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寫了哪些詩句(湯顯祖的詩人情懷)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湯顯祖寫了哪些詩句,以及湯顯祖的詩人情懷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沒有湯顯祖的詩啊
湯顯祖的詩
《游黃山白岳不果》
序:吳序憐予乏絕,勸為黃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求湯顯祖《牡丹亭》中經典詩句……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改編于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也叫“臨川四夢”。受到了儒、釋、道三家學說的不同影響,其故事背景就描寫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體系,故事中出現的花神卻是道家的產物,而女主角杜麗娘身死又還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說。總之,湯顯祖在這部《牡丹亭》中傾注了自己畢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詮釋了他的“至情說”。
作品把傳說故事以及明代社會相結合,使之成為一部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杰作。全劇共計五十五出,每一出都為后面的劇情提供了暗示。下場詩全部采用了唐詩而無不如意。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湯顯祖對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視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僅謳歌了人性,同時也用另一種獨特的方式抨擊了當時大行其道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云山鄉,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于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明萬歷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后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后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于戲劇及詩詞創作。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可有人知道湯顯祖的《青陽道中》詩全文?
重陽時候在青陽,野店山肴對舉觴。
菊蕊半開簪鬢好,橘包初破噀人香。
西風有意吹紗帽,細雨無情濕錦障。
但得一樽相對飲,不須更問是他鄉。 湯顯祖(1550—1616),江西臨川人。十四歲進學,二十一歲中舉。少年時受學于泰州學派創立者王艮的三傳弟子羅汝芳。泰州學派和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異趣。萬歷三年(1575),湯顯祖刊印了第一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他在南京國子監游學,刊印了第二部詩集《雍藻》.萬歷二十一年(1593),湯顯祖被任命為浙江遂昌知縣。萬歷二十六年棄官回到臨川。傳奇《牡丹亭還魂記》在此時完成。萬歷二十八年完成《南柯記》,次年創作《邯鄲記》。這時出世思想對他影響日深。《邯鄲記》反映了封建大官僚從起家發跡直到死亡的歷史,作者所否定的并不是人生一般。 萬歷三十四年,當湯顯祖五十七歲時,他的《玉茗堂文集》在南京刊行。他在萬歷四十四年(1616)逝世。五年后,《玉茗堂集》問世,編刻草率,缺點不少。
湯顯祖描寫徽州詩句
1. 關于湯顯祖的詩句
關于湯顯祖的詩句 1. 描述湯顯祖的詩詞歌賦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若士,世稱臨川先生。
湯尚賢長子,明嘉靖29年(1550年)生于文昌里湯家山靈芝園。湯顯祖5歲時能與長輩聯對,12歲在伯父湯尚質影響下開始寫詩,并將其書齋號為詩集名,曰:《紅泉逸草》。
湯顯祖14歲為縣學諸生,因有神童譽,江西提學使何鏜親試其才,并指案為題,湯顯祖從容對答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何鏜異之道:“此生將來必以文章雄視天下”。
明隆慶4年(1570年),湯顯祖參加鄉試中第8名舉人,并以制義創奇,被譽為舉業八大家之一,時名以滿天下。國子監祭酒湯賓尹贊其曰:“制義以來能創奇者,湯義仍一人而已”。
丞相張居正聞知,欲收其名為已所用,則待湯顯祖入京參加會試之時,令其子至湯顯祖下榻求見,并許以本屆會試“鼎甲”,以示寵愛。湯顯祖自知實力,不肯助張居正科場作弊,則當即回絕,權相張居正惱羞成怒,故在科場中設阻,至使湯顯祖落榜。
湯顯祖落第后,風塵仆仆回到家鄉,撫州知府聞知其科場義舉,舉城相迎,并贊湯顯祖為“真正狀元”。張居正因把持朝正,會試考官皆視其馬首為瞻,以其好惡來決定考生成績,因眾考官皆知湯顯祖是張居正眼中釘,盡管湯顯祖制義為天下第一,然而考官始終不敢公正對待其考卷,致使湯顯祖連續落第。
明萬歷10年(1582年),丞相張居正死,因而掃清了湯顯祖會試的障礙。明萬歷11年(1583年),湯顯祖再次入京參加會試中第65名,殿試時獲第三甲第211名,賜同進士。
湯顯祖因為三甲賜同進士,不能入選翰林院,則依舊例,授南京太常博士,專責祭祀禮樂。明萬歷14年(1586年),湯顯祖改授南京詹事府主簿,其職雖為輔導太子,然因太子在京,此職實為虛設。
明萬歷17年(1589年),湯顯祖被擢升為南京禮部司南儀郎、六品主事,主祭祠,湯顯祖雖為閑官,但其卻甚為關心時事,他因不滿丞相申時行壓制言路,打擊諫官之行為,上書《論輔臣科臣疏》彈劾權相,他奏道:“指策申時行以權謀私,專權行事,斷絕言路,使言官噤若寒蟬不敢直諫”。時天下諫官無不畏申時行之專橫,無敢言者,湯顯祖雖位卑言輕,但卻敢挺身而抗強權,因而頓以直聲聞四海。
權相申時行見湯顯祖以下官犯上,怒而罷朝,萬歷皇帝專寵申時行,乃下詔切責湯顯祖,并貶其為海南徐聞縣典史。海南為偏荒僻野之地,是歷朝流放罪臣之地,因而朋友們都勸湯顯祖不要去接受這個不入流的小官。
湯顯祖道:“吾生夢羅浮、雷擎、大蓬、葛洪母井、馬伏波銅柱而不可得,得暇一尉,了此夙愿,何必減陸賈使南粵哉”。明萬歷19年(1591年)九月初九,湯顯祖告別諸友,經贛州,越梅嶺,自廣東保昌(南雄)下船,過英德真陽峽,十月到廣州,遇道往游羅浮山,十月初七,自廣州舟行到南海,經香港、澳門、恩平到陽江,由陽江乘海船過瓊州海峽,抵圍州采珠地,然后折回到廣東徐聞上任。
湯顯祖一路游玩到廣東,縣人聞其大名,躡衣冠而請揭者,趾相錯也,諸弟子執經問難靡虛日,戶履常滿,至廨舍隘不能容。徐聞民風好斗,人皆輕生。
湯顯祖為了推廣中原文明,化土著之俗,其聯合知縣熊敏捐俸銀,在徐聞縣城西門塘畔創辦了一所“貴生書院”,教民知書識禮,認識生命的重要性,而化其輕生之俗。并宣傳“君子學道則愛人”、“天下之生皆當貴重”的人生哲理。
湯顯祖將書院的十二間教室,分別命名為審問、博學、慎思、明辨、篤行、格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并在《徐文留別貴生書院》一文中道:“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湯顯祖在教學上,他對弟子一視同仁,因材施教,扶理談修,每日津津不厭。
通過湯顯祖的教育和宣傳,徐聞文風漸盛,科舉盛行。清《王夫子賓興》碑文曰:“自明義仍先生來徐聞建書院,而徐益知向學,當時沐其教者,輟魏科登賦仕,后先輝映,文風稱極”。
明萬歷19年至崇禎年間,徐聞連年旱災,民食不果腹,但人人向學,仍出了15名舉人。明清兩代,徐聞多次修繕貴生書院,并訂立了《院規條》,還撥出田96石作為會科經費,可見湯學已經深入徐聞人心。
湯顯祖病逝的消息傳至徐聞,徐聞縣興建了“湯公祠”,以此表達當地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湯顯祖雖身在徐聞,但因剛直遭貶,社會輿論大嘩,申時行迫于社會壓力,被迫辭職,因而湯顯祖得脫流放之災。
萬歷20年(1592),湯顯祖北還故鄉臨川,因家中人口增多,他想找一靜處另蓋新居,老友高應芳得知,便將自己在臨川縣城沙井巷占地960平方米,閑置不用的廢舊房屋轉賣給湯顯祖,供其建玉茗堂,興建宅邸。新宅布局合理,中為玉茗堂書齋,左為寒光堂,右為蘭省堂,前為芙蓉館,后為清院樓,東有四夢臺,全院共由6組建筑組合而成,精巧別致,美觀大方,從此湯、高兩家比鄰而居。
明萬歷21年(1593年),湯顯祖被升任為浙江麗水地區遂昌縣知縣,湯顯祖治政以教育為本,為辦學興縣,他將奉祿捐出,興辦了一所“相圃書院”,意在造就將相之才。湯顯祖在遂昌縣6年,創尊經閣、啟明樓,并于學中建象德堂、于射園置滅虎祠,種種美政,將一個貧窮落后的山區小縣治理成為兩。
2. 求湯顯祖《牡丹亭》中經典詩句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改編于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也叫“臨川四夢”。受到了儒、釋、道三家學說的不同影響,其故事背景就描寫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體系,故事中出現的花神卻是道家的產物,而女主角杜麗娘身死又還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說。
總之,湯顯祖在這部《牡丹亭》中傾注了自己畢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詮釋了他的“至情說”。作品把傳說故事以及明代社會相結合,使之成為一部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杰作。
全劇共計五十五出,每一出都為后面的劇情提供了暗示。下場詩全部采用了唐詩而無不如意。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湯顯祖對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視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僅謳歌了人性,同時也用另一種獨特的方式抨擊了當時大行其道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
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云山鄉,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
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于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明萬歷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后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
后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于戲劇及詩詞創作。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
湯顯祖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3. 求湯顯祖《牡丹亭》中經典詩句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改編于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也叫“臨川四夢”。受到了儒、釋、道三家學說的不同影響,其故事背景就描寫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體系,故事中出現的花神卻是道家的產物,而女主角杜麗娘身死又還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說。總之,湯顯祖在這部《牡丹亭》中傾注了自己畢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詮釋了他的“至情說”。
作品把傳說故事以及明代社會相結合,使之成為一部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杰作。全劇共計五十五出,每一出都為后面的劇情提供了暗示。下場詩全部采用了唐詩而無不如意。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湯顯祖對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視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僅謳歌了人性,同時也用另一種獨特的方式抨擊了當時大行其道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云山鄉,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于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明萬歷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后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后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于戲劇及詩詞創作。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中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湯顯祖有哪些代表作?
湯顯祖的代表作為《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云山鄉,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
擴展資料:
世人熟知湯顯祖,多是因為流芳千古、享譽天下的“臨川四夢”,即《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這四部作品,其中《牡丹亭》更被海內外譽為戲劇藝術珍品。湯顯祖性情摯真,坦蕩一生。為官入仕,他清廉自守,勤政愛民;教育子孫,他言傳身教,誨人不倦;詩詞唱和,他辭藻絕美,文采風流;戲劇創作,他“為情作使”,才情天縱。
良好的啟蒙教育和祖輩的言傳身教,讓湯顯祖從小具備了勤奮好學、嚴于修身的優良品質。他5歲開蒙,12歲能詩,13歲學古文,14歲補縣諸生,21歲中舉,可謂少年得意,舉業順暢。然而,造化弄人,湯顯祖直到33歲,即萬歷十一年(1583年)才得中進士。此后,他先后擔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及禮部祠祭司主事等職。由于湯顯祖個性率直、正義凜然,仕途并不順暢。萬歷十九年(1591年),他被貶官至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為典史。一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縣。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湯顯祖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什么意思?
一、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解釋
1、在現代這句話多用來比喻一位男子和多位女子有所牽扯,他風流了,放縱了,但最后卻不屬于任何一個人,也不會給任何一個女人留下希望與幻想,他們看似多情,實則無情,這類人大部分感情手段高超,做事無所顧忌,缺乏責任感。
2、還有一層意思,即周旋于很多女人之間卻沒有任何糾纏問題。
3、這句話原本出自湯顯祖的《牡丹亭》,故事描寫了杜麗娘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后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享云雨之歡。
二 、出處是湯顯祖的《牡丹亭》
1、具體詩文是: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牽回百意鑄詩堂, 眾賦詩詞亦乎忙。 激揚毫情蕩九州, 傾注詩句展風流。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2、詩文簡介:
作品把傳說故事以及明代社會相結合,使之成為一部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杰作。全劇共計五十五出,每一出都為后面的劇情提供了暗示。下場詩全部采用了唐詩而無不如意。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湯顯祖對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視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僅謳歌了人性,同時也用另一種獨特的方式抨擊了當時大行其道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
擴展資料:
杜麗娘,是明代流傳很廣的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中的女主角,為湯顯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節,并且經由《牡丹亭》而聞名于世。《牡丹亭》中的許多部分還沿用了話本中的故事情節,如:【驚夢】、【尋夢】、【鬧殤】各出的賓白中還保留著話本中的若干原句。
杜麗娘乃是古典戲曲中少有的少女形象之一。作為南安太守杜寶的掌上明珠,她的出身決定了她應該成為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的形象,可是在婢女春香的引誘下,她偷偷越出繡房走進花園,在春天大自然的感召下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以及心底的那一絲渴望愛情的念頭,并在夢中與情郎柳夢梅幽會于牡丹亭畔。
參考資料:牡丹亭百度百科
關于湯顯祖寫了哪些詩句和湯顯祖的詩人情懷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