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如何用好四聲 好三聲和四聲怎樣組詞
大家好,關于詩詞如何用好四聲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好三聲和四聲怎樣組詞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寫詩時,如何處理平仄問題?該怎樣運用平仄
詞語注釋 平仄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 不平就是仄 ”。 平仄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恒的話題。 現代漢語中的平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麻馬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后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后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云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么字歸什么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后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于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于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文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么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云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于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么,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并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并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并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么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于入聲字的。至于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古詩中格律的四聲分類標準是什么呀?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積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月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后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后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個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從湖北到云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甚么字歸甚么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動詞的時候解作"做",就讀平聲(陽平);用作介詞的時候解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弄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后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嘆","看"都屬于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詩中,往往也還讀平聲(讀如刊)。在現代漢語里,除"看守"的看讀平聲以外,"看"字總是讀去聲了。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時有平去兩讀,至于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誰可以告訴我如何區分詩詞里的四聲,要詳細的,謝謝
古代四聲為平、上、去、入。
平聲:到后代逐漸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兩個聲調。
上聲:到后代有一部分變為了去聲。
去聲:到后代仍作去聲。
入聲:這是一個短促的調子,在現代漢語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個聲調中。
詩詞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換做現在的理解,平就是第一聲、第二聲;仄就是第三聲、第四聲。
作詩,什么是“四聲遞用法”?
縱橫四聲(四聲遞用法)
簡述;
古來詩詞,由于聲調高處,在求其抑揚抗墜與沉郁頓挫之極致,故古人另有所謂「四聲遞用法」一說,清李重華于【貞一齋詩說】云:「律詩只論平仄,終其生不得入門。既講律調,同一仄聲,須細分上去入,應用上聲者,不得誤用去入,反之亦然,就平聲中,又須審量陰陽、清濁,仄聲亦復如是。至于古體雖不限定平仄,然逐句中各有自然之音,成熟后自知」。而董文渙于【聲調四譜】中論之更詳,今摘錄于下:
唐律高處在句中四聲遞用。朱彝尊氏謂老杜律詩單句,句腳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諸家皆然,不獨少陵且不獨句腳為然。即本句亦無三聲復用者。故能氣象雄闊,俯視一世,高下咸宜,令人讀之音節鏗鏘,有抑揚頓挫之妙。間有末句三聲偶不具者,而上去、去入、入上句必相間,乃為入式。否則犯上尾矣。蓋四聲之說創自東陽,初唐諸公,遞相祖述,至沈宋而研煉盡致。故其詩皆高古渾樸,絕無卑靡之音。盛唐相去未遠,恪守宗法,并非絕無師承可比。中晚而后,漸失此法,宋元人更無知者。間有偶合,亦不自解其故。否則三聲偏用讀之聱牙,故音韻委靡不振。近世論詩者,只知有平仄二聲。于初盛諸家妙處,動曰天籟,自然音節不煩繩削自合。于宋元后則統約時代為之。不尋其源而強作解事,皆隔靴搔癢之談耳!間舉此義相示,輒借口三百篇漢魏并無平仄以自文其漏,且謂詩之佳處并不在此。不知僅知此訣,不知此訣并不足以言詩,故于律體首標一格,曰四聲遞用法。欲使讀者依此例取諸家詩,平心參之,知詩句四聲相間,陰陽開合之功不可少也。而七言律詩,單句末三聲互用之法,亦與五言同。但五言首句多不入韻,故單句有四,三聲之中必有一聲重用者,然亦必一五或一七或三七,隔用乃可重出。不得一三連用同聲。以避上尾之病。七言則首句十九入韻。句末用仄字者只有三句,配以三聲,適足無余;而并首句,則為四聲全備矣。故互用之法,尤視五言為嚴。必無一聲兩用者,其偶然不具而重用,則亦必三七隔用,斷無五句之末,與上下或同者,此尤不可不知。然亦僅耳。中晚而后,乃漸不論矣。至于句中三聲互用之法,七言猶視五言為嚴。蓋因五言字少,或三平二仄,或三仄二平。故不能必用三仄,七言則三平四仄,或三仄四平。無句不足三仄者。故其法獨密,如不審三聲而用之,設遇二六用字之處,偶同一聲,則音節即不能諧和鏗鏘,八病由之而生矣……詩律至三聲互用,八病全卻,始可云無遺憾矣。
如何運用普通話的四聲來掌握律詩的平仄
一、普通話四聲分為:
一聲——陰平;
二聲——陽平;
三聲——上聲;
四聲——去聲。
二、平仄音律劃分:
平聲韻:陰平和陽平
仄聲韻:上聲和去聲
三、詩歌韻律:
枯藤老樹昏鴉 平平仄仄平平
小橋流水人家 仄平平仄平平
古道西風瘦馬 仄仄平平仄仄
斷腸人在天涯 仄平平仄平平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