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為什么陸游討厭李清照的詞條
李清照:揚眉女子,孤傲靈魂
如果說人生像一盒巧克力,那么李清照一開始取出的那一塊一定是最甜的。
她的起點太高: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母親王氏,出身名門,亦善文。王氏的祖父是狀元王拱辰。
官宦世家,名門閨秀,這在古代是何等的幸運!她有機會飽讀詩書,接觸文學藝術。 文藝這東西,在以“有用無用”為標準看世界的人那里,確實屬于無用之物。但是對心靈的熏染、氣質的培養,卻是一生一世的。
李清照的童年一定是受寵溺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老東坡那開闊的胸襟豪放的情懷必將影響到他,所以,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兒,李格非是高看著的。
李清照的詩文在少女時代就有外傳,想必也是這位老父親的功勞。我們常常在生活里看到有一種霸氣逼人的男人,一旦生了女兒,好像變了人似的,整個成為“公主控”。女兒的一點一滴都忍不住想讓整個世界知道。李格非固然不會如此過火,但身為才子父親,對于女兒的才氣產生驕傲的心理是難免的,甚至借在同僚面前顯擺一下來獲取心理的優越感。
所以,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就是名動京華,一首《如夢令》一出,整個洛陽紙貴。整個汴京都知道“李家有女初長成,筆走龍蛇起雷聲。”
少時被有智慧的人寵溺長大的人,往往是以自信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的。她不缺愛,她知道欲望的東西是可以被滿足的,所以敢于直視自己的欲望,不被世俗所囿,關鍵時刻,聽取內心的聲音。
李清照第一次面對自己的欲望是從那次“和羞走”開始的:
在那個晚春季節,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嬌羞少女李清照在花園里蕩秋千。汗水濕透了衣裙,鞋子也蕩掉了,頭發上的金釵也散落了。在這個最青春活潑動人的時刻,遇見了他——客。
人生若只如初見,四目相對的那一刻,恍然亂了神——和羞走。
但砰砰砰的心跳聲平靜下來,又忍不住倚在門邊回頭偷看那個俊美的男子。偷看的眼神掃過去的一剎那,他的眼神正好撞了過來。于是,連忙折過一枝已開謝的青梅遮住臉,佯裝只是在嗅。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這個客人一定是李清照后來的丈夫當時的太學士趙明誠。
想那趙明誠也是懂得情趣的人。他對父親說:“老爸啊,我做了一個夢,醒來只記得這幾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哎呀,這夢做得也太含蓄了。幸虧身為宰相的老爸趙挺之悟性更高:這幾句可不就是“詞女之夫”嘛,整個京城堪當才女之稱的可不就是李清照一人?
一樁美滿的姻緣就因此被成就了。
李清照愛情的前半段是幸福的。
她在一首詞《減字木蘭花》中寫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意思是讓郎君看看:是我好看還是花好看啊?
這句話就是現代版“你愛不愛我”的譯文。古人不輕言說愛,但求愛的心理千年來卻是相通的。李清照能嬌羞問“我美還是花美?”,一方面是出自對自己美貌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確信“你愛著我,而我,就是要讓你說出來”。
也曾有過家庭紛紛擾擾之困:李清照的父親被打成元祐黨人,貶到蠻荒之地。李清照請身握重權的公爹為父親求情,公爹不肯。李清照憤而寫詩挖苦:“炙手可熱心可寒”。敢這么肆無忌憚地挖苦自己的公公,真的佩服李清照的勇氣。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李清照此時和丈夫的關系一定是牢固的,如果趙明誠只是“父親的好兒子”,李清照倒是要顧及一下此言的后果。
李清照自由率真的性格可見一斑,其實一生愛美愛自由的李清照心里始終活躍著道家的思想。她的號“易安居士”就是源于陶淵明“依南窗以自傲,審容膝之易安”的意思。
在1108年,24歲的李清照和趙明誠返歸青州故里。從此,這兩位學者隱居田園,收集金石書畫,真的挺羨慕趙明誠這樣的官二代,完全實現了財務自由。在青州有父親建成的高樓別墅居住,喜歡金石文物可以四處搜羅購置,他和李清照搜集的金石書畫古物文物塞滿了十間庫房,比起今天一個縣級的博物館了。
青燈一盞、雙影映壁,志趣相投的世界里只有相知的快樂。 兩人一直過著如同新婚般的生活。在趙明誠去外地搜羅金石的時候,李清照倍加思念,那首傳誦很廣的《一剪梅》就出自此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兩人常玩“猜書斗茶”的游戲。以是否猜中書頁來決定飲茶的先后。想一想在夜色初罩大地的傍晚,兩人猜一猜某個故事在書中的某一頁,猜中了即舉杯大笑。那些小兒女的情趣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愈加濃厚與升華。
好的夫妻,愛到最后,愛的都是靈魂。
談起李清照和趙明誠, 人們往往記住的都是這一段甜蜜,然后失明性地忽視了他們愛情的后一段的苦澀。
這一段是從哪里而起呢?
或許是從李清照沒有生育能力開始?
或許是從趙明誠重出江湖開始?
在青州隱居10之后,趙明誠厭倦了隱居生活,又走上了一條仕途大道。盤根錯節的官場資源讓趙明誠一下子就坐到了萊州太守的位置上,隨著官場的得意,趙明誠身邊還多了一位二太太。
雖說在古代這也屬于平常事,遇上個大度的夫人即便丈夫不提也會主動幫丈夫納妾的,就像蘇東坡納了夫人王潤之的丫鬟王朝云一樣。
但是, 想想看,李清照也不是做那賢妻良母的料。她是一個如同林黛玉一樣性情高傲的女人,焉能容得下愛的背叛與分享?
趙明誠管不了這些,古人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他攜帶著新夫人去赴任了。
耿耿長夜,孤凄宅院,留下的是煢煢孑立的李清照!比孤影更讓人心痛的是愛的背離!
不知道過了多少輾轉難眠的日子,不知道人比黃花瘦了幾遭,耐不住那思念的苦、寂寞的苦,李清照在趙明誠出仕一年后,起身看望為官的太守大人趙明誠。
幾多輾轉顛簸后,李清照來到了萊州。
趙明誠對這個夫人的到來猝不及防,來不及考慮就安排到了書房。于是,和在青州相同的夜晚出現了:一盞孤燈、一屋書籍、一行淚。
和情感疏遠相統一的是人的變化。那個致力于學術的金石學家趙明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場酬唱的粗鄙俗吏。李清照又一次毫不客氣地寫詩說:寒窗敗幾無書吏,公路生平竟如此。
人最怕的是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人的樣子。很不幸,趙明誠在官場上沒能免俗。
趙明誠任期沒有結束,宋王朝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際了。朝野上下一片混亂,這時趙明誠又被調任京城建康的知府,在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夜晚,城內發生叛亂,此時,身為太守的趙明誠把人性中的那點膽小懦弱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居然縋城而逃。
想那趙明誠還是有良知有底線有操守的讀書人,只是實在抵擋不住對死的恐懼,所以有這樣的偷生行為。事情過后,他也悔,他也恨,特別是面對李清照的時候,他懂得這個女人會以什么樣的眼光看他。當年娶李清照是愛她的才華,今日這才華卻變成了沉甸甸的壓力。
縋城事件發生的第二年,趙明誠得急病身亡。李清照時年46歲。
46歲,對于女人來說是一個相對尷尬的年齡。有許多人會覺得,到了這個年齡了還談什么愛?要什么愛?
李清照很被當時和后世的學者所詬病的一點就是“晚節不保”。節是什么?節是你只要一個男人訂婚了,哪怕一天床沒上,你也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也就是說你的生命附屬于另外一個人,你從來沒有自己。
李清照是沒有自我的人嗎?
顯然不是,她的自我意識比誰都強;她過往的經歷、她的才情、她的人格追求注定了她在做自己,誰也奪不走她的獨立人格。
所以,46歲的李清照選擇了再嫁之路。
一定是有風言風語的,今天46歲的王菲再愛謝霆鋒都變成了許多人手舞道德大旗討伐的對象,何況在理學盛行的宋代?如果李清照拖了一雙兒女,窮苦潦倒或許會被某些人理解:為了生活,低一下頭也是可以的。不過也未必,因為王寶釧寒窯18年是男性社會為女子們立下的一個標桿, 他們寧愿王寶釧們在寒窯里凍死,也不肯讓她走出寒窯尋找溫暖。
李清照偏不。她愛趙明誠是事實,但也未必愛到你人都死了,我心也陪你死亡。 李清照對生命、對自然、對愛、對人生永遠保持著鮮活的感受力,這讓她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李清照的前半生畢竟太順利了。她衣食無憂、足不染塵,手上沒有煙火氣。 她是活在自然里、活在書本上、活在大堂畫上的女子,對人性的惡還沒有足夠的體察。
所以,她沒明白張汝舟找她,一方面是貪圖她的盛名和社會關系,多少男人希望依附著裙帶關系向上爬啊?另一方面又是貪圖她的金石書畫這些財,大家可以計算一下,十個倉庫的金石文物價值有幾何?
張汝舟對李清照極盡“好”,這好里藏了那么多見不得人的東西。“愛情保衛戰”中的涂磊勸電視機的女性說:“不要看男人追你時候的好,那個好是手段,追到你是目的。也就是說好是有所求的。”
想想李清照那時也是累了。站在歷史的洪流中,走在逃亡的路上:帶著她視之如命的一車又一車的金石文物,從建康出逃,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臺州,山一重水一重,水迢迢路遙遙,途中又遇金兵焚掠,隨手攜帶的幾箱文物又被盜賊盜走。
亂世中,每個人都有朝不保夕的感覺。當感覺到一個人的生命像一枚秋葉一樣隨風飄零之時,那種孤苦感不安定感就愈加強烈。此時,張汝舟就是有點滴的關懷都讓人感覺彌足可貴。她急于安置一下自己零碎不堪的心靈。
張汝舟很得意自己的如意算盤,卻從結婚的第一天就發現在財產支配上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張汝舟心里是這樣想的:“你嫁給了我,你就是我的人,你的一切都是我的。”在李清照那里,“這是前夫所托,舍命都不能丟的東西。”當兩個人的對話不在同一平面的時候,張汝舟立刻撕去溫情脈脈的面紗,對李清照拳打腳踢,用“家暴”來填補自己欲壑難填的心靈。
李清照到這時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認識過這個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李清照是何等心性高潔,性格又是何等的剛烈!但那個年代從來沒有離婚一說,為了擺脫這個人渣,李清照走上了魚死網破之路。
先前在無意之中,得意忘形的張汝舟曾對李清照說出他的官職是作弊得來的。李清照就用這一點以“欺君之罪”把張汝舟送進了監獄,然而以宋朝的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什么原因女人都要坐兩年監獄。天朝真是什么奇葩事都有!還是朝中有人好做事,李清照在監獄里只待了九天就被家人“撈”了出來,結束了和張汝舟這一段不到兩個月的婚姻!
當歷史讀至這一段的時候,我真為李清照擊掌叫好!不茍且、不隱忍、不含混、不拖泥帶水,不把自己置身于四顧渺茫的孤絕境地!幾千年的天朝大國少見這樣的揚眉女子!
但焉能不痛?尤其當雁字回首、當薄霧濃云、當風住塵香花已盡、當東籬把酒黃昏后的時候,只有百無聊賴地坐著,凄凄慘慘戚戚,聽任那階前冷雨,點滴到天明。
直到那首千古第一悲情之詞《聲聲慢》橫空出世,李清照的藝術人生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之上:
李清照無疑是孤獨的:她不幸生活在一個男性話語主宰社會的時代。無論在男性世界還是女性世界里,她都是孤立的。
靈魂尋覓另一顆靈魂而不得,李清照一生都陷入在沒有旅伴的漂泊途中。
李清照垂老之年,膝下無子女,有友帶一10多歲的小女孩來家中玩。女孩甚是靈動。李清照自愿為師,欲授其生平所學,豈料那個孫氏小女說了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李清照當真是倒抽了一口涼氣,一生自負瞬間碎了一地。很多年后,那個我還是很喜歡的詩人陸游在為這個小女孩寫墓志銘中云:“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余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言辭之中對孫氏女子所說之話頗有欣賞。
我本以為,李清照遇到陸游這樣的人,會和他一杯豪飲,詩酒話英雄。看來,女兒身是原罪,李清照是生活在主流的男性世界和卑微的女性世界中的第三種人。
李清照的孤獨,超越了感時傷春,超越了春花秋月,超越了個人愛情,他有著更開豁的胸襟和世界。
“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這錚錚之音是弱女子所能揮毫寫下的嗎?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站在海邊,李清照隨著海風鼓起的是向上飛揚的氣勢。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撒東山一杯土。”這是國仇家恨,憂民之痛!
……
李清照是那種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之人:在漂泊流亡的人生歲月里,她錚錚傲骨立世;在日常細碎生活中,她感悟著“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天堂。”
這世間有多少人陷入孤獨之中,但李清照的孤獨與眾不同。
李清照的孤獨里有著一份孤傲,是精神上的超群卓絕。
她的孤獨是源于智慧,源于高處不勝寒,是強者的孤獨。
她的孤獨又源于個性,錚錚硬骨不肯屈,她用血淚之作抒寫真情大義!
她站在天山頂上,四顧渺茫,云里夢里只能讓靈魂飛翔。
當上天賜予她超人才華的同時,也給予了她注定孤獨的命運。
不知這是幸還是不幸?
人生在世,誰的人生能夠永遠橫亙在高山之頂呢?
李清照的后半生,陷入在深深的泥淖中,從國仇家恨到遭遇人渣,事事不順,可是那些打不垮她的,終將讓她更加堅強。
她整理《易安詞》,在詞作中找到慰藉心靈的力量;她編撰《金石錄》,在學術的天地里覓得一份自由;她上書言政,以一個女子之身關心國家興亡。
她也追求個人的幸福,雖然失敗了,但是她迅速地跳出不幸婚姻,這份獨立與勇敢讓今天多少女性望塵莫及。
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向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只要足夠堅強,所有走過的曲折里,都藏著你優秀的模樣。
如同一顆孤星,她的詩詞,她的美麗,她的傲骨,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李清照罵蘇軾“不協音律”,陸游是怎樣懟回去的?
蘇軾,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是北宋文學家和書法家,屬于“唐宋八大家之一”。李清照,宋朝婉約派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被人稱為“千古第一才女”。蘇軾與李清照處于同一時期,但是李清照對蘇軾所作的詞卻不以為然,認為蘇軾的詞是“不協音律。”陸游聽到這種說法以后,極力反駁,從一些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并不認為蘇軾不懂音律。
一、沖突矛盾
蘇軾和李清照兩人對文學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李清照精通音律,認為詞本身是和曲而唱的,蘇軾的詞并沒有寫的多好。詞”最早被稱為“曲詞”,寫詞人在填詞時要符合音樂的旋律,傳統觀念認為,好的詞唱出來應該是毫無違和感的。但是蘇軾卻把詞規范化,不具有音樂的旋律美。因此在李清照的一些作品中,把蘇軾等人貶的一文不值,不滿蘇軾詞規范化,不能和詩混為一談,混淆兩者界限。
二、陸游回懟
陸游并不同意李清照的看法和批判,為蘇軾反駁。首先,蘇軾的大部分詞應該都沒有和歌而唱的目的,但是這不能代表蘇軾的詞樂功底很低,他對詞樂的了解程度還是很深入的。其次,蘇軾為人灑脫豪放,有可能根本就不考慮是否符合樂的情況,為的是不受外界束縛,更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文學意義
蘇軾和李清照都是文壇兩大巨匠,,蘇軾的詞確實有很多不符合詞牌的音律,唱出來極其別扭。但是畢竟每個人對于詩詞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不能一概而論。不管怎樣,蘇軾的詩詞在當時受到了無數文人的贊賞和追捧,開辟了一條新的創造道路,對后世影響還是十分深遠的。
李清照為什么討厭陸游
李清照討厭陸游是因為李清照認為蘇軾的詞是“不協音律”。陸游聽到這種說法以后,極力反駁,并不認為蘇軾不懂音律。蘇軾與李清照處于同一時期,但是李清照對蘇軾所作的詞卻不以為然,認為蘇軾的詞是“不協音律。”陸游聽到這種說法以后,極力反駁,從一些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所以李清照討厭陸游是因為李清照認為蘇軾的詞是“不協音律”。陸游聽到這種說法以后,極力反駁,并不認為蘇軾不懂音律。
李清照在政治上有什么污蔑?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女性人物能出現在歷史教材中的已是寥寥無幾,能出現在語文教材中的女性更是鳳毛麟角,已經從中學畢業數年的我,至今記得課文中的:“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篇課文選自李清照流傳于世絕妙詩詞中的一首,表達了內心深深的思念與憂慮,詞朗朗上口、表意清楚,乃當時之佳作。如此曼妙的人物,該是每個人向往與傾慕的對象,確實,李清照早年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而晚年則變成了“晚節流蕩無歸”,“然不終晚節,流落以死”。
談及緣由,只因為李清照晚年被指改嫁,由此才毀了一世才氣攢下的榮譽。這件事情歷來被學界各派翻來覆去的研究,重點都在于李清照是否真的改嫁了?說實話,我當年得知還有李清照改嫁一說,覺得李清照很虛偽,寫了那么多詞表達對前任的思念,最后還嫁給了別人,是個什么意思?后來因為覺得事有蹊蹺查了很多資料,得到了一個結論,李清照改嫁之事,絕對是污蔑!李清照當年名氣那么高,大家都知道李趙二人情深意切,然而還有人污蔑李清照改嫁,足見行事之人居心之險惡!
陸游評價李清照的詩句
陸游在《渭南集》中說:“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余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陸游曾說過“才藻非女子之事也”,但是他本身的才華,盡數由李清照所受。故陸游其人品,皆為不恥。
古代的男人都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認為女子不得成大事,然而偏偏又有那么點能發現好東西的眼光,所以受盡其惠后,反過來又批之,不過是希望掩人耳目,確實應該為世人所詬病的
關于為什么陸游討厭李清照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