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詩人是辭官歸隱的 辭官隱居的詩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有哪些詩人是辭官歸隱的,以及辭官隱居的詩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人陶淵明辭官隱居的故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下面是關于他辭官隱居的故事,歡迎閱讀!
淝水一戰的勝利,謝安雖然為東晉獲得了暫時的喘息時機,但是,從此東晉王朝更加急劇地衰落下去,內亂不止,動蕩不安。公元403年,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了長江上游,發兵攻入建康,廢掉晉安帝,自立為帝。三四個月后,北府兵將領劉裕擊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從此,東晉王朝只剩下一個空殼了,就在這個時期,卻出現了一個中國古代的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一名陶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時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
盡管如此,陶淵明從小還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了寡言少語、厭惡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這種個性影響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當中斷斷續續地做了幾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歲時,陶淵明才謀得江州祭酒一職,卻因忍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早早辭了職。在家閑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歲時,到了荊州,在刺史桓玄屬下當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親去世辭職歸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淵明終究是名將的后代,官場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當他四十一歲時,又被推薦到彭澤(今江西九江東北)當了縣令。好不容易在彭澤當了幾十天縣令,一天,陶淵明得到一個消息:東晉的權臣劉裕已封自己為車騎將軍,總督各州軍事;這個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奪取皇位了。
陶淵明預感到晉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他十分灰心,便離開衙門回家去了。妻子翟氏見陶淵明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不好多問。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淵明卻不動筷,仍然坐在那里嘆氣。過了一會,陶淵明冷不丁地說:“我想辭職回家鄉!”翟氏一聽就知道他又在官場上受氣了,因為像這種辭職回家的話,陶淵明不知講過多少次了。幾個月前,陶淵明曾想辭職,還是翟氏提醒他,上百畝官田就要種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辭職吧。當時陶淵明總算聽了妻子的話,口氣緩了下來。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來勸他,陶淵明聽了以后,長長嘆了一口氣:“唉,真沒辦法,難道我還是要做糧食的奴隸!”在翟氏體貼的慰勸下,陶淵明這才舉起了酒杯。
時局的因素,加上陶淵明一副傲骨,他的辭官念頭始終沒有打消過。一天,衙役來報:過幾天郡里派的督郵要到彭澤來視察。那個督郵陶淵明認識,是個專門依仗權勢、阿諛逢迎,卻又無知無識的花花公子。陶淵明想到自己將要整冠束帶、強作笑臉去迎候這種小人,實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氣又發作了:“我怎么能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種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淵明離開衙門,板著臉回到了家,沖著翟氏:“收拾行裝,回鄉!”
翟氏告訴他,稻谷只差幾天就要收割了。“隨它去吧!”這回陶淵明已經鐵了心要辭職了。翟氏問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勸說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裝。
第二天,陶淵明乘船離開了彭澤。他出任彭澤令,在任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終于結束。
從此,陶淵明在家鄉過著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辭官后,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他歸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挽歌詩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記》更體現了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高度。詩文中通過虛構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繪成一個鮮花盛開,綠樹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織,祥和無憂的安定社會。陶淵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對當時混亂時世、黑暗政治現實的不滿。
陶淵明的詩文辭賦,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了一個重要的地位。
陶淵明究竟是唐代的還是宋代的
其實啊,陶淵明既不是來自宋朝,也不是來自唐朝的,而是來自東晉時代的。可見陶淵明跟宋朝和唐朝都沒有任何關系,他主要生活在東晉時代,死于南朝的宋時代。他生活的東晉時代距離唐朝有將近兩百年,距離宋朝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陶淵明為什么最后選擇辭官隱居
說到陶淵明,其實在早期的時候他的'生活還是非常滋潤的,根據他的身世,他的父親還納過小妾,所以可以看出來他的生活還是比較好的,家里畢竟是有錢的。但是后來家里出現了轉折,生活變得沒有那么如意了,陶淵明在讀書方面可是非常有造詣的。最后還成為了一個小官。
在他二十歲的時候,陶淵明就被任命為了任州的祭酒一職。雖然官職升了,但是他并沒有顯得非常開心,因為他知道,他身處的東晉這個時代,朝廷是非常腐敗的。而且百姓跟著也受苦受累。而且時不時的都會發生戰亂,在這樣的一個朝廷里工作,確實是很糟心,而且最關鍵的是他的官職很小,所以很多事情即使他想管也管不了。
陶淵明一向瞧不起這些不學無術,腦滿腸肥,靠過硬的后臺和虛假的小報告來謀取利益的人。不愿再向這些庸人低頭,但又沒三國時的劉備鞭打督郵的膽氣和實力,無奈而又無助的陶淵明的內心充滿了悲涼。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陶淵明毅然選擇辭去官職歸隱山林。不過,在陶淵明歸隱的日子,陶淵明寫了很多田園詩。不得不說,他的文學才能確實是非常的高,為后人留下了很多非常優秀的詩詞。
除了陶淵明,還有哪些古人是淡薄名利,棄官歸隱的啊?
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宦途坎坷,晚年棄官歸隱,過著吟風弄月,縱游園林的生活。 王實甫的雜劇如今僅存《西廂記》、、《破窯記》和《麗春園》等十三種。
劉基(劉伯溫)48歲棄官歸隱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
柳下惠,姓展,名獲,字子禽,曾官拜魯國士師,相當于現在的監獄長。據說,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遂棄官歸隱,居于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后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廣為人知,還是在男女關系上的“坐懷不亂”。
結束了仕宦生涯,晚年鄭板橋歸隱鄉園,友人們依然以“落拓”稱之。王文治曾有詩曰:“板橋道人老更狂,棄官落拓游淮陽”(見《夢樓詩集---為吳香亭題鄭板橋畫竹》
龔自珍與林別后,自知言過,為避禍,乃棄官南下,歸隱于江蘇云陽書院,兩年后猝然去世。
唐宋田園詩的創作非常興盛,作者多為隱居不仕的文人或棄官歸隱的仕宦。如孟浩然、王維、范成大等。
隱退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外號“詩佛”。王維四十歲后,隨著李林甫執政,唐代政治逐漸走向腐敗,他的政治熱情受到壓抑,逐步走上一條回避政治斗爭,追求的閑適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終南山、藍田、輞川等了隱居,身為官吏,卻全身遠禍于林下。期間創作了許多優美的山水田園詩。此乃其山水詩。創作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盛唐的殷在《河岳英靈集》中評價王維的詩曰:“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成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戰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我囯長達五千余年的封建傳統,均以“士、農、工、商”為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
歷史上有哪些歸隱詩人
古代歸隱的詩人很多,首推陶淵明,他是因為無法和東晉社會的貪腐黑暗官場為伍,退而隱居作詩自娛。其后文人紛紛效仿,無論官場士大夫還是落魄文人書生,皆以隱居為雅。王維、白居易、王安石、司馬光等都有過歸隱時期。
希望可以幫到你!
隱退的詩人有哪些
結束了仕宦生涯,晚年鄭板橋歸隱鄉園,友人們依然以“落拓”稱之.王文治曾有詩曰:“板橋道人老更狂,棄官落拓游淮陽”(見《夢樓詩集---為吳香亭題鄭板橋畫竹》
龔自珍與林別后,自知言過,為避禍,乃棄官南下,歸隱于江蘇云陽書院,兩年后猝然去世.
王績:
隋代琴家,詩人,王通之弟.早年入朝為官,亦想博得封侯拜相,但并不受朝庭重用,仕途不順,故棄官隱于東皋,號稱“東皋子”.
王績隱居其間,崇尚老莊,嗜酒,曾作一詩云:“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其詩風純樸,脫離了六朝綺麗之氣,開唐代詩風之先路.王績曾“加減舊弄”,改編琴曲《山水操》,為世人所賞.任職時,他嗜酒不干事,因此被彈劾解職.他嘆息說:到處是羅網,還是回家安心.于是回到家鄉河渚間.他有田十六頃,奴婢數人,他和家人種糧食釀酒,還養家畜、采草藥,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謝靈運 南朝宋詩人.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謝靈運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謝靈運的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的自然景物,山水名勝.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寫春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寫秋色“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寫冬景“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等等.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王維
字摩詰得宋之問輞川別墅,山水絕勝,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終日過著閑居自適的生活,篤于奉佛,晚年長齋禪誦.王維又是杰出的畫家,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們放曠不羈,常于竹林下,酣歌縱酒.
另有:
1.林逋《山園小梅》
2.嚴子陵
3. 許由
4.范蠡
5.伯夷叔齊
6.王維
7.陶淵明
8.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9.謝 靈 運
10.王績
11.皮日休
12.陸龜蒙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