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有哪些在詩經(詩經國風有哪些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國風有哪些在詩經,以及詩經國風有哪些風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大多是什么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大多是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陳風》、《秦風》、《豳風》、《魏風》、《唐風》、《鄭風》、《衛(wèi)風》、《邶風》、《鄘風》、《王風》、《檜風》、《曹風》、《齊風》。
十五國風,可分為五大區(qū)域:
1、南區(qū)——《周南》、《召南》、《陳風》“二南”,其地在南陽、南郡,二南之地后被楚國吞并,故有人稱之為《楚辭》之源。陳國在今河南淮陽、柘城和安徽亳縣一帶。南區(qū)的詩中,多表現(xiàn)女性勞動、戀愛、思夫等生活與情感,還有一些賀新婚、祝多子等禮俗詩。
2、西區(qū)——《秦風》、《豳風》。秦國原居甘肅天水,后漸東擴,占據(jù)陜西一帶,平王東遷后,西周王畿和豳地歸秦所有。《秦風》詩中多尚武精神、殺伐之音,風格清新樸素,簡潔質實,剛毅健朗。
3、北區(qū)——《魏風》、《唐風》。魏在今山西芮城一帶;唐在今山西中部,后改稱晉。魏地狹窄,民俗儉嗇,土地貧瘠,人民困窘,纖儉習事的地域特征與風尚,使其諷諭現(xiàn)實的精神尤為突出,多諷刺、揭露性的詩篇,自古學者稱《魏》、《唐》多“變風”。質樸率直,自然朗暢,多沉郁悲慨之氣。
4、中區(qū)——《鄭風》、《衛(wèi)風》、《邶風》、《鄘風》、《王風》、《檜風》、《曹風》。邶和鄘都是衛(wèi)邑名,同屬一地,衛(wèi)風之地在今河北磁縣、濮陽,河南安陽、淇縣、汲縣、開封、中牟等地。鄭國的都城新鄭,在今河南鄭州一帶。王即王都的簡稱,平王東遷洛邑,在今河南洛陽一帶。詩多有亂離悲涼之氣。曹在今山東西南荷澤、定陶、曹縣一帶,位于齊、晉之間。檜在今河南密縣一帶,兩個都是小國,存詩很少。
5、東區(qū)——《齊風》。齊在今山東中北部,首都臨淄。齊富甲東海,士農工商賈云集,文風開放。其詩善于夸飾,舒緩深遠,節(jié)奏疏宕。
詩經國風的經典名篇是什么?
1、《關雎》
【詩經·周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詩,歷來為人稱道。也是歷來《詩經》中流傳最廣的詩歌。一句話總結《關雎》就是“思無邪”。這首詩歌將一個男子相思追求女子的真摯情感表現(xiàn)得十分單純而美好,在幾千年后依然打動著現(xiàn)代的讀者。
2、《蒹葭》
【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也是《詩經》中的名篇,一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將愛而不知,追而不及的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缺撼的愛情總讓人感到回味,鏡花水月的事情總引得人再三追尋,念念不忘。
《詩經》相關情況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中,何謂“十五國風”是指什么?
“十五國風”分別為: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風19篇、魏風7篇、唐風10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豳風7篇、鄘風10篇、衛(wèi)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檜風4篇、曹風4篇 。
《詩序》:“上風化,下風破。”這是一個諷刺,但這句話實際上是字面意思。我認為這里的“風”這個詞的意思是“諷刺朗誦”。在孔子之前,《詩經》不是每一章都能唱的。《孔子之家》“三百零五章,孔子皆為和諧而唱,吳、牙、宋知音。”第二,讀了《易經》后,我找到了一種對自己的理解,那就是“烽火家族”家族卦,皇帝出甄、齊、司,正在離去。烽火家族,其實就是雷鳳珩。
十五國中的“周南”、“趙南”,與太師公的“孔子家族”并稱為“四首詩”,即“南”、“豐”、“雅”、“頌”并列,《詩鼓鐘》《以賈之南》。楠與雅是對立的,所以楠也一定是詩的組成部分。后來認定“南”是周公、昭公統(tǒng)治地區(qū)的南方音樂,考證是站不住腳的。個人認為“南”是一種與“風”“雅”“頌”齊頭并進的詩體,“公陽”趙二十五年,什么音符,南方的音樂叫任。
《詩經》通過美育傳播高雅精神,培育中華民族的藝術風格、人格和民族性格,灌輸奔騰不息的中國精神。在這樣一個以禮樂為標志的國度里,美與藝術因其對中華文明乃至國家建設的深入參與而表現(xiàn)出崇高與神圣。這種審美特色鮮明的立國之道,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也成為中華民族為當代世界文明呈現(xiàn)的不可替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時尚,但在詞源意義上,它起源于《詩經》中對風格、優(yōu)雅和頌詞的分類。
《詩經》中“風”有15國風,共有多少篇?
共一百六十篇。
國風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wèi)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
作品大多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對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有所揭露,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但也不盡是民間作品。
擴展資料
《詩經》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即“風”、“雅”、“頌”三部分。這三部分中,“風”主要指的是從周南、邵南、唐、衛(wèi)、陳、豳等十五國地區(qū)采集而來的土風歌謠,因為這些地方都屬于當時周朝封建制度下的分封國家,所以“風詩“也被稱為“國風”。
如果純粹從“國風”一詞的詞源來看,我們今天在提倡“國風”,實際上就是在提倡一種中國長久以來失卻掉的、卻無比珍貴的民間文學、民間敘事、乃至于個人文學的淵源。
這是一種長久一來不被我們所重視的一方面,一個充滿了個人情絲、個人情緒和純粹世俗生活的廣闊世界。它在近現(xiàn)代一些作家中時有見到,比如沈從文《邊城》是西南邊陲湘西世俗的世界;阿城的某些小說也具有和濃烈的鄉(xiāng)土意識,是鄉(xiāng)土世界的產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風
《詩經》國風的經典名篇是什么?
《詩經》國風的經典名篇是《周南·關雎》。
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白話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小洲。美麗賢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左邊右邊不停采。美麗賢淑的女子,夢中醒來難忘懷。
《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jù)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由于《周南·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會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fā)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于《關雎》則可見一斑。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