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蘇州刺史有哪些人(有名的刺史)

畫你絕世傾城2022-11-12 12:45詩詞261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蘇州刺史有哪些人,以及有名的刺史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韋應物簡介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應物青年時代侍衛玄宗,生活不拘小節,豪橫放蕩。中年后久歷州縣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會時弊,思想漸趨成熟,成為一個清廉的地方長官。他的詩歌在唐代已有勝譽,白居易《與元九書》云:“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p>

如《采玉行》、《夏冰歌》、《雜體五首》等詩,揭露王侯貴族的享樂生活,反映采玉、采冰人和寒女的疾苦,可以說是元、白新樂府的新聲。然而韋應物詩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山水田園詩,后世將其歸入山水田園詩派。

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賦得暮雨送李胄》、《游開元精舍》等,寫景優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達的感受。

擴展資料

韋應物,中唐詩人,在那個詩壇群星璀璨的時代,他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另類。韋應物善寫景,其詩以“恬淡高遠,云淡風輕”的隱逸之風著稱,然而,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想象,能寫出這樣溫雅文辭的大詩人,早年間竟是一個不學無術,仗勢欺人,橫行一方的惡少!

都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韋應物可謂是此中典型,此外,另外一位為人所知的便是陳子昂,可陳子昂少年時也不過是個“武俠迷”,至少在外的名聲還是不錯的,鄉里都以“少俠”相稱。

而這韋應物,少年時候可謂是臭名昭著,因為出身名門望族,天性驕縱,十幾歲又仗著自己”御前侍衛“的身份豪縱不羈,霸凌鄉里,甚至窩藏兇犯,百姓苦不敢言。

這樣的人總歸是要經過一些磨難,才會懂得人生的真諦。韋應物也正是如此,山河動蕩、國破家難的打擊賦予了他一次關鍵性的成長,而正是這一次,韋應物完成了一次最完美的蛻變,從地痞流氓到詩詞大咖,堪稱華麗扭轉,逆襲人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韋應物

蘇州出過哪些名人?

多不勝舉 這個網站羅列出了好多,如果手機可以看的話最好去看看,在這我只節選幾個以供參考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圣”。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后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云并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并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并稱“顧陸”。平生愛畫古圣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后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蕩舟、斗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于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回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圣”。張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筆,甚至以頭發濡墨而書,酒醒后,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后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圣”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征,生動傳神,對后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圣”。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圣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歷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云:“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長于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蘇州名人

蘇州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間.科舉仕進的,蘇州轄區共出文狀元45名,占全國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為8名,清代為26名(占清代114科狀元的22.8%),明代蘇州府有進士437名,清代則有600名。至于封疆大吏、征戰良將、地方官員、社會名流,有貢獻于社稷的蘇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蘇地而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間滄浪亭所立名賢祠,初建即列名賢像贊570名,后又續增名賢600余名。名賢祠幾經興廢,民國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賢像贊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圣”。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后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云并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并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并稱“顧陸”。平生愛畫古圣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后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蕩舟、斗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于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回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圣”。張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筆,甚至以頭發濡墨而書,酒醒后,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后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圣”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征,生動傳神,對后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圣”。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圣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歷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云:“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卑拙右孜恼戮?,最長于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陸龜蒙(?—876),字魯望,唐代長洲縣人。隱居甫里(今吳中區角直鎮),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他生活清貧,一面親自下田耕作,一面讀書論撰不輟,史稱“樂聞人學,講論不倦”。他擅長詩文,與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負盛名,人稱“皮陸”。所作詩多寫閑適隱居生活,寫景詠物為多。所著《耒耜經》,是研究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文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景佑元年(1034)知蘇州時,大水成災,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導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農業生產。他在蘇州還創設郡學,成為蘇州有學之始。范仲淹工詩詞散文,善書法。文章闡述其政治主張,詞多寫塞上風光,風格較為明健。其《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凝聚了范仲淹畢生心志,成為激勵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號北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著名詩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學士名義出使金,不畏強暴,敢與金主力爭國權,終于不辱使命,全節而歸,受到當時南宋朝野的稱頌。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詩,與楊萬里、陸游、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家”。其《田園四時雜興》詩60首,描寫農村風光和民生疾苦,尤為突出。他撰寫的《吳郡志》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蘇州地方志乘。

高 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縣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今屬吳中區角直),自號青丘子。與楊基、張羽、徐賁同以詩名,稱“吳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蘇州知府魏觀以張士誠府重修府治,被讒受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斬于南京,年僅39歲。其詩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況 鐘(1383—1443),字伯律,號龍崗,別號如愚。江西靖安縣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蘇州知府。在巡撫周忱的支持和協助下,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削減高額田賦,減輕人民負擔,興修太湖水利,設置“濟農倉”,清理歷年積案,維護社會治安,發展教育,培養選拔人才等,蘇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況鐘因丁憂、考滿,三次離任時,蘇州府先后有十三萬五千余名群眾聯名上書,請求奪情起復和留任。明正統七年(1422)十二月卒于任上,享年60歲,“郡民罷市,如哭私親,七邑紳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鄰群蘇、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絡繹弗絕”。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杰出建筑大師,北京明故宮設計者。吳縣香山(今屬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營繕,永樂中為木工首”。永樂十五年(1417),蒯祥參加北京宮殿的設計和建筑,被任命為“營繕所丞”。正統年間(1436~1449)負責重建皇宮三大殿及文武諸司。天順末年(1464),又主持規劃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長榫卯技術,被譽為“蒯魯班”。

吳 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書法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時勤奮好學,“好古力學,至老不倦?!鄙圃娢模瑸楫敃r文章領袖;擅繪畫,尤長書法。平生學宗蘇軾,書法亦酷似東坡。好藏書,且多親手抄錄。故居在蘇州城區樂橋西尚書里。其待人寬厚,講人情,重友誼,??犊饽揖热酥?。卒于任,贈太子太保,謚“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著名書畫家、詩人,“吳門畫派”創始人。長洲相城人。擅畫山水,初得法于父沈恒吉、伯父沈貞吉,兼師杜瓊、趙同魯;后學宋元,于董源、巨然、黃公望、吳鎮、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會變化,自成風格。與其學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居其首。書法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其詩、書、畫,被時人視作“神品”,稱之為“三絕”。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著名書畫家。少與張靈相善,學畫于周臣;后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等,切磋文藝。29歲中鄉試第一,次年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獄。后游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賣畫為生。生性不羈,常用“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后皈心佛教,自號“六如”。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兼學元人。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稱作“明四家”,又善書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同為明代中期的中興書法家。詩初多秾麗,中年學劉禹錫、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年又號拙叟。文學家,吳縣東山陸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鄉試,明年會試均第一,廷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王鏊秉性耿介,與宦官劉瑾勢力斗爭,與大學士李東揚力救被劉瑾加害幾死的崔璿、姚祥、張瑋、韓文、劉健、謝遷、楊一清、劉大夏等官員,得以免死。但終因劉瑾專橫,禍流縉紳,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歸。辭官返里后,蟄居東山14年。其間廷臣交相薦舉,終不再出。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紀聞》、《震澤編》、《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鄉,墓表坊上鐫有唐寅書“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對聯。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號枝山、枝指生,長洲縣(今蘇州)人。著名書法家。5歲能書徑尺字,9歲能詩。稍長,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當眾疾書,思若涌泉。青年時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等交游,世稱“吳中四才子”。工書法,擅直、行、草、章;尤長草書,名動海內。王世貞《藝苑卮言》云:“天下書法歸吾吳,而京兆允明為最?!庇小懊鞔輹谝蝗恕敝u。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著名書法家,長洲(今蘇州)人。少時學文于吳寬,學書法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并常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相切磋。工行、草書,有智永筆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推為第一,亦能隸書。擅畫山水,師法宋元,多寫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悠閑生活,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雅。早年所作多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粗細兼備。亦善花卉、蘭竹、人物。亦能詩,宗白居易、蘇軾。以詩、書、畫“三絕”兼擅,馳譽藝苑,名滿天下。沈周、唐寅死后,推為吳門畫壇領袖。

魏良輔(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倉州人,昆曲“水磨腔”創始人。他早年習北曲,經過十年潛心研究,在原來流行吳中的南曲聲腔基礎上,研制成既保留南曲紆徐回環的特點,又兼收北曲雄健剛勁風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譽為昆曲的“鼻祖”、“曲圣”。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有才氣,惜懷才不遇。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還編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筆記《古今譚概》等,并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戲曲創作有傳奇劇本《雙雄記》曾修改湯顯祖、李玉、袁于令等人作品多種,合稱《墨憨齋定本傳奇》。另外還著有《春秋衡庫》、《春秋指月》、《別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補》、《七樂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夢桂、弟夢熊皆有名,稱“吳下三馮” 。

文震亨(1585—1645) ,字啟美,長洲人。造園藝術家。文徵明之曾孫。其造園專著《長物志》12卷,闡發了獨特的造園理論,認為園林必須內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間接的各種有關要素,方能形成綜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說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號蘇門嘯侶,又號一笠庵主人。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為“吳縣派”戲曲作家領袖。明亡后,專事劇本創作。與畢魏、朱素臣、張大復等相友善,研究曲調,從事戲劇創作,形成“吳縣派”。作有傳奇40余種,今存《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等18種,劇作為戲班所爭演。又編訂《北詞廣正譜》,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圣嘆(1608—1661),本姓張,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明末清初長洲(今蘇州)人。明諸生。穎敏絕世,奇才橫溢,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生性不羈。好飲酒。能文善詩,絕意仕進。善衡文評書,議論發前人所未發。曾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與《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并對后兩種進行批改。他將《水滸》七十回以后的情節全部刪除,并續上他寫的“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作為全書的結局。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圣嘆與一些秀才于順治皇帝治喪期間,控告縣官貪污倉糧,酷刑逼稅杖斃鄉民的罪行,遭巡撫朱國治鎮壓,逮捕諸生5人,金圣嘆等又與一批群眾哭于文廟,以示抗議,朱國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圣嘆等13人,是為“哭廟案”。

毛 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毛氏汲古閣前后收藏書籍8400余冊,并聘請各方名士精心??背霭?,40多年時間里,毛晉刻書共600多種,為中國古代出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流傳下來的毛刻本,至今為學者珍視。

孫云球,字文玉,號泗濱。原籍吳江,遷居長洲。明末清初光學家。他除了研制出近視鏡、老花鏡外,還制成了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留給后人《鏡史》1卷,對后世光學儀器和眼鏡的制造技術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

葉 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巖,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著名醫學家,中國溫病學說主要創始人、奠基者。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世代業醫。葉桂繼承家學而博采眾長,自成一家。著《溫熱論》,倡溫病衛、氣、營、血的辨證和治療方法,為溫病學說奠定了基礎。其臨床處方精簡,用藥配伍有獨到見解。尤擅治奇經、脾、兒科等病,曾有“天醫星”之譽。與薛生白、繆遵義合稱“吳中三名醫”。

毛宗崗,康熙年間長洲縣人,字序始,號子庵,清初小說評點家(批評家)。其父毛綸,字德音,晚更號聲山,有文才,曾評論過《琵琶記》、《三國演義》,稱《琵琶記》為“第七才子書”。毛綸晚年雙目失明,毛宗崗繼承父業,評刻《三國演義》。毛氏父子對羅貫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訂,整頓四月,修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使之更加緊湊暢達,成為至今流傳的120回本,為小說流傳及價值的揭示作出了貢獻。

王周士,元和人,清評彈藝人,善說《白蛇傳》、《游龍傳》。乾隆南巡時,奉召至御前彈唱,賜以七晶小京官之冠,并隨駕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說書游公卿大夫間,名著京華。病乞歸鄉后,在蘇州創建光裕公所(后稱光裕社)。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原籍吳縣東渚,后遷居蘇州城區元和縣境,故又作元和(今蘇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龍,故居在東渚硯溪,故自號硯溪。后徙蘇州葑門冷香溪側,宅有紅豆樹,故又號紅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惠棟傳祖、父之學,搜集漢儒經說,加以編輯考訂,評贍博識,集“吳派”經學之大成,為“吳派”經學的奠基者與領袖。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初學詩于吳江葉燮。中年以前授徒為生,并以詩名。曾筑屋居木瀆山塘街,著書作述,后歸居蘇州城區。曾為乾隆帝校《御制詩集》,深受賞識,稱為“江南老名士”。其論詩主“格調說”,拘于“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也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其詩學深邃,曾選編《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為研究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晚號牧牛老叟,著名醫學家。吳縣人早年學詩于吳江葉燮,博學多才,不求聞達。善詩,工畫。尤精于醫,長于溫病,與葉天士齊名,為溫病大家。臨診多奇驗,治學不拘成說。其《濕熱論》系探索研究濕熱病之力作,條分縷析,深切詳明,與葉天士《溫熱論》齊名,堪稱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吳大澄(1835—1902),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愙齋,清末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縣人。善書畫,工篆書,精于金石學與古文字學。著《古籀補》、《古玉圖考》、《字說》、《權衡度量實驗考》、《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詩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后寓居蘇州。著名學者。以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古文經學,諸子學見長。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校正誤文,發明古義,為士林所推重。又擅長詩詞,旁及小說、戲曲;亦工書法,尤長篆隸。其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為其86歲病逝前4月所書,雄渾剛健,被奉為翰墨之寶。

沈 壽(1874—1921)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壽,晚署雪宧。杰出的蘇繡藝術大師。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于蘇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學刺繡。8歲繡制“鸚鵡圖”即顯露了她的藝術才智,得到親友們的稱贊。光緒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繡相輔。沈精心繡事,創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其繡品押印題識,署“天香閣”三字,為士夫爭相購藏。宣統二年(1910)繡制的《意大利王后愛麗娜像》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一等獎。民國4年,沈壽借鑒油畫稿所繡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

顧頡剛 (1893—1980) 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著名歷史學家。吳縣(蘇州)人。早年就讀于長元吳高等小學堂,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民國9年(1920)畢業于北京大學。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編纂出版了《古史辨》,轟動了整個史學界。先后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校點工作,為整理出版這兩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貢獻。

葉圣陶(1894—1988),名紹鈞,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畢業于草橋中學,先后在蘇州干將坊言子小學、角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出版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鳥語獸言》,短篇小說集《膈膜》、《水災》、《線下》、《城中》、《未厭集》、《圣陶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倪煥之》,散文小說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四三集》、《鄰居》等,以及《十三經索引》,與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話》等。

顏文梁(1893—1988),字棟臣,吳縣(蘇州)人。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自小隨父學畫,曾任振華女中、吳江中學、太倉省立四中、蘇州第二女師、蘇州第一師范圖畫教員。民國11年與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創辦蘇州美術??茖W校,任校長。后赴法國,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留學。回國,仍任美專校長,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學、上海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教授。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開創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蘇州的名人有哪些

蘇州的名人柳亞子、顧頡剛、葉圣陶、胡繩 、沈壽、貝聿銘、潘迎紫、劉嘉玲,韓雪,潘虹、朱迅、沈冰等。

1、柳亞子(1887—1958),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人,出生于大勝村的港上港南中段。創辦并主持南社。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

2、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3、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筑學。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筑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筑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

4、韓雪,1983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影視制作人,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5、劉嘉玲,1965年12月8日生于中國江蘇蘇州,198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中國香港影視女演員、歌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州

明朝蘇州刺史有哪些

刺史是宋代之前的官名了,明代沒有

蘇州的地方長官是蘇州知府

蘇州歷史簡介 蘇州歷史介紹

1、蘇州古時稱吳。蘇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歷史上,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傳統文化發達、園林風景秀美的城市,被譽為人間天堂。

蘇州,位于江蘇省南部,大運河流貫境內,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蕩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勝概。

2、春秋時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闔閭城,以為國都,是為蘇州建城之始。秦漢為會稽郡治所,因原為吳地,故名吳縣。秦末項梁、項籍在此起義反秦,蓋當時江南風俗頗尚武勇,與后世絕異。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東岸地)為吳郡,以吳為治所。漢末孫策、孫權初據江東,亦以吳為駐地,后乃移治京(今鎮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孫吳東晉南朝時,與吳興、會稽(一說為丹陽)合稱“三吳”,為東南富饒之區。梁末改吳郡為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吳州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大業時仍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蘇州。州(郡)名稱雖幾經變更,治所則均在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縣,自此一城遂有兩縣。唐代后期,吳中人口增加,經濟文化都有明顯發展,名詩人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都擔任過蘇州刺史。

3、唐末蘇州曾遭嚴重兵禍。光啟二年(886年),牙將張雄襲踞吳城,次年被逐走。龍紀元年(889年),錢謬取蘇州。次年,即大順元年,楊行密取蘇州于錢氏,不久又為孫儒奪去。孫儒軍從河南流竄長江南北,到處焚殺,極富破壞性。大順二年,孫儒焚城而去,錢繆收復蘇州。乾寧三年(896年),楊行密軍再奪蘇州。錢氏大舉反攻,于乾寧五年奪回蘇州。此十余年間,吳城八次易手,遭禍甚酷。

4、后梁開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楊氏部將周本圍蘇州七個月而去。此后吳與吳越休戰,江南戰禍始歇。吳越自動納土于宋,事在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與周本圍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間,吳中承平,錢氏于太湖旁置“撩淺軍”,專事興水利、防水害,農業常獲豐收。錢謬之子元瓊在蘇州造金谷園,即環秀山莊前身。著名的虎丘山云巖寺塔亦建于錢氏統治時的后周顯德元年(954年)。

5、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以吳、長洲二縣為治所?;兆谟弥靹钆d“花石綱”,蘇州頗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顏宗弼軍陷平江,擄掠焚城,是為五代初年以后蘇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禍,破壞極為嚴重。

6、南宋立國江南,將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吳中。名將韓世忠的住宅即舊為北宋詩人蘇舜欽所有的滄浪亭,韓氏夫婦身后亦埋骨于靈巖山麓。余如、范成大之與石湖,史正志之與石卷堂,均為著例。經濟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礎上,續有發展。范成大著《吳郡志》,謂:“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蓋南宋之時,蘇杭富庶實甲于天下。

7、元改平江府為平江路。元末,張士誠取平江,改稱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軍破蘇州,攻圍近一年,戰禍亦復不輕。明初,太祖恨吳人附張氏,賦稅特重,并多次迫遷富民赴臨濠(鳳陽)。宣德年間,周忱、況鐘屢請減免,戶部均不肯執行。正統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吳縣、長洲為蘇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復分長洲縣設元和縣,自此一城遂有三縣。辛亥革命后,并三縣為一,只設吳縣。解放后為蘇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糧為命脈,蘇州所供,冠于各地。文化尤稱發達,前后曾出進士二千四百人、狀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來,名賢輩出,而尤盛于文藝。明代繪畫有吳門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晚明清初評點小說蔚成風氣,評《三國演義》的毛宗崗為長洲人,評《水滸》的金圣嘆為吳縣人。

8、蘇州園林甲于天下。今之所存多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遠流長如滄浪亭、環秀山莊等,亦經明清兩代增修,余若拙政園、留園、藝圃、怡園、西園等,均明清名園,為國家瑰寶。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448.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