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孝經多少章(古文孝經多少章多少節)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古文孝經多少章,以及古文孝經多少章多少節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重慶大足石刻《古孝文經碑》用的哪一種了字體
大足石刻《古孝文經碑》是用楷書所書的。
在大足北山石刻103號窟《趙懿簡公神道碑》兩旁內外窟壁上刻有北山史學家范祖禹所書的《古文孝經》,被歷史學家馬衡稱為“環宇間僅此一刻”。
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孝經也遭到焚燒。漢朝建立后,儒生憑記憶寫下《孝經》,即《今文孝經》。后來,在孔子舊宅,發現了孝經的原文,則稱為《古文孝經》。 在宣揚佛法的北山石刻中,卻出現了儒家思想的經典,體現了三教在古代中國的相互影響及融合。
《孝經》是孔子論證“孝”的一篇文章,其流布過程中分古、今兩種版本。二十二章古文孝經幾于失傳,在此發現為一大奇跡。被稱為“環宇間僅此一刻。”《孝經》的內容極其豐富,貫穿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孔子對中國文化有著很大的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部刻于石壁上的《古文孝經》,對我們研究先秦文化,思想以及后來中國文化、思想具有極高的價值。
孝經的簡介介紹
《孝經》是專論“孝道”之書,今文本十八章,一般認為成書于先秦。書名來自于“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全書以“孝”為中心,將“孝”作為所有德行的根本,集中論述了儒家“孝道”,唐代入“十二經”,是中國倫理思想的殿軍之作。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孝經的簡介介紹,希望你喜歡。
孝經基本內容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該書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于其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孝經》還把封建道德規范與封建 法律 聯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封建的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封建綱常起了很大作用。
《孝經》古文經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經·閨門章第十九》:“子曰: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孝經》,大多數以《詩經》、《論語》的道理反映出來。
孝經原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 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 居家 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 故事 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 鬼神 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孝經研習 報告
是鐘茂森教授多年來學習、力行孝道,融會儒、釋、道三家之圣解,而做的修學心得匯報。
本書是一份孝親尊師的心得報告,其緣起是慈母志愿、恩師慈命。
本報告依從五重玄義,即按照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五個方面作研習。釋名就是逐字解釋名題;辨體就是辨明本經的體性和基本的原理,判為“以道為體”;明宗就是明了本經所指出的修學方法;判教,就是判定教學課程地位,判定為圣學之根。
孝經概述(上)
孝經概述(上)
【前言】5月25日,開始小組共學《孝經》。作為引發學友學習興趣、增強對《孝經》的總體認識的概述部分,尤為關鍵。要講好這部分內容,確屬不易,所以非常慎重地誠惶誠恐地領取了這個任務。但是又認為自己沒有資格來講,理由是第一沒學好,第二沒做好,第三楊杰老師用了一個半晚上講的很全面,尤其是以佛教天臺宗的“五重玄義”對《孝經》概述部分分析得已經非常到位了。以我的學識和力行,都不配和大家分享這個題目,但是,作為教學任務總要有人去完成。下面,我從六個方面,向大家匯報我學習《孝經》的總體印象。
一 、 什么是《孝經》? “孝者,事親之名”,奉事父母雙親就是孝。“經者,常行之典”,經是我們要恒常力行的典籍。我們常說“天經地義”,天有經,太陽每天早上東升、夜晚西落,日月星辰恒常不變照亮萬物,這是天經;大地恒常承載萬物、生養萬物,這是地義。 孔子 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應該孝順父母的行為就像天之經、地之義一樣,這是人之行。“經,常也。”(《廣雅》)。王陽明《尊經閣記》“經,常道也。”經的特點是永恒不變、古今不易、放之四海而皆準。可以隨著時代改變的就不是經。
儒家最根本的經典是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從西漢到清代,有十三種儒家文獻漸次取得“經”的地位,叫 “十三經” 。包括 《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附《春秋》)《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中庸》和《大學》不在里面,都被重新收歸到《禮記》里,不能獨立為經典。另外,這“十三經”里也不是所有的典籍都稱為經,《易經》是經,《禮記》就不是經,因為禮的規章制度會根據時代不同而調整。但《孝經》是經,這標志《孝經》講述的真理不會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永恒不變。《孝經》只有1800多字,篇幅最短,但獨立為典,稱為經書,可見重要。
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孝經》也在其中。當時有個叫顏芝的有心人把《孝經》藏起來,到西漢,他的兒子顏貞獻出來,這是今文版《孝經》。后來,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在墻壁中發現一批書,其中有古文版《孝經》。今文、古文版《孝經》怎么分的呢?秦始皇以前,文字沒有統一,各國用各國的文字,用各國的文字寫的就稱《古文孝經》。到秦始皇統一文字,用統一后的文字抄寫的就稱為《今文孝經》。 《古文孝經》有22章、《今文孝經》有18章 。除個別有增補刪減外,內容上并沒有多大的出入。注解《古文孝經》最著名的是 孔安國 ,注解《今文孝經》最有名的當時是學者 鄭康成 。到了唐朝唐玄宗李隆基,他在看了多種注解后,親自裁定用《今文孝經》,并親自注解了《孝經》叫 唐玄宗 《御注孝經》,宋朝 邢昺 又給《御注孝經》注一個疏叫《孝經正義》。有人做注,又有人解釋這個注,這就叫疏。現在大家基本上都在參照他們二位的注疏來解釋《孝經》。
二、 《孝經》是誰寫的? 有些爭議,清代 紀昀 在《四庫全書總目》中說,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 朱熹 《孝經刊誤》上說是“孝經,夫子曾子問答之言,而曾子門人記之也。”但《 史記 》認為是曾參所作。但是,南朝 皇侃 、隋代著名經學家 劉炫 《述義》說是:“孔子自作《孝經》。”唐玄宗注解以及邢昺的疏上也都持此見說:“夫《孝經》者,孔子之所述著也。”《孝經》就是孔子親手所著、親口對曾子講述,他假立曾子為請益問答之人,講給曾子。這也為大多數學者認可。也可以說:詩、書、易、禮、春秋是孔子刪定,《孝經》則完完全全是孔老夫子教誡弟子的。
三、 孔子為什么要述《孝經》? 邢昺疏上說“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蘊大圣德,生不偶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僣[tiě,jiàn]亂”,王綱沒有了,諸侯爭斗,君臣關系紊亂,朝堂上諸侯不敬天子,居家里兒女也不敬父母。禮樂崩頹,天下大亂。“居上位者賞罰不行”,在上位者追求私利,賞罰不清;“居下位者褒貶無作”,不知道該怎么做。這個時候,孔子開始注“五經”,稱贊易道,用詩、書、易、禮、樂,不同面向的教育典籍引導人們明了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修《春秋》,褒善貶惡,是為正人倫之法。這就抓住社會治亂的關鍵——教育。可是孔子又擔心大家即便讀了“六經”,明了了道德仁義之源,君臣父子之法,但是不知怎么做,“雖知其法未知其行”,只在文字上了解,不知怎么做,于是說了《孝經》18章來指導我們怎么做。“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明白父親怎么做父親、兒子怎么做兒子。“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謹其法”,這就是知行合一、解行并重。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孝經》,可以說跟“六經”是平等的。 “六經”是法,是解門,《孝經》是行門 。
《舊唐書》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3)
又三卷(李弘范撰。)
又三卷(孫邈撰。)
又三卷(王元規撰。)
又十二卷
《春秋左氏傳條例》二十卷(劉歆撰。)
《春秋左氏傳條例章句》九卷(鄭眾撰。)
《春秋左氏傳例》七卷
又十五卷(杜預撰。)
《春秋左氏條例》十卷(劉實撰。)
《春秋左氏經例》十卷(方范撰。)
《春秋左氏膏肓》十卷(何休撰,鄭玄箴。)
《春秋成長說》七卷(服虔撰。)
《春秋左氏膏肓釋疴》五卷(服虔撰。)
《春秋達長義》一卷(王玢撰。)
《春秋左氏傳說要》十卷(糜信撰。)
《春秋塞難》三卷(服虔撰。)
《春秋左氏傳賈服異同略》五卷(孫毓撰。)
《春秋左氏傳例苑》十八卷(梁簡文帝撰。)
《春秋義函傳》十六卷(干寶撰。)
《春秋左氏釋滯》十卷(殷興撰。)
《春秋序論》一卷(干寶撰。)
《春秋左氏區分》十二卷(何始貞撰。)
《春秋左氏義略》三十卷(張沖撰。)
《春秋左氏抄》十卷
《左氏杜預評》三卷
《春秋圖》七卷(嚴彭祖撰。)
《春秋辭苑》五卷
《春秋經傳詭例疑隱》一卷(吳略撰。)
《春秋雜義》五卷
《春秋土地名》三卷
《春秋旨通》十卷(王延之撰。)
《春秋大夫譜》十一卷(顧啟期撰。)
《春秋叢林》十二卷(李謐撰。)
《春秋立義》十卷(崔靈恩撰。)
《春秋申先儒傳例》十卷(崔靈恩撰。)
《春秋經解》六卷(沈宏撰。)
《春秋文苑》六卷(沈宏撰。)
《春秋嘉語》六卷(沈宏撰。)
《春秋義略》二十七卷(沈文阿撰。)
《春秋攻昧》十二卷(劉炫撰。)
《春秋規過》三卷(劉炫撰。)
《春秋述議》三十七卷(劉炫撰。)
《春秋正義》三十七卷(孔穎達撰。)
《春秋公羊傳》五卷(公羊高傳,嚴彭祖述。)
《春秋公羊經傳》十三卷(何休注。)
《春秋公羊經傳集解》十四卷(孔氏注。)
《春秋公羊》十二卷(王愆期撰。)
《春秋公羊傳記》十二卷(高襲注。)
《何氏春秋漢議》十一卷(何休撰,鄭玄駁,糜信注。)
《何氏春秋漢記》十一卷(服虔撰。)
《春秋公羊條傳》一卷(何休注。)
《春秋公羊墨守》二卷(何休撰,鄭玄發。)
《春秋公羊答問》五卷(荀爽問,徐欽答。)
《春秋公羊音》二卷(王儉撰。)
《春秋公羊違義》三卷(劉實撰,劉晏注。)
《春秋公羊論》二卷(庾翼難,王愆期答。)
《春秋谷梁傳》十三卷(段氏注。)
《春秋谷梁章句》十五卷(谷梁俶解,尹更始注。)
《春秋谷梁傳》十二卷(唐固注。)
又十二卷(糜信注。)
又十一卷(張靖集解。)
《春秋公羊違義》三卷(劉晏注。)
《春秋谷梁經傳》十六卷(程闡集注。)
《春秋谷梁傳》十三卷(孔衍訓注。)
又十二卷(范寧集注。)
又十三卷(徐乾注。)
《春秋谷梁》十二卷(徐邈注。)
《春秋谷梁經集解》十卷(沈仲義注。)
《春秋谷梁廢疾》三卷(何休作,鄭玄釋,張靖箴。)
《谷梁傳義》三卷(蕭邕注。)
《春秋谷梁傳義》十二卷(徐邈注。)
《春秋谷梁音》一卷(徐邈撰。)
《春秋谷梁傳疏》十三卷(楊士勛撰。)
《春秋公羊谷梁左氏集解》十一卷(劉兆撰。)
《春秋三傳論》十卷(韓益撰。)
《春秋三傳經解》十一卷(胡訥集撰。)
《春秋三傳評》十卷(胡訥撰。)
《春秋公羊谷梁二傳評》三卷(江熙撰。)
《春秋繁露》十七卷(董仲舒撰。)
《春秋辯證明經論》六卷
《春秋二傳異同》十一卷(李鉉撰。)
《春秋合三傳通論》十卷(潘叔度注。)
《春秋成集》十卷(潘叔度注。)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卷(左丘明撰。)
《春秋外傳國語章句》二十二卷(王肅注。)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一卷(虞翻撰。)
又二十一卷(韋昭注。)
又二十一卷
又二十一卷(唐固注。)
右《春秋》一百二部,一千一百八十四卷。)
《古文孝經》一卷(孔子說,曾參受,孔安國傳。)
《孝經》一卷(王肅注。)
又一卷(鄭玄注。)
《古文孝經》一卷(劉邵注。)
《孝經》一卷(韋昭注。)
又一卷(孫熙注。)
又一卷(蘇林注。)
《孝經默注》二卷(徐整撰。)
又一卷(謝萬注。)
又一卷(虞盤佐注。)
又一卷(孔光注。)
又一卷(殷仲文注。)
又一卷(殷叔道注。)
又一卷(魏克己注。)
又一卷(玄宗注。)
《講孝經義》四卷(車胤等注。)
《講孝經集解》一卷(荀勖撰。)
《孝經義疏》三卷(皇侃撰。)
《大明中皇太子講孝經義疏》一卷(何約之執經。)
《孝經疏》十八卷(梁武帝撰。)
《孝經發題》四卷(太史叔明撰。)
《孝經述義》五卷(劉炫撰。)
《孝經疏》五卷(賈公彥撰。)
《越王孝經新義》十卷(任希古撰。)
《孝經應瑞圖》一卷
《演孝經》十二卷(張士儒撰。)
《孝經疏》三卷(元行沖撰。)
《論語》十卷(何晏集解。)
又十卷(鄭玄注,虞喜贊。)
又十卷(王肅注。)
又十卷(鄭玄注。)
又十卷(宋明帝補衛瓘注。)
又十卷(李充注。)
又十卷(孫綽集解。)
又十卷(梁翙注。)
《論語集義》十卷(盈氏撰。)
《論語》九卷(孟厘注。)
《論語》十卷(袁喬注。)
又十卷(尹毅注。)
又十卷(江熙集解。)
又十卷(孫氏注。)
《次論語》五卷(王勃撰。)
《論語音》二卷(徐邈撰。)
《古論語義注譜》一卷(徐氏撰。)
《論語釋義》十卷(鄭玄注。)
《論語義注》十卷(暢惠明撰。)
《論語義注隱》三卷
《論語篇目弟子》一卷(鄭玄注。)
《論語釋疑》二卷(王弼撰。)
《論語釋》十卷(欒肇撰。)
《論語駁》二卷(欒肇撰。)
《論語大義解》十卷(崔豹撰。)
《論語旨序》二卷(繆播撰。)
《語體略》二卷(郭象撰。)
《論語雜義》十三卷
《論語剔義》十卷
《論語疏》十卷(皇侃撰。)
《論語述義》二十卷(戴詵撰。)
《論語章句》二十卷(劉炫撰。)
《論語疏》十五卷(賈公彥撰。)
《論語講疏》十卷(褚仲都撰。)
《孔子家語》十卷(王肅注。)
《孔叢子》七卷(孔鮒撰。)
右六十三部,《孝經》二十七家,《論語》三十六家,凡三百八十七卷。
《易緯》九卷(宋均注。)
《書緯》三卷(鄭玄注。)
《詩緯》三卷(鄭玄注。)
又十卷(宋均注。)
《禮緯》三卷(宋均注。)
《樂緯》三卷(宋均注。)
《春秋緯》三十八卷(宋均注。)
《論語緯》十卷(宋均注。)
《孝經緯》五卷(宋均注。)
《白虎通》六卷(漢章帝撰。)
《五經雜義》七卷(劉向撰。)
《五經通義》九卷(劉向撰。)
《五經要義》五卷(劉向撰。)
《五經異義》十卷(許慎撰,鄭玄駁。)
《六藝論》一卷(鄭玄注。)
《鄭志》九卷
《鄭記》六卷
《圣證論》十一卷
《五經然否論》五卷(譙周撰。)
《五經鉤沉》十卷(楊方撰。)
《五經咨疑》八卷(楊思撰。)
《孔子正言》二十卷(梁武帝撰。)
《長春義記》一百卷(梁簡文撰。)
《經典大義》十卷(沈文阿撰。)
《五經宗略》四十卷(元延明撰。)
《七經義綱略論》三十卷(樊文深撰。)
《質疑》五卷(樊文深撰。)
《游玄桂林》二十卷(張譏撰。)
《五經正名》十五卷(劉炫撰。)
《經典釋文》三十卷(陸德明撰。)
《謚法》三卷(荀翙演,劉熙注。)
又《謚例》十卷(沈約撰。)
《謚法》三卷(賀琛約撰。)
《匡謬正俗》八卷(顏師古撰。)
《集天名稱》三卷
右三十六部,經緯九家,七經雜解二十七家,凡四百七十四卷。
爾雅》三卷(李巡注。)
《爾雅》六卷(樊光注。)
又六卷(孫炎注。)
又三卷(郭璞注。)
《集注爾雅》十卷(沈璇注。)
《爾雅音義》一卷(郭璞注。)
又二卷(曹憲撰。)
《爾雅圖》一卷(郭璞注。)
《爾雅圖贊》二卷(江灌注。)
《爾雅音》六卷(江灌注。)
《續爾雅》一卷(劉伯莊撰。)
《別國方言》十三卷(楊雄撰。)
《釋名》八卷(劉熙撰。)
《廣雅》四卷(張揖撰。)
《博雅》十卷(曹憲撰。)
《小爾雅》一卷(李軌撰。)
《纂文》三卷(何承天撰。)
《纂要》六卷(顏延之撰。)
《三蒼》三卷(李斯等撰,郭璞解。)
《蒼頡訓詁》二卷(杜林撰。)
《三蒼訓詁》二卷(張揖撰。)
《埤蒼》三卷(張揖撰。)
《廣蒼》一卷(樊恭撰。)
《說文解字》十五卷(許慎撰。)
《說文音隱》四卷
《字林》十卷(呂忱撰。)
《字統》二十卷(楊承慶撰。)
《玉篇》三十卷(顧野王撰。)
《字海》一百卷(大圣天后撰。)
《文字釋訓》三十卷(釋寶志撰。)
《括字苑》十三卷(馮干撰。)
《字屬篇》一卷(賈魴撰。)
《古文奇字》二卷(郭訓撰。)
《字旨篇》一卷(郭訓撰。)
《古文字詁》二卷(張揖撰。)
《詔定古文官書》一卷(衛宏撰。)
《解字文》七卷(周成撰。)
《雜文字音》七卷(王延撰。)
《文字要說》一卷(王氏注。)
《字書》十卷
《古今八體六文書法》一卷
《四體書勢》一卷(衛恒撰。)
《要用字苑》一卷(葛洪撰。)
《難要字》三卷
《文字集略》一卷(阮孝緒撰。)
《辯嫌音》二卷(楊休之撰。)
《文字指歸》四卷(曹憲撰。)
《證俗音略》二卷(顏愍楚撰。)
《敘同音》三卷
《覽字知源》三卷
《文字辯嫌》一卷(彭立撰。)
《聲類》十卷(李登撰。)
《韻集》五卷(呂靜撰。)
《韻略》一卷(楊休之撰。)
《四聲韻略》十三卷(夏侯詠撰。)
《四聲部》三十卷(張諒撰。)
《韻篇》十二卷(趙氏撰。)
《切韻》五卷(陸慈撰。)
《桂苑珠叢》一百卷(諸葛穎撰。)
《桂苑珠叢略要》二十卷
《急就章》一卷(史游撰,曹壽解。)
《急就章注》一卷(顏之推撰。)
又一卷(顏師古撰。)
《凡將篇》一卷(司馬相如撰。)
《飛龍篇篆草勢》合三卷(崔瑗撰。)
《在昔篇》一卷(班固撰。)
《太甲篇》一卷(班固撰。)
《圣草章》一卷(蔡邕撰。)
《勸學篇》一卷(蔡邕撰。)
《黃初章》一卷
《吳章》一卷
《初學篇》一卷(朱嗣卿撰。)
《始學篇》十二卷(項峻撰。)
《少學集》十卷(楊方撰。)
《小學篇》一卷(王羲之撰。)
《續通俗文》二卷(李虔撰。)
《啟疑》三卷(顧凱之撰。)
《詰幼文》三卷(顏延之撰。)
《辯字》一卷(戴規撰。)
《俗語難字》一卷(李少通撰。)
《文字志》三卷(王愔撰。)
《五十二體書》一卷(蕭子云撰。)
《古來篆隸詁訓名錄》一卷
《書品》一卷(庾肩吾撰。)
《書后品》一卷(李嗣貞撰。)
《筆墨法》一卷
《鹿紙筆墨疏》一卷
《千字文》一卷(蕭子范撰。)
又一卷(周興嗣撰。)
《篆書千字文》一卷
《演千字文》五卷
《今字石經易篆》三卷
《今字石經尚書》五卷
《今字石經鄭玄尚書》八卷
《三字石經尚書古篆》三卷
《今字石經毛詩》三卷
《今字石經儀禮》四卷
《三字石經左傳古篆書》十三卷
《今字石經左傳經》十卷
《今字石經公羊傳》九卷
《今字石經論語》二卷(蔡邕注。)
《雜字書》八卷(釋正度作。)
右小學一百五部,《爾雅》、《廣雅》十八家,偏傍音韻雜字八十六家,凡七百九十七卷。
乙部史錄,十三家,八百四十四部,一萬七千九百四十六卷。
正史類一 編年類二 偽史類三 雜史類四
起居注類五 故事類六 職官類七 雜傳類八
儀注類九 刑法類十 目錄類十一 譜牒類十二
地理類十三
《史記》一百三十卷(司馬遷作。)
又八十卷(裴骃集解。)
又一百三十卷(許子儒注。)
《史記音義》十三卷(徐廣撰。)
《史記音義》三卷(鄒誕生撰。)
又三十卷(劉伯莊撰。)
《漢書》一百十五卷(班固作。)
又一百二十卷(顏師古注。)
《御銓定漢書》八十一卷(郝處俊等撰。)
《漢書音訓》一卷(服虔撰。)
《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應劭撰。)
《漢書敘傳》五卷(項岱撰。)
《漢書音義》九卷(孟康撰。)
《漢書集注》十四卷(晉灼注。)
《漢書音義》七卷(章昭撰。)
《漢書駁義》二卷(劉寶撰。)
《漢書新注》一卷(陸澄撰。)
《孔氏漢書音義抄》二卷(孔文詳撰。)
《漢書續訓》二卷(章棱撰。)
《漢書訓纂》三十卷(姚察撰。)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