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首憫農古詩(憫農有幾首詩)
很多朋友對于有多少首憫農古詩和憫農有幾首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憫農”的古詩有哪些?
《憫農》 ? ?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釋: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譯文: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簡析: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1.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2.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3. ?春天中一粒種子,等到秋天就能收獲很多。全國沒有一塊田地是空閑的,但是還有農夫餓死。表現了社會的黑暗。
4. ?這首描寫農民在烈日下艱辛苦鋤地,感慨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暗斥侵奪農民勞動果實的剝削階級。給人以急切悲憤的感覺、抑郁難伸的氣息,因而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憫農》的全部古詩
《憫農》其一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詩人形象地用“種”和“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一個遍地谷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而“四海無閑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
宋代:楊萬里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憫農 古詩
《憫農》的故事共有三首。
1、《憫農》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釋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2、《憫農》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釋義: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3、《憫農》
宋代:楊萬里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釋義: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饑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挨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擴展資料:
為糧食做出貢獻的人物: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后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憫農二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憫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憫農有哪些詩句
詩句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