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昆侖有多少個字(念奴嬌·昆侖是)
大家好,關于念奴嬌昆侖有多少個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念奴嬌·昆侖是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念奴嬌昆侖詩詞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譯文
破空而出了,
莽莽昆侖山,
你已看遍人世間的春秋風云。
你雪山般的身軀飛舞起千百萬冰棱,
滿天被你攪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縱橫流淌,
有些人或許葬于魚腹。
你的千年功過是非,
究竟何人曾予以評說?
今天我要來談一談昆侖:
不要你如此高峻,
也不要你這么多的雪花。
怎樣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寶劍,
把你斬為三片呢?
一片送給歐洲,
一片贈予美洲,
一片留在東方。
在這和平世界里,
整個地球將像這樣感受到熱烈與涼爽。
求念奴嬌 昆侖拼音版
niàn 念 nú 奴 jiāo 嬌 ? kūn 昆 lún 侖
hénɡ 橫 kōnɡ 空 chū 出 shì 世 ,
mǎnɡ 莽 kūn 昆 lún 侖 ,
yuè 閱 jìn 盡 rén 人 jiān 間 chūn 春 sè 色 。
fēi 飛 qǐ 起 yù 玉 lónɡ 龍 sān 三 bǎi 百 wàn 萬 ,
jiǎo 攪 dé 得 zhōu 周 tiān 天 hán 寒 chè 徹 。
xià 夏 rì 日 xiāo 消 rónɡ 溶 ,
jiānɡ 江 hé 河 hénɡ 橫 yì 溢 ,
rén 人 huò 或 wéi 為 yú 魚 biē 鱉 。
qiān 千 qiū 秋 ɡōnɡ 功 zuì 罪 ,
shuí 誰 rén 人 cénɡ 曾 yǔ 與 pínɡ 評 shuō 說 ?
ér 而 jīn 今 wǒ 我 wèi 謂 kūn 昆 lún 侖 :
bù 不 yào 要 zhè 這 ɡāo 高 ,
bù 不 yào 要 zhè 這 duō 多 xuě 雪 。
ān 安 dé 得 yǐ 倚 tiān 天 chōu 抽 bǎo 寶 jiàn 劍 ,
bǎ 把 rǔ 汝 cái 裁 wéi 為 sān 三 jié 截 ?
yī 一 jié 截 wèi 遺 ōu 歐 ,
yī 一 jié 截 zènɡ 贈 měi 美 ,
yī 一 jié 截 huán 還 dōnɡ 東 ɡuó 國 。
tài 太 pínɡ 平 shì 世 jiè 界 ,
huán 環 qiú 球 tónɡ 同 cǐ 此 liánɡ 涼 rè 熱 。
《念奴嬌·昆侖》賞析
《念奴嬌·昆侖》是毛澤東作于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世界革命將進行到最后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的理想。
作品原文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⒀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翻譯: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侖山,你已看遍人世間的春秋風云。你雪山般的身軀飛舞起千百萬冰棱,滿天被你攪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縱橫流淌,有些人或許葬于魚腹。你的千年功過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評說?
今天我要來談一談昆侖: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這么多的雪花。怎樣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寶劍,把你斬為三片呢?一片送給歐洲,一片贈予美洲,一片留給日本。在這和平世界里,整個地球將像這樣感受到熱烈與涼爽。
賞析
這首詞毛澤東作于1935年。當時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陜北。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有感而作。這首詞里,毛澤東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侖裁為三截后,“一截遺歐,一截贈美”,好使“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上半闋寫昆侖山之壯麗從冬天一直寫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禍,功過是非,誰曾評說;下半闋,詩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侖道,今天我要來談一談你了,這高度,這大雪都不需太多。最后一行的“涼熱”二字極富詩意,這二字的象征意義也極為精蘊,最后應了作者自己所層層推出的主題: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別的。
‘’念奴嬌”詞牌格律
? ? ? ?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寶年間的一個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調以蘇軾《念奴嬌·中秋》為正體,雙調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韻。另有雙調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韻,后片十句四仄韻等十一種變體。代表作品有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姜夔《念奴嬌·鬧紅一舸》等。
詞牌名
念奴嬌
別名
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韻。以蘇軾《念奴嬌·中秋》為代表。若蘇詞別首“大江東去”詞、姜夔“五湖舊約”詞句讀參差,姜夔“鬧紅一舸”詞、張炎“行行且止”詞多押一韻,張炎“長流萬里”詞多押兩韻,及張輯、趙長卿詞之添字,皆變體也。 此詞前段第二句五字,后段第二句四字,第八句五字,前后段第四句皆七字,宋元人多如此填。 按辛棄疾詞前段第二、三句“問阿誰堪比,太真顏色”,“阿”字、“太”字俱仄聲。張元干詞第六句“荷芰波生”,“荷”字平聲。趙師俠詞后段第四句“回首重城天樣遠”,“回”字平聲。第五句“獨擁閑衾輾轉”,“獨”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馀參所采仄韻諸詞。若沈公述詞前段第五句“難托春心脈脈”,上“脈”字入聲。黃庭堅詞第八句“駕此一輪玉”,“一”字入聲。趙師俠詞第九句“蜂閑蝶怨”,“蝶”字入聲。趙長卿詞后段起句“竹外孤裊一枝”,“一”字入聲。趙師俠詞第五句“只管聲聲歷歷”,上“歷”字入聲。第九句“愁遮不斷”,“不”字入聲。張詞第十句“翠樓空鎖十二”,“十”字入聲。及譜內所采張炎詞前段第三句“平分一水”,“一”字入聲。姜詞前結“畫橈不點清鏡”,后結“舊家樂事誰省”,“不”字、“樂”字俱入聲。此俱以入作平,故不注可仄。 又本詞前結中上“歷”字,亦是以入替平,填者勿混用上、去聲字。
變體一:雙調,一百字,前段九句四仄韻,后段十句四仄韻。以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為代表。此詞前段第二句三字,第三句六字,后段第二句五字,第三句四字,前后段第四句俱四字,第五句俱九字,與前詞異。宋元人如此填者甚少,故以前詞作譜。 《容齋隨筆》載此詞云:“大江東去,浪聲沈、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孫吳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處、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是、笑我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詞綜》云:“他本‘浪聲沈’作‘浪淘盡’,與調未協。‘孫吳’作‘周郎’,犯下‘公瑾’。‘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又‘多情應是、笑我生華發’作‘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益非。而‘小喬初嫁’宜絕句,以‘了’字屬下句乃合。” 按《容齋》洪邁,南渡詞家,去蘇軾不遠,又本黃魯直手書,必非訛托。《詞綜》所論,最為諦當,但此詞傳誦已久,采之以備一體。
變體二:雙調,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韻。以姜夔《湘月·五湖舊約》為代表。此與“憑空眺遠”詞同,惟前后段第四句四字,第五句九字異。 按此詞第四、五句句讀,即“大江東去”詞體。因姜夔自注“《念奴嬌》之鬲指聲,轉入雙調。”采以備體。
變體三:雙調一百字,前段十句四仄韻,后段十一句五仄韻。以姜夔《念奴嬌·鬧紅一舸》為代表。此亦與“憑空眺遠”詞同,惟前段第二、三句仍照“大江東去”詞體,及換頭句押短韻異。 按劉克莊“老夫白首”詞后段起句“嘗試。銓次群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間耳”正與此同。
變體四:雙調,一百字,前段九句五仄韻,后段十句四仄韻。以張炎《湘月·行行且止》為代表。此亦與“憑空眺遠”詞同,惟前段起句即用韻異。 按劉儗詞“西風何事。為行人、掃蕩襟煩如洗。”黃機詞“春愁幾許。似春云靄靄,連空無數。”方岳詞“花風初逗。喜邊亭依舊,春閑營柳。”俱與此同。
變體五:雙調,一百字,前段十句五仄韻,后段十一句五仄韻。以張炎《念奴嬌·長流萬里》為代表。此亦與“憑空眺遠”詞同,惟前段起句用韻,后段起句藏短韻異。
變體六:雙調,一百一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韻。以張輯《念奴嬌·嫩涼生曉》為代表。此亦與“憑空眺遠”詞,惟前段第二句添一襯字異。
變體七:雙調,一百二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韻。以趙長卿《念奴嬌·銀蟾光滿》為代表。此亦與“憑空眺遠”詞同,惟前段結句添二襯字作四字兩句異。
變體八:雙調,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韻。以陳允平《酹江月·賦水仙》為代表。此調平韻詞以此詞為正體,若張詞、葉詞之句讀參差,又換頭句押韻,曹詞之前后段第六句押韻,皆變體也。 此詞有陳詞、葉詞別首可校。按陳詞別首前段第三句“荻絮初殘”,“荻”字仄聲。第七句“水融沙甃”,“水”字仄聲。第九句“風燈漸暗”,“漸”字仄聲。葉詞別首“酒闌歌罷”,“酒”字仄聲。后段第四句“閑踏輕澌來薦菊”,“閑”字平聲。第五句“半潭新漲微瀾”,“半”字仄聲。第六、七句“紅葉無情,黃花有恨”,“紅”字平聲,“有”字仄聲。第九句“歸心如醉”,“歸”字平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馀參所采三詞。
變體九:雙調,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韻。以張元干《念奴嬌·代洛濱次石林韻》為代表。此與陳詞同,惟后段第二句五字,第三句四字異。
變體十:雙調,一百字,前段十句四平韻,后段十句五平韻。以葉夢得《念奴嬌·故山漸近》為代表。此亦與陳詞同,惟后段第二句五字,第三句四字,又前后段第四句四字,第五句九字,換頭句押韻異。
變體十一:雙調,一百字,前段九句五平韻,后段十句六平韻。以曹勛《念奴嬌·半陰未雨》為代表。此亦與陳詞同,惟前段第二、三句作九字一句,前后段第四句四字,第五句九字,又前后段第六句及換頭句俱押韻異。[4]
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例詞:《念奴嬌·中秋》
中平中仄,仄平中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變體一
格律對照例詞:《念奴嬌·大江東去》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處、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變體二
格律對照例詞:《湘月·五湖舊約》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
五湖舊約,問經年底事,長負清景?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倦網都收,歸禽時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與,畫橈不點清鏡。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
誰解喚起湘靈,煙鬟霧鬢,理哀弦鴻陣。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暗柳蕭蕭,飛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
變體三
格律對照例詞:《念奴嬌·鬧紅一舸》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消酒,更灑菇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風南浦。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
變體四
格律對照例詞:《湘月·行行且止》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行行且止,把乾坤收入,篷窗深里。星散白鷗三四點,數筆橫塘秋意。岸觜沖波,籬根受葉,野徑通村市。疏風迎面,濕衣原是空翠。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
堪嘆敲雪門荒,爭棋墅冷,苦竹鳴山鬼。縱使如今猶有晉,無復清游如此。落日沙黃,遠天云淡,弄影蘆花外。幾時歸去,剪取一半煙水。
變體五
格律對照例詞:《念奴嬌·長流萬里》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長流萬里。與沈沈滄海,平分一水。孤白爭流蟾不沒,影落潛蛟驚起。瑩玉懸秋,綠房迎曉,樓觀光疑洗。紫簫聲裊,四檐吹下清氣。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遙睇,浪擊空明,古愁休問,消長盈虛理。風入蘆花歌忽斷,知有漁舟閑艤。露已沾衣,鷗猶棲草,一片瀟湘意。人方酣夢,長翁元自如此。
變體六
格律對照例詞:《念奴嬌·嫩涼生曉》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嫩涼生曉,怪得今朝,湖上秋風無跡。古寺桂香山色外,腸斷幽叢金碧。驟雨俄來,蒼煙不見,苔徑孤吟屐。系船高柳,晚蟬嘶破愁寂。
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且約攜酒高歌,與鷗相好,分坐漁磯石。算只藕花知我意,猶把紅芳留客。樓閣空濛,管弦清潤,一水盈盈隔。不如休去,月懸良夜千尺。
變體七
格律對照例詞:《念奴嬌·銀蟾光滿》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銀蟾光滿,弄余輝、冷浸江梅無力。緩引柔條浮素蕊,橫在閑窗虛壁。染紙揮毫,粉涂墨暈,不似今端的。天然造化,別是一般,清瘦蹤跡。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今夜翠葆堂深,夢回風定,因月才相識。先自離愁,那更被、曉角殘更催逼。曙色將分,輕陰移盡,過眼難尋覓。江南圖上,畫工應為描得。
變體八
格律對照例詞:《酹江月·賦水仙》
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中中平平。中仄平平平仄仄,中中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中中中仄平平。
漢江露冷,是誰將瑤瑟,彈向云中。一曲清冷聲漸杳,月高人在珠宮。暈額黃輕,涂腮粉艷,羅帶織青蔥。天香吹散,佩環猶自丁東。
平中中仄平平,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
回首杜若汀洲,金鈿玉鏡,何日得相逢。獨立飄飄煙浪遠,襪塵羞濺春紅。渺渺予懷,迢迢良夜,三十六陂風。九疑何處,斷云飛度千峰。
變體九
格律對照例詞:《念奴嬌·代洛濱次石林韻》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吳松初冷,記垂虹南望,殘日西沈。秋入青冥三萬頃,蟾影吞盡湖陰。玉斧為誰,冰輪如許,宮闕想寒深。人間奇觀,古今豪士悲吟。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蒼弁丹頰仙翁,淮山風露底,曾賦幽尋。老去專城仍好客,時擁歌吹登臨。坐揖龍江,舉杯相屬,桂子落波心。一聲猿嘯,醉來虛簌千林。
變體十
格律對照例詞:《念奴嬌·故山漸近》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故山漸近,念淵明歸意,翛然誰論。歸去來兮,秋已老,松菊三徑猶存。稚子歡迎,飄飄風袂,依約舊衡門。琴書蕭散,更欣有酒盈尊。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惆悵萍梗無根,天涯行已遍,空負田園。去矣何之,窗戶小,容膝聊倚南軒。倦鳥知還,晚云遙映,山氣欲黃昏。此還真意,故應欲辨忘言。
變體十一
格律對照例詞:《念奴嬌·半陰未雨》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半陰未雨,洞房深、門掩清潤芳晨。古鼎金爐,煙細細、飛起一縷輕云。羅綺嬌春。爭攏翠袖,笑語惹蘭芬。歌筵初罷,最宜斗帳黃昏。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樓上念遠佳人。心隨沈水,學蘭灺俱焚。事與人非,爭似此、些子香氣常存。記得臨分。羅巾余贈,盡日把濃熏。一回開看,一回腸斷重聞。[4]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詞調風格
就詞牌的緣起而言,嬌艷是此調的本色。但就這一詞調的聲韻而言,則更適宜表達豪放悲壯的情感。《念奴嬌》詞,其定格為上片十句,句腳字九仄聲一平聲,下片十句,句腳字八仄聲二平聲。句腳學主要采用仄聲字,構成一種拗怒的情調,所表達的情感便顯得激越凄壯。即使作者選擇艷情為題材,寫出來也別是一番聲情。如宋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讀起來沒有通常婉約詞的纏綿悱惻與低徊哀怨,而顯得聲情激壯。此調的用韻,以仄聲韻為定格。仄聲韻中,又有上、去與入聲的分別。上、去聲韻宜于表達清幽峭拔之情。入聲韻宜于表達豪壯的感情。后世詞人作《念奴嬌》,大多喜用入聲韻。究其原因,在于入聲韻有助于強有力地表達激越矯健的思想感情。
該調的創作歷史,大部分作品為豪放詞。其中影響最大的作品是豪放派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其雄姿英發、豪情萬丈,直接影響辛棄疾、陳維崧等豪放詞人的創作;其超脫曠逸、慷慨悲涼,則影響張孝祥、薩都刺等一大批豪放婉約兼而有之的作家。傳統的婉約詞人,從李清照、朱敦儒直到清代朱彝尊,所作《念奴嬌》,因為詞牌的聲情特點,也大多疏宕輕靈,自由酣暢。這一切使得《念奴嬌》這一詞調,無論豪放婉約,都具有清新高華、舒徐流暢的風度氣勢。
典范作品
【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北宋】蘇軾《念奴嬌·中秋》
【北宋】葉夢得《念奴嬌·中秋燕客》
【北宋】李清照《念奴嬌·蕭條庭院》
【北宋】姜夔《念奴嬌·鬧紅一舸》
【北宋】張孝祥《念奴嬌·泛洞庭》
【北宋】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北宋】吳淵《念奴嬌·我來牛渚》
【北宋】黃庭堅《念奴嬌·斷虹霽雨》
【南宋】文天祥《念奴嬌·驛中別友人》
【南宋】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
【南宋】姚孝寧《念奴嬌·素娥睡起》
【金代】完顏亮《念奴嬌·天丁震怒》
【近代】毛澤東《念奴嬌·昆侖》
毛主席的《念奴嬌·昆侖》有什么含義?
《念奴嬌昆侖》的主題是什么?它的豐富性可能會使細心的讀者應接不暇,而又撲朔迷離。嚴格地說這是一首十分復雜的詩,詩人的胸懷在這首詩中不僅僅是容納了祖國河山,而且容納了整個人類世界,即氣魄之大僅祖國山川已不能容納,它必向外奔溢,窮盡八荒,涵蓋環宇。那么我們在此再追問一句,它的主題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為這首詩的批注中向我們揭開了謎底:“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接著作者繼續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讀者在讀到“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時,一定要問毛主席為什么要把昆侖一分為三贈予英、美、日呢?根據作者的解釋是反對帝國主義,我們循著這一思路向前,就會豁然開朗了。 縱觀毛主席的一生從來都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輸得起也贏得起。他胸懷世界的抱負是從青年時代就開始的,他讀過世界上眾多英雄的傳記并以此激勵自己的壯志。他在長沙還是一英俊書生時就指點祖國江山,創辦新民學會及稍后的《湘江評論》。青春時的抱負隨著歲月的流逝沒有絲毫減退,反而越來越高漲,一浪高過一浪,終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侖山為著眼點或壯志之出發點,一舉表達了他對于全世界的義務、責任及抱負,這一切都是很具體的,說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而且要鋪開到世界的每個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勢,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毛主席對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體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從這一天開始,直到后來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學說,在最大范圍內團結了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為此,“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即是把中國革命的經驗以及毛澤東思想傳送給他們,而不是真的把昆侖砍成三段送給他們。 前面談了此詩的思想境界之美,這里轉談一下此詩的藝術之美。 因為我們知道如此復雜的主題本身要表達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藝術相結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侖)出來幫忙了,詩人“橫空出世”般的勝任了。 詩之上半闋寫昆侖山之壯麗從冬天一直寫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禍,功過是非,誰曾評說。詩人在此以昆侖象征祖國,并站在一個高度評說祖 國幾千年歷史的功過是非。氣勢流暢,有一泄千里之感,從大象入物,又有細節描繪,“飛起玉龍三百萬”化用前人“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二句,正如作者所說借此一句來形容雪山。此句用得靈妙自然、恰切精當。再有“人或為魚鱉”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現實主義詩歌中的奇異比喻,指夏日從此昆侖橫流下來的江河湖水已泛濫成災,加害于人,同時又暗指中國舊社會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膽一句提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下半闋,詩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侖道,今天我要來談一談你了,這高度,這大雪都不需太多。“這高”、“這多雪”中的“這”字用得簡省好看,顯得詩人內心篤定大氣,僅兩個“不要”就解決了。接著是“安得倚天抽寶劍”一句,令人聯想到稼軒的《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二句“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以及李白《臨江王節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甚至還令筆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俠小說的名字《倚天屠龍記》。而詩人毛澤東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劍斬玉龍嗎? 最后二行帶有預言性質,在未來的和平世界里,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應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詩人堅信他所捍衛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于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革命進行到最后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 最后一行的“涼熱”二字極富詩意,前者清涼后者熱烈,放在一塊加以辯證綜合就調出一個恰切的溫度,另外,這二字的象征意義也極為精蘊,含而不露,輾轉達意,卻又一語中的,最后應了作者自己所層層推出的主題: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別的。 這首詞里,毛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侖裁為三截后,“一截遺歐,一截贈美”,好使“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讀者立即知道這是“大同”理想;聯系到他的事業,這大同理想還不是《禮記》里幻想的那種,而是馬克思設計的那種。當然,馬克思得以在中國傳播、托根,很可能與《禮記》那個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靈有關,康有為曾依傍那個理想,直到近來講“小康”,名字還從《禮記》那段里摘出來的。叫人驚異這個以流變不居著名的世界上,會有那樣頑固的繼承性;我也隱隱由此想到,一個學說在民眾間的傳播,往往不在于它論證得使人信服,而別有更深微幽隱的因素,任何時代,群眾都沒有從學理上了解過自己所信奉的理論。當然,詞不是政治學說的論文,它也不可能向我們介紹大同理想的細節,所以,通過昆侖這個意象傳達的大同理想,其實還是個兩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適合《禮記》那個本土的型號,也適合馬克思那個舶來的型號。我們得參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給這個理想貼上特別的標簽——這是文藝寫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網恢恢的一個例子,同時也是讀者具有理解主動性的一個例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