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襄公十九年是公元多少年(襄公十七年)

北巷梔酒2022-11-12 07:35歷史67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襄公十九年是公元多少年,以及襄公十七年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齊莊公呂光怎么死的?

齊后莊公(?—公元前548年),亦稱齊莊公,姜姓,呂氏,名光,齊靈公之子,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公元前553年―公元前548年在位。

齊后莊公本為齊靈公的太子,但齊靈公卻為立寵姬所生的公子牙而派他出守即墨,并改立公子牙為太子,還為了除掉他而攻打魯國。后來齊靈公病重,大夫崔杼、慶封等從即墨將他迎回,殺死公子牙母子,齊靈公聞變吐血而亡,太子光即位,是為齊后莊公。

公元前548年,齊后莊公因與崔杼之妻東郭姜私通,而遭崔杼等人殺害。齊后莊公死后,崔杼擁立齊后莊公的異母弟杵臼即位,是為齊景公。

齊靈公二十八年(魯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齊靈公患病,大臣崔杼偷偷將公子光迎接回來,趁齊靈公病危之時,再立公子光為太子。公子光殺死戎姬,把戎姬尸體擺在朝廷上,當時君子認為公子光此舉不合于禮。同年五月二十九日,齊靈公去世,公子光即位,是為齊后莊公。齊后莊公派人在句竇之丘逮捕并殺死太子牙,齊后莊公認為是夙沙衛出主意廢掉自己,夙沙衛就逃亡到高唐并且叛變。 八月,崔杼在灑藍殺死高厚,然后兼并他的財貨采邑。當時,晉國得知齊國發生內亂,于是出兵攻打齊國,攻至高唐而回。當時,齊國大臣慶封率軍包圍高唐,但沒有取勝。同年十一月,齊后莊公親自領兵包圍高唐。見到夙沙衛在城墻上,于是大聲喊夙沙衛,夙沙衛就來到城下。齊后莊公詢問夙沙衛防守的情況,夙沙衛告訴齊后莊公說沒有什么防備。齊后莊公向夙沙衛作揖,夙沙衛還揖以后,登上城墻。夙沙衛聽說齊軍將要依著城墻進攻,就讓高唐城里的人好好吃一頓。殖綽、工僂會在夜里垂下城去,迎接齊軍進城,把夙沙衛在軍中剁成肉醬。之后,齊后莊公與晉國講和,兩國在大隧結盟。

襄公二十三年是哪一年

襄公(魯襄公)二十三年是公元前550年。

公元前550年是公元前6世紀50年代,大約公元前550年,古希臘人在今天的土耳其西海岸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建筑——阿爾忒彌斯神殿。

公元前550年:周靈王二十二年;魯襄公二十三年;齊莊公四年;晉平公八年;秦景公二十七年;楚康王十年;宋平公二十六年;衛殤公九年;陳哀公十九年;蔡景候四十二年;曹武公五年;鄭簡公十六年;燕文公五年;吳諸樊十一年。

大秦帝國的崛起時代——秦昭襄王時代

附加:知識鏈接——秦國歷代國君姓名及順序

1、秦非子,嬴非(秦嬴),公元前888年—公元前858年。

2、秦侯,未詳其名,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

3、秦公伯,嬴公伯,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

4、秦仲,嬴秦仲,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

5、秦莊公,嬴其,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6、秦襄公(立為諸侯),嬴秦開,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7、秦文公,名未詳。

8、秦靜公(秦竫公),未即位。

9、秦憲公(秦寧公),嬴立,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10、秦出子,嬴曼,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11、秦武公, 嬴說,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12、秦德公,嬴嘉,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13、秦宣公,嬴恬,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14、秦成公,嬴載,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15、秦穆公(秦繆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16、秦康公,嬴罃,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17、秦共公,嬴稻/嬴貑,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

18、秦桓公,嬴榮,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19、秦景公,嬴石,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

20、秦哀公(秦畢公/秦?公),嬴稷,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21、秦夷公,未即位。

22、秦惠公,嬴寧,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2年。

23、秦悼公,嬴盤,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77年。

24、秦厲共公(秦剌龔公/秦利龔公),嬴刺,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25、秦躁公(秦趮公),嬴欣,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26、秦懷公, 嬴封,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27、秦靈公(秦肅靈公),嬴肅,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28、秦簡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29、秦惠公,嬴仁,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

30、秦出公(秦少主),嬴昌,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31、秦獻公(秦元獻公/秦元王),嬴師隰/嬴連,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32、秦孝公(秦平王),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33、秦惠文王(秦惠王),嬴駟,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公元前324年改元)。

34、秦武王(秦悼武王/秦武烈王),嬴蕩,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35、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則/嬴稷,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36、秦孝文王 ,嬴柱/趙柱,公元前250年。

37、秦莊襄王(秦莊王),秦異人/嬴楚,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

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朝

38、秦始皇,(秦始皇帝),嬴政/趙政(正)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

39、秦二世,胡亥,公元 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該節主要講述大秦帝國的崛起時代——秦昭襄王時代。秦昭襄王,秦國第35任繼位者,第三位王,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他在位的時期內,秦國的版圖急劇擴大,為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 公元前325年,贏稷出生于秦國咸陽。此時的秦國在位君王為秦惠文王嬴駟,秦惠文王大膽任用張儀為國相,厲精圖治使秦國與山東六國可以平起平坐,通過張儀的合縱連橫之策(主連橫——所謂連橫是聯合國力強大的國家,共同應對小國的合縱攻伐;合縱是一些國力小的國家,通過彼此組成聯軍威脅,甚至攻伐國力強大的國家),使秦國在戰國中得到發展,壯大。同時在秦惠文王在位時期大舉東出,至秦武王嬴蕩在位之時,秦國已打通了東出之通道,秦國即將展開新的篇章。(秦惠文王在位戰國圖)

?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嬴駟離世。他是秦國的第一位王,在其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嬴蕩繼位。其在位僅四年,由于經過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秦國國力日趨強大。秦武王贏蕩,生性好戰,在位期間發動了多次東出戰爭,攻占了宜陽——這標志著秦國東出之路的通道打通。公元前307年,年僅23歲的贏蕩在洛邑舉鼎而亡。而此時的嬴稷正在燕國為質,關于贏稷如何回到秦國繼位,有多種說法,最可信的有兩種:一,公子贏稷是在趙國與燕國的國力護送及秦國大臣的擁護之下繼位為王。二,秦武王贏蕩在離世之前告訴丞相甘茂接公子稷回國繼位為王,此為奉王召之命。

?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嬴稷正式繼位為秦國國君,大秦帝國的馬車進入了快車道。剛剛繼位不久的秦昭襄王,由于年紀尚小,由其母宣太后與其舅魏冉代理國政。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八年,贏稷邀請楚懷王進入武關會盟,此時他心懷雄心大志,但是年紀較小,思慮不周,冒然劫持了楚懷王,將其押送至咸陽,并強迫楚王割讓楚國北境三地于秦,楚懷王拒絕。秦國順勢出兵楚國,攻占楚國16座城池,并斬首五萬。

?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魏兩國合縱,集結大軍進攻秦國,秦昭襄王任命白起掛帥,派出12萬大軍,在伊闕之地作戰,白起采用前后夾擊的作戰方法,擊敗了韓魏聯軍,斬首敵24萬人(自秦孝公商鞅變法采用軍功爵制,可通過耕戰獲得爵位。所耕種土地越多,種的糧食越多,上交的稅越多,可獲得相應的爵位,在戰場上斬首敵方士兵人首數越多,可獲得更高的爵位。)可見白起所擊潰的不只是20余萬。經過伊闕之戰,韓魏聯軍自此再無實力,能夠與秦國相抗衡,韓魏兩國再也無法阻擋秦國東出統一之大局。

? (伊闕之戰戰略示意圖)

? 借著伊闕之戰的勝利,秦昭襄王繼續任命白起為帥,向韓魏兩國發起了猛功,攻入魏國400里,迫使韓國割讓200里土地,使秦國東出之路得以擴展。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此時的秦昭襄王擁有稱帝的想法,但是介于此時周天子的存在,如果冒然的稱帝,必然會給山東六國一個借口致使他們再次合縱攻秦。于是秦昭襄王派出使臣到達齊國,邀請齊王(齊愍王)共同稱帝,齊王聽從了士人的言論,同意與秦王共同稱帝秦昭襄王稱西帝齊王稱東帝。由于兩國君王的稱帝行為惹怒山東諸國,齊王率先退去帝王稱號,其他國家合縱攻打秦國,秦昭襄王被迫取消帝號恢復王號。

干支紀年法和歲星紀年法是什么時候出現和使用的?

干支紀年法是西漢時候出現及使用的,歲星紀年法是東周時候出現及使用的,殷商甲骨中那個是干支記日法,不是干支記年法,殷商記年使用數字不是干支,干支在時間上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夏朝,但是干支用于紀年側是西漢才開始出現及使用,可以這樣說,殷商時期雖然出現了干支記錄時間,但是那時還不完善,在甲骨上出現的干支對于考古學家來說也是很頭痛的,只能考察出時日,而不知年月。歲星紀年法是東周戰國時期出現,他和干支紀年法有本質上的不同,二者雖然能重疊使用,但是使用上就比較麻煩了,以下介紹他們的相關內容:

殷周記年月,都用數字表示順序,記日則用干支。后人沿襲了這種辦法,同時也有用干支記年、用數字記日的。又有太歲記年法,也就是所謂的歲星紀年法。《爾雅·釋天》說:“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在癸曰昭陽。”“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

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這種記年法也象干支記年之以干支相配

,如閼逢攝提格,用干支來表示,即甲寅。太歲記年法在史書中用得不多。

在甲骨文中,記時的形式還不大完備。很多卜辭,是有月日而無年。比較完

備的形式是于記事開端用干支記日,于末尾記上月份,緊接著再記年,如:

癸未,壬卜……在四月,佳壬二祀。

癸卯,壬卜……在九月,佳壬五祀。

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后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數計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漢武帝時開始用年號紀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兩種紀年法是古代學者所用的傳統紀年法。戰國時代,占星家還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于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么,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雖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誰發明?最早出現于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后,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于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于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于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歲星紀年法:

歲星就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木星,按距離太陽的次序而論為第五顆(地球為第三顆),其質量與體積均超過其他八顆行星的總和。木星圍繞太陽的公轉周期為11.8622年,古人以地球為觀測點,以相對不動的恒星為背景來觀測歲星(也包括日、月及其他四顆行星)在天空的視運動,正好約十二年繞天一周,也就是說,歲星每年要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每一星空區域都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共有十二個這樣的星空區域,即十二次,這樣用“歲在××”就可以紀年了,十二年周而復始。 十二次是將黃道(參見本書“什么是黃道十二宮”一問)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東的方向平均劃分為十二等分,其名稱依次為星紀、玄枵(xiāo消)、諏(zōu鄒)訾(zī姿)、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具體位置則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為標志。歲星紀年法的表示方法是:如歲星在某一年運行至星紀區域,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翌年歲星又運行至玄枵區域,該年就記為“歲在玄枵”,以下類推,十二年循環一次。《左傳·襄公三十年》有如下一段記載:于子嬌之卒也,將葬,公孫揮與裨灶晨會事焉。過伯有氏,其門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猶在乎?”于是歲在降婁,降婁中而旦。vob file converter中的裨灶指之曰:“猶可以終歲,歲不及此次也已。”及其亡也,歲在諏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婁。文雖不長,卻通過一段預言式的對話透露出歲星紀年的消息。魯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鄭國之臣伯有在內亂中被殺死。此前十一年,即魯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鄭國大臣公孫揮與裨灶商議辦理鄭臣子的喪事,清晨路過伯有家,見其門長滿惡草。公孫揮說:“伯有門上的惡草還有嗎?”當時歲星運行于降婁,而降婁在天空正中天就亮了。裨灶就指著降婁區域說:“還可以再等歲星繞天一周,但伯有活不到這一星次了。”伯有之死正是“歲在諏訾”這一年,第二年才是“歲在降婁”。裨灶十一年前的預言完全應驗。除此例之外,《國語·晉語四》也有一段有關晉公子重耳在外逃亡的趣事,涉及到歲星紀年。重耳一行逃至五鹿,向田野中一農夫討飯吃,農夫將一土塊遞給重耳,重耳正要發怒,他的隨從子犯說:“這是上天賜給我們土地,十二年后,我們必得此土地。”并讓大家記住:“歲在壽星及鶉尾,其有此土乎!” 農夫獻土塊在魯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十二年后即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這一年的正月十一日,已經當上晉國國君的重耳攻打下了五鹿。周歷正月是夏歷上年的十一月,所以子犯說“歲在壽星及鶉尾”,顯示了周歷、夏歷的差異。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386.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