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牡丹亭湯顯祖說的話(如何看待牡丹亭湯顯祖說的話是真的)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如何看待牡丹亭湯顯祖說的話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如何看待牡丹亭湯顯祖說的話是真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牡丹亭怎樣體現湯顯祖的“至情論”
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記》中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是“至情”論的經典說法,湯顯祖繼承了泰州學派反對理學教條,爭取個性解放的進步思想,并將其光大在藝術創作的實踐中。杜麗娘無疑就是一個大膽追求個性解放的典型。她在追求“情”的過程中實現了對“理”的超越,也一步步實現了個性的自由發展。從杜麗娘這個人身上,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一部分人的面影,聽到了他們心靈的呼聲,感應到了他們靈魂的顫動。《牡丹亭》對那個時代個性倍受束縛、靈魂倍受麻痹的人們,無疑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牡丹亭》是一部充滿詩性光輝的藝術杰作,自其誕生以來感染和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之人”,因此其文化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現時代的反理學意義,而實現了“至情”本體論層面上的永恒價值。
”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已入骨“ 出自湯顯祖的《牡丹亭》,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己的感情不知道是從什么開始的,發覺時已經深入骨髓了,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愛他,但就是一往情深。
出自湯顯祖的《牡丹亭》。“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已入骨”這個句子以“驚覺”作引,用“不露”來反襯相思之深,轉折得也自然妥貼,用以表達對愛人濃厚、深沉的真摯情感,十分恰當。
拓展資料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后起死回生,終于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與《西廂記》、《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詞條 牡丹亭
怎樣理解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所宣揚的"至情"說
《牡丹亭》雖然表現出激情馳騁、辭采華麗的浪漫主義戲劇風格,但也必須看到,《牡丹亭》其實還未從根本上跳出“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傳統軌道。
特別是后半部戲在總體上還是遵理復禮的篇章,作者并沒有徹底實現其以情代理的哲學宣言。他的個性解放思路尚未從根本上脫離封建藩籬,而只是對其中某些特別戕殺人性、極其違背常情的地方進行了理想化的藝術處理。乞靈于科考得第、皇上明斷,這也是戲曲的常套之一。盡管如此,湯顯祖還是封建時代中勇于沖破黑暗,打破牢籠,向往爛漫春光的先行者。
《牡丹亭》也成為古代愛情戲中繼《西廂記》以來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麗娘已經成為人們心中青春與美艷的化身,至情與純情的偶像。
湯顯祖面對《牡丹亭》的改編持怎樣的態度?
湯顯祖不愿意別人亂改動,他說:“《牡丹亭記》要依我原本,其呂家改的,切不可從!雖是增減一二字以便俗唱,卻與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甚至還說出“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這種偏激的話來。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