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潼關有哪些特點的簡單介紹
今天給各位分享譚嗣同潼關有哪些特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潼關一二句寫出了高云簇擁的孤城的什么特點
作者首先向我們描述了一幅“白云潼關圖”,千山萬壑之中,遠遠望去,一座關城要塞飛踞半山腰間,清肅無聲,閑云悠蕩,“終古”說明了關塞歷史的悠久,“高云”,烘托出關城地勢的險要。不直寫關城高險,而以“高云”烘托,的確獨具匠心。
一個“簇”宇,以動寫靜,讓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擁高城的奇景。緊接著,作者順筆帶出:“秋風吹散馬蹄聲”,交待了此次經過潼關的時節。
羈旅風塵、名落孫山的愁悵,絲毫沒上這位青年英雄的眉頭、心頭,他詩筆揮處,唯有天高云淡,氣朗風清;得得馬蹄,直入關城,一位豪情勃發、揚鞭催馬的青年的颯爽英姿躍然紙上。
原詩:
《潼關》近現代: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釋義:
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云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一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
奔騰的黃河流入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受拘束,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潼關》的手法有哪些呢?
《潼關》運用了擬人、互文、對偶等修辭手法。賦予云以人的動作簇擁,賦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棄拘束,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北方山水的壯闊,極言潼關內有高山。表達了作者對歷代帝王對人民的壓迫而感到憤懣,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痛苦狀況的同情。
潼關是清末政治家、詩人譚嗣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以聽覺形象補充了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
潼關文學賞析
此詩以雄健豪放的筆觸描繪了潼關一帶山河的雄偉壯闊,折射出詩人一種沖決一切羅網、昂揚進取的心態。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
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于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凄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馬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馬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潼關譚嗣同前兩句寫出潼關的什么特點?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熱愛,以及對萬馬齊喑、風雨如磐的社會現實的隱隱憂慮。
原文: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譯文: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
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并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潼關·終古高云簇此城
潼關前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表現了潼關之稱的什么特點?
前兩句寫云,城,秋風,馬蹄聲等意象。
表現了潼關歷史悠久,作為關防重地已經衰落的特點。
《潼關》??,
清·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潼關 譚嗣同 詩中的景物有什么特點,請結合詩句加以說明
《潼關》
年代: 清 作者: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解不平。
《潼關》是譚嗣同14歲時寫的一首詩,當時他隨父親到甘肅上任,途徑陜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寫下此詩。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