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與龐涓打了多少年仗(孫臏與龐涓的戰爭)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孫臏與龐涓打了多少年仗,以及孫臏與龐涓的戰爭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孫臏大破龐涓致其自殺的戰役是:
公元前342年,馬陵之戰.
孫臏,戰國時軍事家。齊國阿(在今山東陽谷)人。孫武后代。與龐涓同學兵法,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銀雀山出土,有一萬一千余字。
【經典名言】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名言解說】
彼:對方。殆:危險。對自己的情況和對方的情況都有透徹的了解,成百次打仗都不會失敗;不了解對方的情況而了解自己的情況,打仗則有勝負;既不了解對方的情況,又不了解自己的情況,則每仗必敗。
【生平故事】
孫臏 中國軍事家。戰國中期齊國人。少時孤苦,年長后從師鬼谷子學習《孫子兵法》,顯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不料,他卻因此遭人暗算……
孫臏在從師鬼谷子學習兵法時,有一個師弟叫龐涓。龐涓的天資學業雖較好,但和孫臏差得很多,但他為人奸猾,善弄小權術,又輕易不被察覺。他與孫臏同學時,心里很是嫉妒孫臏的才能,可在嘴上從未流露過,一再表示將來有了出頭之日,一定要舉薦師兄,同享富貴。心地善良的孫臏,與龐涓兄弟相稱,如同親兄弟一樣。
轉眼過去了幾年,孫臏、龐涓兩人,經過鬼谷子的精心調教,兵法、韜略大有長進。這時,傳來了魏惠王招賢納士的消息。本是魏國人的龐涓,覺得機會來了,決定下山應招。臨別時,他向孫臏保證,此行一旦順利,馬上引薦師兄下山,扶同做一番事業。孫臏自然深表謝意,囑咐他多加保重,兩人灑淚告別。
龐涓到魏國后又是送禮,又是托人說情,很快見到了魏惠王。龐涓畢竟也有些本領,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賞識,被封為將軍。隨后,龐涓指揮軍隊同衛國和宋國開戰,打了幾個勝仗后,龐涓成了魏國上下皆知的人物,從此更得魏惠王的寵信。
春風得意中的龐涓高興了好一陣子,又突然沉寂下來。原來他有了心病:論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孫臏之外沒人能趕上自己了。一想到孫臏,他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按照當初的諾言辦吧,就得把孫臏推薦給魏惠王,孫臏的聲名威望很快就會超過自己;不去履行當初的諾言吧,孫臏一旦去了別的國家,施展起來才能自己同樣不是對手。龐涓寢食不安,日夜思謀著對策。
一天,正在山上攻讀兵書的孫臏,接到龐涓差人秘密送來的一封信。信上龐涓先敘述了他在魏國受到的禮待重用。然后又說,他向魏惠王極力推薦了師兄的蓋世才能,到底把惠王說動,請師兄來魏國就任將軍之職。孫臏看了來信,想到自己就要有大顯身手的機會了,深覺自己的師弟挺講義氣,立即隨同來人趕往魏國的都城大梁。
孫臏來后,龐涓大擺筵席,盛情款待。幾天過去了,就是沒有魏惠王的消息,龐涓也不提此事。孫臏自然不便多問,只好耐心等待。
這天,孫臏閑得難受,找到一本書讀起來。忽然,屋外傳來一陣吵嚷聲,他還沒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闖進屋子的兵士捆綁起來,推推搡搡帶到一個地方。那里的一個當官模樣的人,立即宣布孫臏犯有私通齊國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對其施以臏足、黥臉之刑。孫臏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驚呆了,隨即省悟過來,高聲為自己辯白。然而,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七手八腳扒去孫臏的衣褲,拔刀剜去了孫臏的兩個膝蓋骨,并在他的臉上刺上犯罪的標志。孫臏倒臥在血泊之中。
原來,這龐涓把孫臏騙來之后,即在魏惠王面前巧言誣陷,使孫臏遭此傷身之禍。龐涓以為,受刑后的孫臏成了一個殘疾人,他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和自己較量了。
孫臏的傷口漸漸愈合,但他再也站不起來了,而且,還有人時時刻刻監視著他。他知道龐涓在陷害他,他恨得咬牙切齒,可老這樣也不行,總得想個脫身之法才是。不久,孫臏瘋了,他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叫鬧個不停。送飯的人拿來吃的,他竟連碗帶飯扔出好遠。龐涓聽說了這些,并不相信孫臏會瘋,便叫人把他扔到豬圈去,又偷偷派人觀察。孫臏披頭散發地倒在豬圈里,弄得滿身是豬糞,甚至把糞塞到嘴里大嚼起來。龐涓認為孫臏是真瘋了,從此看管逐漸松懈下來。
孫臏裝瘋產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緊了尋找逃離虎口的機會。一天,他聽說齊國有個使臣來到大梁,便找了個間隙,偷偷前去拜訪。齊國的使臣聽了孫臏的敘述,從談吐中認定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才,十分欽佩,遂答應幫他逃走。這樣,孫臏便藏身于齊國使臣的車子里,秘密地回到了齊國。
這個時候,正值齊、魏爭霸,交戰不斷的年代。早在公元前386年,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田氏貴族在齊國取得政權后,就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選拔文武人才,堅守邊境,反抗外來的威脅。孫臏回國后,很快見到齊國的大將田忌。田忌十分賞識孫臏的才干,便將他留在府中,以接待上賓的禮節殷勤加以款待。
田忌喜歡賽馬,但卻時常輸掉。有一次,他又與齊威王賽馬,馬分上、中、下三等,對等競賽,三場全輸,田忌好不喪氣。這時恰巧孫臏在場,便給田忌出主意說:“待到下一輪比賽時,你用上馬對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威王的下馬,用下馬對威王的上馬,必贏無疑。”田忌依計行事,造成兩個局部的優勢和一個局部的劣勢,以一負二勝贏得齊王千金。一向取勝的齊威王這次輸了,大感驚訝,忙問田忌是何原因?田忌把孫臏找來,借機推薦給齊威王。
齊威王見是一個雙腿受刑的殘疾人,開始并未介意,當孫臏陳述自己對戰爭問題的看法時,齊威王便有意問道:“依你的見解,不用武力能不能使天下歸服呢?”孫臏果斷地回答說:“這不可能,只有打勝了,天下才會歸服。”然后,他列舉黃帝打尤,堯帝伐共工,舜帝征三苗,以及武王伐紂等事實,說明哪一個朝代都是靠武力解決問題,用戰爭實現國家的統一。這一番深刻獨到的分析,使齊威王大受震動。再詢問兵法,孫臏更是滔滔不絕,對答如流。齊威王感到孫臏其人確實不簡單,從此以“先生”相稱,把他作為老師看待。
公元前354年,魏將軍龐涓發兵8萬,以突襲的辦法將趙國的都城邯鄲包圍。趙國抵擋不住,意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欲派孫臏為大將,率兵援趙。孫臏辭謝說:“我是受過刑的殘疾人,帶兵為將多有不便,還是請田大夫為將,我從旁出出主意吧!”齊威王想想也好,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8萬,前往救趙。大軍既出,田忌欲直奔邯鄲,速解趙國之圍。孫臏不贊成這種硬碰硬的戰法,提出應趁魏國國內兵力空虛之機,發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軍奔趙回救。這一戰略思想,將避免齊軍長途奔襲的疲勞,而致魏軍于奔波被動之中,立即為田忌采納,率領齊軍殺往大梁。
魏軍好不容易將邯鄲攻陷,卻傳來齊軍壓境,魏都城大梁告急的消息。龐涓顧不得休整部隊,除留少數兵力防守邯鄲外,忙率大軍馳援大梁。沒料到,行至桂陵陷入齊軍包圍。魏軍長期勞頓奔波,士卒疲憊不堪,哪還頂得住以逸待勞的齊軍?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逃,連主將龐涓也被活捉。到頭來,魏國只好同齊國議和,乖乖地歸還了邯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之戰。其實,也是孫臏對龐涓的重重一擊。但孫臏并沒有殺龐涓,只是訓導他一番,又將他放了。
桂陵之戰10多年后,即公元前342年,龐涓又帶領10萬大軍、1000輛兵車,分3路進攻韓國。小小的韓國抵擋不住龐涓的進攻,一時形勢危急,遂接連派出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有主張坐山觀虎斗的,有主張發兵救援的,相互爭執不下。孫臏一直沒有說話。齊威王見狀便說:“先生是不是認為這兩種意見都不對啊?”孫臏點頭說:“是的。我以為,魏國以強凌弱,如果韓被攻陷,肯定對齊國不利,因此我不贊成見死不救的主張。但是,魏國現在銳氣正盛。如果我們匆忙出兵,豈不是要代替韓軍承受最初的打擊?”齊威王說:“那么,依先生的意見怎么辦好?”孫臏說:“我看可以先答應韓國的請求。他們知道我們能出兵救它,必然全力抗擊入侵的魏軍;而魏軍經過激烈拼殺,人力物力也會大大消耗。到那個時候我們再發兵前去,攻擊疲憊不堪的魏軍,拯救危難之中的韓國,就可以用力少而見功多,取勝易而受益大,不知陛下以為如何?”齊威王十分贊賞孫臏的諫儀,當即采納。一年后,當魏韓兩軍交戰更為激烈,雙方實力已大大削弱的時候,齊威王才決定派兵出戰,仍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于是,孫臏與龐涓又一次相逢在戰場,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生死較量。
戰役之初,按照孫臏的計策,齊軍長驅直入把攻擊的矛頭指向魏國的都城大梁。時過不久,孫臏得知龐涓回師都城的稟報,便對田忌說:“魏軍一向自恃驍勇,現急于同我軍決戰。我們要抓住這個心理,誘使他們上當。”田忌說:“軍師的意思是……”孫臏接口道:“我們可以裝出膽小怯戰的樣子,用迫兵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隨后,孫臏如此這般地對田忌敘說一遍。當龐涓日夜兼程趕回魏國本土,傳令抓住齊軍主力,與其決一雌雄。不料,齊軍不肯交戰,稍一接觸即向東退去。龐涓揮師緊緊追趕不放。頭一天,見齊軍營地有10萬人的飯灶;第二天,還剩5萬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萬人的灶了。龐涓見狀高興,得意地說道:“我早知道齊國的士兵都是膽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于是,傳下將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資,集中騎兵輕裝前進,追殲齊軍。
孫臏得知龐涓輕騎追擊的探報,高興地對眾人說:“龐涓的末日到了!”這時,齊軍正好來到一個叫馬陵的地方。馬陵處于兩座高山之間,樹多林密,山勢險要,中間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可走,是一個伏擊殲敵的好戰場。孫臏傳令:就地伐樹,將小路堵塞;另挑選路旁的一棵大樹,刮去一段樹皮, 在樹干上面寫道:“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幾個大字。隨后,命令1萬弓箭手埋伏在兩邊密林中,吩咐他們夜里只要看見樹達出現火光,就一齊放箭。說話間已到傍晚,龐涓率領的沈軍騎兵果真來到馬陵。聽說前面的道路被樹木塔塞,龐涓忙上前察看。朦朧間他見路旁有一大樹,白茬上隱約有字,遂命人點起火把。當龐涓看清樹上的那一行字時,大吃一驚,知道中了孫臏的計謀。他急令魏軍后退,但已晚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齊軍,萬箭齊發,猝不及防的魏軍死傷無數,亂成一團。龐涓身負重傷,知道敗局已定,拔出佩劍自殺了。齊軍乘勝追殺,將魏軍的后續部隊一氣打垮,連魏太子都給俘虜了。馬陵大捷后,孫子名聲大昭.
但時任齊國相國和鄒忌,曾多次諷諫齊威王。鄒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卻心胸狹窄,私心極重。齊對魏兩次大戰之前,他都堅決反對出兵。待田忌、孫臏凱旋之時,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
隨著孫臏、田忌威望的提高,鄒忌擔心自己的相位不穩,因此欲除掉田忌、孫臏而后快。
可能因為孫臏是個殘疾人,同鄒忌爭奪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鄒忌將目標首先對準了風頭甚勁的田忌。
馬陵之戰結束不久,鄒忌便找來親信謀劃如何除掉田忌。其親信公孫閱出了個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之卜者,驗其辭于王之所。”
鄒忌聞計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賣卜者算卦,揚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謀反,是吉還是兇。鄒忌則隨后派人將此人抓獲,送到齊威王那里。
齊威王這時年紀大了,有點老糊涂了。他本來就對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懼,聽了鄒忌的話,遂相信田忌有謀反的意圖。而這時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齊威王遣使召田忌回臨淄,準備等田忌回到臨淄后再審問此事。
孫臏此時也在田忌軍中。他對齊國的政局及鄒忌、田忌之間的矛盾洞若觀火,及見齊威王無緣無故忽然派人來召田忌回臨淄,感覺齊威王一定是聽信了鄒忌的諂言,認為田忌如果回到臨淄,將兇多吉少。
田忌在孫臏最艱難的時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長期以來,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孫臏實在不忍田忌自投羅網,乃提醒田忌說,齊王一定聽信了鄒忌的諂言,千萬不要自己貿然回臨淄。情急之下,他建議田忌率軍回臨淄驅逐鄒忌,說:“若是,則齊君可正,成侯鄒忌可走。不然,將軍不得入于齊矣。”
孫臏此言,實是要田忌舉兵“清君側”。與其成為鄒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擲,與鄒忌一決高低,這樣,倒還可能死中求生、反敗為勝。
田忌對孫臏早已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他言聽計從。他依孫臏之言,率兵攻打臨淄。但鄒忌也不是等閑之輩,早已作好了守城準備,田忌攻城不勝,眼見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棄軍逃亡到了楚國。
而孫臏于田忌攻臨淄之時就已不知去向. 傳說他找了一處清靜的地方,招收幾個學生,總結、研究早年所學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撰成《孫臏兵法》89篇,另附作戰圖4卷。
打這以后,孫臏的名氣傳遍了各諸侯國。他寫的《孫臏兵法》大概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在山東臨沂雀山西漢墓中又重新發現。有一萬一千余字。
孫臏大破龐涓是什么戰爭?
孫臏大破龐涓是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戰例,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制造假象,誘其就范,使戰局始終居于主動地位。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韓國。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后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
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山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馬陵之戰也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擴展資料
馬陵之戰的影響:
1、對齊國的影響。齊國在桂陵之戰,以及在隨后的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 并援救了趙韓兩國,使得其威望上升,挾戰勝之威,齊國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
2、對魏國的影響。魏國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遭受重創后,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從此喪失了與齊秦兩國爭霸的能力。
歷史上孫臏打敗龐娟幾次
兩次。
1、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于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并生擒龐涓。
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范的常用手段。
2、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制造假象,誘其就范,使戰局始終居于主動地位。
馬陵之戰發生于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
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
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并俘虜了魏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擴展資料: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并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
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臏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現在言歸正傳,那么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何會受到同門學藝的龐涓如此殘忍的迫害?后來孫臏又是怎樣逃出生天?之后又對龐涓進行了怎樣的狠厲復仇?
帶著這些疑問,接下來我們便一起來走進這段2300多年前的歷史塵煙,了解那些歷史書上沒有的歷史知識!
師出同門,共同學業于天下第一軍校”!
公元前300多年,中國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被譽為千古奇人的人物 王詡, 隱居于云夢山鬼谷(位于今河南省鶴壁市)廣收門徒,傳道授學,自稱鬼谷先生,人稱 鬼谷子 。
鬼谷子 通曉縱橫捭闔之術,身懷曠世絕學,精通百家學問,具有通天智慧 。當時師從他學藝的弟子共有500人,這些弟子在學藝前大多是無名小卒,但出師后個個出將入相,攪動天下風云,名流千古。
比如 孫臏、龐涓 、蘇秦、張儀、商鞅、毛遂...等等這些左右列國存亡, 一笑天下興,一怒諸侯懼 的風云人物們,無一不是出自鬼谷子的門下。
后世新中國的軍事家們為表示對鬼谷子的尊崇,把鬼谷子授課的鬼谷”稱之為天下第一軍校”。
《歷史名人辭典》:鬼谷先生,蘇秦、張儀嘗從之學縱橫術,孫臏、龐涓學兵法,弟子五百。在世數百年,后不知所終…”
智圣”鬼谷子
而當時 孫臏和龐涓 就是一同拜在鬼谷子的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孫臏天資聰穎,悟性極高,再加上其本是頂級兵法家孫武之后,有相當深厚的家學淵源,于是學識長進極快。
而龐涓卻是個驕傲自負、氣量狹小之人,雖然聰慧但從不刻苦,學習總是淺嘗輒止,剛剛入門便自認學到了師父的全部本事,想要下山尋富貴。
于是鬼谷子對龐涓越來越失望,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孫臏身上。龐涓表面上服氣孫臏,但內心里 暗暗由嫉生恨,對孫臏常懷陷害之心 。
后來龐涓覺得自己學業有成,便向鬼谷子辭行下山前往魏國去投奔了 魏惠王。
龐涓與孫臏 劇照
龐涓因嫉生恨,殘忍迫害孫臏。
龐涓投奔魏惠王后,很快就靠著學得鬼谷子的一些兵法皮毛得到了魏惠王的器重,被封為將軍。
在戰國250多年的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龐涓正好趕上了魏國最好的時代。當時除了魏國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叫做 齊國 。 魏國和齊國 就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兩個諸侯國,雙方為了爭霸天下展開著各種明爭暗斗、合縱連橫。
當時龐涓下山投奔魏惠王, 而孫臏就是去往齊國 。龐涓深知孫臏的才干遠勝于自己,擔心孫臏被齊國重用后對自己不利、對魏國不利。
于是龐涓處心積慮要除掉孫臏這個眼中釘。經過周密策劃,他假借魏惠王之名邀請孫臏到魏國做客。孫臏不疑有詐,如約前往。
結果到了魏國,龐涓卻說孫臏來遲了,怠慢了魏惠王。然后私自將孫臏處以 臏刑”, 就是 將孫臏的膝蓋骨全部剔掉 ,讓其無法行動,從而 使孫臏永遠埋沒于世不為人知!
臏刑”這種酷刑傳自夏商時期,是夏商五刑之一。而孫臏原本的名字原本并不是 臏”, 在受了 臏刑 之后才改名為臏”,以示他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個奇恥大辱!至于孫臏的原名史書上并無記載。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
孫臏裝瘋賣傻,忍辱負重,茍且偷生。終于覓得機會逃出生天。
孫兵被削去雙足后,自己再也無法行動,已成了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于是龐涓便放下心來,認為孫臏縱使有百般本事,也再難和自己較量了。
然后龐涓將孫臏囚禁起來,每天派人拷問孫臏的兵法。有人說因為孫臏是孫武的后代,所以孫臏必然有孫武流傳下來的 《孫子兵法》 ,龐涓之所以不直接殺掉孫臏,就是想逼問出《孫子兵法》的下落。這個雖是后人臆測,但真實情況可能也相差無幾吧。
為了保全性命,孫臏想了一個 裝瘋” 的辦法,他做出一副意志消沉,生無可戀的樣子,然后一會哭一會笑,越來越鬧騰,表現出精神失常的跡象。
為了試探孫臏是不是真瘋,龐涓便將他關到豬圈里去。披頭散發的孫臏在豬圈里瘋狂大笑,四處打滾把渾身弄滿豬糞,甚至還把豬糞塞進嘴里大嚼。
孫臏裝瘋 劇照
于是龐涓相信孫臏真的是瘋了,把孫臏放了出來,對他的監視也寬松了起來。孫臏每天依然裝瘋賣傻著,然后一邊暗中做好各種準備,耐心等待逃出魏國的時機。
終于,逃跑的機會來了。當時齊國有一位使臣來到魏國,孫臏一見機會難得,便讓一個早已買通的看守人員聯系齊國使者,并安排了一次與齊國使者的密談。
一番談話之下,齊國使者被孫臏的大才所折服,認為孫臏是一個萬金難求的軍事天才,于是在回國時將孫臏藏于自己的馬車中,直接帶往了齊國。
孫臏就此得以逃出生天, 接下來等待龐涓的必然就是狠厲無情的復仇。
孫臏的復仇之路!
1、孫臏復仇之路的第一步——田忌賽馬。
孫臏來到齊國后,便被帶到齊國名將 田忌 的府上,田忌敬重孫臏的才華,將他待為上賓!
當時孫臏的才干并沒有顯山露水,所以只是做了田忌的客卿,這樣的身份其實非常尊貴。但是龐涓早已是魏國魏惠王重用的大將,以孫臏現在的身份很難實現復仇的目標。
不久后正逢 田忌與齊威王對賭賽馬 ,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這里就不再贅述。田忌靠著孫臏的建議,將手中籌碼合理組合,然后扭轉敗局,最終贏得了齊威王的千金賭注。
這樣的思路讓齊威王感到十分驚嘆,然后一問之下田忌便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與孫臏暢談一番兵法,然后嘆為觀止,馬上 拜孫臏為軍師 。
就此,通過一場流傳千古的田忌賽馬”,孫臏成功走上權力上層,回到了自己本來應該走的人生軌道,也踏出了向龐涓復仇的第一步。
2、孫臏復仇之路的第二步——圍魏救趙,活捉龐涓。
上文我們說過,但是魏國和齊國是當時最強的兩個諸侯國。特別是魏國在龐涓率領下打了幾次勝仗后,氣焰更是囂張,基本想打誰就打誰。
公元前354年 ,魏國說趙國欺負了自己的小兄弟衛國,于是派龐涓帶兵討伐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首都 邯鄲 。趙國面臨著滅國之危,于是緊急向齊國求援。
齊國接到趙國的求救后經過了一番討論,然后齊威王決定派孫臏為大將率兵去救援,但是被孫臏拒絕了,孫臏說自己是受過刑的人不能為將, 只能當軍師 。
然后齊威王只得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讓二人率軍去救援趙國。二人出發后,田忌認為既然魏軍在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要救趙國那就應該直接把軍隊拉去邯鄲和魏軍作戰呀,沒毛病!
可是這個想法遭到了孫臏的拒絕,孫臏認為魏軍精銳都在圍攻邯鄲,此時魏國都城大梁(位于今河南開封)必定空虛,應該率軍去攻打大梁,龐涓必然從邯鄲撤軍回來應戰,趙國之圍自解。
于是田忌按照孫臏的計策,假裝派一路大軍向魏國都城大梁進逼,做出進攻姿態。然后另一路大軍在龐涓回程的路上設伏。
在魏都即將面臨進攻之下,龐涓果然撤軍回防,然后在半路上被孫臏率領的軍隊埋伏,魏軍大敗, 龐涓自己也被生擒活捉!
龐涓被活捉后,孫臏顧念同門之誼,也顧忌當時魏齊兩國的形勢,并沒有對龐涓痛下殺手。 公元前351年, 龐涓被關押兩年多后,魏惠王通過外交方式將龐涓接回國,并再度讓他為將。
雖然保全了性命,但對于心高氣傲的龐涓來說, 被孫臏活捉無疑是比死還難受的羞辱。
龐涓 劇照
3、孫臏向龐涓復仇的最后一步——馬陵之戰,對龐涓殺人誅心,讓龐涓死不瞑目!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上一次攻趙不成的損失,于是又發兵去攻打另一個諸侯國韓國。韓國也向齊國緊急求救。
于是齊威王再任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去救援韓國。然后孫臏再一次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
龐涓得知消息后,無奈只得撤軍回援,韓國只圍不攻自破。但見到救韓目的已達到,孫臏就轉向旁邊進軍。屢次被齊國破壞自己的好事,魏惠王惱羞成怒,于是命龐涓大軍轉而追擊孫臏率領的齊軍。
孫臏深知龐涓驕傲自負、易輕視齊軍、好自作聰明的性格,早就想好辦法誘敵深入,準備將龐涓大軍逐步誘進埋伏圈一舉殲滅。
然后孫臏令齊軍在做飯時 ,第一天用灶10萬個,第二天減為5萬個,第三天減為3萬個。
龐涓一路追擊下來發現這個情況后,高興得哈哈大笑,說齊軍膽小,因為害怕魏軍追擊,士兵每天都在大量逃跑,從他們做飯的灶每天都在減少就看出來了。
孫臏減灶
龐涓大喜之下,命令部隊丟掉輜重全速前進。然后自己拋下步兵,只率領精銳騎兵日夜兼程前去追擊孫臏。
孫臏得知果然中計,當齊軍走到狹窄的馬陵道時,他發現這是一個設伏的好地方。然后估算著龐涓大概在剛入夜時能到達這里,于是便安排下1萬名弓弩手在此埋伏。
然后孫臏命人刮去路旁大樹的樹皮只留下樹的白芯,隨后讓人在樹上刻上一排大字:龐涓死于此樹下”。然后孫臏交待弓弩手們,只要見到火光就是發箭的訊號。
果然在入夜時分,龐涓率領精銳騎兵到達此處,看見兩旁大樹上寫有字跡,于是命人點火查看。熟料剛一點火看清字跡,馬上便是萬箭飛來。當下魏軍就大亂,隨即孫臏命大軍殺出,將魏軍殺了個丟盔棄甲。
而龐涓也在看清那排字跡之后,死于亂箭之下。
短短幾個字,實際上卻蘊含了孫臏的運籌帷幄、智計萬千;反之也襯托了龐涓自詡智慧過人,卻在孫臏的計謀下連連中套的愚蠢。
這短短幾字才可謂是對一生自負的龐涓 殺人誅心 ,讓其 死不瞑目 !
龐涓太仁意了。如果龐涓當初痛下決心,除掉孫臏,以絕后患,就不會有后來的馬陵之恥”和馬陵之死”。
龐涓與孫臏是智圣鬼谷子門下兵法高徒,才貌雙全,不分伯仲。二人發小情深,親如手足。
民間野史傳孫臏奇才,龐涓因妒生恨,設計孫臏并使其剔骨鯨面”,令其忍受臏跪之苦。所以把過錯全算到龐涓頭上,并認為龐涓兇殘智拙。筆者異意,簡單闡述原由。
鬼谷子
孫臏是齊國人,龐涓是魏國人。龐涓聰慧過人,早早學成歸魏,報效祖國。孫臏大器晚成,后于龐涓離師。相傳孫臏心地善良,為人忠厚。設想,象孫臏這鐘一等一品格的人才,會背棄自已的祖國,不遠千里,跑到敵國魏國效力,恐怕魏王即便是傻子,也應懷疑他的誠心”。
所以,為了迷感魏王,孫臏利用了與龐涓的發小之誼打入魏國政府,顯然是做沃底和偵探來了。不僅是龐涓,連魏王甚至整個魏國上下,無不對孫臏報有戒心,理所當然。
敵奸入朝,豈能安心,所以之后孫臏受到的非人折磨應該是魏王之意,而龐涓念及同窗發小之誼,還是盡力保全了孫臏一命。
至于馬陵之戰,龐涓被害,也未必是孫臏為報一己私仇。乃是因為龐涓是當時戰國七雄諸英雄中的佼佼者,更是強大齊國的軍事柱石,牛首。除掉龐涓,尤如戰勝齊國數十萬精兵。所以,龐涓之死,絕非英雄的無能和殘暴,更是因為龐大將軍的英勇無敵令各路諸侯膽寒,必欲除之而后快。
孫臏被龐涓陷害后,時隔多久最終成功復仇的?
孫臏被龐涓陷害到孫臏成功復仇時間大概是13年左右。孫臏和龐涓都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是軍事家孫武的后人,孫臏自小聰明,能舉一反三。這龐涓和孫臏還是師兄弟的關系,孫臏是龐涓的師兄,兩人從小都在鬼谷子哪里學習,在學習中兩人關系倒是比較好,也是無話不談的朋友。有一天龐涓覺得自己學的差不多了,就先入世了。龐涓這個人好功名富貴,他下山之后就投靠魏國了。
龐涓此人雖然喜好名利,但確實有真才實學,很快就受到了魏王的器重。龐涓在當時享有盛名被魏王封為大將軍。但是龐涓心中一直有個顧慮那就是他的師兄孫臏。他在和孫臏一起學習的時候就不如孫臏,結果他先出來,孫臏還在學習肯定要比厲害啊,他擔心孫臏出來會搶了他的風頭,他的才華將無人再看到,也怕孫臏搶走他的一切。于是便布了個局,他先是自己請孫臏出山,然后利用叛國的罪名陷害孫臏。
孫臏的雙膝被挖掉,成為了殘廢,臉也被毀了。這對于孫臏來說生不如死,但是他要報仇。在一次齊國出使魏國時,他偷偷的讓人幫他上了齊國的馬車逃走了魏國。到了齊國之后,孫臏就想法設法讓自己的才能被別人知道,其中田忌就是欣賞他的人,田忌賽馬也是他的計算。由于他的表現讓田忌很是欣賞,就將他推薦給了齊王。之后齊王發現孫臏是個人才,以老師尊稱孫臏。
后來魏國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孫臏就讓齊王出兵攻打魏國,魏國被齊國攻打龐涓只好放棄攻打趙國回來救援魏國,這個時候孫臏再讓人在他救援的路上設伏。魏軍大敗,但是龐涓這次跑了。十三年后,魏國這次攻打韓,同樣的孫臏再次使用,這次遇到埋伏的龐涓最后自殺了,孫臏大仇也得報。
孫臏和龐涓的故事發生在哪一年?
公元前354年,魏國進攻趙國,魏國主將龐涓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空虛,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當時魏國的國都為安邑,大梁是魏國最大的城市,而一般人們都誤認為大梁是都城,這是一個誤區,樓主注意!大梁作為都城是在后來安邑被攻破后遷都的),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役又稱為“桂陵之戰”。在戰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關于孫臏與龐涓打了多少年仗和孫臏與龐涓的戰爭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