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哪個朝代的人(李密生活在哪個朝代)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李密是哪個朝代的人,以及李密生活在哪個朝代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密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李密是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下面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李密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歡迎大家瀏覽。
李密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隋唐時期
李密的人物生平:
李密出身貴族,少有大志,非常喜歡讀書。一次,李密騎牛出行,邊趕路,邊聚精會神地誦讀,牛角上還掛著一冊《漢書》。此景恰被宰相楊素看到,叫來問 尋。對答間,李密談吐不俗,楊素大為驚訝,認為瓦崗軍開倉散糧(油畫)“此兒定當成就大事”,遂將他引薦給自己的兒子楊玄感,命他們多多親近。后來兩個小 兒結成莫逆之交,這便是有名的典故“牛角掛書”。
長大成人后,李密做了隋煬帝的侍衛。眼見隋煬帝荒淫無道,臣子們競相豪奢,自忖隋朝存不長久,自己不能隨其一同毀滅。遂稱病請辭,回家專心讀書,等待時機。
公元613年6月,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急召李密輔佐。李密早有反心,聞聽大喜過望,急赴黎陽,楊玄感拜其為軍師。
李密向楊玄感獻策:“敗隋軍有三計:第一計,隋煬帝現在遼東,我們帶兵北上,截斷他的退路。前有高麗,后無退路,糧草又接濟不上,不出10天,其軍自亂,我們可以輕易拿下。這是上策。
第二計是向西奪取長安,抄他的老巢。官軍來了,我們可以將關中地區作根據地,憑險堅守,待日后圖大計。這是中策。
第三計是進攻東都洛陽。洛陽尚留有不少官軍,不一定能攻下來。所以此計為下策。”
楊玄感急于求成,認為前兩條太費時間,決定采用第三條,發兵攻打洛陽。
在高麗前線的隋煬帝接到報告,立即派大將宇文述帶領大軍回師,分路夾攻楊玄感。
楊玄感不敵,西退長安。宇文述跟蹤追擊,將其團團圍住。楊玄感無路可走,最終被殺。
李密在混亂中逃出來,半路被抓。他用行賄押解士兵的辦法才得以解脫。
李密脫險后,不敢返鄉,想另尋機會,繼續反隋。但沒人對他這個文弱書生感興趣。李密游說一年,四處碰壁,直到遇見好友王伯當,被他引薦給瓦崗軍的首領翟讓,這才找到棲身之所。
李密投奔翟讓以后,幫助翟讓整頓人馬,發展隊伍,使瓦崗軍面貌為之一變。當時,瓦崗山附近各地還有一些小股的農民隊伍。李密到各處去聯絡,說服他們聯合起來,聽從翟讓指揮。
通過李密的努力,翟讓有了很多人手,但是他并沒想到自己能推翻隋煬帝。李密對翟讓說:“從前劉邦、項羽,本來也是普通老百姓,后來終于推翻秦朝。現在皇 上昏庸暴虐,百姓怨聲載道,官軍大部分又遠在遼東。您手下兵強馬壯,要拿下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打倒暴君,奪取天下是輕而易舉的事!”
翟讓被他說活了心,向他問計,李密對翟讓說:“現在天下大亂,農事俱廢。你的兵馬又多,如若不積聚糧草,一遇強敵便會土崩瓦解。只有占領重鎮滎陽,積聚糧草,休整兵士,才能徐圖天下。”
翟讓認為李密說得很有道理,便采納了李密的建議,攻克了金堤關(今河南滎陽北)直逼滎陽。隋煬帝為保住滎陽這一軍事要地,派猛將張須陀征討瓦崗軍。張須 陀以前曾多次打敗過瓦崗軍,這次聽說張須陀又來討伐,瓦崗山軍心不禁大動,翟讓準備退讓以避張須陀。李密說:“張須陀有勇無謀,其官軍也是將驕兵疲,大家 不必驚慌,我有一計可一戰而勝。”翟讓等半信半疑只好列陣迎戰。
瓦崗軍與張須陀的部隊一交戰便有意后退,十分輕敵的張須陀不知是計,立即揮師急追,結果陷入了李密早已布置好的包圍圈。隋軍在瓦崗軍的前后夾擊下大敗,張須陀被殺。
滎陽一役使李密名聲大振,翟讓佩服李密的軍事才能,他讓李密另率一支隊伍,號稱“蒲山公營”,這是瓦崗軍中戰斗力最強的.精銳。
此后,李密憑借著他的謀略,與翟讓一起,多次擊敗官軍,聲勢越來越大,起義軍號稱百萬之眾。勢力壯大了,矛盾也就隨之而來了。瓦崗軍內部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翟讓為首,多是瓦崗軍的舊部;一派以李密為首,主要是隋朝降將。
這時,有人向李密密報,說翟讓的部將王儒信勸他奪他的軍權,翟讓的哥哥翟弘勸他當皇帝。李密惟恐真的發生這種事,決定先下手。
公元617年11月,李密在行軍元帥府設宴,翟讓、翟弘、翟摩侯以及徐世、單雄信等將領全都到場。李密借故遣走翟讓的衛士,然后聲稱新得一張寶弓。翟讓是有名的射手,愛弓如命,拿來把玩。李密的親信蔡建德趁機舉刀猛砍,翟讓頓時身首異處。翟弘、翟摩侯隨后被殺。
李密殺死翟讓后,瓦崗將帥相互猜忌,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殺死隋煬帝后,率領10余萬兵將北上,想打回東都洛陽。在東都稱帝的越王楊侗怕皇位被宇文化及搶走,而守城大將王 世充又屢吃進攻洛陽的李密的敗仗,楊侗很為難。大臣元文都向他獻計,讓他招降李密,條件是將宇文化及趕走。楊侗納諫,派人與李密聯系。
此時,李密的日子也不好過,獨攬大權后,李密率軍進攻洛陽,雖然接連勝了幾場小仗,但洛陽就是攻不下來,士氣低落。又聽說宇文化及殺來,自己將腹背受 敵,一時進退兩難。見楊侗派人送來的詔書上說,只要他解洛陽之圍,打退宇文化及,便封他為太尉,執掌文武大權。李密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欣然應允, 轉頭迎擊宇文化及。
于是,在童山腳下,兩軍展開決戰。宇文化及死拼不敵,率兩萬人馬逃到魏縣,自稱皇帝,國號許。公元619年被竇建德殺死。
李密擊敗宇文化及后,趕奔洛陽,準備入朝為官。不想,王世充早就發動了政變,執掌了朝政,不僅不準李密入朝,還帶兵來戰。
李密曾多次擊敗王世充,驕傲輕敵,被王世充打敗,率殘部兩萬投奔到唐朝李淵門下。其余眾將以及州縣官員大多歸附王世充。
公元618年10月,李密到達長安,被唐朝拜為光祿卿、上柱國,賜爵邢國公,但并無實權,待遇也不高,他所帶士兵甚至整天都沒有食物。李密心懷不滿,于 是產生叛唐之心。他奏請唐高祖李淵,請求去山東收撫瓦崗軍舊部,企圖東山再起。當時,瓦崗軍的部分將士仍在山東堅持斗爭,李淵十分希望李密前往收撫。12 月,李密離開長安前往山東,王伯當與他同行。途中,唐長史張寶德測知李密等的陰謀,報告唐廷。唐高祖于是降敕書命李密單騎入朝,另給任務。
李密在稠桑(今河南婁寶縣西)接到敕書,知道事情不妙,于是與王伯當殺掉唐廷使者,起兵叛唐,不久,又施計攻克桃林(今河南靈寶縣治),但隨即遭到唐軍襲擊,隊伍被殲滅,李密被斬首,驍將王伯當也力戰而死。這一年,李密年僅37歲。
李密的歷史評價:
《隋書》:“李密遭會風云,奪其鱗翼,思封函谷,將割鴻溝。期月之間,眾數十萬,破化及,摧世充,聲動四方,威行萬里。雖運乖天眷,事屈興王,而義協人謀,雄名克振,壯矣!然志性輕狡,終致顛覆,其度長挈大,抑陳、項之季孟歟?”
《舊唐書》:“當隋政板蕩,煬帝荒淫,搖動中原,遠征遼海。內無賢臣以匡國,外乏良吏以理民,兩京空虛,兆庶疲弊。李密因民不忍,首為亂階,心斷機謀,身臨陣敵,據鞏、洛之口,號百萬之師,竇建德輩皆效樂推,唐公紿以欣戴,不亦偉哉!及偃師失律,猶存麾下數萬眾,茍去猜忌,疾趣黎陽,任世勣為將臣,信魏徵為謀主,成敗之勢,或未可知。至于天命有歸,大事已去,比陳涉有余矣。始則稱首舉兵,終乃甘心為降虜,其為計也,不亦危乎!又不能委質為臣,竭誠事上,竟為叛者,終是狂夫,不取伯當之言,遂及桃林之禍。或以項羽擬之,文武器度即有余,壯勇斷果則不及。楊素既知密之才干,合為王之爪牙,委之癡兒,卒為謀主,覆族之禍,其宜也哉!”贊曰:“烏陽既升,爝火不息。狂哉李密,始亂終逆。”
《新唐書》:“或稱密似項羽,非也。羽興五年霸天下,密連兵數十百戰不能取東都。始玄感亂,密首勸取關中;及自立,亦不能鼓而西,宜其亡也。然禮賢得士,乃田橫徒歟,賢陳涉遠矣!噫,使密不為叛,其才雄亦不可容于時云。”
《李密墓志銘》:“公仗劍雷息,意在亡秦。發跡譙梁,奮飛鞏洛,據敖庾而塞轘轅,杜飛狐而臨白馬。綠林青□之豪,蒙輪杠鼎之客,四面云合,萬里風馳。隋將王世充率江淮之勁勇,驅幽并之騎射,鼓之洛汭,只輪無返。宇文化及盡百越之敢死,窮三秦之驍銳,翦之河朔,疋馬不歸。于是胡騎千群,長戟百萬,飲馬則河洛可竭,作氣則嵩華可飛。故得威礱華夏,聲懾宇宙,徒人事之有會,信天道之深遠,俄而慮出圖表,釁起□心,無平陰之先鳴,有逖溪之垂翅。”
葉適:“李密謀無不中,量無不容,蓋非唐初君臣所能及。然身為事主,則不能成功,而終以僇死。張良為畫策臣,未嘗特將人之材器,所成就固自不同也。余嘗嘆戰國楚漢之間,有實負智能忍死而不求遇者。范增、龐統之儔,蓋褊淺矣。至南北、隋唐,則皆無之。以密之智謀,審乎特起之難,隠而不試,老死不憾,庶幾乎? ”
徐鈞:“泥封函谷策誠奇,人不能從己不疑。何事昏迷還至此,只因天欲啟唐基。”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則韓信及榮也。”
丁耀亢:“李密有有為之志,而無其才。當其扣書牛角之下,去人遠矣。白沙米散,《漢書》其未熟乎!既而觀其負翟讓,則一賊耳。賊安能成大業哉?”
李密是哪個朝代的
李密
李密 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為武陽(今彭山)人。西晉文學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據《晉書。李密傳》說: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然后進獻。李密幼時體弱多病,甚好學,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年輕時,曾任蜀漢尚書郎。晉滅蜀后,征西將軍鄧艾敬慕他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官名)。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里情況,說明自已無法應詔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陳情事表》,或稱《陳情表》。
《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表到朝廷,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贊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在任溫縣(今河南溫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過去,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苛求供給,當地人民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諸王進過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爭,使諸王過境不敢苛求,為百姓辦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職,施展自已的聰明才智,由于朝中無人推薦,最后只做了漢中太守,一年后罷官歸田。后病卒,終年六十四歲。
李密(582~619)
中國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后期領袖。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大業九年(613)參與楊玄感于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起兵反隋。玄感敗,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崗軍。同年十月,因李密勸翟讓迎擊隋悍將滎陽通守張須陀所統精卒,大敗隋軍,故翟讓命他分統一軍。李密軍令嚴肅,賞賜優厚,士卒樂意為他所用。他建議襲取興洛(后改洛口)倉,開倉賑濟,擴充隊伍,然后進取東都。大業十三年,瓦崗軍攻取洛口倉,招就食饑民幾十萬,起義隊伍迅速壯大。李密長于謀略,逐步在瓦崗軍內部形成自己的勢力。十三年初,李密獲準建立蒲山公營。二月,翟讓推李密稱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徠各路反隋武裝,由此李密在各路起義軍中確立了盟主地位。這時,李密和翟讓之間因處理隋降官、分配軍資等問題,發生火并,李密殺翟讓及從者數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殺隋煬帝,率眾10余萬西歸。皇泰主命李密討伐化及。李密七月出兵東討化及。兩軍在童山激戰,化及兵敗北走。李密雖勝,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損傷,王世充組織了2萬多人馬,乘機進擊,李密軍大敗,本營覆沒,親將秦叔寶、程知節(初名程咬金)、牛進達等被俘,單雄信投降。李密走投無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陽降唐。十一月,李淵遣李密等到山東去招收舊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將盛彥師邀擊,斬李密于邢公峴。
李密在歷史上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李密的概況為:
1、有理想、有頭腦的高富帥;
2、時運不濟;
3、亂世之中,形式比人強呀,很多事情,他也無奈。殺恩公翟讓。
關于他,不能用個好或壞能衡量的。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
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在瓦崗軍原領袖翟讓準備讓位給他時,翟讓的哥哥卻從中阻攔。
他不得已殺瓦崗軍舊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被隋軍屢敗。后被越王楊侗招撫,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損失慘重,不久被王世充擊敗,率殘部投降李唐。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斬殺于熊耳山。
李密是什么人物?
“李密”的歷史人物主要有三個: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隋末魏國Z權建立者。字玄邃, 小字法主,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市)。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西魏名將李弼的曾孫。
李密,北齊官員。字希邕,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北魏到北齊時期大臣,幽州刺史李伯膺之孫,青州刺史李煥之子。
李密(224—287年),西晉初年官員。本名李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人。西晉初年大臣。
李密是哪個朝代
李密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那么,李密是哪個朝代呢?下面大家就隨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李密是哪個朝代
魏晉
人物生平
出身貴族
李密的曾祖父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賜姓徒何氏,北周時為太師、魏國公。祖父李曜,為北周的太保、邢國公。父親李寬為隋朝的上柱國,封蒲山郡公。李密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
開皇中,襲父爵蒲山公,于是散發家產,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財。后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從師國子助教包愷,聽他講授《史記》、《漢書》,精神振奮,忘了疲倦。包愷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大業初,憑借父蔭任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澈。有一次隋煬帝在儀衛中看見他,回宮后問宇文述說:“剛才在左邊警衛隊里的黑臉小孩是個什么人?”宇文述回答說:“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寬的兒子,叫李密。”隋煬帝說:“這個小孩顧盼的神態很不尋常,別讓他在宮里擔任宿衛。”后來,宇文述對李密說:“賢弟天資這么好,應該憑才學獲得官職,宮廷警衛是個瑣碎差事,不是培養賢才的地方。”李密非常高興,于是借病辭職,專心致志讀書,人們很少看到他。他曾經準備去拜訪包愷,騎著一頭黃牛,牛背上蓋著一塊蒲草坐墊,還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一只手捏著牛繩,一只手翻書閱讀。
起兵反隋
越國公楊素途經李密隱居之處,看見李密在勤奮讀書,拉緊馬韁輕聲慢步緊緊跟在后頭,趕上他后,問道:“哪里的讀書人,這樣好學?”李密認識楊素,連忙下牛拜了兩拜,通報了自己的姓名。楊素又問他讀的什么,李密回答說《項羽傳》。楊素對他感到驚異,跟他談得非常愉快。對自己的兒子楊玄感等人說“:我看李密的學識氣度,你們都趕不上。”楊玄感遂與李密傾心相交。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派楊玄感在黎陽監理軍需運輸。這時天下動亂,楊玄感籌劃起兵,暗中派人到長安迎接李密,讓他主持謀劃工作。李密到了以后,向楊玄感獻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襲據涿郡,扼臨榆關(今山海關),使隋軍潰散關外;中策是攻占長安,占據關中和隋煬帝對抗;下策是攻打洛陽。
楊玄感聽了三策后說:“您說的下策,才是上策。現在朝臣們的家屬,都在洛陽,如果不攻取它,怎能影響世人?并且經過城鎮卻不攻打,用什么威力?”李密的謀略就沒有執行。
楊玄趕到洛陽后,連打幾仗都取得勝利,自以為天下百姓都響應他,一個早晚就可奪取天下。抓獲隋朝的內史舍人韋福嗣后,把機要事務交他辦理,從此征戰大事,不由李密一人主持。韋福嗣本來不是同伙,由于戰敗被俘,每當商議謀略,都持模棱兩可的態度。楊玄感后來要他起草布告文書,韋福嗣堅決推辭。李密推測他的心意,就對楊玄感說:“韋福嗣本來不是同志,實質上抱著觀望態度。您剛舉義旗,卻讓奸細留在身邊,必然被他誤事,請您將他斬首來向人們道歉,人心才會安定。”楊玄感說:“哪會這樣?”李密知道說了無用,私下里對關系親密的人說“:楊楚公喜愛造反卻不打算成功,怎么辦?我們將會當俘虜了!”后來楊玄感準備向西進軍,韋福嗣終究逃回洛陽去了。
隋朝左武衛大將軍李子雄因事獲罪被捕,押送到煬帝的行宮去,他半路上殺掉押送官員,逃亡投奔楊玄感,就勸說楊玄感趕快稱帝。楊玄感向李密征求意見,李密說:“秦朝末年陳勝想要稱王,張耳勸阻因而被趕走;東漢末年曹操準備要挾獻帝賜給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則、虎賁、斧鉞、弓矢、禾巨鬯等九種器物作為奪取政權的演習,荀彧制止因而被疏遠。今天我如果說直話,又怕走上張耳、荀彧的老路;如果阿諛奉承順著您,又不是我的本意。為什么呢?起兵以來,雖然頻頻勝利,但到州郡縣城,還沒有人響應。洛陽的防守力量比較強大,各地的援兵越來越多。您應身先士卒,盡快平定關中,卻想急于稱帝,為什么要向人們表現器量狹小呢?”楊玄感笑了笑就作罷了。
智脫虎口
隋朝將領宇文述、來護兒等人率領軍隊就要到了,楊玄感問道:“有什么對策?”李密說:“元弘嗣在隴右統帥著強大的軍隊,如今可以假稱他要造反,派遣使者來迎接您,用這個理由率領部隊進入潼關,就可以瞞住廣大兵眾。”于是帶著隊伍向西撤退。到陜縣,楊玄感想圍攻弘農宮,李密勸諫說:“您現在哄著廣大兵眾向潼關撤退,辦好這事就得迅速,何況追兵快到,哪能停留!如果前進不能據守潼關,后退又無處可守,廣大兵眾一旦逃散,用什么保全自己?”楊玄感不聽,就去圍攻弘農宮,圍了三天沒能攻克,才帶上隊伍向西走。到達閿鄉縣,追兵趕上來了,楊玄感戰敗。李密秘密地進入潼關,被追捕的人捉住。
當時隋煬帝在高陽縣,李密和他的同伙要被一起押送到那里去,他對同伙們說:“我們的性命,如同早上的露水,如果被送到高陽,一定會被剁成肉醬。眼下在路上,還可想想辦法,怎能送去遭受酷刑,而不設法逃避呢!”大家表示同意。他們中多數人帶有金錢,李密叫他們亮在押送官員面前說:“我們死后,請用這作為經費安葬,余下的就全部報答你的恩德。”押送官員被金錢利誘,答應了他們。出潼關后,防備逐漸放松,李密請求買來酒菜,每天晚上吃吃喝喝,吵吵鬧鬧,通宵達旦,押送官員不把這當回事。走到邯鄲縣,李密等七個人挖穿墻壁逃掉,去投奔平原縣的叛軍頭目郝孝德,郝孝德對他不大尊重,李密就走了。
到淮陽郡,隱姓埋名,自稱劉智遠,招收徒弟講學。這樣過了幾個月,心里悶悶不樂,寫了一首五言詩《淮陽感懷》,詩寫成后流下了行行淚水。有個覺得他行動異常的人,把這事報告了淮陽太守趙佗,趙佗派人在本郡及其周圍各縣搜捕他,李密又逃走了。
壯大瓦崗
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在東郡(今河南滑縣東)發動農民起義,因以韋城瓦崗寨(滑縣南)為根據地,故稱瓦崗軍。李密投奔于翟讓軍中,有人知道李密是楊玄感的逃亡部將,私下慫恿翟讓殺害他,翟讓就把李密關押在軍營之外。
李密通過王伯當用獻謀略的辦法靠攏翟讓說:“如今皇帝昏庸,百姓怨恨,在遼東用光了精銳部隊,和突厥斷絕了友好關系,眼下正在巡視揚州、越州,撇下了洛陽長安,這也是像劉邦、項羽那樣爭奪天下的時機。憑您的雄才大略,精兵強將,奪取洛陽長安,消滅兇殘勢力,那么滅亡隋朝綽綽有余。”翟讓聽罷大為敬重仰慕,立即釋放了他。派他去游說各小股義軍,一說就來歸降。
李密又向翟讓建議說:“現在人馬已經很多,但是沒有地方弄到糧草,如果長久耽擱下去,就會人困馬乏,大敵一到,要不了幾天我們就會失敗!不如直接奪取滎陽,休整部隊籌積糧草,等到兵強馬壯,然后去跟別人爭奪天下。”翟讓認為應當這樣。從此攻克金堤關,攻打搶掠滎陽等縣城鎮,多數被攻克。
滎陽太守楊慶和通守張須陀帶兵討伐翟讓,翟讓曾被張須陀打敗過,聽說他來了,極為害怕,準備遠遠地躲避他。李密說:“張須陀驍勇但沒有謀略,他的隊伍又打了幾次勝仗,既驕狂又狠毒,一仗就能捉住他。您只管擺開陣勢等著,我來替您打敗他。”翟讓迫不得已,統領軍隊準備戰斗,李密分出一千多名士卒埋伏在樹林里。翟讓開戰不利,邊打邊退,李密派出伏兵到敵后襲擊,張須陀兵眾逃散,李密和翟讓前后夾攻,大敗張須陀,當場將他斬首。翟讓從此以后讓李密單獨統率一支隊伍。李密的隊伍軍容整齊嚴肅,凡是發出命令,即使是在夏天,士卒們都像是身裹霜雪一樣冷峻地執行。他本人衣食節儉樸素,得到的金銀財寶都分發給部下,因此人人都替他賣力。
不久李密又向翟讓建議說:“昏君蒙塵,在吳越一帶流亡,各地武裝力量競相起事,全國百姓正鬧饑荒。您憑著杰出的才干,統率著驍勇強大的軍隊,應該平定天下,消滅各處敵兵,怎能躲藏在民間茍且偷生,永遠當小小的流寇就了事呢。現在東都洛陽的士民百姓,里里外外離心離德,留守京城的官員,政令不能統一。您親自統率強大的兵眾,直接去襲擊興洛倉,散發糧食救濟窮苦百姓,各地群眾誰不歸附?百萬人馬,一個早晨就能招集起來,搶先下手制服別人,這個時機不能錯失!”翟讓說“:我出身于農民,聲望還沒到這一步,一定要實現您所講的目標,就請您率先出兵,我帶上各支隊伍作為后續力量。奪取興洛倉后,再作商議。”
開倉賑民
大業十三年(617年)春天,李密和翟讓帶領七千名精兵從陽城向北出發,跨過方山,從羅口襲擊興洛倉,攻克了。打開倉庫聽憑百姓拿走糧食,連老人婦女也背著孩童趕來,路上絡繹不絕,多達幾十萬人。
越王楊侗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領步兵騎兵二萬五千人討伐李密,李密一舉打敗了他,劉長恭僅以身免。翟讓于是推舉李密當首領,稱作魏公。這年二月,在鞏縣城南郊外設立祭壇,祭天登位,年號稱作永平元年,下發的文書落款為行軍元帥魏公府。任命房彥藻為左長史,邴元真為右長史,楊得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授予翟讓司徒官銜,封為東郡公。任命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祖君彥為記室,其余的人各按等級授予官職。于是以洛口為都城,在環繞洛口四十里的區域里駐扎下來。
山東長白山賊寇首領孟讓帶領人馬歸附李密,河南鞏縣長史柴孝和、侍御史鄭頤獻出縣城投降李密。隋朝虎賁郎將裴仁基帶著兒子裴行儼獻出武牢歸附李密,授予上柱國官銜,封為河東郡公。李密就派裴仁基和孟讓率領三萬多名兵卒襲擊回洛倉,攻克了,乘勝打進洛陽,搶掠居民,焚燒天津橋,洛陽隋軍乘混亂的機會出兵反攻,裴仁基等人大敗,只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李密又親自率領三萬兵卒進逼洛陽,隋朝的將軍段達、虎賁郎將高毗、劉長林等人指揮七萬人馬抵御,在洛陽老城作戰,隋軍敗逃。李密回頭奪取回洛倉據守,大修營壘戰壕,威逼洛陽,還撰寫檄文到各個郡縣公布隋煬帝的罪狀。
屢破隋軍
不久,鄭德韜、楊德方都死了,又任命鄭颋為左司馬,鄭虔象為右司馬。柴孝和勸說李密道:“關中以高山為屏障,以黃河為天塹,項羽離開這里就滅亡了,劉邦在這里建都就成功了。照我的想法,讓裴仁基鎮守回洛倉,翟讓鎮守洛口倉,您親自挑選一支精銳隊伍,向西突襲長安,百姓誰不到郊外來迎接,定會不用打仗就到手了。攻克西京之后,等根基牢固兵馬強壯,才回頭徑直攻打東西崤山和函谷關,攻克東都洛陽,傳遞文書發令調遣,天下可以平定。只是如今英雄豪杰爭先恐后地起兵,實在擔心別人搶在我們前頭,一旦錯失機會,后悔哪里來得及!”李密說:“您這個方略,我也想過很久了,實在是個上策。但是楊廣還在,追隨他的軍隊還很多,我的隊伍,都是山東人,既然知道還沒有攻克洛陽,哪里愿意跟著我向西進關?各位部將都出身于綠林好漢,把他們留下會各自稱王稱霸。如果這樣,就全完了!”
李密倚仗部隊氣勢勇猛,往往進入皇家園林跟隋軍連續交戰。在李密被亂箭射傷,躺在營帳里的時候,洛陽城里的隋軍乘機偷襲,李密的兵眾四下逃散,放棄了回洛倉,集中到了洛口倉。隋煬帝派遣王世充率領五萬名精兵強將進攻,李密迎戰失利,柴孝和掉進洛水淹死,李密哭得極度悲痛。王世充在洛口倉西邊扎營,跟李密對峙了一百多天,大小戰斗打了六十多次。武陽郡丞元寶藏、黎陽義軍寇首領李文相、洹水義軍首領張升、清河義軍首領趙君德、平原義軍首領郝孝德,一同歸附了李密,聯合襲擊,攻克了黎陽倉,占領了它。永安首屈一指的.豪富家族周法明獻出長江黃河之間的大片封地投靠李密。齊郡的義軍首領徐圓朗、任城縣的大俠客徐師仁、淮陽郡太守趙佗都歸附了他。
在此期間,翟讓的部將王儒信鼓動翟讓擔任大冢宰官職,統領百官,奪取李密的大權。翟讓的哥哥翟寬又對翟讓說:“皇帝只能由我們自己做,怎能送給別人!你如果做不了,就該我來做。”李密知道了這件事,暗中有除掉翟讓的打算。恰逢王世充擺著陣勢打來了,翟讓出兵抵御,遭到王世充猛攻,翟讓稍有不利,李密和單雄信等人率領精兵強將救援,王世充敗逃。第二天,翟讓自己來到李密的營帳,要求飲酒作樂,李密安排菜肴招待他,他所帶領的部下一一安排在各處就餐。李密請翟讓入席后,拿出一把好弓給翟讓鑒賞,翟讓剛剛拉滿,李密派一名勇士從背后將他斬首,同時殺掉了他的哥哥翟寬以及部將王儒信。徐世勣被混亂的士卒砍了一刀,受了重傷,李密立即制止了,才免于死亡,單雄信等人跪地叩頭請求饒恕,李密都免于處分并安慰他們。于是親自到翟讓的各個兵營,向他的將士們通報了情況,沒有人敢鬧事。就命令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分統其眾。
李密經過這事取得了瓦崗軍的絕對領導權,然瓦崗軍的軍事實力也因此受到重創。
不久,王世充襲擊倉城,李密又打敗了他。王世充又把軍營遷移到了洛口倉的北邊,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派出全部人馬進攻李密,李密和一千多人抵抗,形勢不利向后撤退。王世充乘勝逼近洛口城下,李密挑選幾百名精兵阻截,王世充的兵眾全線潰逃,搶著擁上浮橋,淹死了幾萬人。他的虎賁郎將楊威、王辯、霍舉、劉長恭、梁德、董智都已陣亡,王世充只是保住了性命。當天夜晚,天降大雪,他的士卒幾乎凍死光了。李密乘勝攻克了偃師縣,在這里修筑起金墉城駐扎下來,擁有三十多萬人馬。東都留守韋津又和李密在上春門作戰,韋津大敗,當場被捉。隋廷掌管土木營建的官員將作大匠宇文愷叛離東都,投降了李密。東到海濱、泰山,南到長江、淮河,沒有哪個郡縣不派使者歸附李密。竇建德、朱粲、楊士林、孟海公、徐圓朗、盧祖尚、周法明等人都順勢地派人向李密上書勸說他登皇帝位,于是李密手下的官吏們全都勸說他立即稱帝,李密說:“洛陽沒有平定之前,不能談這件事。”
逐鹿中原
大業十四年(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萬大軍,進占金墉城,加緊修復城門、城墻和其他防御設施,并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門(隋東都城東垣北門),洛陽城告急。正在這時,政局突變,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練巾勒死隋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傀儡皇帝,自率十萬大軍北上,消息傳到東都洛陽,被稱為“七貴”的大臣們(段達、王世充、元文都、韋津、皇甫無逸、盧楚、郭文懿和趙長文)擁立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即位,改元皇泰。時王世充專橫跋扈,楊侗欲借李密之手除之,遂派人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聲稱平定宇文化及之后便讓李密前來東都輔政。
李密為避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接受了冊封,七月出兵東討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到了黎陽,跟李密相遇,李密知道他的部隊缺少軍糧,速戰速決對他有利,所以不跟他交鋒,堵住了他的退路。李密派徐世勣守衛倉城,宇文化及攻打沒有成功。李密與宇文化及隔著河水對話,李密譴責他說:“你原來是匈奴的奴隸破野頭罷了,父兄子弟都受隋朝厚恩,世代富貴,以至以公主為妻,你得到的光榮,整個朝廷沒有第二個。享受國士的待遇,就應以國士的身份來報答國家,怎么能允許陛下失德,不能以死相諫,反而乘反叛之機,親手弒君,連其子孫也一并戮殺,扶植皇室庶出子弟,獨攬大權,自我尊崇,陰謀篡奪王位,侮辱后妃,殘害無辜?你不追效諸葛瞻的忠誠,卻做霍禹所干的一類叛逆惡行。真是天地不能寬容你,人神也不會保佑你。威逼良善,你打算向何處去!現在如果迅速來歸附我,還可以保全你的后代。”宇文化及默默無語,低頭俯視了很久,才怒目圓睜大聲喊道:“我同你講砍殺的事,何須引經據典,咬文嚼字?”李密對隨行人員說:“宇文化及如此平庸怯懦,忽然想當帝王,這是趙高、圣公一類人物,我只需要折杖驅趕他。”宇文化及大修攻城器具,借以逼近黎陽倉城,李密率領輕騎五百奔赴陣地。倉城兵又出來接應,燒毀了宇文化及的攻城器具,大火徹夜不滅。
李密得知宇文化及糧食快要耗盡,就詐稱跟他聯合,以便使他的士氣松懈。宇文化及不知是計,非常高興,任憑其士兵無拘無束地吃喝,指望李密送來糧食。后來知道是個計策,宇文化及大怒,跟李密在衛州的童山腳下展開激戰,從早晨戰到傍晚,李密被亂箭射傷,到汲縣休息。宇文化及精疲力盡糧草斷絕,士卒多半叛逃,攻了一下汲縣之后,迅速向北轉移到了魏縣。他的部將陳智略、張童仁先后帶領自己的隊伍歸順了李密。原先,宇文化及在東郡留下了一些軍需物資,派遣他設置的刑部尚書王軌看守,到這時王軌獻出東郡投降了李密。
正當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殺之時,王世充趁機滅掉了異己,獨攬洛陽隋廷朝政。李密得知王世充專權,拒絕入朝朝見,回到了瓦崗軍的根據地金墉城。當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戰后疲憊之機發動進攻,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威逼偃師,在通濟渠南岸安營扎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
此時的李密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將士,府庫中沒有什么積蓄,甚至打了勝仗李密都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們,使得瓦崗軍將領離心離德。賈閏甫、徐世勣等人數度相勸,遭到李密的疏遠;李密反而對貪財的邴元真言聽計從。
唐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乘勢襲擊瓦崗軍,敗瓦崗軍數員驍將。李密得知后命王伯當據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城,親率精兵到偃師迎戰。裴仁基建議李密偷襲東都,但李密不聽。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于邙山腳下,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崗軍的裴仁基、祖君彥、程知節等被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單雄信等人久不滿李密,相繼投降王世充。瓦崗軍遭到重創,李密東逃武牢關,王伯當退守河陽。
李密對王伯當說:“軍隊打敗了,長時間地勞苦了你們大家,我現在自殺,向大家謝罪。”大伙都哭泣,不能抬頭仰視。李密又說:“榮幸的是諸君不肯拋棄我,當一起回關中。我雖慚愧無功,諸君一定能保全富貴。”他的府掾柳燮回答說:“從前劉盆子歸附漢朝后,還能享受租賦。明公您與長安的同宗有交情,雖不曾伴隨起義,然而阻擊東都,截斷隋軍歸路,使唐朝不戰而據有京都,這也是您的功勞啊。”大家都說:“是的。”
于是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
叛唐被殺
李密歸唐,李淵大喜,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稱呼李密為弟。但李密不甘居于人下,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
同年年底,李淵派李密去黎陽安撫昔日的部眾,左武衛將軍王伯當隨同前往。李密率部東行至稠桑驛的時候,李淵突然反悔將其召回,李密大為恐懼,決定叛亂。王伯當試圖勸阻,但李密不聽。李密率部襲破鄰近的桃林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掠奪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舊將張善相。
李密的所作所為被熊州副將盛彥師得知,盛彥師率兵埋伏在的陸渾縣南邢公峴(今河南省盧氏縣官道口鎮的邢公山),武德二年臘月三十(619年1月20日),李密率部經過,被盛彥師全部殺死,時年三十七,傳首長安。李淵派人將李密首級送往黎陽招撫其余部。徐世勣獻黎陽投降,請求收葬李密的尸首,得到李淵的允許。隨后徐世勣將李密葬于黎陽山西南五里處,墳高七仞。
李密這個人是那一個朝代的人物?
歷史上有兩個李密比較有名:
一個是寫《陳情表》的李密,是西晉初年官員兼文學家,之前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官員。
另外一個是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也是隋唐英雄傳里面的人物。瓦崗寨的首領,程咬金讓賢,把首領之位讓給了他。
參考資料如下:
李密(西晉初年官員兼文學家)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華陽國志》、《晉書》均有李密傳。
李密(隋唐時期群雄之一)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后殺瓦崗寨舊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后被隋軍屢敗,被越王楊侗招撫,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損失慘重,不久被王世充擊敗,率殘部投降李唐,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斬殺于熊耳山。
另外,北齊也有個李密,是個官員,但不如前面兩個李密有名氣。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