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小學司馬遷的詩有哪些 司馬遷的作品小學課文

疏影橫斜水清淺2022-12-24 06:39詩詞104

大家好,關于小學司馬遷的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司馬遷的作品小學課文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司馬遷寫的詩都有什么?

咱百度了好久好久=.=仍是未果,=====================================================司馬遷除了《史記》,還撰有《報任安書》司馬遷有賦八篇,但大都不傳,只有這篇《悲士不遇賦》保存在唐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卷三十之中。文約二百字,是否全文,已無從考察。漢初以來,文人多不得志,因而常有感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作品。在司馬遷之前,董仲舒就已寫過《士不遇賦》,此后“士不遇”就成了文人作品中常見的題目。司馬遷這篇賦雖然很短,但表達的思想已很明確,一是嘆“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沒世無聞”。前者與他人的同類作品一樣,反映了當時文人的普遍情緒;后者則是司馬遷本人特有的衷曲,與《報任安書》一脈相通。因此,本篇大致也應是受刑之后所作。==============另外咱只是路過的===打的不是醬油是寂寞==============

誰知道司馬遷的作品中的詩句?急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句子。原文及譯文如下——

《報任安書》漢·司馬遷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順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zhí)幏x,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抑郁而與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若仆大質已虧缺矣,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fā)笑而自點耳。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至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wèi)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關于宦豎,莫不傷氣,而況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薦天下之豪俊哉?仆賴先人緒業(yè),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zhàn),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游光寵。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于此矣。鄉(xiāng)者仆常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負不羈之材,長無鄉(xiāng)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wèi)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余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以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zhàn)十有余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飲泣,更張空弮,冒白刃,北向爭死敵者。

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后數(shù)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愴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于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頹其家聲,而仆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原書標點如此)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jié)不可不勉勵也。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且西伯,伯也,囚于煙里(原文如此,當作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面稱孤,系獄抵罪;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

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于鞭棰之間,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由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欲不信(當作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謹再拜。(來源:許嘉璐主編《古代漢語》)

譯文:

太史公、供牛馬般奔走的司馬遷再拜陳說。

少卿足下:以前,承蒙您給我寫信,教導我要順應時世來處理事情,把推舉賢人、引進才士當作責任。來信的辭意和語氣誠懇而真摯,好象在抱怨我不聽從您的指教,卻隨著一般人的意見而改變主張,我是不敢這樣做的呀!我雖然無才無德,但也曾聽說品德高尚的長者遺風。只是自以為身體殘缺、地位下賤,一行動就遭人指責,想做點貢獻卻反把事情搞壞,所以才心情抑郁,無人訴說。諺語說:"為誰而干呢?又讓誰來聽呢?"鐘子期死后,伯牙終身不再彈琴。為什么呢?因為士人只為知己者效力,女子只為喜歡自己的人美容。至于我身體已經殘缺,即使懷抱象隨侯珠、和氏璧那樣的才華,行為又象許由、伯夷那樣高潔,還是不可自以為光彩,這樣反而會使人感到可笑以致自取侮辱。您的來信本該及時答復,但正碰上我跟從皇上東巡歸來,又忙于低賤的瑣事,彼此相見的機會很少,忙忙碌碌沒有片刻的空閑可以讓我傾訴衷腸。現(xiàn)在,您背著后果不堪設想的罪名,再過一個月,就到冬末了,而我又將被迫跟從皇上到雍地去,擔心您會突然遭到不幸。那樣我就永遠不能把滿腔悲憤向您訴說,而您的在天之靈一定會抱恨無窮的。請讓我簡略地陳述一些偏狹、淺陋的意見。這么長時間不給您回信,請不要責備。

曾聽說:"增加自身的修養(yǎng)是智慧的倉庫;樂于施舍是仁的開端;獲取和給予恰當是守義的標志;以被侮辱為可恥是具備勇敢的先決條件;建立功名是行動的最高目標。"士人具備了這五種品德,然后可以立身處世,躋身于君子的行列。所以,禍害沒有比貪利更悲慘了,悲哀沒有比傷心更痛苦了,行為沒有比祖先受辱更難堪了,而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巨大了。受過宮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論,這不僅當今之世如此,歷史上由來已久。從前,衛(wèi)靈公和宦官同車,孔子就出走陳國;商鞅靠景監(jiān)被秦孝公召見,趙良就替他擔憂;趙談陪漢文帝坐車,袁盎就勃然變色;自古以來就是鄙視宦官的。中等才能的人,只要事情同宦官有關,沒有不自感氣餒的,更何況慷慨激昂之士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材,又怎么會讓受過宮刑的人來推薦天下的豪杰英俊呢?

我依靠先人未竟的學術事業(yè),才得以在京師做官,至今已二十多年了。所以我想:對上,不能獻納自己的忠信,獲得有奇策和才能的聲譽,從而取得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為皇上拾綴遺漏、彌補缺失、招納賢才、引進能人,使山巖洞穴之士揚名于世;對外,不能參加軍隊行列,攻打城池,作戰(zhàn)野外,建立斬殺敵將、拔取敵旗的功勛;最次,不能累積年資和功勞,獲取高官厚祿,以此為宗族和朋友增光。這四條沒有一條實現(xiàn),不過是勉強容身,沒有尺寸之功,也就由此可見了。過去,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奉陪于外廷發(fā)表一些微議。不在這時申張國家的法度,竭盡智謀,到現(xiàn)在形體已經虧缺,當了一名打掃臺階的差役,身處下賤之輩的行列,卻要昂首揚眉,評論誰是誰非,不是也太輕視朝廷、太羞辱當今的士人了嗎?唉!唉!象我這樣的人,還說什么呢?還說什么呢?

而且事情的本末是不容易搞清楚的。我少年時自恃有駿馬般不可羈絆的才華,但長大后并沒有在故鄉(xiāng)獲得好名聲。幸虧皇上因為我祖先的緣故,使我得以奉獻微薄的技能,在宮廷里進出。我以為頭上帶了木盆怎么能夠望見天空呢?所以謝絕賓客的交往,忘記家庭的私事,日日夜夜思考竭盡自己并不出色的才干和能力,一心一意地克盡職守,以求得皇上的親近和好感。但是,事情卻遠遠不是這樣。

我與李陵,同在侍中曹任職,素來不是好朋友。彼此的好惡不同,所以未曾在一起喝酒,盡情地歡樂。然而,我觀察李陵的為人,的確是一個奇士,他侍奉父母很孝順,與士人交往守信用,遇到錢財廉潔奉公,獲取和給予都符合禮義,懂得名分和差別而能謙讓,恭敬節(jié)儉,甘居人后,常想奮不顧身地去排解國家的急難。他這些長期養(yǎng)成的好品德,我以為有國士的風貌。一個大臣出于寧肯萬死而不求一生的意念,奔赴國家的危難之地,這已經很難得了。現(xiàn)在,他辦事一有不妥當,那些只會保全自己的身軀和妻兒的大臣緊跟著就夸大他的短處,我實在私下感到痛心。況且李陵帶領的步兵不足五千人,深入敵方陣營,到達匈奴王駐地,在虎口垂餌誘敵,氣勢凌厲地向強悍的匈奴挑戰(zhàn),向群山之間的匈奴大軍發(fā)起仰攻,與匈奴王接連戰(zhàn)斗了十多天,殺傷敵兵超過了自己將士的人數(shù),以致敵寇救死扶傷都來不及。匈奴的君主、長官們都感到震驚和恐怖,于是全數(shù)調集了左、右賢王的軍隊,征發(fā)善長弓箭的百姓,全國一起進攻和圍困李陵。李陵轉戰(zhàn)數(shù)千里,箭矢用盡,兵退絕境,而援軍遲遲不至,死傷的士卒堆積遍地。但只要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兵,士兵沒有不強撐起身體,流著眼淚,以血洗臉,以淚解渴,拉開沒有箭的空弓,冒著寒光閃閃的鋒刃,爭著向北拼死殺敵。當李陵的軍隊還沒有覆沒時,有信使來報捷,朝中的公卿王侯都向皇上祝賀勝利。幾天后,李陵兵敗的奏書傳來,皇上為此食不甘味,上朝聽政也悶悶不樂。大臣們擔心害怕,不知如何奏對。我心里不再多考慮自己的卑賤,見皇上悲傷痛苦,實在想要獻上自己誠懇的意見。我以為李陵對待部下向來先人后己,因此能贏得別人以死力效勞,即使是古代的名將也比不上他。他雖因兵敗而身陷匈奴,但看他的用意,是想要尋找一個適當?shù)臋C會來報效漢朝。這件事已經無可奈何,但他曾擊敗強敵,功勞也足以頒布天下了。我心里想陳述給皇上聽,但卻沒有機會。正逢皇上召見,我就用這些意思來推崇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舒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怨恨李陵的言辭。我沒能徹底表達清楚,以致英明的皇上不能進一步了解,反以為我在詆毀貳師將軍,而有意為李陵說好話,于是就把我交司法官審判。耿耿忠心,終于無法自我表白,因而指責我欺蒙皇上,皇上終于聽從了獄吏的判決。我家境貧困,錢財不足以為自己贖罪,朋友無力救援,皇上的左右親信也不為我說一句求情的話。我不是木塊、石頭,卻偏要讓我同執(zhí)法的獄吏一起相處,被關押在重重監(jiān)獄里,心中的痛苦可以向誰訴說呢?這些正是您親眼看到的,我的行為處事難道不是這樣嗎?李陵既然已經活著投降了匈奴,敗壞了他家族的聲譽,而我關在蠶室里,又被天下的人看著恥笑。可悲啊,可悲!這些事情是不容易一一數(shù)說給一般人聽的。

我的祖先并沒有獲得封王賜侯的功勛,掌管文史書籍和天文歷法,地位接近于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員,本來就是被皇上戲弄、象樂工伶人一樣養(yǎng)著,為世俗所輕視的。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殺,就象在九頭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與殺死一只螻蟻有什么區(qū)別呢?而世人又不會把我比之于堅持節(jié)操而死的人 ,只認為我是想不出辦法而又罪大惡極,實在無法避免,終于受死的。為什么呢?因為我的職業(yè)歷來就被人瞧不起。人必然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還要重,有的死比鴻毛還要輕,這是因為死的目的不同。首先,不使祖先受辱;其次,不使自己身體受辱;其次,不在道理和顏面上受辱;其次,不在言辭上受辱;其次,被捆縛受辱;其次,被囚禁受辱;其次,戴上木枷繩索被人抽打受辱;其次,或剃光了頭、或頭頸上戴著鐵鏈受辱;其次,毀壞肌膚、截斷四肢受辱;最下等的,就是遭受宮刑,這是達到極點了!《禮記》中說:"刑罰不能加于大夫以上。"這是說士大夫的節(jié)操不可以不勉勵。猛虎處在深山之中,百獸為之震驚、恐怕,等到它落進了陷穽、關進了籠子,就搖著尾巴乞求食物,這是長期威力漸漸制約它的結果。所以,在地上劃圈為牢,氣節(jié)之士勢必不肯進去;用木頭削成獄吏,氣節(jié)之士也認為不能受它審訊:他們的打算非常的明確。現(xiàn)在,手足交叉,戴著木枷、繩索,肌肉、皮膚暴露在外,遭受竹鞭和棍棒的抽打,被關押在監(jiān)獄之中。在這個時候,見到獄吏就叩頭觸地,見到獄卒就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喘息。為什么呢?這是受到威壓逼迫而逐漸形成的局面啊。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還說沒有遭受侮辱,就是所謂的"厚臉皮",還有什么尊貴可言呢?況且,西伯,是一位霸主,卻被拘禁在牖里;李斯,是秦朝的丞相,卻受遍五刑;淮陰侯韓信,被封楚王,卻在陳地被拘捕;彭越、張敖,曾南面封王,卻下獄判罪;絳侯周勃誅殺了諸呂,權力超過了春秋"五霸",卻被關進請室;魏其侯竇嬰,身為大將,卻穿上囚衣,戴上了三枷;季布賣身為朱家家奴;灌夫關進居室蒙受侮辱。這些人都位至王侯將相,名聲遠播鄰國,等到犯罪以至法網加身,不能果斷自殺,結果落在骯臟的塵埃之中。古代和今天是一脈相承的,怎么能不受到侮辱呢?由此而言,勇敢和膽怯,堅強和懦弱,都是具體形勢造成的。我終于明白了,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況且,人不能在受到法律制裁之前就已自殺,已經有點卑下了,到了遭受鞭打的時候,才想到要以自殺來保持節(jié)操,這不是已經走得更遠了嗎!古人之所以加刑于大夫時極為慎重,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人天生的感情都是熱愛生命,害怕死亡,思念父母,顧及妻兒的。至于被正義和真理激動起來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有一種無法克制的沖動。現(xiàn)在,我很不幸,雙親早亡,沒有兄弟姐妹,獨自一人孤單地生活。您看我對妻兒的態(tài)度怎樣?況且勇敢的人不必為了名節(jié)而死,懦夫仰慕高義,又何處不在勉勵自己呢?我雖然怯弱,想茍活偷生,但也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界線,怎么會自甘沉溺于牢獄的侮辱之中呢?就是奴婢還能夠下決心自殺,更何況象我這樣的不得已呢?我之所以暗暗地忍受,茍活偷生,關在糞土般污穢的監(jiān)獄里而不肯去死,就因為抱恨自己心中還有未實現(xiàn)的理想,如果在屈辱中死去,我的文章才華就不能流傳于后世了。

自古以來,富貴而名聲埋沒不傳的人,多得無法記載,只有豪邁不受拘束、非同尋常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西伯被拘囚而推演出《周易》,孔子處于困境而寫成了《春秋》,屈原被楚懷王放逐,于是創(chuàng)作了《離騷》;左后明失明,才完成了《國語》;孫臏膝蓋被截,撰修了《孫臏兵法》;呂不韋謫遷蜀地,《呂氏春秋》卻流傳于世;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這才有了《說難》、《孤憤》;《詩經》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賢士為抒發(fā)憤懣而寫作的。這些人都是情意郁結,不得舒展,所以才追述往事,而希望于將來的。至于象左丘明眼瞎,孫臏腿斷,他們認為永遠不可能被起用了,退下來著書立說以抒發(fā)心中的憤懣,想借助留傳后世的文章來表現(xiàn)自己。我私下里不自量力,最近靠著拙劣的文字,收集記載了散失于天下的舊說遺聞,考證其中的事件,推窮歷史上成敗、興衰的道理。上從軒轅黃帝開始,下到當今為止。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間的關系,弄通自古至今的變化規(guī)律,成為一家之言。草稿還沒有完成,正好遇上那場大禍,我痛惜全書未完,所以即使受最嚴厲的刑罰也毫無怨色。如果我著成那本書,就要把它藏在名山之中,傳給能夠理解它的后人,在四通八達的都市里散布。這樣,我從前被侮辱的舊債就能償還了,即使被千刀萬剮,我難道會后悔嗎?然而,這些話只能對有知識的人說,難以同一般人談的。

再說,背著污辱之名的人不容易安生,地位卑賤的人常常被誹謗、議論。我因為多說了幾句話遭到了這次災禍,深深地被故鄉(xiāng)人恥笑,侮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臉面去給父母親上墳呢?即使百代之后,這種侮辱也只會加重!所以我天天痛苦之極,居家則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出門則不知要到哪里去。每當我想起那種恥辱,冷汗就從背上滲出、浸濕了衣服。我簡直已經成了宦官,怎么能夠自己引身而退、深藏到山林巖穴中去呢?所以暫且只好隨波逐流,見機行事,以自我寬解內心的憤怒與矛盾。現(xiàn)在您少卿卻教我推舉賢人,引進才士,不正與我內心的想法相反嗎?時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飾打扮,用美妙的言辭為自己解脫,也無濟于事,一般人不會相信,只不過自取侮辱罷了。總而言之,到我之后才能確定誰是誰非。信中不能盡情表達心意,所以簡略地陳述我偏狹淺陋的意見。謹再次叩首。

司馬遷的古詩

司馬遷(前135 ~ 前87)

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后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后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xiāng);到過大梁,訪問夷門,并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xiāng)。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回到長安后,武帝對這個廣聞博識、學問豐富的年輕人十分重視,命他為郎中,讓他帶著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達今天昆明一帶大西南地區(q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以后著書立說的厚實基礎。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封泰山,司馬談以職任太史公而不能從行,憤懋而死。臨終前他難過地對司馬遷說:「我死以后,你必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遺愿。今大漢興盛,海內一統(tǒng),上有明主賢君,下有忠臣義士。我身為太史,而未能記載,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業(yè)!」司馬談死后,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使他有機會讀遍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歷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復計算、選擇,終于在這年五月造成新歷,這就是著名的《太初歷》。《太初歷》改以正月為一歲之首(秦歷以十月為一歲之始),一月的日數(shù)為二十九點五三天,一歲一年一的日數(shù)是三百六十五點二五天,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也是甲國歷法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后,他秉父遺志看手準備編寫《太史公記》(《史記》)。

天漢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作聲。武帝問他有什么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百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zhàn)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于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減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一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fā)憤有為鼓勵自己,終于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終于出獄。武帝對司馬遷的才能還是愛惜的,任命他為中書令。從此他埋首奮發(fā)著述,終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于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后人褚少孫等補足。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記》有本紀十二,列傳七十,此外還有世家三十、表十、書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字,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約三千年間史事。 「本紀」是全書的總綱,以編年為體,記載歷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遠的以朝代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實際當權者為主。「本紀」實質上是全國編年大事記,起提綱摯領的作用。 「世家」亦以編年為體,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其事或許并非牽涉全國,然于某一封國或全國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響,多數(shù)可視為「國別史」,諸如「晉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等。 「列傳」所占篇幅最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傳記,有一人一傳的專傳,有兩人或數(shù)人的合傳,按人物性質排列立傳。所記人物范圍極廣,涉及貴族、官僚、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經學家、策士、隱士、說客、刺客、游俠、醫(yī)士、占卜者、俳優(yōu)等社會各個階層。另一類是對外國或國內少數(shù)民族的記載,涉及中外關系史和國內民族關系史。前一類列傳有「伯夷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刺客列傳」、「儒林列傳」等;后一類有「匈奴列傳」、「南越列傳」、「西南夷列傳」、「朝鮮列傳」等。「列傳」對「本紀」起了充實和具體化的作用。 「表」,以譜列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以年代遠近、史事繁簡而別為世表、年表、月表。今人觀之,也可分為大事表和人物表兩類,諸如「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等。「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觀,便于觀覽,可補「本紀」、「世家」、「列傳」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記載免于繁冗。 「書」,分門別類記述歷代歷法、禮樂、封禪、水利、經濟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史記》很重要的部分,諸如「禮書」、「樂書」、「歷書」、「河渠書」、「平準書」等等。其中尤以「平準書」最為精彩,記社會經濟狀況,特別是漢朝經濟政策的演變,開后代正史「食貨志」之先河。 歷來人們稱《史記》是紀傳體史書,強調本紀和列傳的重要性。其實,作為全書的組成部分,表、書、世家都有紀、傳不能代替的獨立的價值,嚴格地說,它應是紀傳志書體,是一種綜合體史書。 司馬遷在《史記》里不僅記載了大量史實,并且要「考其行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要從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中探索出一些道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因此,他不只是一個史事的整理者,而且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探究天人關系、疏通古今變化的主旨,集中反映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精髓。 「究天人之際」,司馬遷首先強調天人相分,即認為天道與人事是不相干的。在《伯夷列傳》里,他以伯夷、叔齊和顏淵為例,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說法進行批評,說「天之施善人,其何如哉?」到了近世,那些品行不好,專犯忌諱的人,卻「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反之,公正發(fā)憤的人,常「遇災禍者,不可勝數(shù)也」。由此,他深沉地寫道:「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他對項羽英雄一世但從不自察,臨死之前還一再說「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持嚴肅批判的態(tài)度,說是「豈不謬哉!」他對漢武帝大肆揮霍搞封禪祭祀、祈求神仙的活動,予以深刻的揭露,認為這種活動毒害了社會風氣,「然其效可睹矣」,予以強烈的諷刺。而在寫到人的活動時,刻意寫出人事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在《太史公自序》里說,三十世家,是要寫出「輔拂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七十列傳,是要寫出那些「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們的活動。這在中國史學發(fā)展上,第一次把人的活動放到如此重要的歷史位置上來看待。他還把人的活動與國家興亡聯(lián)系起來,認為:「君子用而小人退」,這是「國之將興」的征兆;而「賢人隱,亂臣貴」則是「國之將亡」的跡象。進而指出:「其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誠哉是言哉!」(《楚元王世家》)后論一他還寓意很深地指出:要使國家強盛太平,「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匈奴列傳》后論) 「通古今之變」,包含了司馬遷歷史哲學的豐富內容。首先,他對歷史演進的過程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看法,這從《太史公自序》中的《五帝本紀》至《高祖本紀》的序目、《三代世表》至《秦楚之際月表》的序目申可略見其大概。五帝、三代因歷史太久遠,無法「論次其年月」。《三代世表》至《十二諸侯年表》,年代是「自共和迄孔子」,是「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接下去是《六國年表》,起周元王(前475)、迄秦二世(前207),歷史特點是「陪臣執(zhí)政」,「海內爭于戰(zhàn)功」,「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縱橫短長之說起」。《秦楚之際月表》起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至高祖五年(前202)九月,首尾八年。對這段歷史,司馬遷寫道:「初作難,發(fā)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這四表不僅首尾相銜,貫穿古今,且勾勒出了各個歷史時代的特點,反映出司馬遷對于歷史進程的卓越見解。 其次,在敘述歷史變化過程中還闡揚他的歷史進化觀。他的這種見解,在「八書」中貫徹得尤為突出。 第三,提出了「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歷史命題。《太史公自序》在講到撰述「本紀」時,提出對于歷代帝王業(yè)績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即推究其何以始,詳察其何以終;于其極盛時要看到它日漸衰落的跡象。在司馬遷的歷史哲學中,歷史總在變化:要么由盛變衰,要么由衰轉盛。他就是用這樣的歷史哲學去觀察歷史,「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八篇,均已散夫,唯《藝文類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賦》片段。 他的《報任安(少卿)書》,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散文。文中敘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宮刑的過程;抒發(fā)了忠而見疑、無辜受刑的悲憤,暴露了漢武帝的專橫殘忍及當時的酷吏政治;最后,表達了自已發(fā)憤著書、創(chuàng)作《史記》的決心。 司馬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詩

項羽本紀贊 (字)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

陳涉世家 (字)

兩漢:司馬遷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

”傭者笑而應

項羽之死 (字)

兩漢:司馬遷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

五帝本紀贊 (字)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

鴻門宴 (字)

兩漢:司馬遷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

周亞夫軍細柳 (字)

兩漢:司馬遷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 (字)

兩漢:司馬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

報任少卿書 / 報任安書 (字)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

孔子世家贊 (字)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

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

屈原列傳 (字)

兩漢:司馬遷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滑稽列傳 (字)

兩漢:司馬遷

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

《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太史公曰:“天道

太史公自序 (字)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

司馬遷墓 (字)

唐代:牟融

落落長才負不羈,中原回首益堪悲。

英雄此日誰能薦,聲價當時眾所推。

一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跡剩殘碑。

經過詞客空惆悵,落日寒煙賦黍離。

管晏列傳 (字)

兩漢:司馬遷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

伯夷列傳 (字)

兩漢:司馬遷

夫學者載籍極博。

尤考信于六藝。

《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堯將遜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

貨殖列傳序 (字)

兩漢:司馬遷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

”必用此為務,挽近世涂民耳目,

游俠列傳序 (字)

兩漢:司馬遷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于世云。

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

信陵君竊符救趙 (字)

兩漢:司馬遷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

魏公子列傳 (字)

兩漢:司馬遷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是時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

秦楚之際月表 (字)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fā)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

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

司馬遷 (字)

宋代:秦觀

子長少不羈,發(fā)軔遍丘壑。

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托。

高辭振幽光,直筆誅隱惡。

馳騁數(shù)千載,貫穿百家作。

酷吏列傳序 (字)

兩漢:司馬遷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字)

兩漢:司馬遷

正義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

外戚世家序 (字)

兩漢:司馬遷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興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

周之

司馬遷的詩句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1]。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詩句名言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韋編三絕。

3.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4.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5.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6.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7.民以食為天。

8.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9.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0.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12.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3.后來者居上。

14.怒發(fā)上沖冠。

15.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16.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17.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18.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19.累累若喪家之狗。

20.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21.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22.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23.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

24.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25.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26.舜,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27.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28.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29.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30.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

31.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32.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

33.置將不善,一敗涂地。

34.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35.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舊聞。

36.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37.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38.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39.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40.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41.法之不行,自于貴戚。

42.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

43.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44.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45.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46.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47.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48.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

49.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50.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司馬遷詩句

1.《司馬遷墓》

年代: 唐 作者: 牟融

落落長才負不羈,中原回首益堪悲。

英雄此日誰能薦,聲價當時眾所推。

一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跡剩殘碑。

經過詞客空惆悵,落日寒煙賦黍離。

2.? ? ? ?《司馬遷》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孔鸞負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鋸間,悠然止而食。

成書與後世,憤悱聊自釋。

領略非一家,高辭殆天得。

雖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豈啻相十百。

3.《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司馬遷》

年代: 宋 作者: 林同

悲哉執(zhí)手泣,論著謹毋忘。

豈識遷它日,能紬石室藏。

4.? ? ? ?《司馬遷》

年代: 宋 作者: 秦觀

子長少不羈,發(fā)軔遍丘壑。

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托。

高辭振幽光,直筆誅隱惡。

馳騁數(shù)千載,貫穿百家作。

至今青簡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難用常情度。

譬彼海運鵬,豈復顧繒繳。

區(qū)區(qū)班叔皮,未易議疏略。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6144.html

分享給朋友:

“小學司馬遷的詩有哪些 司馬遷的作品小學課文” 的相關文章

項羽本紀一共多少字(項羽本紀大概內容)

項羽本紀一共多少字(項羽本紀大概內容)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項羽本紀一共多少字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項羽本紀大概內容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史記中最長的是哪一篇? 應該是《秦始皇本紀》,一萬六千字。項羽一萬字左右,劉邦一萬一千字,趙世家一萬四千字。 項羽本紀原文...

本紀有多少篇目(史書本紀多少篇)

本紀有多少篇目(史書本紀多少篇)

今天給各位分享本紀有多少篇目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史書本紀多少篇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史記里面都有哪些篇章? 本紀、世家、列傳三者都是組成《史記》的重要部分。“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

史記有多少個列傳 史記有多少個列傳書

史記有多少個列傳 史記有多少個列傳書

今天給各位分享史記有多少個列傳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史記有多少個列傳書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史記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是那些 1、十二本紀: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卷二夏本紀第二、卷三殷本紀第三、卷四周本紀第四、卷五秦本紀第五、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卷七...

史記列傳是哪些 史記列傳包括

史記列傳是哪些 史記列傳包括

大家好,關于史記列傳是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史記列傳包括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史記的列傳包括幾部分? 本紀、世家、列傳三者都是組成《史記》的重要部分。“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

十二本紀有哪些人 十二本紀有哪些人物名字

十二本紀有哪些人 十二本紀有哪些人物名字

很多朋友對于十二本紀有哪些人和十二本紀有哪些人物名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是那些 1、十二本紀五帝本紀第一、夏本紀第二、殷本紀第三、周本紀第四、秦本紀第五、秦始皇本紀第六、項羽本紀第七、高祖本紀第八、呂太后本紀第九...

明史附傳有哪些 明史有傳的傳怎么讀

明史附傳有哪些 明史有傳的傳怎么讀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明史附傳有哪些,以及明史有傳的傳怎么讀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史魏驥傳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用師逵薦,遷太常博士。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tǒng)三年,召試行在...

史記本紀有哪些 史記本紀有哪些人物

史記本紀有哪些 史記本紀有哪些人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史記本紀有哪些,以及史記本紀有哪些人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史記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是那些 1、十二本紀: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卷二夏本紀第二、卷三殷本紀第三、卷四周本紀第四、卷五秦本紀第五、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卷七項羽本紀第七、卷八高祖本紀...

史記有哪些本紀 史記包括本紀還有什么

史記有哪些本紀 史記包括本紀還有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史記有哪些本紀,以及史記包括本紀還有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史記有幾個本記? 分別是什么?請寫出12個的名稱 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 卷二 夏本紀第二 卷三 殷本紀第三 卷四 周本紀第四 卷五 秦本紀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卷七 項羽...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