類神有眾多之王及眷屬,法華經序品載有四乾闥婆王;大寶積經卷十三律儀會則謂有十億乾闥婆王;新華嚴經卷一世主妙莊嚴品中亦揭出二十余乾闥婆王之名。蓋乾闥婆原為婆羅門教崇拜之群神,于夜柔吠陀舉出二十七、阿闥婆吠陀亦舉出六三三三之多。有關之神話甚多,其狀貌說法不一,或謂身上多毛,半人半獸,或謂豐姿極美。印度古神話謂,吠陀時代之乾闥婆奉侍帝釋天之宴席,專事歌唱奏樂。據大智度論卷十所載,犍闥婆王至佛所彈琴贊佛,三千世界皆為震動,乃至摩訶迦葉不安其坐。諸經中多以之為東方持國天之眷屬,為守護東方之神。又為觀音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補陀落海會軌載,其形像為身赤肉色,如大牛王,左手執簫笛,右手持寶劍,具大威力相,發髻有焰鬘冠。〔長阿含卷十八世記經閻浮提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四、維摩經玄疏卷五〕
(二)指欲界‘中有’之身。多用音譯健達縛。欲界眾生肉體死后,神識尚未覓得另一新肉體之中間時期(中有),唯以香為食,故有此稱。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九、俱舍論卷九等載,入母胎時須有三事合會,即:(一)母體調適,(二)父母交愛和合,(三)健達縛正好現前。故知其為入母胎三種條件之一。其入胎前,必起顛倒心,馳于欲境。即先憑其業力所起之眼根,雖在遠方,能見所將投生處之父母交會,若此健達縛為男者,則緣其母而起男欲,生愛染心,若為女者,則緣其父起女欲;反之,若違逆此二緣,便起嗔恚心。或謂此類說法,乃由印度神話中之好色神(常窺新婚夫妻之閨房)轉變而來者。又健達縛中,少福者食惡香,多福者食好香。〔中阿含卷五十四荼帝經、俱舍論光記卷九、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三)西域之習俗,稱呼藝人為乾闥婆。彼等不事王侯,不營生業,唯尋諸家飲食之香氣,便往其門作諸伎樂而乞求,故有此稱。〔法華經玄贊卷二、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四)全稱栴檀乾闥婆神王。乃束縛彌酬迦等十五鬼神,守護胎兒及孩童之神。又以此神王為本尊所修之法,稱為童子經法、乾闥婆法。〔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童子經念誦法〕(參閱‘童子經法’5169)
4.【 迦樓羅 】 ---畜生道
(動物)Garuddotblw;a,又云迦留羅,迦婁羅,揭路荼。迦嘍荼,伽樓羅,誐嚕拏,檗嚕拏等。鳥名。舊譯曰金翅鳥。新譯曰妙翅鳥。頂癭鳥,食吐悲苦聲等。居四天下之大樹,取龍為食。八部眾之一。法華文句二下曰:‘迦樓羅,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樹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探玄記二曰:‘迦留羅,新名揭路荼,此云妙翅鳥。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非但金。依海龍王經:其鳥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閻浮提止容一足。依涅盤經,此鳥能食消龍魚七寶等。又依增一經:日別食一大龍王五百小龍,達四天下,周而復始,次第食之。命欲終時,諸龍吐毒,不能復食。饑火所燒,聳翅直下。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復上來。往還七返,無處停足,遂至金剛輪山頂上命終。以食諸龍,身肉毒氣,發火自焚。難陀龍王,恐燒寶山,降雨滅火,渧如車軸,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月*坒],純青琉璃色。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釋得之,為髻中珠。’慧苑音義上曰:‘迦樓羅,或曰揭路荼,此云食吐悲苦聲也。謂此鳥凡取得龍,先內嗉中,得吐食之,其龍猶活,此時楚痛出悲苦聲也。或曰:此云大嗉頂鳥,謂此鳥常貯龍嗉內,益其頂粗也。舊云金翅妙翅者,且就狀而名,非敵對翻也。然其翅有種種質色,非唯金耳。’慧琳音義一曰:‘揭路荼,正音檗嚕拏,古云迦婁羅。’同十一曰:‘迦留羅,梵音不正也,正音誐嚕拏。’俱舍光記八曰:‘揭路荼,此云頂癭,或名蘇缽剌尼Suparndotblw;i,此云妙翅。翅殊妙也,舊云翅金鳥,非正所目。’
【 緊那羅 】 ----天道
梵名Kim!nara ,巴利名Kinnara 。又作緊捺洛、緊拏羅、緊擔路、甄陀羅、真陀羅。或稱歌神、歌樂神、音樂天。kim! 為疑問詞,nara 為人之意;意譯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為印度神話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為八部眾之第七。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載,此神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聲,能歌舞。華嚴經疏卷五載其為天帝之執法樂
神。大乘諸經中,佛說法之聽眾中常列其名。于密教,為俱毗羅之眷阿阇梨所傳曼荼羅圖位中,位居北方第三重。于現圖曼荼羅,在外金剛部北方,摩侯羅伽眾之北有二尊緊那羅,俱呈肉色,其中之一于膝上安置橫鼓,另一于膝前安置二豎鼓,俱作欲擊鼓之勢。
又觀世音菩薩為濟度眾生,而順應各種機類示現三十二種形相(即三十二應),其中第二十九即為‘緊那羅應’。謂緊那羅若欲脫離緊那羅身,觀世音菩薩即于其前應現緊那羅身,為其說法,使之成就。〔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一、法華經卷一序品、起世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十七、注維摩詰經卷一、大日經疏卷六、慧琳音義卷十一〕
5.“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維摩經略疏》卷二云(大正38。582b)∶‘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莊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莊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云(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阿彌陀佛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