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寄弟妹》作于多少年(除夜寄弟妹唐白居易)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除夜寄弟妹》作于多少年,以及除夜寄弟妹唐白居易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除夜所作寫于什么時間?
除夜
除夜
作者:元稹
憶昔歲除夜,見君花燭前。
今宵祝文上,重疊敘新年。
閑處低聲哭,空堂背月眠。
傷心小兒女,撩亂火堆邊。
寫作背景:
此詩當為元和四年歲未所作。
除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注釋]
1.除夜:即舊歷除夕。
2.凄然:凄涼,悲傷。
3.霜鬢:兩鬢白如霜。
[釋意]
住在客棧里,獨對殘燈,睡不著覺。不知什么緣故,客人的心情變得十分凄涼悲傷。在這除夕之夜,難于見到親人,只能遙思千里之外的故鄉,而明天又要增加一歲,新添不少白發啊。佳節思親是常情,歷來如此。但除夕之夜,“獨不眠”、“轉凄然”、“思千里”,還有一層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白居易的春節詩作,雖然數量極多,但卻并不是太好。其中稍稍好看些的,如寫于60歲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
寫于49歲的《除夜》好些:“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鄉國仍留念,功名已息機。明朝四十九,應轉吾前非。”
寫于53歲的《除夜寄微之》:“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寫出了白居易與元稹“一事無成百不堪”的共同人生經歷。此外還有“萬里經年別,孤燈此夜情”(《除夜寄弟妹》
求一首姐弟情深的詩詞
《沁園春·我生不辰》
【作者】劉氏
【朝代】宋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況乎亂離。奈惡因緣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為妾為妻。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東與西。心中事,把家書寫下,分付伊誰。
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軟,笠兒怎帶,柳腰春細,馬性難騎。缺月疏桐,淡煙衰草,對此如何不淚垂。君知否,我生於何處,死亦魂歸。
【詩詞譯文】
我生的不是時候,逢到了各種災難、憂患,更何況于亂離之世。亡國喪夫,被敵擒掠,迫為人妾;父母、公婆、兄弟、姊妹均流落他鄉,不知所往。心里的苦痛,都寫在了家書里,但是家書又可以寄給誰呢?
被掠后日夜向燕山一帶進發,而一天一天離故鄉遠了。松軟的頭發怎能戴堅硬的竹帽,瘦弱的身腰又怎能騎那難馴的烈馬。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荒草連綿,面對這樣的荒景怎能不流淚!你可知道?我生在哪里,死后就要回到哪里去。
【詞句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后段十二句,五平韻。
不辰:不是時候。
罹(lí):苦難。
奈:奈何。
因緣:命運。
不夫不主:沒有丈夫,失去了依靠。
公姑:公婆,舊時兒媳稱丈夫的父母。
伊:助詞,無意義。
越人:指浙江一帶的人。
燕支:即燕支山,也作“焉支”。在匈奴境內,產燕支草,故名。
雁峰:即雁蕩山,在浙江省東南部。
笠(lì)兒:用竹篾或棕皮等編成的遮陽擋雨的帽子。
帶:同“戴”。
死亦魂歸:死后魂魄也要回歸祖國。
擴展資料
1、《憶兄妹》——明代董少玉
秋后梧桐雕落,故園兄弟銜杯。旅夢三更燭影,歸心千里塵埃。
2、《紀事二十四首》——清代梁啟超
含情慷慨謝嬋娟,江上芙蓉各自憐。別有法門彌闕陷,杜陵兄妹亦因緣。
3、《山杜鵑花》——明代周玉簫
千山繞繚杜鵑開,掛紙罍尊滿插來。應是空齋兄妹血,年年春雨不能灰。
4、《水龍吟·翠裳微護冰肌》—— 宋代王易簡
翠裳微護冰肌,夜深暗泣瑤臺露。芳容淡濘,風神蕭散,凌波晚步。西子殘妝,環兒初起,未須勻注。看明珰素襪,相逢憔悴,當應被、西風誤。
十里云愁雪妒。抱凄涼、盼嬌無語。當時姊妹,朱顏褪酒,紅衣按舞。別浦重尋,舊盟唯有,一行鷗鷺。伴玉顏月曉,盈盈冷艷,洗人間暑。
《除夜寄弟妹》這首詩的作者在怎么朝代背景
除夜寄弟妹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感時思弟妹,不寐百憂生。
萬里經年別,孤燈此夜情。
病容非舊日,歸思逼新正。
早晚重歡會,羈離各長成。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