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逐二分是多少克 甘分是多少錢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甘逐二分是多少克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甘分是多少錢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甘遂半夏湯用法用量
甘遂半夏湯的用法用量:甘遂3克 、半夏9克、芍藥15克、甘草6克(炙)加600毫升水,煮成200毫升,去渣。再用蜜100毫升和藥汁煎取成200毫升,一次性服用。
中醫中的分是多少克?比如甘草三分.甘遂五分;
問一下這甘草和甘遂是一個方子里的嗎?如果是你就好別喝因為中醫配伍里面有“十八反,十九畏”“藻、戟、遂、芫具戰草”這里的遂就是甘遂,草就是甘草,所以甘草和甘遂是不能陪在一起的!現在換算是一錢約等于3克!一分約等于0.3克!
甘遂的功效與作用
……
其他作用
生甘遂小量能使離體蛙心收縮力增強,但不改變其頻率,大量則抑制。
甘遂治病驗方
水腫氣喘用甘遂、大戟各30克,慢火炙后,共研末。每取6 克,加水半碗,煎開幾次.待溫服下。
耳卒聾閉用甘遂半寸.棉裹插耳內,口中嚼少許甘草。
麻木疼痛用甘遂60克、蓖麻子仁120克、樟腦30克.共搗作餅.貼患處。
腳氣腫痛甘遂15克.木鱉子仁四個,共研為末。每取12克.放入豬腎中.濕紙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湯送下。
【附方】
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豬腎一枚,分為七臠,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日一食,至四,五,當覺腹脅鳴,小便利。(《補缺肘后方》)
治水腫腹滿:牽牛子半兩(生用),甘遂(微炒)一錢。上二味粗搗篩,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煎至五分,放溫細呷,不計時。(《圣濟總錄》二氣湯)
治卒身面浮腫,上氣喘息:甘遂半兩(煨令微黃),蒜瓣半兩(煨熟,研),黑豆半兩(炒熱)。上藥除蒜外,搗羅為末,用蒜并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湯下十丸,日二服。(《圣惠方》甘遂丸)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里來和,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粳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且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傷寒論》十棗湯)
治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
治風熱喘促,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者:辰砂二錢半,輕粉半錢,甘遂一錢半(面襄煮,焙干)。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上滴油一小點,抄藥在上,沉下去,卻以漿水灌之。(《田氏保嬰集》無價散)
治風痰迷心癲癇,及婦人心風血邪:甘遂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藥,入豬心內,縛定,紙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丸,將心煎湯調下,大便下惡物為效,不下再服。(《濟生方》遂心丹)
治膈氣哽噎:甘遂(面煨)五錢,南木香一錢,為末,壯者一錢,弱者五分,水酒調下。(《怪證奇方》)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金匱要略》大黃甘遂湯)
治宿食結于腸間,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證或因飲食過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結,或因吐瀉既久,胃氣沖氣,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兩(軋細),樸硝五錢,干姜二錢,甘遂錢半(軋細藥汁送服)。熱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數錢;嘔多者,可先用赭石一兩,干姜半錢煎服,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湯,送甘遂末服之。(《醫學衷中參西錄》)
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灸三壯,飲甘草湯,以通為度。(《圣惠方》)
治小便轉脬:甘遂末一錢,豬苓湯調下。(《衛生雜興》)
治麻木疼痛:甘遂二兩,蓖麻仁四兩,樟腦一兩。搗作餅貼之,內飲甘草(湯)。(《摘元方》萬靈膏)
治消渴:甘遂半兩(用麩炒透里黃褐色),黃連(去須)一兩。上件為細末,水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湯下,不拘時候。忌甘草三日。(《楊氏家藏方》縮水丸)
治偏腫:茴香、甘遂。上二味,各等分,為末。酒調二錢,食前服之。(《儒門事親》)
治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四個。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用藥四錢,摻在內,涅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飲下,服后須伸兩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為妙。(《本事方》)
【配伍應用】
配甘草 ,“十八反”曰:甘遂反甘草。然現代藥理研究,尚未就此定論,正反結果,皆有報導。況二藥伍用,古有方證?!督饏T要略》甘遂半夏湯,即為二藥相配之例,取其相反相成而具下水去飲,攻破利導之效?!夺t宗必讀》講:“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行,取其相反而立功也?!?/p>
配牽牛子逐水泄熱通便。牽牛子性清降,走氣遭,通三焦,瀉水利尿。二藥相須,則逐水通便之力大增,使水熱壅實之邪由二便分消。故《圣濟總錄》二氣湯以此二藥為方,專治水腫腹滿,二便不通等證。
配大黃瀉熱逐水散結。大黃氣味俱厚,長于瀉實熱不通。二藥配合,相須相使,既大增攻破散結之功,又倍添逐水瀉熱之效,為治水熱內壅,水飲結胸等證的常用對藥。
配芫花、大戟攻逐水飲。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消痰癖水飲。三藥合用,其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之功甚著,經隧、臟腑、胸脅等積水皆能攻逐,故《圣濟總錄》名此為“三圣散”。
配白芥子祛痰逐飲。白芥子辛溫走散,專入肺經,善治皮里膜外及胸膈痰涎。二藥合用,則能祛逐停于胸膈,肋間之痰涎水飲,相得益彰。
配朱砂逐痰定癲。朱砂專入心經,質重可鎮怯,有鎮心神、治驚癇之功,二藥相合,善治風痰閉竅,癲癇驚狂,如《濟生方》遂心丹,以二藥為伍,共奏逐痰定癲之效。
配芒硝逐水破結。芒硝成寒,善能軟堅散結瀉熱,二藥伍用,能破固結,逐水飲,瀉實熱,對水熱互結,結胸腑實之證,尤為相宜。
【臨床體會】
關于治療腹水
對于腎功能正常的腹水病人,制甘遂能引起水瀉,尿量也同時增多,對于頑固的肝硬化腹水或腹腔腫瘤腹水,制甘遂9g水煎服,只有部分病人大小便增多而減少腹圍,部分病人不一定能使大便和尿量增多。生甘遂的作用強烈,0.5g吞服,病人即有劇烈的腹痛和水瀉,能取得一時之效。 對心源性腹水、腎源性腹水,一般不用甘遂治療,以免藥物對心、腎的毒性作用加重心腎功能衰竭。對低蛋白血癥引起的腹水辨證為脾腎兩虛證者,沒必要使用瀉藥。 對于常見的浮腫和腹水,現臨床大多使用西藥利尿藥,已經很少使用中藥峻瀉劑。只有在西藥出現耐藥失效時才會用中藥利尿。
關于治療腸梗阻
腹腔晚期腫瘤引起的腸梗阻,已經失去了手術的機會,用了大黃、芒硝,大便仍然不通,加甘遂為大陷胸湯,宜再加理氣和胃藥,如木香、厚樸、大腹皮、半夏等,以減輕胃腸道反應。 對于非腫瘤的腸梗阻,現臨床大多手術治療。手術后再以中藥調理。 急性胰腺炎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大柴胡湯基礎上加甘遂以瀉下,控制炎癥,并使胰液、膽汁、腸液、炎癥滲出液等迅速排出體外,即保守治療是有可能獲得成功的。但必須在嚴密觀察之下進行,并隨時做好手術準備。
關于治療積液
胸膜轉移性癌癥,有頑固的胸腔積液;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合并膝關節滑囊積液,病程時間長,曾經反復穿刺,滑膜增厚,積液很難吸收。對這些用了蠲飲的中藥治療無效,才可以考慮使用峻瀉藥,如甘遂、商陸等,內服和外敷可同時進行。 在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復方白芥子泥外敷藥中,有少量制甘遂,用以增效。
甘遂的副作用
甘遂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根毒性較大。對皮膚和粘膜有刺激作用,食用過量出現腹痛、下瀉、嘔吐、脫水、嚴重時呼吸困難、循環衰竭而死亡。小鼠口服10—50g/kg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半數動物有明顯腹瀉,生甘遂作用強,毒性也大,58只小鼠服藥后死亡11只。熱水提取物有劇瀉作用。
甘遂的毒理作用類似巴豆酸和斑蝥素,對腸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引起炎癥充血及蠕動增強,并有凝聚、溶解紅細胞及麻痹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的作用。
甘遂中毒的潛伏期為0.5~2小時,中毒表現為: 腹痛、峻瀉、里急后重,或出現霍亂樣米湯狀大便,嘔心、劇烈嘔吐, 脫水,頭痛、頭暈,心悸,血壓下降,呼吸困難,脈搏細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傳統文獻
《本草綱目》:有毒。
毒理試驗
LD50 :本品醇浸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0.346g/kg。甘遂萜酯A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30mg/kg。
病理損害:本品每天10mg/mg兔靜注連續一周后,檢查心、肝、腎有中毒性病理改變,并有很強的溶血作用。
本品有胚胎毒性,能引起死胎和流產,但對存活的胎仔無致畸作用,對母鼠再受孕也無影響。
臨床觀察
甘遂有毒,屬峻瀉劑。制甘遂常規劑量水煎服,即能引起劇烈腹痛腹瀉,甚至惡心嘔吐反應。生甘遂末少量吞服,其反應更為強烈。對腎病患者,有可能加重腎臟病變。
宜忌配伍
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本草經集注》)。
凡氣虛、陰傷、脾胃虛弱,久病形衰及孕婦等皆當忌用。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5-1克。外用:適量,研末調敷。內服宜用炮制品。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粉劑每次0.3~0.6g,最多0.9~1.5g,裝入膠囊內吞服,否則易發生惡心、嘔吐。也可用水煎(常用量1.5~3g),但效果一般不理想,有時用到4~12g也不一定有瀉下作用?,F代實驗已證實甘遂的有效成分難溶于水,故前人不以甘遂入湯劑是有科學根據的。
炮制方法
甘遂:揀去雜質,用水漂凈,撈出,曬干。
醋甘遂:取凈甘遂,用醋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煮甘遂:取凈甘遂與豆腐同放銅鍋內,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曬至八成干,切碎曬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煨甘遂:取凈甘遂置鍋內,加入麥麩同炒至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每甘遂100斤,用麥麩30-40斤)。
土制:先將細土炒熱,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脹發黃時,篩去黃土即得。
《雷公炮炙論》:采得(甘遂)后,去莖,于槐砧上細銼,用生甘草湯,小蕎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本草匯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曬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甘遂半夏湯
【處方】甘遂3克 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藥15克 甘草6克(炙)
【功能主治】治留飲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后雖自覺輕快,但心下仍然堅滿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以蜜100毫升和藥汁,煎取200毫升,頓服之。
甘遂半夏湯的運用思路
【方藥歌訣】 ?甘遂半夏湯芍草,加蜜煎煮效果好,主治下利續堅滿,藥用相反效果高。
【學用導讀】 ?運用甘遂半夏湯主治病證,因方中既用甘遂又用甘草,所以臨證應當權衡病變證機而謹慎用之。
【中醫辨證】 ?大腸飲結證:下利膠結不暢,雖利后反覺舒服,但心下仍堅滿,按之似有物,腸間瀝瀝有水聲,或便結不通,苔滑膩,脈沉滑或伏。
用方思路:正確使用甘遂半夏湯,以主治大腸飲結證為基礎方,以主治胸中水結證為臨床擴大應用。
病變證機:邪熱內結,濁飲內生,熱飲相搏,以此而演變為大腸飲結病理病證。
審證要點:根據利下膠結不爽,心下堅滿,按之似有物,舌質淡,苔滑,脈緊或弦為用方審證要點。
【西醫辨病】 ?腸結核,腸粘連,骨結核,肺結核,結核性腹膜炎,肝硬化腹水,腹壁脂肪增多癥,慢性腸炎等。
【衷中參西】 ?合理運用甘遂半夏湯指導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無論是治療消化疾病,還是治療泌尿疾病等,都必須符合甘遂半夏湯主治病變證機與審證要點,以此才能取得治療效果。臨證選用甘遂半夏湯治療西醫疾病還可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腎積水,慢性腎炎等。
【中醫治法】 ?攻逐水飲,潔凈腸腑。
【方藥西用】 ?具有強心利尿、促進腸胃蠕動、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結核、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等作用。
制作方法
【處方用藥】 ?甘遂大者,三枚(5g) ?半夏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十二枚(8g) ?芍藥五枚(15g) ?甘草炙,如指大一枚(3g)
隨證加減用藥:若大便不暢者,加大黃、芒硝,以瀉下通便;若胃脘痞硬者,加桂枝、萊菔子,以通陽下氣;若腸鳴明顯者,加茯苓、澤瀉,以滲利水濕等。
【煎服方法】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服八合。頓服之。(現代研究甘遂主要成分難溶于水,故可煮余藥,沖服甘遂末。)
【方證研究】 ?水飲下注,膠結不解,則下利膠結不暢;水飲壅滯,濁氣不降,則利后心下堅滿不除,或心下堅滿按之似有物;水飲逆亂腸間,則腸間瀝瀝有水聲,或便結不通;苔滑膩,脈沉滑或伏均為大腸飲結之征。其治當攻逐水飲,潔凈腸腑。
方中甘遂降逆,攻逐飲邪,善行腸間經隧之飲邪。半夏醒脾燥濕,化飲降逆,宣暢氣機。芍藥補血益陰緩急。甘草益氣和中。蜜性甘緩,益氣和中,緩和甘遂與甘草之相反,并調和諸藥。
【使用禁忌】 脾胃虛弱證,慎用本方。
上一頁 全文完(共 20781 字) 展開全部內容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