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見人歸(不見歸人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不見人歸,以及不見歸人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杜鵑在古代詩歌中有哪些內涵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傳說蜀中望帝死后化為杜鵑,到了春天,總要悲啼起來,使人聽之 心酸。生活中杜鵑也慣作悲啼,甚至啼出血來,詩人詞客稱之為“天地間的愁種子”。因此杜 鵑作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為中國詩歌傳統意象之一。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歌。“又聞子規 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杜鵑的啼聲渲染蜀道之奇險怪異。李山甫的“斷腸思故國,啼血濺 芳枝”抒發故國之思。楊萬里的“無人打殺杜鵑子,雨外飛來頭上聲”表現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盡管歷代詩人詞家由杜鵑引起的吟詠頗多, 但不同的作家從各自的境遇、 各樣的角度 寫出的感受又略有不同。
一、抒寫家國之痛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臨江仙》中,朱敦儒面對宋室南 渡后,小朝廷一味偏安,不思恢復失地的現狀非常痛心,一句“今春還聽杜鵑啼”飽含詞人無 限悲酸。那凄涼悲苦的杜鵑啼聲,以其在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意象中所特有的含義,宣告了 主人公遭受的又一次打擊,杜鵑鳥成為痛心國土淪喪、南北親人不能團聚的代言人。 文天祥《金陵驛》尾聯寫道:“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自己無法生還故鄉, 死后一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鵑,飛回江南。詩人的家國之痛抒發的柔婉含蓄,沉摯悲壯。 真山民《杜鵑花得紅字》頷聯吟道:“歸心千古終難白,啼血萬山都是紅。”杜鵑思歸啼血, 碧血染紅滿山的杜鵑花,不正象征了詩人的家國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無休止嗎? 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借杜鵑寄托故國之思:“我見常面拜,重是杜鵑魂。”汪元量借杜鵑宣泄 亡國之痛:“南人墮淚北人笑,臣甫低頭拜杜鵑。”林景熙聽到杜鵑的啼聲,“蜀魂飛繞百鳥 臣,夜半一聲山竹裂”,以杜鵑之極怨寫盡凄愴的故國之思…… 這些詩詞作家不約而同地給杜鵑附著上個人的主觀色彩, 表現自己的故國之思、 家國之痛, 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發沉郁悲涼,幽怨邈遠。
二、寄托羈旅之愁
晏幾道 在《鷓鴣天》中借杜鵑極寫羈旅生活的無奈: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春天百花盛開的深處,離家作客的詞人,聽見了杜鵑“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的啼叫,觸 動了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道出了詞人對浪跡在外、有家難歸的生活的嘆息。 黃升在《南柯子》的詞尾哀嘆:“粉痕銷淡錦書稀。怕見山南山北子規啼。”羈旅之人聽到 子規的勸歸之聲,悲從中來。山南山北,暮春時節,無處不聞子規,縱然怕聽見,也不得不 聽見。無可頓脫的離恨,至曲終仍綿綿無已。 崔涂在《春夕》的頷聯寫道:“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月光之下,子規鳥哀 哀啼喚:“子歸!子歸!……”聽著子規啼,想著蝴蝶夢,游子的心,該是何等的痛苦哀傷, 肝腸寸斷。讀到此,誰能不為異鄉漂泊的詩人盡灑同情之淚! 杜鵑鳥以其“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的勸歸之聲,觸動了游子內心深處脆弱的情弦,道出了 千百年來游子的共同心聲。
三、渲染春閨之怨
詩詞中,抒寫女子別離之怨的頗多。當女主人公處于深閨中,聽著杜鵑的聲聲哀啼,別離 之久遠、思念之深摯、會合之難期、相思之惆悵層層襲來,景與情和諧統一,組成一幅清麗 且含有寂寥哀傷情調的畫圖。 在《踏莎行》里,宋代詞人洪邁描寫了一位婦人對丈夫的思念:“杜鵑啼月一聲聲,等閑 又是三春盡。”杜鵑啼月不只是創造了一種冷清的氛圍,更是用“不如歸去”的杜鵑聲來表現 思婦對行人殷切的期待。 李重元在《憶王孫》里渲染了一個冷清的環境:“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 閉門。”一個幽怨的女子,在杜鵑聲聲中,消魂黃昏時,游蕩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不得不深 鎖到常日緊閉的心扉中,杜鵑負荷了思婦的無窮愁思。 韋莊的《天仙子》里,“夢覺云屏依舊空,杜鵑聲咽隔簾櫳”,女主人公想起那音信久絕的 “玉郎”,又恨又愛。毛文錫的《更漏子》里,“春夜闌,春恨切,花外子規啼月”,思婦切盼 情人歸來的心情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宣泄謫居之恨
一些詩人,因政治原因“遠辭帝京”。被貶之地往往山高水闊、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加上 政治境遇的難堪,詩人往往不勝其悲,怨憤橫生。此時此地,聽見杜鵑的叫聲,詩人豈能無 動于衷? 秦觀貶謫彬州,在斜陽暮里聽到杜鵑聲聲,憤然寫道:“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 暮。”這不正是詞人被貶之后悲苦生活的真實寫照嗎? 白居易“謫居臥病潯陽城”時,埋怨自己的生活,“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寫 盡了由長安貶到九江的謫居之恨,凄苦感人。 王國維《人間詞話》里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語皆情語”。杜鵑這 只鳥兒的精靈,成為引發愁情的觸媒,甚至成為這種無形無質的情思的表象。它銜著“天地 間的愁種子”,一路哀鳴,一路悲歌,飛翔在詩歌的王國里。
古詩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我覺得有2中修辭手法。其一為對比,月圓星聚,與不見人歸相對比;其二為反問,連月兒都圓了星星也聚在了一起,但是那人兒呢?怎的還不見歸?
對比與反問,此刻都烘托出詩中的思念歸人之情怨,情深!
朱敬儒《臨江仙》
臨江仙--朱敦儒
作者:朱敦儒
直自鳳凰城破后1,擘釵破鏡分飛2。天涯海角信音稀。夢回遼海北,魂斷玉關西。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3。年年看塞雁4,一十四番回5。
全部注釋
1.直自:自從。鳳凰城:因漢長安城中有鳳凰闕,故漢唐時長安又稱鳳凰城;或曰,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曾吹簫引鳳降于京城,故后稱京城為鳳凰城。此處指北宋都城汴京。
2.擘釵:釵為古代婦女頭飾,常充當定情信物,又或在分離時各執一半,以為將來復合之憑證,謂之擘釵,白居易《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破鏡:據孟棨《本事詩o情感》載,南朝陳將亡時,駙馬徐德言與樂昌公主破一銅鏡各執一半,為重聚之憑,后果據此團圓。擘釵、破鏡后常代指夫妻在戰亂中分離。
3.杜鵑:據《成都志》載,蜀中有望帝,名杜宇,身死之后魂化為鳥,是為杜鵑。相傳杜鵑啼聲?quot;不如歸去",春來即夜夜悲啼,至血出乃止。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4.塞雁:雁為候鳥,每年春季由北自南遷徙,古時相傳有雁足傳書之事。
5.一十四番:一十四年。
此詞約作于靖康之難后第十四年。上片開門見山自金兵破城入筆,國難當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親人離散、夫妻慘別,是必然的命運。如若別離之后尚能消息往來,倒也能略感安慰,但又偏偏是天涯海角音信稀少。遼海北、玉關西,均指邊塞偏遠之地,與上句"天涯海角"相呼應,夢回、魂斷,直寫出山長水遠、音信難通的痛苦和無奈。下片由月圓星聚的自然現象,引起無限感慨,無情之物尚能團聚,則人何以堪?"如何不見人歸"一問充滿辛酸。又到本就易惹愁緒的春天,又聞杜鵑聲聲的"不如歸去",又見那相傳能寄信傳情的旅雁,然而今年親人的消息必然也是一場空盼的吧,一如以往十四年來的旅雁空回。收篇三句,平淡中直見字字血淚。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對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復國的不滿與控訴。此詞所寫夫妻離散的個人悲劇,反映了整個時代的社會悲劇;所抒懷念親人的一己之情,亦包涵了懷念故土的愛國意義。
如何不見人歸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不見歸人是什么意思、如何不見人歸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