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背哪里(齊桓晉文之事是誰寫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齊桓晉文之事背哪里,以及齊桓晉文之事是誰寫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齊桓晉文之事》注解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 事:指兩人稱霸諸侯的業績。 可得聞乎?” 可得:助動詞性結構,同義并列關系。相當于“可以”“可能”。○劈頭就問齊桓、晉文之事,旨在圖霸而且心切。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門徒,學生。道:稱道。桓文:齊桓公晉文公的省稱。孟子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的門人,所以這么說。 是以后世無傳焉, 是以:因此。傳:傳述。焉:兼詞,于之,對他們的事跡。“之”指齊桓晉文之事。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孟子主張行“王道”,反對武力稱霸,所以借口“無道”和“無傳”巧妙地撤開桓文之事。話雖說得委婉,但一語撇開,實則斬釘截鐵地表明了“霸道”不值一談。 無以, 以:同“已”,動詞,止。“無已”是文言里的一種習慣說法,這里直譯是“(如果您要問一個)沒完沒了”,意即“如果不能不說”。 則王乎?” 則:那就。王(wàng):行王道以統一天下。這一分句等于說“則我請言王乎”,主語“我”和謂語“言”都省略了。○本篇本意在宣揚“王道”,卻由問“霸道”發端,通過撇開“霸道”以引出“王道”,一開始便納入駁辯之局,文勢頓挫生姿。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德:指國君的道德。
曰:“保民而王,奠之能御也。” 保民:使人民生活安定。保,安定,這里屬使動用法。莫之能御:沒有誰能夠阻擋他。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孟子說過:“以德行仁者王。”王天下的關鍵在于行仁政施惠于民,所以首先明確提出“保民而王”,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一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保民:即“保民而王”,承上文省言之。
曰:“可。” ○先使齊宣王樹立信心。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由:從哪里。
曰:“臣聞之胡龁曰: 胡龁(h否):齊宣王的近臣。“臣聞之胡龁曰”的語法結構是:“臣聞之(于)胡龁,(胡龁)曰”,“(于)胡龁”是“聞”的補語。“曰”前省“胡龁”二字。之,指代下文所敘之事。 ‘王坐于堂上, 堂:殿堂。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過:走過。 王見之,曰:“牛何之?” 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之:動詞,往。 對曰:“將以釁鐘。” “以”后省賓語“之”(指牛)。釁(xùn)鐘:新鐘鑄成,殺牲以祭,取血涂其縫隙,叫做釁鐘。 王曰:“舍之! 舍(shě):放掉。 吾不忍其觳觫, 觳觫(húsú):恐懼顫抖的樣子。 若無罪而就死地。” 若:代詞,如此,這樣。作“無”的狀語。就:走向。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 然則:是代詞“然”與連詞“則”結合而成的連詞性結構。(如果)這樣,那么。 曰:“何可廢也? 何:怎么,哪里。 以羊易之。” 易:斟換。 不識有諸?” 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詞。○這一故事為下文的議論張本。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是心:這種心腸。足以:助動詞性結構,完全可以,足夠用來。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以:認為。愛:吝惜。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副詞,本來。王之不忍:主謂短語作“知”的賓語,“之”字用來取消詞組的獨立性。○以宣王自身經歷的事例證明他有“不忍之心”,論定他有“保民而王”的根基,亦即有行“王道”的根本,從而把他與“王道”牢牢綰合起來。與此同時,又插寫“百姓皆以王為愛”一句,以引出下文宣王的辯白和孟子的分說。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誠:確實。者:特殊的指示代詞,復指“百姓”。 齊國雖褊小, 褊(biān)小:狹小。 吾何愛一牛? 何:作狀語,為什么,怎么。 即不忍其觳觫, 即;就(是),副詞,作狀語。 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故:所以,因此。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無:通“毋”,副詞,不要。異:奇怪,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對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主謂短語作介詞“于”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作“異”的補語。“之”用于主謂詞組的主謂間以取消詞組的獨立性。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彼:他們,指百姓。惡(wù):表反問的副詞,怎么,哪里。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若:假設連詞,如果。隱:同“惚”,哀憐,心里難過。 則牛羊何擇焉?” 則:那么。揮:區別。焉:語氣詞。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 是:指示代詞,這,作句子的主語。何心:什么樣的心理。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其:那。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宜:應該。是句子的謂語,前置以加強感嘆語氣。乎,語氣詞,表感嘆。百姓之謂我愛:主謂短語作句子的主語。
曰:“無傷也, 沒有什么關系。傷,損害。 是乃仁術也, 是:這。乃:副詞,就(是)。仁術:仁愛的心術。 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 于:對于。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 聲:指被宰殺時的哀鳴聲。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遠: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遠離。舊讀yuǎn。庖(páo)廚:廚房。
第二段:論證“保民而王”的內在條件在于“不忍之心”,并用具體事例說明齊宣王并菲沒有這一條件,為提出自己的主張立下根基。
王說, 說:同“悅”。 曰:“詩云: 詩:指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他人有心, 他:旁指代詞,別的。 予忖度之。’ 忖度(cùnduó):推測。付,揣測;度,衡量。這兩句詩引自《詩經·小雅·巧言》。 夫子之謂也。 (這兩句詩就是)說先生啊。“夫子”是賓語,為了強調它而前置。之,助詞,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 夫我乃行之, 夫(fú):發語詞。乃:代詞,如此,這樣。作狀語。 反而求之, 反:回過頭來。求:推求。之:指這樣做的原因。 不得吾心, 得:懂得,了解。心:(做這件事時的)想法。 夫子言之, 之:捐孟子所說的道理。 于我心有戚戚焉。 意謂我心里就動起來有所領悟了。戚戚,內心有所觸動或領悟的樣子。焉,語氣詞。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合于王者:同推行王道相符合的原因。所以……者,……的原因。
曰:“有復于王者曰: 復:報告。子:向。 ‘吾力足以舉百釣, 足以:這里是“能夠”的意思。下邊兩個“足以”同。鈞:古代重量單位名稱,三十斤為一鈞。 而不足以舉一羽, 而:表轉折,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視力。察:細看,這里指看清楚。秋毫:鳥獸秋天新長出的絨毛。末:尖端。 而不見輿薪。’ 輿(yú)薪:整車的柴。比喻大而易見之物。輿,車。 則王許之乎?” 則:那么。許:相信。○在孟子看來,不忍之心之所以合于王者,是因為以此心推思于百姓,就能“保民”而得到百姓的擁護。但是齊宣王雖然對牛有不忍之心,卻并未推恩于百姓。要說服宣王行王道,就必須使他懂得推恩的道理。所以這一節對于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提問并不逕直作答,而是巧為設喻,用迂回之法為下文論推恩的問題作準備。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 及:達到。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功:功德。者:語氣詞,表提頓。 獨何與? 獨:副詞,表反問語氣,究竟。 然則一羽之不舉, 舉:意念上的被動,被舉起。這是一個分句,結構助詞“之”用于主謂之間,表分句的語意未完。 為不用力焉; 為:連詞,因為。下面兩個“為”字同。焉:語氣詞,下面兩個“焉”字同。 輿薪之不見, 見:意念上的被動,被看見。 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 不見保:沒有被安撫。見,助動詞,表被動。 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第二個“王”,動詞,讀wàng。 不為也。非不能也。 ○先用三個排比句,以前兩句作喻,有力地說明齊宣王對百姓“不用恩”;然后歸結為“不為”而“非不能”。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 形:具體表現。何以異?”何以:憑什么。異:動詞,區分,區別。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 挾(xié):夾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語人曰: 語(y?):告訴。 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是:代詞,這。作這一判斷句的主語。誠:副詞,的確。 為長者折枝,’ 長(zhǎng)者:老年人,長輩。折枝:折樹枝。又:“枝”通“肢”,因此又解為躬身作揖或按摩肢體。三種解法都指輕而易舉的事。 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是:這。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是:這。○再一次設喻,進一步說明“王之不王”是主觀上的“不為”,而不是客觀上的“不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個“老”用作動詞,尊敬。第二、三兩個“老”用作名詞,老人。以:介詞,后邊省賓語“之”。及:推及,推廣到。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個“幼”用作動詞,愛護;第二、三兩個“幼”用作名詞,幼兒。 天下可運子掌。 運于掌:在手掌上運轉。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詩云:‘刑于寡妻, 給自己的妻子做出榜樣。刑,同“型”,榜樣,這里用作動詞,做出榜樣,示范。寡妻,君主對自己的妻子的謙稱,正如君主自稱為“寡人”一樣。 至于兄弟, 至于:指推及,推廣到。以御于家邦。’以:連詞,這里可譯為“從而”“進而”。御:治理。家邦:家和邦。“家”指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邦”指諸侯國。這三句是《詩經·大雅·思齊》中的詩句。 言舉斯心加諸被而已。 “言”前省略主語“此”。此言……,這(不過是)說……。舉:拿。斯心:這種(愛自己親人的心思。斯,這。諸:“之于”的合音詞。彼:第三人稱代詞,這里作“別人”講。而已:罷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推思:推廣恩惠。保四海:安撫天下。保,與“保民而王”的“保”義同。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都有海,所以稱全中國為“四海之內”“海內”或“四海”。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無以:動詞與介詞結合而成的助動詞性結構,不能,沒法。妻子:老婆孩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所以大過人者:大大勝過一般人的原因。過:超過,勝過。他:別的。焉:語氣詞。 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推其所為:推廣他們的所作所為。而已矣:罷了。○提出“推恩”作為“保民而王”的現實途徑,把王道概念具體化;并用對比的手法說明“推恩”與“不推恩”的不同結果,發人深省。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權,用秤(chèn)稱。 然后知輕重, 然后:連詞性結構,現代漢語里仍然沿用。度(duó),用尺量。 然后知長短。物皆然, 物:事物。然:代詞,這樣。 心為甚。 人心是更加(需要度量)。 王請度之!” 請:表敬副詞。
第三段:論證保民而王的現實途徑是推恩于百姓,并說明齊宣王目前并沒有推恩是不為而非不能。
“抑王興甲兵, 抑:連詞,或者。興甲兵:使甲兵興,即發動戰爭。“興”屬使動用法。甲兵,鎧辛和兵器,指代戰爭。 危士臣, 使士兵和臣子們陷于危險境地。危,屬使動用法。 構怨于諸侯, 構怨:結怨。于:同。然后快于心與?”快:痛快。○明知故問,以引出下文的辯論。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何:怎么,為什么,作狀語。于是:介詞結構,作補語,對這些。 將以求吾吾所大欲也。” 以:介詞,后邊省賓語“之”。以之,憑借這些。所大欲:最想要的東西。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子口與? 為:因為。肥甘:形容詞用為名詞,肥美、香甜的食物。輕曖不足于體與?輕暖:形容詞用為名詞,輕巧暖和的衣服。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子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便嬖(piànpì):君主親近寵愛藥人。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豈:難道。○一連用五個排句,用篩涂法,巧妙地引出下文所寫齊宣王的“大欲”是霸天下的結論。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 欲辟土地, 辟:開辟。 朝秦楚,使秦楚來朝見(稱臣)。朝,屬使動用法。 蒞中國, 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治。中國: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 而撫四夷也。 撫:安撫。四夷:四方的外族。夷,古代對中原地區以外的四方少數民族的輕蔑的稱呼。○揭出要害。 以若所為, 若:代詞,這樣,作“所為”的定語。所為:作法。 求若所欲, 求:追求。所欲:希望得到的東西。 猶緣木而求魚也。 緣木:爬到樹上。緣,攀緣。○用“緣木求魚”為喻,生動地顯示出了“霸道”的路線性錯誤。
王曰:“若是其甚與?” “其甚若是與”的倒裝。它的嚴重程度象這樣嗎?
曰:“殆有甚焉。 恐怕有比這更嚴重的哩。殆:副詞,表推測和不肯定,恐怕,也許。焉:兼詞,于是。于,比。是,代緣木求魚的事。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菪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 鄒:當時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當時的大國。這句主語是“鄒人”,“與楚人”是介詞結構作狀語。 則王以為孰勝?” 以為:認為。孰:誰。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小、大:都是形容詞用為名詞,指小國、大國。下文的“寡、眾、弱、強”與此同。固:本來。 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 縱橫千里的地方共有九塊。《禮記·王訓》:“凡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這是戰國時期流行的一種觀點,并不符合事實。 齊集有其一; 集:會集,指截長補短總計其面積。 以一服八, 以:憑。服:使動用法,使……屈服。 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用“鄒,人、與楚人戰”再設比喻,并用排句把大小、眾寡、強弱之懸殊和盤托出,指出“以一服八”的決不可能,從而充分說明霸道不可行,以徹底清除齊宣王以霸道統一天下的念頭。 蓋亦反其本矣! 蓋(hé):同“盍”,“何不”的合音詞。亦:句中語助詞,用以加強反問的語氣。反其本:返回到那根本上來。本,指施行仁政王道。○在批判霸道之后,出一呼告語引其改邪歸正,顯得情深意切,警策動人。 今王發政施仁, 今:表假設語氣,現在如果。發政施仁:發布政令推行仁政。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仕者:做官的人。朝:朝廷。 耕者皆欲耕手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 商賈(g?):商人。藏:貯藏貨物。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行旅:外出旅行的人。出:出入,經過。涂: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這句中“欲”字不可解,疑為衍文。 皆欲赴想于王; 赴想于王:投奔到君王這里來申訴。赴,投奔。想,同“訴”。○五個排比句,極力鋪陳王道樂土的美好境界與天下歸心的情景。其若是,其:連詞,如果。孰能御之?”之:本是第三人稱代詞,在對話時可活用以指聽話的對方,這里作“您”講。
第四段,論證齊宣王行霸道征服天下的大欲不可能實現,勸說其反本而行王道。
王曰:“吾懵, 懵(hūn):頭腦昏亂,胡涂。 不能進于是矣。 進:指進一步地領會。于是:對于(您說的)這些。 愿夫子輔吾志, 輔:輔佐,這里是幫助實現的意思明以教我。明白地教導我。以,連詞,連接狀語于中心語。 我雖不敏, 敏:聰明。 請嘗試之。” 請:表敬副詞,可譯為“請讓我”。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 恒:長久,固定不變。恒產,指能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恒心,指守道不變的思想。 惟士為能; 惟:副詞,只有。士:指脫離生產的讀書人。 若民, 若:連詞,說完一件事轉而述說另一件事時,用“若”提接;可譯為“至于”。 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則:那就。因:因而。 茍無恒心, 茍:如果。 放辟邪侈, 放蕩不羈,行為不正。放、侈,都是放蕩的意思;辟(通“僻”)、邪,都是行為不正的意思。 無不為已。 已:通“矣”。○以上幾句話是對“士”的吹捧和對勞動人民的污蔑,但從中也反映出勞動人民在殘酷的剝削壓迫下必然起來反抗的事實。 及陷于罪, 及:等到。 然后從而刑之。 從:隨著。刑:用作動詞,用刑法處罰。 是罔民也。 罔:通“網”(網),用作動詞,設羅網去陷害。 焉有仁人在位, 焉:疑問代詞,哪里,用作狀語。 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 是故:因此。制:規定。產:產業。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使”后省兼語。仰:對上。事:侍奉。 俯足以畜妻子; 俯:對下。畜(xù):養育。妻子:老婆和兒女。 樂歲終身飽, 樂歲:豐年。終身飽:終年一身飽足。 兇年免于死亡, 兇年:荒年。兇,谷物沒有收成。死亡:餓死和逃荒。亡,逃亡。 然后驅而之善, 之善:走上正路。之:往,走上。 故民之從之也輕。 民之從之:百姓聽從他。主謂詞組作句子的主語。第一個“之”用以取消詞組的獨立性。也:語氣詞表停頓。輕:客易。 今也制民之產, 今也:現在呢。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教死而恐不贍, 惟:僅只。救死:救于死,(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不贍(shàn),不足,來不及。贍,足。 奚暇治禮義哉! 奚:哪里。暇:空閑。“奚”和“暇”在這里都用作狀語。治:講求。 王欲行之, 之:指王道。 則盍反其本矣。 本:指王道仁政的根本問題,即下文所述制民之產的基本內容。 五畝之宅, 相傳古代一個男子可分得五畝供建造住宅的土地。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樹之以桑, 樹:用作動詞,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yì):用作動詞,穿。帛:絲綿。 雞、豚、狗、彘之畜,豚(tún), 小豬。彘(zhì)豬。 無失其時, 無:同“毋”,不要。失:錯過。其時:指家禽、家畜繁殖的時節。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 古代實行井田制,一個男丁可分得耕田一百畝。 勿奪其時, 勿:不要。奪:侵占。時:指農時。 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 謹:重視。庠(xiáng)序之教:學校教育。庠、序都是古代學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反復叮嚀。孝悌(tì):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義:道理。 頒白者不負藏于道路矣。 頒(bān)白者:頭發斑白的人。頒,同“斑力。負:背東西。戴:用頭頂東西。○從田宅桑畜直到禮義庠序,分四層排比寫出自己構想的王道仁改模式圖,既說明了它的制度,又說明了它的好處,鮮明地表現出一幅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小康生活的誘人圖景。 老者衣帛食肉, 衣(yì):穿。 黎民不饑不寒, 黎民:眾民,百姓。黎,眾。 然而不王者, 然:代詞,如此,這樣。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與開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應,形成完整的結構。
齊桓晉文之事這篇作文怎么背?
可以通過看原文意思來進行理解記憶。
《齊桓晉文之事》譯文 【翻譯】: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根據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問)道:"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我確實知道您是出于一種不忍的同情心。"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你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系,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有豁然開郎的作用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按摩一下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于對長輩按摩肢體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象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象(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
齊桓晉文之事是必背課文嗎
《齊桓晉文之事》不是必背課文。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構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這些基本特色。
《齊桓晉文之事》主要內容
這篇文章記孟子游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揚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
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業,使他們能養家活口,安居樂業。然后再“禮義”來引導民眾,加強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現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現了孟子關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戰國時期,由分裂趨向統一,戰爭難以避免。孟子往往籠統反對武力,顯得脫離實際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顯得過于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價值,與當時的社會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
齊桓晉文之事全背嗎
齊桓晉文之事在全國統編教材里沒有要求背誦。
你可以問問老師的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及翻譯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及翻譯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水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齊桓晉文之事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齊桓晉文之事全文閱讀:
出處或作者:《孟子》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如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齊桓晉文之事全文翻譯: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根據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問)道:“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我確實知道您是出于一種不忍的同情心。”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你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系,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有豁然開郎的作用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按摩一下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于對長輩按摩肢體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象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象(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在發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象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昏亂糊涂,不能做到這一步。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明事理,請(讓我)試著這么做做看。”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然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還來不及,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狗、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如果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拓展閱讀:《 齊桓晉文之事 》 教案
學習目標: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學習重點難點:
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學習時數二課時
學習過程:
一、關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2、《孟子》其書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的傳統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思考:為什么孟子的思想會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
①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時代意義:孟子的思想具有著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揚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
3、在孟子發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孟子面對的又一問題是什么(揣測齊宣王此時的心理)?面對這一情況,孟子又是怎樣使齊宣王最終說出“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的?
三、掌握下列字詞
【道】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前一個是“稱道、稱贊”意,作謂語。后一個是“方法”意,作賓語。
【王】無以,則王乎?/則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類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用作動詞,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行王道統一天下”的意思。課文中其他的活用列舉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語暴以好樂//今王鼓樂於此//舉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活用情況分別如下:“老”、“幼”兩詞(第一個)和“遠”字、“寒”字、“危”字都是由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刑”“樹”“衣”“語”“鼓”“疾”“朝”字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其中還有些使動用法;有時數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動詞。
【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無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以若所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與?/雖與這俱學,弗若之矣/
五個“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別相當于“像”、“好象”、“如果”、“你”、“比得上”等意思。
【是】是心足以王矣/無傷,是乃仁術也/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吾何快於是!/王豈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進於是矣/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其如是,孰能御之/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是以后世無傳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是”的用法其實就兩種:一為指示代詞“這”的意思;一為現代表示肯定和判斷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為句中詞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時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語法關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
【然】然,誠有百姓者也/然則一羽之不舉/物皆然,心為甚/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則苗浡然興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七個句子中,獨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謂語,其意思應該是“對”或者“這樣”等意思;作形容詞詞尾的,其意定為“……的樣子”;與其他虛詞連用的,一般用作連詞,其意為“那么”。
通假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蓋亦反其本矣/刑於寡妻/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將以釁鐘/無以,則王乎?/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無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齊桓晉文之事讀后感
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會使話題與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說服齊王的意圖便絕難實現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這個問題,用“臣未之聞也”這樣的話推掉了。這不是有意說謊,而是采用了避實就虛的戰術,他在設法給自己將要講的內容鋪設道路——后文便用“無以,則王乎”的問題,抓住齊宣王的關注點,化被動為主動,引導著齊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國了。
詩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齊宣王說這是“夫子之謂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來齊宣王對孟子比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達到這種效果的?
孟子知道,齊宣王看似饒有興趣地問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沒有“保民”的行動甚至想法。但是,孟子為了能使談話進行下去,達到自己的游說目的,便利用齊宣王“以羊易牛”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說法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這無疑是給齊宣王歌—功—頌—德,于是輕易地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齊宣王本來因為事情并不光彩還在自嘲,經孟子這樣一解釋,當然不由得連連對他稱贊,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孟子精心勸導齊宣王“推恩”于民,“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廣,所謂“推恩”就是推廣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論述,“推恩”的基礎是國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國君的“仁心”為起點,使其發揚、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這兩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終目的是團結自己的民眾,進而“王天下”。
孟子政治理論里面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呢?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經濟社會。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總之,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齊桓晉文之事》篇承載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種民本思想意識的體現,是對百姓的現實關懷。當今社會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響,比如加強物質文明建設、減輕農民負擔、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提高人口素質,甚至包括反對戰爭、保護生態環境等。
;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