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誹謗的古詩(反擊誹謗自己的詩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面對誹謗的古詩,以及反擊誹謗自己的詩詞?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告誡不能去隨便誹謗他人的古文
偈七首
宋 釋允韶
月月初一十五,處處槌鐘打鼓。
若不毀謗禪道,便是呵罵佛祖。
盡道慈悲接人,畢竟無過於此。
承天鼻孔笑伊,直是未敢相許。
坐人舌頭即不無,爭教無舌人解語。
漢代 王充《論衡 何謂三累三害?》
凡人操行,不能慎擇友,友同心恩篤,異心疏薄,疏薄怨恨,毀傷其行,一累也。人才高下,不能鈞同,同時并進,高者得榮,下者慚恚,毀傷其行,二累也。人之交游,不能常歡,歡則相親,忿則疏遠,疏遠怨恨,毀傷其行,三累也。位少人眾,仕者爭進,進者爭位,見將相毀,增加傅致,將昧不明,然納其言,一害也。將吏異好,清濁殊操,清吏增郁郁之白,舉涓涓之言,濁吏懷恚恨,徐求其過,因纖微之謗,被以罪罰,二害也。將或幸佐吏之身,納信其言,佐吏非清節(jié),必拔人越次。迕失其意,毀之過度;清正之仕,抗行伸志,遂為所憎,毀傷於將,三害也。夫未進也,身被三累;已用也,身蒙三害,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顏回、曾參不能全身也。
動百行,作萬事,嫉妒之人,隨而云起,枳棘鉤掛容體,蜂蠆之黨,啄螫懷操豈徒六哉!六者章章,世曾不見。夫不原士之操行有三累,仕宦有三害,身完全者謂之潔,被毀謗者謂之辱;官升進者謂之善,位廢退者謂之惡。完全升進,幸也,而稱之;毀謗廢退,不遇也,而訾之:用心若此,必為三累三害也。
論者既不知累害(所從生,又不知被累害)者行賢潔也,以涂博泥,以黑點繒,孰有知之?清受塵,白取垢,青蠅所污,常在練素。處顛者危,勢豐者虧,頹墜之類,常在懸垂。屈平潔白,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固庸能也。偉士坐以俊杰之才,招致群吠之聲。夫如是,豈宜更勉奴下,循不肖哉?不肖奴下,非所勉也,豈宜更偶俗全身以弭謗哉?偶俗全身,則鄉(xiāng)原也。鄉(xiāng)原之人,行全無闕,非之無舉,刺之無刺也。此又孔子之所罪,孟軻之所愆也。古賢美極,無以衛(wèi)身。故循性行以俟累害者,果賢潔之人也!極累害之謗,而賢潔之實見焉。立賢潔之跡,毀謗之塵安得不生?弦者思折伯牙之指,御者愿摧王良之手。何則?欲專良善之名,惡彼之勝己也。是故魏女色艷,鄭袖劓之;朝吳忠貞,無忌逐之。戚施彌妒,蘧除多佞。是故濕堂不灑塵,卑屋不蔽風(fēng);風(fēng)沖之物不得育,水湍之岸不得峭。如是,牖里、陳蔡可得知,而沉江蹈河也。以軼才取容媚於俗,求全功名於將,不遭鄧析之禍,取子胥之誅,幸矣。孟賁之尸,人不刃者,氣絕也。死灰百斛,人不沃者,光滅也。動身章智,顯光氣於世;奮志敖黨,立卓異於俗,固常通人所讒嫉也。以方心偶俗之累,求益反損,蓋孔子所以憂心,孟軻所以惆悵也。
德鴻者招謗,為士者多口。以休熾之聲,彌口舌之患,求無危傾之害,遠矣。臧倉之毀未嘗絕也,公伯寮之溯未嘗滅也。垤成丘山,污為江河矣。夫如是市虎之訛,投杼之誤,不足怪,則玉變?yōu)槭榛癁榈[,不足詭也。何則?昧心冥冥之知使之然也。文王所以為糞土,而惡來所以為金玉也,非紂憎圣而好惡也,心知惑蔽。蔽惑不能審,則微子十去,比干五剖,未足痛也。故三監(jiān)讒圣人,周公奔楚。後母毀孝子,伯奇放流。當(dāng)時周世孰有不惑乎?後《鴟鸮》作,而《黍離》興,諷詠之者,乃悲傷之。故無雷風(fēng)之變,周公之惡不滅;當(dāng)夏不隕霜,鄒衍之罪不除。德不能感天,誠不能動變,君子篤信審己也,安能遏累害於人?
圣賢不治名,害至不免辟,形章墨短,掩匿白長;不理身冤,不弭流言,受垢取毀,不求潔完,故惡見而善不彰,行缺而跡不顯。邪偽之人,治身以巧俗,修詐以偶眾。猶漆盤盂之工,穿墻不見;弄丸劍之倡,手指不知也。世不見短,故共稱之;將不聞惡,故顯用之。夫如是,世俗之所謂賢潔者,未必非惡;所謂邪污者,未必非善也。
或曰:“言有招患,行有召恥,所在常由小人?!狈蛐∪诵曰紣u者也,含邪而生,懷偽而游,沐浴累害之中,何招召之有?故夫火生者不傷濕,水居者無溺患。火不苦熱,水不痛寒,氣性自然焉,招之?君子也,以忠言招患,以高行招恥,何世不然?
然而太山之惡,君子不得名;毛發(fā)之善,小人不得有也。以玷污言之,清受塵而白取垢;以毀謗言之,貞良見妒,高奇見噪;以遇罪言之,忠言招患,高行招恥;以不純言之,玉有瑕而珠有毀。焦陳留君兄,名稱兗州,行完跡潔,無纖芥之毀;及其當(dāng)為從事,刺史焦康絀而不用。何則?眾好純譽之人,非真賢也。公侯已下,玉石雜糅。賢士之行,善惡相苞。夫采玉者破石拔玉,選士者棄惡取善。夫如是,累害之人負(fù)世以行,指擊之者從何往哉?
如何面對誹謗和表揚的一句古語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聞謗而怒者,讒之隙;見譽而喜者,佞之媒。
聞謗不怒,雖讒焰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辨,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寵辱不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告誡背后詆毀人的古語有哪些?
告誡背后詆毀人的古語有:
1、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諺語,意思是道人是非者,既然在你面前說他人的壞處,自然也會在他人面前,說你的壞處。他們樂于道人是非,是妒心過盛的原因,他們心里往往巴不得他人越來越倒霉,越來越困窘。聰明人與這類人交談,是不會推心置腹的。
2、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諺語。指一個人靜坐時應(yīng)該經(jīng)常想想自己的過錯,與人閑談時不要談?wù)搫e人的是非。
3、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
《增廣賢文》有云:“誰人背后不說人,誰人背后無人說。”指背后被人議論,在人前議論別人,是生活中常有的事。
4、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諺語,意思是御寒沒有比厚皮衣更好的東西,避免別人毀謗沒有比自己養(yǎng)成良好習(xí)性更好的辦法。諺語出自《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沈德潛《古詩源·古逸詩》將其題為《魏志王昶引諺》作救寒無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5、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端木賜就什么都好嗎?我就沒有這種閑暇去議論別人。出處:《論語·憲問篇》,子貢議論別人,孔子說了這句話。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
所謂“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
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jīng)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能具備這五個方面的人可謂是了悟了做人之道。所謂是真理不必稱揚,會做人不必標(biāo)榜。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即使在面對誹謗時也是極具君子風(fēng)度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際溝通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在這個溝通過程中,言來言去,難免有失真之語。誹謗就是失真言語中的一種攻擊性惡意傷害行為。
俗語云:“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币苍S,在很多時候,誹謗與流言并非我們所能夠制止的,甚至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
而我們對待流言的態(tài)度則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美國總統(tǒng)林肯所說:“如果證明我是對的,那么人家怎么說我就無關(guān)緊要;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么用?!?/p>
當(dāng)誹謗已經(jīng)發(fā)生,一味地爭辯往往會適得其反,不是越辯越黑便是欲蓋彌彰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沉默是金。的確,對付誹謗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沉默,讓清者自清而濁者自濁,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武則天稱帝后,任命狄仁杰為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問狄仁杰:“你以前任職于汝南,有極佳的表現(xiàn),也深受百姓歡迎。但卻有一些人總是誹謗誣陷你,你想知道詳情嗎?”
狄仁杰立即告罪道:“陛下如認(rèn)為那些誹謗誣陷是我的過失,我當(dāng)恭聽改之;若陛下認(rèn)為并非我的過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誰在誹謗誣陷?如何誹謗,我都不想知道。”武則天聞之大喜,推崇狄仁杰為仁師長者。
做人難,難在如何面對誹謗誣陷。狄仁杰被認(rèn)作是武周一代名臣,是很有道理的,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也可以窺出幾分。俗話說: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被流言中傷的。
因為他們懂得用沉默來對待那些毫無意義的流言誹謗。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沉默是最好的反抗。這種無言的回敬可使對方自知理屈,自覺無趣,獲得比強詞辯解更佳的效果?!?/p>
為人處世,面對毀謗不需要汲汲務(wù)求去澄清,只需要自己心境坦蕩,謠言毀謗自然不攻自破。
沉住氣,用沉默來應(yīng)對誹謗,讓濁者自濁、清者自清,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這是我們從圣人的思想中擷取的智慧之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人擁有“不辯”的胸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辯”的情操,友誼永遠多于怨恨。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