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照永遇樂36度多少錢 清照永遇樂36度多少錢一瓶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清照永遇樂36度多少錢,以及清照永遇樂36度多少錢一瓶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清照《永遇樂》
------------------試析李清照《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齊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傷心往事,每個人都有過。這就像生活中的睡覺吃飯那么平常。有人多些,有人少些。而活著的人,都有著如夢般的往事。當打開往事的畫卷時,才知道,酸楚的淚已流盡,年少時的歡笑,今只能感慨坦然之。生活并不是一味地沉重,當你所處的社會環境不要求你沉重時,故作深沉也難。一旦風雨交加撲面而來時,就不僅僅沉重能概括得了。一個女人,特別是古代的女人,不會指望苦難會降臨。她們寧愿守著閨房,蕩著秋千,或寫一首可人的詩詞,彈一首心曲過完一生。這僅指有地位有身份的女人,她們有的是好福氣。可惜,好日子不會常有,明明可以幸福地活著,誰知無能的皇帝竟被人擄獲,國破半壁,戰火把所有的夢想都燒掉了。這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所遇的事。國破后,她隨流人到了南方,途中丈夫趙明誠病亡,后來她一人定居在杭州終老。
人老了,就喜歡想起年輕時的事來,況李清照的才氣允許她大膽落筆,于是她的筆下多了撫今追昔的詞章。這首被人傳誦的《永遇樂》,是她晚年心靈世界重溫年輕歲月時的一次沖撞后遺留下的傷痕。
今天就以李清照晚年的這首元宵詞來試解她晚年的心靈世界。
元宵即上元。上元是我國傳統盛重的節日之一。在宋代是官民重視、舉國歡慶的節日。所以上元詩詞基本是寫其繁樂之濃烈。蘇軾的《蝶戀花·密州上元》就是承“火樹銀花”下一篇上元詞。中有“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之語,但沒有翻出比蘇味道更新的內容。詞國格律大師周邦彥更有一篇上元力作《解語花》,不僅在章法上見長,而且在煉字煅句上顯出極細致雕琢的本事。從“風銷絳蠟,露浥紅蓮”到“桂花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復“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無不體現出他極度造作的姿態,下筆艷麗之極古今作家難以匹敵,讀完通篇即可知其為頌德大作,內容更重復“火樹銀花”的盛況,可謂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在危??舍У谋彼文┠陼r代,唱出這樣的頌曲,實在是件很可嘆的事。后隨者也不得不嘆乎“措辭精絕,卻無歌者”。倒是辛棄疾的《青玉案》還算可觀,應為蘇味道之后上元詩詞中又一名篇?!膀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姍瀾處”的確寫出一種新的意境。李清照筆下的上元詞卻以滿目憂愁的調子出現在讀者眼前,這與前人的上元詞有所不同。一反常態的《永遇樂》憑什么擠入一流詞篇之中呢?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起句十分工整。顏色是鮮明的,景致是壯觀的。緩緩滑下的落日就像金子融化開耀眼奪目,天邊的彩霞已被染成桔紅一片,令人心思掩飛,留連忘返。東邊一輪如明玉的圓月已從靄靄涯際邊躍了上來,底下涌滾著遙遙的晚云,猶如鑲佩在流彩綢帶上的一顆絢麗明珠。何等的鮮明,何等的壯麗?。^區八字就把杭州的上元黃昏寫的如此奇美,而不失自然的純美。四四開句的長調特別適合對仗。歷來詞手竟顯慧心,大爭其彩?!白隼淦刍ǎ瑢熇Я?、“疊鼓夜寒,垂燈春淺”、“碧水驚秋,黃云凝暮”、“山抹微云,天連衰草”……不失其俊,但感到是砌琢出的,少了天簌的情趣。李清照這八字起句,用筆俊彩動人,既有詩的神韻而又不失自然神彩。
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色描寫后,女詞人幽幽嘆了一句“人在何處?”原來歷經劫難的女詞人還有沒有忘記自己身處何方。這句反問句,實是她那不可忘懷的故國之思在悄然流露,一種強烈的思鄉之情已開始浮出筆端。她當然明白今夜是在臨安------杭州。可她不會、決不會忘了“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她又怎可能忘了青州故里賭書潑茶,怎可能忘了“靈光雖在應蕭蕭,草中翁仲今何若。遺民豈尚種桑麻,殘虜如聞保城郭。”除非“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边@一問句,透出李清照此時內心的迷惘,更揉捻著滄桑的幻滅感。沒有真實生活感受的人們是不能寫出來。升平之際,富貴人也許會吟唱著“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备袊@年華易逝。官場失意人也許會說“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边@都是特定環境下特定人物對自己心情的剖白。沉重在李清照晚年詞中是主要的氣氛。上述的晏殊、秦觀這兩位婉約派著名作家其詞中多地是感傷,少了李清照詞中的沉重。這是特定環境下的作家特定作品,別人是無法驀仿。這里要指出,為什么周邦彥的詞被后人激賞,卻落個“卻無歌者”的原因。就是他所處的北宋時代,已是危機四圍,可這并不妨礙他創作歌功頌德的作品一一問世。所以周邦彥的詞技巧一流,內容卻空洞無物。確是件極為可惜的事。
李清照與周邦彥最大不同之處,一個在詞中出現了真實的自我,一個在詞里出現了炫耀才學的自我。至于貼切生活的情感,在周詞中,能見到的真是不多,就是有,也都得在他極其講究的百轉章節中細心尋找,往往還看不出所以然。當然,這也不妨礙周成為格律詞的開山祖師。在漱玉集中你們讀到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語凈言白,卻情味深長。這首詞當然更不會例外了。
杭州的黃昏當然是美的,特別在有落日的時候。李清照筆下的杭州也是如此的奇美,當李清照無法忘卻的故國之思在緩緩流出時,她那已蒼涼至極的心靈世界中又如何面對接下的種種事事呢?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窗外是一片沉沉柳海,黃昏已臨,炊煙正濃,垂下的暮靄正與飛拂的柳枝迷蕩搖鬧。初柳垂暮,輕煙均習,足令人心旌迷惑,漸覺不安,況一曲《梅花怨》的笛聲正從幽幽的煙柳中傳來,直到憔悴不堪的女詞人心底。眼前的景色是令人迷惑不安的,那是一片不見明綠而顯迷失的柳暮??墒敲詠y心情的春色配著讓人傷感的哀樂《梅花落》,把越發不適的心情更加打發到憂郁的邊緣。于是春意就淺了一些,無心再關注眼前的春景?!按阂庵獛自S?”正是這種情景下的心情最恰當表達??倸w一句話,由于沒有心情,再好的景致都難以喚回衰颯的心。年輕時的李清照可不是這樣,一場綿綿寒食雨就把她惱得半死,“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睋暮彻澆荒艹鰜碛瓮?,直到“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才舒了一口氣,并喜樂迸發“多少游春意”!最后還不太放心“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末?”。經過家亡國破、文物流失、頒金改嫁,四處飄零的遭遇后,李清照不再年輕,至少在心情上她確實老了。柳色煙迷,笛聲傳耳都會打亂她欲想平靜的心靈世界。賞春這等雅事,如今對她而言,已是一種奢求。人是不可回到從前,以前的歡聲笑語,就把它留住吧,提及它便感懷觸情,特別是像李清照這位一生變數極大的女人,比別人更不堪矣。
遠處的景色是壯美的,近處的景色帶人進入到迷惘的色彩中。接下來,女詞人就流露出世事難料,風雨突來的亂世心態來?!霸压?,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這一真情告白,令人刺鼻。好好的天氣怎一會兒就會有風雨呢?似乎李清照的擔憂是多余的,而這恰恰是戰亂后烙在人們心底的懼恐橫禍的心態表現。這是特定的時代心理。靖康之亂后,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深受戰亂之苦,戰爭的陰影深深地打烙在見證過這場戰亂的人們心底。而當權的人們早就忘了父兄被擄這一千古之恥的事實,皇帝心想的并不是一洗雪恥,他是怕父兄回來當不成皇帝。所以,南渡后的上元節依舊濃彩繁興。及時行樂成為這些善忘的權貴最主要的人生追求。難怪后人云“直把杭州當汴州”??梢钥隙ǎ钋逭沾藭r流露出不僅僅是一己私情。人有時必須善于忘記,不能把太多的傷痛牢牢記住。這對自己的健康沒有好處,而一個人的力量是拯救不了一個國家的衰敗。應該負起責任的男人們都躲在一邊去飲酒作樂,你一個婦道人家還發什么牢騷。李清照你行?打戰你可以嗎?所以,老實點才是正經事。不要去諷刺皇帝了,說什么“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種令男人愧顏的話了。李清照的悲劇在于她不善于忘記,不懂得“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鷓鴣天》)。這是一個人的性格,所以不能怪李清照。在這段詞中,我們發現李清照難以痊愈的傷口,又被撕裂。正如精神恍惚的人,一會兒以為天晴,一會兒以為風雨將至。此時的李清照,在任何常人眼里,都應是這模樣。而往事,會那么重要嗎?這樣,傷害的人終將是自己。李清照反復在渲染著,她那驚人的記性,以及她那千古無法消去的愁。
前三段后一句都是反問句。從身處何方的迷惘到春意已淺的失落心情,最后托出世事難測的叵測心態,生動刻畫出作者被戰亂洗禮后麻木莫明不可熨平的心靈世界。這是逐步深入的過程,從茫茫然無知的發問身處何方,到內心迷惘的空然獨對春柳煙海,后烘托出她那叵測難料的心態。每一段的前兩句都是四字句,作者寫為描寫句并使之對仗。三段雖因各自的第三句字數不同(相次為4字、5字,6字),但因為句式結構相同,仍然形成排句出現。誦讀起來,具有節奏感,而且每段落末尾的疑問句的字數迭增,因而加強了情緒分量。每一行前兩句都是正面鋪陳,寫的花團錦簇,修詞考究,但在其后卻用一個疑問句否定了。通過鮮明的反差,表現了詞人憂郁難遣的情懷,且隨段末疑問句字數的遞增,更顯出它的濃重。
在前三段講敘中,讀者已清楚看到女詞人晚年蒼敗的內心世界。也許,高明的詩人總有些與眾不同之處,況李清照乎?前半闕最后一段作者還特意安排了一個小插曲“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碑吘估钋逭盏拿麣膺€是有的,那些達官貴人的內眷還是沒有忘記李清照。可是她統統謝絕了她們的好意。這些朋友應該都是些有相當文學修養的人,平時應常與清照在一起飲酒談詩,不然就不必用“酒朋詩侶”了。本可借這個難得的好機會好好和朋友們樂一下,消消愁惱,飲酒作詩,好好過個戰亂后一個難得熱鬧的元宵節。這本為理應之事,由于心情實在不佳,她便婉言謝絕了朋友們的好意相邀。一個人落到“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境地時,那還有心情外出好好玩一玩,散散心啊。作者為什么不愿意與朋友們出來散心游玩呢?下半闕作者作從中告明真情。
既然不出玩了,那么就只能一個人在家里呆著。一個人呆著久了,不免會想些雜七雜八的事來,從前的,今天的,還有昨天的,有快樂的,還有悲傷的,有一串串笑語聲,還有雜著梧桐雨的淚滴……李清照晚年能讓她回憶的可真夠多。夫死誤嫁,國破家亡,文物散失殆盡,如今就只有孤獨一個人。這樣的遭遇,一旦認真想起來心底不免更添些苦楚。于是李清照開始把記憶的視線拋到幾十年前的一個元宵節。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痹瓉恚菚r候婦女們是特別重視上元節的。由于封建時代的女人沒有任何權利參予政治、軍事等社會重大活動,她們只能在家里操著勞務。有錢人家的女人或體面人家的婦人頂多加些描紅女工喝酒聚會或玩些斗草打馬等游戲,連填詞作詩寫文都認為是閨中雅事,只能在閨內傳看不可張揚過甚。人身自由與求學權利被極度遏制。故李清照前后的一些較為有名的女性文學家,都沒有取得杰出的成就。女人們最希望的日子就是盛大的節日,如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陽、春節、上元,人日等。這些節日,她們可以高興打扮一番,和自己的伙伴、丈夫孩子一道到戶外踏春游玩賞燈或者和親愛的人團聚吟詩酬唱,飲酒行令。或邀幾個好玩伴斗草打馬。這些節日才可使她們完全和外面的世界接觸,深鎖閨中的少女少婦們是多么殷切期盼這樣的節日到來??!這些節日中,上元節更是女人們最喜愛的節日。上元即元宵,是春節的最后一天。在宋代這是官民都極為重視的節日。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載:“山燈凡數千百種,極其新巧,怪怪奇奇,無所不有……終夕天街鼓吹不絕。都民士女,羅綺如云?!边@等隆重的節日誰能把它放過呢?特別于深鎖閨閣的女人們。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齊楚?!变伌涔趦菏且贼浯溆鹈珵檠b飾的帽子,為元宵節時婦女的應時妝飾。捻金雪柳乃在絹或紙之外,另加金線拈絲所制的雪柳,雪柳則為用絹紙做的花?! 按貛А笔撬螘r方言,將首飾密集插戴滿頭的意思?!褒R楚”是漂亮之意。上三句意思為,婦女們為了打扮的比別人漂亮,就拾盡漂亮高貴的飾品來打扮自己。當然,當年的女詞人心情應是輕快的。她有興趣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齊楚。那知命運捉弄人,少歷繁華,晚境凄涼?!澳昴暄├?,常插柳花醉”(《清平樂》)的活潑少女,意淪落成“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心境極為蒼涼的孀婦。這段話是詞人回憶當年的元宵節里的自己燥動心情,活潑之極,就如畫一般展現在讀者和作者眼前。歲月蒼桑,美好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一場戰亂打破了應有的平靜。不應失去的,都不見了蹤影。不想擁有的,如今卻抱了個滿懷。
如今是什么模樣?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苯裉斓娜耍寻装l滿鬢,懶得夜間外出走走。老了,確實老了。當年的興趣都不見了,如今只有一肚子的酸楚,無人可以傾訴,也無人愿意傾聽。這樣,“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本惋@得極為合情合理。兩層之間承接得自然順暢,同時翻過一層,愈入愈深。末句的形象把那種孤獨悲傷的心情表現非常生動。令人感酸楚。
誰了解詞人的心曲?誰了解詞人的悲悼?是詞人自己么?還是詞人用自己的作品與讀者溝通?詞人終于跟自己對話,跟千百后的讀者對話了。她以平靜的心情,安祥的語氣,通俗的語言,清除了歷史長河中的一切阻礙,使今時的讀者仍能通過她的描述進入當年“中州盛日”的元宵之夜,了解她只能在“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的苦衷。
這首詞深隱著作者濃烈的故國之思,所以能打動和李清照命運相似的流離人們,更敲碎了南宋王朝欲倒前的愛國人士們的心靈。此詞后一百年,愛國詞人劉辰翁就和了兩首。在其中一首詞前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弊阋娨装策@首詞的感染力之強。劉辰翁所處的時代已是南宋搖搖欲墜的年代,故他所言“悲苦過之”。
至此,李清照已把她晚年的心靈世界若隱若現展示在我們眼前??梢詮乃龢O其復雜的心態中看出她在戰亂中所受到的傷害程度,也可以從她描述的早年生活看出她晚境的凄驚,可以讀出一個女人的不幸,可以看出命運的無情,而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沒有虛假的成份。所以,我們能在李清照的詞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她,一個沒有偽裝的詞人。這是她在文學創造中從未改變的追求。這也是她獲得成功的一個因素吧!
其實大多人早已忘記了北宋被踏的恥辱,他們應該為生活而忙碌著。都忘了,這是好事,也只能這樣做。自己活的舒服要緊,大眾蒼生苦難與我何干乎?我真得很佩服李清照,為什么她總把過去的一切一切都記得那么清晰。為什么不把之忘記?非要去寫什么《打馬賦》、《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甚至還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等等。后人只能為你悲嘆“廟堂只有和戎策,慚愧深閨打馬圖”。我以為這不值。
這首詞立意和眾多上元詞有不同之處,能稱得上佳作的上元詩詞中,唯李清照這首《永遇樂》取其繁華襯孤寂,用歡樂之筆來寫沉痛心情。余外均寫其繁華濃烈。
李清照在這首詞采取了對比的手法。先從眼前美麗景色大處落筆,后轉入謝絕友人相邀。鋪敘完畢,馬上一筆回到汴京上元節,把歡樂心思、艷麗姿態寫盡后,又回到如今細細刻描,最后用一句極平常極沉痛的口語了結全篇。情與景在不斷地對比,這可以把前后兩種生活與心境的不同之處一覽無遺。可以讓讀者看到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是多么地深重,讓人醒目,讓人明知,讓人覺醒。當然,無能的統治者只能以整個王朝的衰敗來迎接新的社會秩序產生,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更改的事實。在李清照離開人世還未120年,南宋王朝就覆滅了。
此詞還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精磨的書面語和口語相襯和,達到俗中見雅,雅中不避俗,雅俗相揉的高度。前人評曰:“以故為新,易安得之”,極是。
一反常調的《永遇樂》雖然在已經組成佳林的上元詞林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家之作。
我不敢說李清照這首元宵詞為歷代詠元宵作品最好的作品,但這首詞可以說是歷代詠元宵作品中的一朵奇葩。當還有人落筆元宵詩詞,應該想起蘇軾的豁達,還不能忘記辛疾棄的叫囂,更無法拂沒掉李清照這種悲傷萬種的即時感慨,才敢重題。當李清照把這首《永遇樂》譜成曲時,就有了流傳千古的本錢。
拓跋燾典故作用
拓跋燾典故作用:
因為拓跋燾也是異族君主,當年南侵筑行宮于瓜步山,與金人南侵有幾分類似,而民眾不僅不痛心,反而在祭祀異族人的佛貍祠前供奉祭品慶祝,表現一種痛心疾首的感情。
出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
上片贊揚了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創作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
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
永遇樂北亭懷古辛棄疾為什么要用北伐失 敗的例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上片贊揚了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辛棄疾作詞熔經鑄史,豪邁曠達,化腐朽為神奇,可以被稱為是詞史上用典最出色的一位詞人,《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更是辛棄疾用典藝術的表率之作。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借助典故抒發自己殺敵報國的決心、勇氣和不受重用的壯志難酬,既達到以古慨今的目的,又凸顯出詞風的豪壯沉郁。
用典的首要原則就是要切合主題,與內容聯系密切。北固亭位于江蘇省鎮江市,北宋年間將京口改為鎮江,并沿用至今。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較多,面對北固亭的無限風光,辛棄疾在懷古時,精心選擇了與京口有關的四位歷史人物: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以及跟自己處境相似的廉頗,借以抒發心中無法排解的復雜情感。
詞的上闋提及兩位跟京口歷史事件相關的千古英雄孫權和劉裕。孫權在京口起兵,與曹、劉鼎足而立,曾使強敵曹操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人生感嘆。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自幼居于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里,后在京口起事,討伐桓玄叛亂,削平內亂,率兵北伐,收復中原大片國土,代晉稱帝,成就一代霸業。詞的上闋通過對“千古英雄”孫權與“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杰劉裕的傾慕,寄托了辛棄疾抗金復國的雄心壯志,也有對主和派不愿發兵抗敵的含蓄諷刺。詞下闋涉及與京口有關的兩位皇帝劉義隆和拓跋燾。宋文帝劉義隆不能繼承其父劉裕的功業,聽了王玄謨對北伐的吹捧,以為北伐功業唾手可得,打了無準備之仗,宋文帝曾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封狼居胥是大話也是野心,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令王玄謨倉促北伐,結果慘敗。第二年,北魏軍隊乘勝追到長江邊,魏太武帝拓跋燾在江北的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即詞中提及的“佛貍祠”,這是詞中下闋所涉及的相關史實。下闋前三句痛訴劉義隆“元嘉草草”北伐失敗的往事,既是影射四十多年前北伐的慘敗,又是對即將開始的北伐可能重蹈前代覆轍的深切憂慮。“四十三年”三句,詞筆由懷古轉為追憶,四十三年前詞人率眾兵南歸經過漫天烽火的揚州,驚險的畫面歷歷在目。接下來“可堪回首”三句將筆觸轉到眼前令詞人痛心疾首的一幕——長江北岸瓜步山的百姓竟然將異族統治者拓跋燾當作神明祭奠,在他的行宮佛貍祠下敲鑼打鼓,迎神賽會。這是暗含在眼前時事中的典故,詞人運用此典,別有用意。此典此景不僅表現了詞人對統治者輕率北伐和軍民斗志松懈的深切憂慮,還表現了詞人對金人猖狂如北魏軍隊飲馬長江的憤慨。
此詞所用的故事,除最后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大多數詞人用典不同。宋文帝是由上文宋武帝氣吞驕虜的北伐引出的,正好跟其父的功業形成鮮明對照,且宋文帝“贏得倉皇北顧”的“北顧”字面又照應了詞題中的“北固亭”,佛貍祠行宮的建立又是宋文帝草率北伐引出的嚴重后果。廉頗之典則是詞人抒發受韓侂胄排斥打擊的悲憤和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全詞典故運用可謂環環相扣。此詞在以典故連綴全篇時,亦注意布局安排,以求章法之嚴謹。此詞以典故結構全篇,突破了前人以典故羅列故實或僅限于局部運用的做法,從而使得典故成為詞篇結構布局的嶄新手段,表現出辛棄疾用典故對詞體章法結構進行的積極探索。
李清照是什么居士?
李清照是易安居士。
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多描寫自然景物,韻調優美。后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人。號易安居士。是中國文壇的奇女子,也是濟南人的驕傲。在趵突泉公園里,柳絮泉與漱玉泉旁邊有李清照紀念堂。
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的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藏書甚富,善屬文,工于詞章。
現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墻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其中的“佛貍”怎么讀?
佛貍讀音:bì l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
全文: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翻譯:
江山千古依舊,割據的英雄孫仲謀,卻已無處尋覓。無論繁華的舞榭歌臺,還是英雄的流風余韻,總被無情風雨吹打而去。那斜陽中望見的草樹,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說寄奴曾經居住。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輕率魯莽,想建立不朽戰功,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還記得四十三年前,我戰斗在硝煙彌漫的揚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的行宮下,神鴉叫聲應和著喧鬧的社鼓。有誰會來尋問,廉頗將軍年紀已老,他的身體是否強健如故。
擴展資料: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不是辛棄疾的缺點。
而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