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詞如何 辛棄疾的詞如何曲折表現其思想內涵
大家好,關于辛棄疾的詞如何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辛棄疾的詞如何曲折表現其思想內涵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辛棄疾的詞有什么特色?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詞/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北,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作為一位極富遠見卓識的軍事家辛棄疾,在二十三歲舉旗抗金立得赫赫戰功之后,恪盡職守的同時時刻準備為朝廷北伐獻計獻策,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在此后漫長的歲月里他輾轉了很多地方都擔任地方官始終與朝廷討伐大計沾不上邊。他的文韜武略只能被用來平定內亂,在內心深處的焦灼歲月當中英雄漸老。可是皇天不負苦心人,經歷了四十余年苦苦等待后六十五歲的辛棄疾終于迎來了一展雄才,在能實現恢復中原理想和報負的機會終于可以施展了,他上任后立刻下令沿邊地區招募丁壯,制造戰袍萬件,準備親自訓練一只軍紀嚴明英勇善戰的勁旅,再派人深入金國境內詳細了解敵方虛實以便已知彼此利于不敗之地,這年秋天他登上鎮江城北的北固山,放眼古今,豪情萬丈,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此詞開篇氣勢如虹上片追懷兩位與鎮江有關的歷史英雄三國時稱雄江東,北拒曹操的吳國國主孫權以及一度率兵北伐收復中原大片國土,終于代晉而立成就一代霸業的南朝宋武帝劉裕,在歲月風雨的侵蝕下,這些英雄人物雖然早已邈不可尋但他們那種敢于奮起抵抗外辱擔負國家興亡的英雄氣概卻仍能給人以極大的鼓舞,詞人通過緬懷往古抒發自己追步先賢的雄偉壯志,慷慨豪邁之氣溢于言表然而作為一位極富遠見卓識的軍事家辛棄疾深知恢復中原的大業,不可能一蹴而就,他清醒的認識到當時南宋尚未具備對精兵擁有決勝的條件,需要周密的部署積極的準備才有可能克敵制勝,因此詞的下片借古諷今,換頭三句以難宋朝文帝劉義隆元嘉年間冒險貪功慘敗而歸的前車之鑒,對已露急躁冒進式的南宋朝廷提出忠告接著撫今追昔四十年前驚人攻破揚州,殺傷掠奪,烽火遍野年后的今天。人們歌舞升平,居安太平,似乎早已忘記了當年的傷痛,四十年前詞人正當年少俊發,胸懷恢復中原的大志,四十三年來,卻在朝野上下因循茍且的氣氛中白白消磨了大好年華,如今英雄雖老,壯心不已身在前線仍不免憂讒畏譏他渴望得到朝廷善始善終的真正重用。
辛棄疾的詞
辛棄疾詞是戰士之詞,英雄之詞,不同于蘇軾的士大夫之詞,柳、周的詞人之詞,晏、歐、秦的文人之詞,他的詞中充滿了一種以英雄自許或以英雄許人,熱望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豪情,以及深沉的壯志難酬的悲憤。風格上以縱橫慷慨、雄深雅健為主,被稱為豪放詞,他也有不少平淡委婉的詞與剛柔相濟的詞。表現方法上,發展蘇軾的“以詩為詞”為“以文為詞”,經史子集,往往隨手拈來,而著手成春。他又大量運用口語入詞,給他的詞帶來新鮮活潑的氣息。辛棄疾影響到劉過、陳亮等一些詞人,他們被稱為辛派詞人。
滿意請采納。
辛棄疾的詞介紹 辛棄疾介紹
1、辛棄疾現存詞六百二十六首,是兩宋現存詞最多的作家。人稱他的詞作“色笑如花,肝腸如火”。元大德年間編有《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存世,是辛詞中較完備版本。詞與北宋的蘇軾有“蘇辛”之稱,被認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詞中之龍。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青玉案·元夕》、《破陣子》、《丑奴兒》、《永遇樂》、《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辛棄疾(1140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山東東路濟南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他的詞的基本思想內容。
辛棄疾的詞都有哪些類型
辛棄疾的詞集名《稼軒長短句》,存詞600余首,是宋代存詞最多的詞人。他的詞大致可分為三類:(1)愛國詞。主要追憶當年的抗金生活,抒發自己的報國壯志,表達對于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和對投降派的憤懣之情。代表作有《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等。(2)農村詞。主要描寫農村生活和田園風光,以化解現實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樂》(茅檐低小)等。(3)閑適詞與言情詞。代表作有《西江月?遣興》和《祝英臺近》(寶釵分)等。辛棄疾詞的內容雖有差別,但都貫串著愛國主義的英雄情懷。
辛棄疾的詞賞析
原文
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注釋
①丑奴兒: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層樓:高樓。
④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⑤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多少事,欲說還休。”[2]
譯文
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憂愁的滋味,
喜歡登高遠望,
喜歡登高遠望,
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說卻說不出,
想說卻說不出,
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2]
作者辛棄疾
(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6]
賞析
【賞析一】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pwd=b85v 提取碼: b85v
?
辛棄疾的詞如何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辛棄疾的詞如何曲折表現其思想內涵、辛棄疾的詞如何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