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字玄德為什么被高祖重用(李安字玄德為什么被高祖重用了)
《隋書》卷五十 列傳第十五
○宇文慶
宇文慶,字神慶,河南洛陽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將軍,仕歷五州刺史、安吉侯。父顯和,夏州刺史。慶沉深有器局,少以聰敏見知。周初,受業東觀,頗涉經史。既而謂人曰:「書足記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筆硯,為腐儒之業!」于時文州民夷相聚為亂,慶應募從征。賊據保巖谷,徑路懸絕,慶束馬而進,襲破之,以功授都督。衛王直之鎮山南也,引為左右。慶善射,有膽氣,好格猛獸,直甚壯之。稍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柱國府掾。及誅宇文護,慶有謀焉,進授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后從武帝攻河陰,先登攀堞,與賊短兵接戰,良久,中石乃墜,絕而后蘇。帝勞之曰:「卿之馀勇,可以賈人也。」復從武帝拔晉州。其后齊師大至,慶與宇文憲輕騎而覘,卒與賊相遇,為賊所窘。憲挺身而遁,慶退據汾橋,眾賊爭進,慶引弓射之,所中人馬必倒,賊乃稍卻。及破高緯,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詔曰:「慶勛庸早著,英望華遠,出內之績,簡在朕心。戎車自西,俱總行陣,東夏蕩定,實有茂功。高位縟禮,宜崇榮冊。」于是進位大將軍,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戶。尋以行軍總管擊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總管。俄轉寧州總管。高祖為丞相,復以行軍總管南征江表。師次白帝,征還,以勞進位上大將軍。高祖與慶有舊,甚見親待,令督丞相軍事,委以心腹。尋加柱國。開皇初,拜左武衛將軍,進位上柱國。數年,出除涼州總管。歲余,征還,不任以職。
初,上潛龍時,嘗從容與慶言及天下事,上謂慶曰:「天元實無積德,視其相貌,壽亦不長。加以法令繁苛,耽恣聲色,以吾觀之,殆將不久。又復諸侯微弱,各令就國,曾無深根固本之計。羽翮既剪,何能及遠哉!尉迥貴戚,早著聲望,國家有釁,必為亂階。然智量庸淺,子弟輕佻,貪而少惠,終致亡滅。司馬消難反覆之虜,亦非池內之物,變成俄頃,但輕薄無謀,未能為害,不過自竄江南耳。庸、蜀險隘,易生艱阻,王謙愚蠢,素無籌略,但恐為人所誤,不足為虞。」未幾,上言皆驗。及此,慶恐上遺忘,不復收用,欲見舊蒙恩顧,具錄前言為表而奏之曰:「臣聞智侔造化,二儀無以隱其靈;明同日月,萬象不能藏其狀。先天弗違,實圣人之體道;未萌見兆,諒達節之神機。伏惟陛下特挺生知,徇齊誕御,懷五岳其猶輕,吞八荒而不梗,蘊妙見于胸襟,運奇謨于掌握。臣以微賤,早逢天眷,不以庸下,親蒙推赤。所奉成規,纖毫弗舛,尋惟圣慮,妙出蓍龜,驗一人之慶有徵,實天子之言無戲。臣親聞親見,實榮實喜。」上省表大悅,下詔曰:「朕之與公,本來親密,懷抱委曲,無所不盡。話言歲久,尚能記憶,今覽表奏,方悟昔談。何謂此言,遂成實錄。古人之先知禍福,明可信也,朕言之驗,自是偶然。公乃不忘,彌表誠節,深感至意,嘉尚無已。」自是上每加優禮。卒于家。
子靜禮,初為太子千牛備身,尋尚高祖女廣平公主,授儀同,安德縣公,邑千五百戶,后為熊州刺史。先慶卒。
子協,歷武賁郎將、右翊衛將軍,宇文化及之亂遇害。
協弟皛,字婆羅門,大業之世,少養宮中。后為千牛左右,煬帝甚親昵之。每有游宴,皛必侍從,至于出入臥內,伺察六宮,往來不限門禁,其恩幸如此。時人號曰宇文三郎。皛與宮人淫亂,至于妃嬪公主,亦有丑聲。蕭后言于帝,皛聞而懼,數日不敢見。其兄協因奏曰:「皛今已壯,不可在宮掖。」帝曰:「皛安在?」協曰:「在朝堂。」帝不之罪,因召入,待之如初。宇文化及弒逆之際,皛時在玄覽門,覺變,將入奏,為門司所遏,不得時進。會日瞑,宮門閉,退還所守。俄而難作,皛與五十人赴之,為亂兵所害。
○李禮成
李禮成,字孝諧,隴西狄道人也。涼王暠之六世孫。祖延實,魏司徒。父彧,侍中。禮成年七歲,與姑之子蘭陵太守滎陽鄭顥隨魏武帝入關。顥母每謂所親曰:「此兒平生未嘗回顧,當為重器耳。」及長,沉深有行檢,不妄通賓客。魏大統中,釋褐著作郎,遷太子洗馬、員外散騎常侍。周受禪,拜平東將軍、散騎常侍。于時貴公子皆競習弓馬,被服多為軍容。禮成雖善騎射,而從容儒服,不失素望。后以軍功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賜爵修陽縣侯,拜遷州刺史。時朝廷有所征發,禮成度以蠻夷不可擾,擾必為亂,上表固諫。周武帝從之。伐齊之役,從帝圍晉陽,禮成以兵擊南門,齊將席毗羅率精甲數千拒帝,禮成力戰,擊退之。加開府,進封冠軍縣公,拜北徐州刺史。未幾,征為民部中大夫。
禮成妻竇氏早沒,知高祖有非常之表,遂聘高祖妹為繼室,情契甚歡。及高祖為丞相,進位上大將軍,遷司武上大夫,委以心膂。及受禪,拜陜州刺史,進封絳郡公,賞賜優洽。尋征為左衛將軍,遷右武衛大將軍。歲馀,出拜襄州總管,稱有惠政。后數載,復為左衛大將軍。時突厥屢為寇患,緣邊要害,多委重臣,由是拜寧州刺史。歲馀,以疾征還京師,終于家。其子世師,官至度支侍郎。
○元孝矩弟褒
元孝矩,河南洛陽人也。祖修義,父子均,并為魏尚書仆射。孝矩西魏時襲爵始平縣公,拜南豐州刺史。時見周太祖專政,將危元氏,孝矩每慨然有興復社稷之志,陰謂昆季曰:「昔漢氏有諸呂之變,朱虛、東牟,卒安劉氏。今宇文之心,路人所見,顛而不扶,焉用宗子?盍將圖之?」為兄則所遏,孝矩乃止。其后周太祖為兄子晉公護娶孝矩妹為妻,情好甚密。及閔帝受禪,護總百揆,孝矩之寵益隆。及護誅,坐徙蜀。數戰,征還京師,拜益州總管司馬,轉司憲大夫。
高祖重其門地,娶其女為房陵王妃。及高祖為丞相,拜少冢宰,進位柱國,賜爵洵陽郡公。時房陵王鎮洛陽,及上受禪,立為皇太子,令孝矩代鎮。既而立其女為皇太子妃,親禮彌厚。俄拜壽州總管,賜孝矩璽書曰:「揚、越氛昆,侵軼邊鄙,爭桑興役,不識大猷。以公志存遠略,今故鎮邊服,懷柔以禮,稱朕意焉。」時陳將任蠻奴等屢寇江北,復以孝矩領行軍總管,屯兵于江上。后數載,自以年老,筋力漸衰,不堪軍旅,上表乞骸骨。轉涇州刺史,高祖下書曰:「知執謙捴,請歸初服。恭膺寶命,實賴元功,方欲委裘,寄以分陜,何容便請高蹈,獨為君子者乎!若以邊境務煩,即宜徙節涇郡,養德臥治也。」在州歲馀,卒官,年五十九。謚曰簡。子無竭嗣。
孝矩兄子文郁,見《誠節傳》。孝矩次弟雅,字孝方,有文武干用。開皇中,歷左領左右將軍、集沁二州刺史,封順陽郡公。季弟褒,最知名。
褒字孝整,便弓馬,少有成人之量。年十歲而孤,為諸兄所鞠養。性友悌,善事諸兄。諸兄議欲別居,褒泣諫不得,家素富,多金寶,褒無所受,脫身而出,為州里所稱。及長,寬仁大度,涉獵書史。仕周,官至開府、北平縣公、趙州刺史。及高祖為丞相,從韋孝寬擊尉迥,以功超拜柱國,進封河間郡公,邑二千戶。開皇二年,拜安州總管。歲馀,徙原州總管。有商人為賊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執之,褒察其色冤而辭正,遂舍之。商人詣闕訟褒受金縱賊,上遣使窮治之。使者簿責褒曰:「何故利金而舍盜也?」褒便即引咎,初無異詞。使者與褒俱詣京師,遂坐免官。其盜尋發于他所,上謂褒曰:「公朝廷舊人,位望隆重,受金舍盜非善事,何至自誣也?」對曰:「臣受委一州,不能息盜賊,臣之罪一也。州民為人所謗,不付法司,懸即放免,臣之罪二也。牽率愚誠,無顧形跡,不恃文書約束,至令為物所疑,臣之罪三也。臣有三罪,何所逃責?臣又不言受賂,使者復將有所窮究,然則縲紲橫及良善,重臣之罪,是以自誣。」上嘆異之,稱為長者。十四年,以行軍總管屯兵備邊。遼東之役,復以行軍總管從漢王至柳城而還。仁壽初,嘉州夷、獠為寇,褒率步騎二萬擊平之。煬帝即位,拜齊州刺史,尋改為齊郡太守,吏民安之。及興遼東之役,郡官督事者前后相屬,有西曹掾當行,詐疾,褒詰之,掾理屈,褒杖之,掾遂大言曰:「我將詣行在所,欲有所告。」褒大怒,因杖百馀,數日而死,坐是免官。卒于家,時年七十三。
○郭榮
郭榮,字長榮,自云太原人也。父徽,魏大統末為同州司馬。時武元皇帝為刺史,由是與高祖有舊。徽后官至洵州刺史、安城縣公。及高祖受禪,拜太仆卿,數年,卒官。榮容貌魁岸,外疏內密,與其交者多愛之。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親信。護察榮謹厚,擢為中外府水曹參軍。時齊寇屢侵,護令榮于汾州觀賊形勢。時汾州與姚襄鎮相去懸遠,榮以為二城孤迥,勢不相救,請于州鎮之間更筑一城,以相控攝,護從之。俄而齊將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唯榮所立者獨能自守。護作浮橋,出兵渡河,與孝先戰。孝先于上流縱大筏以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以功授大都督。護又以稽胡數為寇亂,使榮綏集之。榮于上郡、延安筑周昌、弘信、廣安、招遠、咸寧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由是不能為寇。武帝親總萬機,拜宣納中士。后從帝平齊,以戰功,賜馬二十匹,綿絹六百段,封平陽縣男,遷司水大夫。
榮少與高祖親狎,情契極歡,嘗與高祖夜坐月下,因從容謂榮曰:「吾仰觀玄象,俯察人事,周歷已盡,我其代之。」榮深自結納。宣帝崩,高祖總百揆,召榮,撫其背而笑曰:「吾言驗未?」即拜相府樂曹參軍。俄以本官復領蕃部大夫。高祖受禪,引為內史舍人,以龍潛之舊,進爵蒲城郡公,加位上儀同。累遷通州刺史。仁壽初,西南夷、獠多叛,詔榮領八州諸軍事行軍總管,率兵討之。歲馀悉平,賜奴婢三百馀口。
煬帝即位,入為武候驃騎將軍,以嚴正聞。后數歲,黔安首領田羅駒阻清江作亂,夷陵諸郡,民夷多應者,詔榮擊平之。遷左候衛將軍。從帝西征吐谷渾,拜銀青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功進位左光祿大夫。明年,帝復事遼東,榮以為中國疲敝,萬乘不宜屢動,乃言于帝曰:「戎狄失禮,臣下之事。臣聞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豈有親辱大駕以臨小寇?」帝不納。復從軍攻遼東城,榮親蒙矢石,晝夜不釋甲胄百馀日。帝每令人窺諸將所為,知榮如是,帝大悅,每勞勉之。九年,帝至東都,謂榮曰:「公年德漸高,不宜久涉行陣,當與公一郡,任所選也。」榮不愿違離,頓首陳讓,辭情哀苦,有感帝心,于是拜為右候衛大將軍。后數日,帝謂百僚曰:「誠心純至如郭榮者,固無比矣。」其見信如此。楊玄感之亂,帝令馳守太原。明年,復從帝至柳城,遇疾,帝令存問動靜,中使相望。卒于懷遠鎮,時年六十八。帝為之廢朝,贈兵部尚書,謚曰恭,贈物千段。有子福善。
○龐晃
龐晃,字元顯,榆林人也。父虬,周驃騎大將軍。晃少以良家子,刺史杜達召補州都督。周太祖既有關中,署晃大都督,領親信兵,常置左右。晃因徙居關中。后遷驃騎將軍,襲爵比陽侯。衛王直出鎮襄州,晃以本官從。尋與長湖公元定擊江南,孤軍深入,遂沒于陣。數年,衛王直遣晃弟車騎將軍元俊赍絹八百匹贖焉,乃得歸朝。拜上儀同,賜彩二百段,復事衛王。
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晃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結納。及高祖去官歸京師,晃迎見高祖于襄邑。高祖甚歡,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圖箓。九五之日,幸愿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頃之,有一雄雉鳴于庭,高祖命晃射之,曰:「中則有賞。然富貴之日,持以為驗。」晃既射而中,高祖撫掌大笑曰:「此是天意,公能感之而中也。」因以二婢賜之,情契甚密。武帝時,晃為常山太守,高祖為定州總管,屢相往來。俄而高祖轉亳州總管,將行,意甚不悅。晃因白高祖曰:「燕、代精兵之處,今若動眾,天下不足圖也。」高祖握晃手曰:「時未可也。」晃亦轉為車騎將軍。及高祖為揚州總管,奏晃同行。既而高祖為丞相,進晃位開府,命督左右,甚見親待。及踐阼,謂晃曰:「射雉之符,今日驗不?」晃再拜曰:「陛下應天順民,君臨宇內,猶憶曩時之言,不勝慶躍。」上笑曰:「公之此言,何得忘也!」尋加上開府,拜右衛將軍,進爵為公,邑千五百戶。河間王弘之擊突厥也,晃以行軍總管從至馬邑。別路出賀蘭山,擊賊破之,斬首千馀級。
晃性剛悍,時廣平王雄當途用事,勢傾朝廷,晃每陵侮之。嘗于軍中臥,見雄不起,雄甚銜之。復與高颎有隙,二人屢譖晃。由是宿衛十余年,官不得進。出為懷州刺史,數歲,遷原州總管。仁壽中卒官,年七十二。高祖為之廢朝,贈物三百段,米三百石,謚曰敬。子長壽,頗知名,官至驃騎將軍。
○李安
李安,字玄德,隴西狄道人也。父蔚,仕周為朔燕恒三州刺史、襄武縣公。安美姿儀,善騎射。周天和中,釋褐右侍上士,襲爵襄武公。俄授儀同、少師右上士。高祖作相,引之左右,遷職方中大夫。復拜安弟悊為儀同。安叔父梁州刺史璋,時在京師,與周趙王謀害高祖,誘悊為內應。悊謂安曰:「寢之則不忠,言之則不義,失忠與義,何以立身?」安曰:「丞相父也,其可背乎?」遂陰白之。及趙王等伏誅,將加官賞,安頓首而言曰:「兄弟無汗馬之勞,過蒙獎擢,合門竭節,無以酬謝。不意叔父無狀,為兇黨之所蠱惑,覆宗絕嗣,其甘若薺。蒙全首領,為幸實多,豈可將叔父之命以求官賞?」于是俯伏流涕,悲不自勝。高祖為之改容曰:「我為汝特存璋子。」乃命有司罪止璋身,高祖亦為安隱其事而不言。尋授安開府,進封趙郡公,悊上儀同、黃臺縣男。
高祖即位,授安內史侍郎,轉尚書左丞、黃門侍郎。平陳之役,以為楊素司馬,仍領行軍總管,率蜀兵順流東下。時陳人屯白沙,安謂諸將曰:「水戰非北人所長。今陳人依險泊船,必輕我而無備。以夜襲之,賊可破也。」諸將以為然。安率眾先鋒,大破陳師。高祖嘉之,詔書勞曰:「陳賊之意,自言水戰為長,險隘之間,彌謂官軍所憚。開府親將所部,夜動舟師,摧破賊徒,生擒虜眾,益官軍之氣,破賊人之膽,副朕所委,聞以欣然。」進位上大將軍,除郢州刺史。數日,轉鄧州刺史。安請為內職,高祖重違其意,除左領左右將軍。俄遷右領軍大將軍,復拜悊開府儀同三司、備身將軍。兄弟俱典禁衛,恩信甚重。八年,突厥犯塞,以安為行軍總管,從楊素擊之。安別出長川,會虜渡河,與戰破之。仁壽元年,出安為寧州刺史,悊為衛州刺史。安子瓊,悊子瑋,始自襁褓,乳養宮中,至是年八九歲,始命歸家。其見親顧如是。
高祖嘗言及作相時事,因愍安兄弟滅親奉國,乃下詔曰:「先王立教,以義斷恩,割親愛之情,盡事君之道,用能弘獎大節,體此至公。往者周歷既窮,天命將及,朕登庸惟始,王業初基,承此澆季,實繁奸宄。上大將軍、寧州刺史、趙郡公李安,其叔璋潛結籓枝,扇惑猶子,包藏不逞,禍機將發。安與弟開府儀同三司、衛州刺史、黃臺縣男悊,深知逆順,披露丹心,兇謀既彰,罪人斯得。朕每念誠節,嘉之無已,懋庸冊賞,宜不逾時。但以事涉其親,猶有疑惑,欲使安等名教之方,自處有地,朕常為思審,遂致淹年。今更詳按圣典,求諸往事,父子天性,誠孝猶不并立,況復叔侄恩輕,情禮本有差降,忘私奉國,深得正理,宜錄舊勛,重弘賞命。」于是拜安、悊俱為柱國,賜縑各五千匹,馬百匹,羊千口。復以悊為備身將軍,進封順陽郡公。安謂親族曰:「雖家門獲全,而叔父遭禍,今奉此詔,悲愧交懷。」因歔欷悲感,不能自勝。先患水病,于是疾甚而卒,時年五十三。謚曰懷。子瓊嗣。少子孝恭,最有名。悊后坐事除名,配防嶺南,道病卒。
史臣曰:宇文慶等,龍潛惟舊,疇昔親姻,或素盡平生之言,或早有腹心之托。沾云雨之馀潤,照日月之末光,騁步天衢,與時升降。高位厚秩,貽厥后昆,優矣!皛幼養宮中,未聞教義,煬帝愛之不以禮,其能不及于此乎?安、悊之于高祖,未有君臣之分,陷其骨肉,使就誅夷,大義滅親,所聞異于此矣。雖有悲悼,何損于侃。
《北史》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2)
武帝將謀出兵河陽以伐齊,弼進策曰:"齊氏建國,于今累世,雖曰無道,尚有其人。今若用兵,須擇其地。河陽要沖,精兵所聚,盡力攻圍,恐難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帝不納,師竟無功。建德五年,大舉伐齊,卒用弼策。于是募三輔豪俠少年數百人為別陽,從帝攻拔晉州,身被三瘡,苦戰不息,帝奇而壯之。因從平齊,以功拜上儀同,封武威縣公。宣帝嗣位,為守廟大夫。時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陳昶擊之。弼為監軍,謂昶曰:"宜選精騎,直趨祈連之西。賊若收軍,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險隘,兼下濕,度其人馬,三日方度。彼勞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軍行遲,虜已出塞。其年,弼又從梁士彥攻拔壽陽,改封安樂縣公,除澮州刺史,轉南司州刺史。司馬消難之奔陳,弼追之不及。遇陳將樊毅,戰于漳口,自旦及午,三戰三捷。除黃州刺史,轉南定州刺史。
開皇初,以前功封平昌縣公。入為尚書右丞。時西羌內附,詔弼持節安集,置鹽澤、蒲昌二郡而還。遷左丞,當官正色,為百僚所憚。三年,突厥寇甘州,以行軍司馬元帥竇榮定擊破之。還除太仆少卿,轉吏部侍郎。平陳之役。楊素出信州道,令弼持節為諸軍節度,仍領行軍總管。劉仁恩之破陳將呂仲肅也,弼有謀焉。加開府,擢拜刑部尚書,領太子虞候率。上嘗親臨釋奠。弼與博士論議,詞致清遠。上大悅,謂群臣曰:"朕今睹周公之制禮,見宣尼之論孝,實慰朕心。"時朝廷以晉陽為重鎮,并州總管必屬親王,其長史、司馬亦一時高選。前長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為并州長史。十八年,遼東之役,授元帥漢王府司馬,仍領行軍總管。軍還,歷朔、代、吳三州總管,皆有能名。煬帝即位,拜刑部尚書,仍持節,巡省河北。還除泉州刺史。復徵拜刑部尚書,轉禮部尚書。
弼既以才能著稱,歷職顯要,聲望甚重,物議多見推許。帝頗忌之。時帝漸好聲色,尤勤遠略,弼謂高颎曰:"昔周天元好聲色亡國,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言"長城之役,幸非急務"。有人奏之,坐誅,天下冤之。所著辭賦二十余萬言,為《尚書》、《孝經注》行于世。有子儉瑗。
伊婁謙,字彥恭,本鮮卑人也。其先世為酋長,隨魏南遷。祖信,中部太守。父靈,相隆二州刺史。謙性忠直,善辭令。仕周,累遷宣納上士、使持節、驃騎大將軍。武帝將伐齊,召入內殿,問以兵事。對曰:"偽齊僣擅,跋扈不恭,沉溺倡優,耽昏曲糵。其折沖之將斛律明月已斃讒人之口,上下離心。若命六師齊進,臣之愿也。"帝大笑,因使謙與小司寇拓跋偉聘齊觀釁。帝尋發兵。齊主知之,令其仆射陽休之責謙曰:"貴朝盛夏徵兵,馬首何向?"答曰:"仆拭玉之始,未聞興師。設復西增白帝之城,東益巴丘之戍,豈足怪哉!"謙參軍高遵以情輸齊,遂留謙不遣。帝既克并州,召謙勞之。乃執遵付謙,任令報復,謙頓首請赦之。帝曰:"卿可聚眾唾面,令知愧也。"謙跪曰:"遵罪又非唾面之責。"帝善其言而止。謙竟待遵如初。尋賜爵濟陽縣伯,累遷前驅中大夫。大象中,進爵為侯,位開府。隋文帝作相,授亳州總管,俄征還京。恥與逆人王謙同名,因爾稱字。文帝受禪,以彥恭為左武候將軍,俄拜大將軍,進爵為公。后出為澤州刺史,清約自處,甚得人和。以疾去職,吏人攀戀,行數百里不絕。卒于家。子杰嗣。
李圓通,京兆涇陽人也。少孤賤,給使隋文帝家。及帝為隋公,擢授參軍事。初,帝少時,每宴客,恒令圓通監廚。圓通性嚴整,左右婢仆,咸所敬憚。唯世子乳母恃寵輕之,賓客未供,每有干請。圓通不許,或輒持去。圓通大怒,叱廚人撾之數十,叫聲徹于閣內,僚吏左右,代其失色。賓去后,帝知之,召圓通命坐賜食,從此獨善之,以為堪當大任。帝作相,賜爵懷昌男。授帥都督,進爵新安子,委以心膂。圓通多力勁捷,長于武用。周代諸王素憚帝,伺便圖為不利,賴圓通保護,獲免者數矣。帝深感之,由是參預政事,授相國外兵曹,仍領左親信。尋授上儀同。帝受禪,拜內史侍郎,領左衛長史,進爵為伯。歷左右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左丞,攝刑部尚書,深被任信。伐陳之役,以行軍總管從楊素出信州道,以功進位大將軍。改封萬安縣公,揚州總管長史。秦孝王仁柔自喜,少斷決,府中事多決于圓通。入為司農卿,遷刑部尚書,后復為并州長史。孝王以奢得罪,圓通亦坐免。尋檢校刑部尚書事。仁壽中,以勛舊進爵郡公。煬帝嗣位,拜兵部尚書。帝幸揚州,以圓通留守京師。判宇文述田還百姓,述訴其受賂。帝怒,坐是免官。圓通憂懼發病,卒。贈柱國,封爵悉如故。
子孝常,大業末,為華陰令。武德初,以應義旗功,封義安王。
又有陳茂者,河東猗氏人。家世寒微,質直恭謹,為州里所稱。文帝為隋國公,引為僚佐,待遇與圓通等。每令典家事,常稱旨。后從帝與齊師戰于晉州,賊甚盛,帝將挑戰,茂固止不得,因捉馬鞚。帝怒,拔刀斫其額,流血被面,詞氣不撓。帝感而謝之,厚加禮敬。帝為丞相,委以心膂。及受禪,拜給事黃門侍郎,封魏城縣男,每典機密。轉益州總管司馬,遷太府卿,進爵為伯。卒官。子政嗣。
政字弘道,倜儻有文武大略,善鐘律,便弓馬。少養宮中,年十七,為太子千牛備身。京都大俠劉居士重政才氣,數從之游。圓通子孝常與政相善,并與居士交結。及居士伏誅,政及常從坐,上以功臣子,撻之二百而赦之。由是不得調。煬帝時,歷位協律郎、通事謁者、兵曹承務郎。帝以其才,甚重之。宇文化及之亂,以為太常卿。后歸大唐,為梁州總管,遇賊見殺。
郭榮,字長榮,自云太原人也。父徽,仕魏為同州司馬。時武元皇帝為刺史,由是與隋文帝有舊。徽后位洵州刺史、安城縣公。及帝受禪,拜太仆卿,卒官。榮容貌魁岸,外疏內密,與交者多愛之。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親信。護察榮謹愿,擢為中外府水曹參軍。齊寇屢侵,護令榮于汾州觀城勢,時汾州與姚襄鎮相去懸遠,榮以二城孤迥,勢不相救,請于州鎮間更筑城以相控攝,護從之。俄而齊將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唯榮所立者獨能自守。護作浮橋出兵,孝先于上流縱大筏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以功授大都督。護又以稽胡數為寇亂,使綏集之。榮于上郡、延安筑周昌、弘信、廣安、招遠、咸寧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由是不能為寇。周武親總萬機,拜宣納中士。后從平齊,以功封平陽縣男。遷司水大夫。
榮少與隋文帝親狎,帝嘗與夜坐月下,謂榮曰:"吾仰觀玄象,俯察人事,周歷已盡,我其代之。"榮深自結納。未幾,周宣崩,文帝總百揆,召榮,撫其背笑曰:"吾言驗未?"既拜相府樂曹參軍。俄以本官復領藩部大夫。文帝受禪,引為內史舍人,以龍潛之舊,進爵蒲城郡公,位上儀同。累遷通州刺史。仁壽初,西南夷獠多叛,詔榮領八州諸軍事、行軍總管討平之。
煬帝即位,入為武候驃騎大將軍,以嚴正聞。后黔字首領田羅駒阻清江作亂,夷陵諸郡人夷多應者,詔榮擊平之。遷左候衛將軍。從帝西征吐谷渾,拜銀青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功進左光祿大夫。明年,帝復事遼東,榮以為中國疲弊,萬乘不宜屢動,乃言于帝,請止行。帝不納。復從軍攻遼東城,榮親蒙矢石,晝夜不釋甲胄。帝知之大悅,每勞勉之。帝后以榮年老,欲出為郡。榮陳請不愿。哀之,拜右候衛大將軍。后數日,帝謂百僚曰:"誠心純至如郭榮者,固無比矣。"楊玄感之亂,帝令馳守太原。明年,從帝至柳城,卒于懷遠鎮。帝為廢朝,贈兵部尚書,謚曰恭。子福善。
龐晃,字元顯,榆林人也。父虬,周驃騎大將軍。晃少以良家子召補州都督。周文帝署大都督,領親信兵,常置左右。晃因徙居關中。后遷驃騎將軍,襲爵比陽侯。衛王直出領襄州,晃以本官從。尋與長湖公元定擊江南,孤軍深入,沒于陳。數年,衛王直遣晃弟車騎將軍元俊賚絹八百匹贖焉,乃得歸。拜上儀同,復事衛王。時隋文帝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晃詣文帝。晃知帝非常人,深自結納。及帝去官歸京師,晃迎見于襄邑。帝甚歡,與晃同飯,晃因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圖箓,九五之日,幸愿不忘。"帝笑曰:"何妄言也!"頃之,有一雄雉鳴于庭,帝令晃射之,曰:"中則有賞。然富貴之日,持以為驗。"文帝受禪,與晃言及之,晃再拜曰:"陛下君臨宇內,猶憶曩時之言?"上笑曰:"公此言何得忘也!"尋加上開府,拜右衛將軍。進爵為公。河間王弘之擊突厥。晃性剛悍。時廣平王雄當途用事,勢傾朝廷,晁每陵侮之。嘗于軍中臥,見雄不起,雄甚銜之。復與高颎有隙。二人屢譖晃,由是宿衛十余年,官不得進。出為懷州刺史,遷原州總管,卒于官。帝為廢朝,謚曰敬。
子長壽,頗知名,位驃騎將軍。
李安,字玄德,隴西狄道人也。父蔚,仕周,為相燕恒三州刺史、襄武縣公。安美姿容,善騎射。天和中,襲爵襄武公,授儀同、小司右上士。隋文帝作相,引之左右,遷職方中大夫。復拜安弟哲為儀同。安叔父梁州刺史璋時在京師,與周趙王謀害帝,誘哲為內應。哲謂安曰:"寢之則不忠,言之則不義,失忠與義,何以立身?"安曰:"丞相,父也,其可背乎!"遂陰白之。及趙王等伏誅,將加官賞,安頓首曰:"豈可將叔父之命以求官賞?"於是俯伏流涕,悲不自勝。帝為之改容曰:"我為汝特存璋子。"乃命有司罪止璋身,帝亦為安隱其事而不言。尋授安開府,進封趙郡公,哲上儀同、黃臺縣男。
文帝即位,歷內史侍郎、尚書左丞、黃門侍郎。平陳之役為楊素司馬,仍領行軍總管,率蜀兵順流東下。時陳人屯白沙,安謂諸將曰:"水戰非北人所長。今陳人依險泊船,必輕我無備。夜襲之,賊可破也。"安率眾先鋒,大破陳師。詔書勞勉,進位上大將軍、郢州刺史。轉鄧州刺史。求為內職,帝重違其意,除左領左右將軍。遷右領軍大將軍。拜哲開府儀同三司、備身將軍。兄弟俱典禁衛,恩信甚重。
十八年,突厥犯塞,以安為行軍總管,從楊素擊之。安別出長川,會虜渡河,與戰破之。仁壽元年,出安為寧州刺史,哲為衛州刺史。安子瓊,哲子瑋,始自襁褓,乳養宮中,至是年八九歲,始命歸家。其親顧如是。帝嘗言及作相時事,因愍安兄弟滅親奉國,乃下詔曰:"先王立教,以義斷恩,割親愛之情,盡事君之道,用能弘獎大節,體此至公。往者朕登庸惟始,王業初基,寧州刺史趙郡公李安,其叔璋潛結藩枝,包藏不逞。安與弟哲深知逆順,披露丹心,兇謀既彰,罪人斯得。朕每念誠節,嘉之無已。但以事涉其親,猶有疑惑,欲使安等名教之方,自處有地。朕常為思審,遂致淹年。今更詳案圣典,求諸往事,父子天性,忠孝猶不并立,況復叔侄恩輕,情禮本有差降。忘私奉國,深得正理。宜錄舊勛,重弘賞命。"于是拜安、哲俱為柱國,賜縑各五十匹、馬百匹、羊千口。以哲為備身將軍。進封順陽郡公。安謂親族曰:"雖家獲全,而叔父遭禍,今奉此詔,悲愧交懷。"因歔欷悲感,不能自勝。先患水病,于是疾甚而卒。謚曰懷。子瓊嗣。少子孝恭,最知名。
哲,煬帝時工部尚書,后坐事除名,配防嶺南,道卒。
古代有沒有叫李安的人
有的。
1,明代:李安,南京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人,莒國公李遠之子。襲封安平伯。
國學研究者:李安,1900年生,河北省遷安縣人。字仁齋,筆名任責。1926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后赴美國深造。
2,唐朝:李安,善貼金,東京敬愛寺佛殿內菩薩,樹下彌勒菩薩塑像并李安貼金。《歷代名畫記》。
3,明朝:李安,蘇州、無錫地區(今屬江蘇)木版刻工。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與李文彩合刻六家文選注。《文物一九五九年三期》。
4,隋趙郡公:李安,字玄德,隴西狄道人也。父李蔚,仕周為朔燕恒三州刺史、襄武縣公。安美姿儀,善騎射。
5,明朝外戚:李安,明朝人物。姐姐李惜兒是明景帝朱祁鈺的寵妾。
劉備和曹操哪個更適合當皇帝
劉備,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
靖王劉勝的后代。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后與關羽、張飛于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
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 ,先后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 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
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占了荊州、益州、漢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
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
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亦因這種關系,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
官宦子弟。日后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任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
,善于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于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靈帝死后,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誅殺殺宦官時,反被伏擊。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
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大部份大臣紛紛逃出洛陽。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將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但因各將領心懷鬼胎,遂使義軍失敗。曹操在這戰役中,初次
見到日后的死敵——劉備。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所殺。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獻帝乘亂與一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
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后,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討。先后平定關東、關中一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
紹。當時袁紹盤據幽、冀、并、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云。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一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
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袁紹敗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后,曹操用數年時間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余黨(紹兵敗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
劉表。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面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可能因為荊州得來
容易,曹操決定成勢東伐孫權。但權并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一個穩定基礎。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消息
后,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后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曹軍大敗。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如果說官
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一戰。
此后,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
。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關于李安字玄德為什么被高祖重用和李安字玄德為什么被高祖重用了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