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多少寬閑境(俗人能有幾多閑)
今天給各位分享世間多少寬閑境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俗人能有幾多閑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人生在世誰不愿意事事順利,又能安享時光呢?
可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綜觀大詩人白居易的一生,恰恰印證了曾國藩的“人生三境”。
一、少年經不得順境
白居易出生的時候,正趕上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的亂局,一家人顛沛流離分居5處,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窮困潦倒的生活。
但是,他卻沒有被苦難打倒,從小便立下“兼濟天下”的志向,刻苦攻讀。
后來,他給好友元稹寫信,其中詳細回憶了他年少苦讀的經歷:我白天寫賦,晚上讀經,中間還要學詩,不敢有一絲懈怠;而且常常讀書讀到嘴邊上、舌頭上都長了瘡;寫字寫到胳膊肘上、手心里都長了老繭;年紀輕輕,頭發都白了;以至于成年以后,身體都要比同齡人衰弱一些。
古語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就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白居易像一枚璞玉,被磨礪得愈發光彩奪目。
他三歲識字,五歲學詩,十來歲已是文采斐然,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他16歲時所作。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古龍說過:“一個人在少年得意,未必是福,而少年時的折磨,卻往往使得日后能有更大的成就。一塊美玉,不經琢磨,不能成器,人之一生,何嘗不是如此?”
二、中年經不得閑境
即將過去的2018年有一個關鍵詞叫做“油膩”,和他搭配在一起的被稱作“中年人”。
還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叫做“人到中年不如狗”。
其實,這些都是對“人到中年”的誤讀。
白居易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時候已經43歲,按理說在這個年紀遭遇人生重創,恐怕早就意志消沉。而且江州司馬還是個閑職,用某些體制內的話說,“混吃等死就好”。
但是白居易官閑人不閑,那首家喻戶曉的《琵琶行》就是在這個時候面世的。
三年后,他調任中州刺史、然后又先后擔任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
從中央到地方,縱使遭受打壓,可白居易不僅沒有郁郁不得志,反倒更加勤勉,將政務處理得有聲有色。
杭州的“白堤”和蘇州的“白公堤”就是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最好見證。此后,“蘇杭白堤”成為中國 歷史 上的一段千古佳話,白居易也世世代代為人們所景仰。
這不就是一個中年人“閑不住”的結果嗎?
盧梭說過:“青年是學習智慧的時期,中年是付諸實踐的時期。”
縱觀整個中華 歷史 ,像白居易這樣的中年人比比皆是,他們用其忙碌的身影,書寫下一個 社會 ,乃至一個時代的華章。
曾國藩組建湘軍的時候已經40歲,此后南征北戰數十載,到了54歲還主辦洋務,連他自己后來都不得不慨嘆:此生中年不得閑。
而他這一“不得閑”的結果怎樣呢?于己而言,他功高蓋世、位極人臣;于國家而言,他強行為一個皇朝續命一甲子。其人更是被后世奉為“古今第一完人”。
汪國真的《人到中年》里有這樣一段關于中年人的描述:“到了中年,生命已經流過了青春湍急的峽谷,來到了相對開闊之地,變得從容清澈起來。花兒謝了不必唏噓,還有果實呢。”
人到中年,年富力強,但凡您不閑著,無論身處何等境遇都能干出一番成績。
三、晚年經不得逆境
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寫道:“少年人要心忙,忙則攝浮氣;老年人要心閑,閑則樂余年。”
人生苦短,到了老年,已知天命,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此時,若非迫不得已,依舊在逆境中摸爬滾打,不但會損害你的身心 健康 、甚至還會有危及性命的厄運。
白居易晚年的時候,得到新皇帝的賞識,三番五次將他調入京師,可他最終選擇遠避朝堂。
宦海沉浮多年,使他清醒地認識到朝堂的波峰詭譎、爾虞我詐,他本就無心權力,還不如做個地方官為老百姓辦些實事來得痛快。
后來的事情也證明了他這一選擇的正確性:
白居易63歲那年,中國 歷史 上最為慘烈的宮廷流血事件“甘露事變”爆發,一日之內600多名朝臣被殺,其中有很多都是當年他同朝為官的老同事,而他卻成功躲過了這場災厄。
“晚年經不得逆境”,這句話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但這并不是意味著要你茍且偷安、無所事事。
孔曰:“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人到晚年,應該學會遵從自己的本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姿態。
人生暮年,白居易創作出了大量的諷喻詩、閑適詩,流傳至今的多達3000首,數量為唐代詩人之冠。
這些詩歌后來傳到四域八方,一時間洛陽紙貴。
白居易也被后世尊稱為“詩魔”;日本人更是對其推崇備至,奉其為“詩神”。
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雖然體弱多病,但是晚年的他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像他的字號一樣,白樂天,樂天知足,反倒活得比常人更加豐富多彩,福壽延綿,終年75歲。
作者:洞見Neo
蘇東坡:人生有三種形態,就是禪的三種境界
禪,并不是得道高僧的專利,也不是讓普通人望塵莫及的天外世界。
禪,其實并不神秘,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被任何一個人擁有。
禪,是一束永不凋謝的花朵,是一團天邊卷舒的白云;是深山里的一灣汩汩清流,是大海中的一陣狂濤巨浪。
禪,是對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喜悅。
禪,是心靈的凈土,是圣者心中的感悟,是禪者悠然的生活。
禪,是梵語的音譯,原來的意思是“安靜的沉思”。
正是有了歷代禪師的“安靜的沉思”,才有了那浩如煙海的智慧的禪語。
這些禪語給了熱鬧的現代人一個沉思的瞬間,給了疲憊的現代人一個心靈的依托。
蘇東坡一生不但喜歡和高僧交往,而且自己也參禪悟道。
他把自己對禪的領悟,把自己的禪語用詩來表達,用三首詩描寫了禪的三種境界,也體現了人生的三種形態。
家常境界:迷而待悟
慧能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修行完全可以在家里,不必到寺院里,甚至禪師都鼓勵人們在紅塵中修行。
禪的家常境界給了我們這些世俗人最大的寬容和信心。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可以在家修行,可以不受清規戒律的羈絆,發展到后來,甚至有了“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的說法。
一念悟,即入佛地。
不管一個人在紅塵中浸染多深,都處在覺悟的臨界狀態,只要“悟”了,就能成佛。
蘇東坡《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山的全貌,是因為身在其中。同樣,人之所以迷惑,是因為心被欲望、偏見、執念蒙蔽了。
我們來不及思考,我們停不下腳步;我們不再面對白云發呆,我們不再看著野花流淚;我們用金錢來衡量人生,以“有用”“無用”來看待世界,我們已經迷失于功利社會。
任何時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遙,迷途知返,天地皆寬。
閑適境界:從迷到悟
平常心是道。做無心人、無求人、無事人,過一種安靜閑適的生活,這是禪的又一境界。
忙碌焦慮的人生,需要靜一靜,倒一倒,空一空,所以禪師面對前來問道的人,對方越是急切,禪師越是平靜地告訴他“吃茶去”。
蘇東坡《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詩的大意是: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浪潮,如果未曾看過,心中似有千般遺憾不能化消,等到有一天看盡了,才發現什么事也沒有,實在平常,廬山依舊迷蒙著煙雨,江水依舊卷涌著浪潮。
曾經的無限向往,到后來的不過如此,不是事物發生了變化,而是我們的心變了。
繁華三千,最后終歸塵埃落定;心中萬事,讓它化為沉靜安寧。
禪的智慧,是要我們活在當下,停下匆忙的腳步,聆聽內心真實的聲音,從而使生命多一份從容與淡定。
生命,我們既要好好把握,又不要過分執著,隨緣任運,閑適人生,正所謂“萬事無如退步人,孤云野鶴自由身”。
頓悟境界:悟而無言
佛在靈山法會上拈起一朵鮮花,眾人都沒有反應,只有摩訶迦葉發出會心的微笑。
拈花微笑,這是頓悟無言的禪的境界。
以心靈的妙悟和瞬間的靈感達到光明的彼岸或者高明境界,這正是禪的一大特色。
禪的真意在靈性的感悟和輕巧上。在開悟的一瞬間,足以讓人超脫和陶醉,世間的負累和沉重在那時全化為烏有。
蘇東坡《廬山東林寺偈》:“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詩的大意是:溪聲就是佛的廣長舌,山色就是佛的清凈法身,夜里對八萬四千佛偈,都有了明晰的了悟,來日我該如何向他人解說呢?
禪是一種意境,有的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執念,悟出菩提;而有的人在靈明開啟的一瞬間,就從萬象紛紜中走出,步步生蓮。
禪是要靠自己領悟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每個人對禪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樣:有人說,禪是一種智慧;有人說,禪是一種人生態度;有人說,禪是一種哲學;還有人說,禪其實什么都不是,禪就是人心。
禪宗認為,禪學的修養就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閑境,乃至境。無益,有大益。不為,為有為。
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不要一直不滿別人,應該多檢討自己。不滿別人,是苦了你自己
快樂,并不只發生在天生樂天的人身上,關鍵在于你是否主動尋找。
你被別人嫉妒,說明你優秀;你嫉妒別人,說明你無能。
這個世界上不缺干活的人,缺的是善于思考會干活的人。
人與人之間要學會保持遠近適宜的最佳距離。人與人之間要學會保持遠近適宜的最佳距離。
有誰可以把馬祖常的<<誚燕>>翻譯一下
誚燕
馬祖常
風雨池塘斗頡頏,春來秋去一生忙。世間多少寬閑境,辛苦營巢傍屋梁。
意思是:燕子在風雨中頑強,春去秋來一生都是這樣忙碌。世上有多少悠閑生活的人,而燕子卻辛苦筑巢在房檐旁。
為什么說“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之所以說“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是因為人的一生分為三塊,少年得志容易讓人得意忘形,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如果太閑那家庭就會有危機,年老的時候人已經進入暮年了在出問題,人可能會承受不了打擊。
人生三段
人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少年,中年和老年。有句話這么說:“人不輕狂枉少年”少年時期人的精力充沛,腦袋活泛,而且充滿斗志和夢想,初生牛犢不怕虎。如果一個人在少年時期沒有任何的逆境,一帆風順,即使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那他的生活一定是無聊的。人只有在少年時經歷挫折,他才知道人間艱辛,才能夠虛心學習。
中年時候才不會讓人懶散,才能夠擔負起養老,撫養孩子的任務,因為他經歷了生活的磨難,所以他才能夠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定生活。
當人到晚年的時候,奮斗了一輩子,現在體力跟不上,精神跟不上而且腦力也沒有以前那么活泛了,所以這個時候就適合安養。要不我們說祝福老人的話,會說安養晚年。一個人在老的時候,他已經經歷了一輩子的風風雨雨了,如果他再遇到逆境,那么對于他來說生活就是顛覆性的改變,他的年齡和體力都不能夠讓他再來一次了。
心態最重要
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有這樣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的一輩子就像是心電圖一樣,起起伏伏。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幾十年的光陰,我們會經歷得意,會歷經磨難。但是不正是因為這份跌宕起伏人生才顯得精彩,因此無論順境逆境,擺正心態才最重要。
綜上所述,這句話主要想要反映的就是人生的三個階段,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方都要擺平心態。
關于世間多少寬閑境和俗人能有幾多閑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