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好詩收藏在哪里 張好好詩內容
大家好,關于張好好詩收藏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張好好詩內容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的有著怎樣的收藏故事?
1927年,張伯駒收藏了第一件墨寶——康熙皇帝的御筆橫幅《叢碧山房》,因張伯駒住處好植蕉竹花木,從此以“叢碧”為號,開啟了收藏之路。
一、西晉陸機《平復帖》
張伯駒害怕《平復帖》被盜買,便委托閱古齋韓君轉告溥心畬,不要再使其流出國外,如果愿讓,張伯駒可收,如果溥心畬急需用錢,也可以此帖抵押。1937年,葉遐庵舉辦上海文獻展覽會,委托張大千致意溥心畬,以6萬元求讓。溥心畬仍要價20萬,未成。盧溝橋事變發生時,張伯駒原想以《平復帖》作抵押借給溥心畬1萬元。第二天,傅增湘告訴張伯駒,溥心畬現下只要價4萬元,不如直接買下。于是,張伯駒年前先付了2萬元,余款分2個月付完。《平復帖》由傅增湘轉交張伯駒,并題跋于其后。那時白堅甫打算買下《平復帖》轉售日人,20萬的價格也是很容易的,但《平復帖》已到張伯駒手中。
二、隋展子虔《游春圖》卷
隋展子虔《游春圖》卷到了馬霽川手里,要價800兩黃金。此卷在《宣和畫譜》中有著錄,為存世最古的畫跡。張伯駒和于思泊去找馬衡,告訴他此卷必應收歸故宮博物院,院方應先致函古玩商會不準出境,然后議價。如果院方經費不足,張伯駒愿代為周轉。但馬衡沒有同意。張伯駒只得自己出面購藏,警告廠商,此卷有關歷史,不能出境,以致流出國外。后由墨寶齋馬寶山出面洽商,以黃金220兩定價。那時張伯駒屢收宋元巨跡,手頭拮據,不得不售出所居房產付款。一個多月后,南京政府張群來京詢此卷,愿意花四五百兩黃金買這幅畫,馬霽川悔之晚矣。
三、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卷
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卷是1950年經琉璃廠論文齋靳伯聲的弟弟在東北收到,持來北京。秦仲文告訴張伯駒這卷書法在惠孝同手中,擔心他知道了以后一定會買。但張伯駒問惠孝同的時候,得知他并沒有留,已被靳帶去上海了。張伯駒急忙托馬寶山追尋此卷,不到一個月就被追回,狂喜的張伯駒花了5000多將其買下。
在1960年以前,張伯駒所收藏的古代書畫作品便有117件,雖然數量并不龐大,但卻涵蓋了中國的歷代書畫史。其中唐代及以前的書畫珍品6件,宋代書畫13件,元代書畫11件,明代書畫40件,清代書畫47件。除了上述幾件,李白《上陽臺帖》、宋徽宗《雪江歸棹圖》等藏品也堪稱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煊赫巨跡。
杜牧與陶淵明并稱為
樊川五柳。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士族。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發俊爽,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于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
杜牧有首詩《折菊》:“籬東菊徑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濕,擁鼻自知心。”表明他是很向往陶淵明的。
杜牧生平很佩服韓愈、柳宗元,曾寫詩“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雖然不知道杜牧是否與他們有過交往,但是杜牧的古文和長篇五言古詩明顯受韓愈的影響。
此外,杜牧對李賀的詩也非常贊賞。而白居易雖然詩名很盛,但是杜牧與他并無往來,在詩歌創作上不僅未受到白居易影響,而且還對他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杜牧與李商隱雖然被后人稱之為“小李杜”,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記載的只有一次。大中三年,與杜牧同在長安做官的李商隱寫過兩首詩給杜牧,而且表達了對杜牧的贊賞之情,詩中說:“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但是杜牧回贈李商隱的詩卻找不到,可能沒有作,也可能已經亡佚。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詩、絕句,不擅長于長篇五言古詩;但這正是杜牧最擅長的,他的長篇五言古詩氣骨遒勁。晚唐的張為在《詩人主客圖序》中將杜牧的詩歸為“高古奧逸”類。杜牧自稱作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他注重“感怨刺懟,言及君臣理亂,以激發人意”。杜牧也擅長七律,是晚唐時期最擅長七律的詩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筆,見之俊爽。
作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韓愈的古文影響,筆力健舉,但不免強造文句,但是在晚唐時還是相當杰出的。他認為文章應當注重思想內容,文句詞藻的華麗是次要的。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
杜牧詩文皆所擅長,在唐朝也不多見。洪亮吉稱:“有唐一代,詩文兼擅者,惟韓柳小杜三家。”
中晚唐之后,詩人開始采用民間曲子填詞;杜牧曾作《八六子》,是第一個采用民間曲子中長調的作詞者,也是第一個作慢詞的人。
此外,杜牧也是一位書法家。清朝葉奕苞評論其書法:“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云:‘顏、柳以后,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傳于世的杜牧手跡《張好好詩》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杜牧的詩文都收錄在《樊川文集》里。樊川是杜牧家族在長安南的別墅旁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牧一生都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不僅自己的詩文集叫做《樊川文集》,他的號也是“樊川”。
杜牧逝世前,整理自己的詩文,燒掉了大半;但是他生前詩文大多會抄錄給外甥裴延翰。杜牧死后,裴延翰將其詩文450首編為20卷的《樊川文集》。
陶淵明,名潛,或名淵明。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劉宋后改名潛。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先生(陶征士誄)。
陶淵明因當時政治黑暗,一心歸隱,要脫離塵網,寄情于田園生活,作品以諷詠大自然景物稱著,開創“田園派”的詩歌創作道路。
陶淵明辭彭澤令前,詩作慷慨激昂,后期作品則趨向逍遙自適,一心歸隱,寄情田園,大自然、酒與詩文成為他靈魂的寄托。
陶淵明詩歌個性分明,情感真摯,平淡質樸,不大用典,簡潔含蓄,“質而實綺,臞而實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觀寫意,雜有儒、佛、道各家思想。除了傳統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陶淵明詩歌“通篇渾厚,難以句摘”,不致力于錘煉,寫來天真自然,是浪漫的自然主義之最高表現。
陶淵明詩歌表現出蔑視權貴、遺世獨立的氣節,樸實自然的詩風,對后世詩歌的創作影響大而深遠。
后世對陶詩評價甚高,鐘嶸《詩品》推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唐宋以后對陶詩更推崇備至。
陶淵明的詩在南北朝時影響不大。劉勰著《文心雕龍》,對陶淵明只字未提。鐘嶸《詩品》列陶詩為中品,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認為其詩“其源出于應璩”。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文選》收錄陶淵明的詩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錄較多的作者。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又云:“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五首》、《和陶九日閑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作者
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成就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詩、絕句,不擅長于長篇五言古詩;但這正是杜牧最擅長的,他的長篇五言古詩氣骨遒勁。晚唐的張為在《詩人主客圖序》中將杜牧的詩歸為“高古奧逸”類。
杜牧自稱作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他注重“感怨刺懟,言及君臣理亂,以激發人意”。杜牧也擅長七律,是晚唐時期最擅長七律的詩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筆,見之俊爽。
作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韓愈的古文影響,筆力健舉,但不免強造文句[1],但是在晚唐時還是相當杰出的。他認為文章應當注重思想內容,文句詞藻的華麗是次要的。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
杜牧詩文皆所擅長,在唐朝也不多見。洪亮吉稱:“有唐一代,詩文兼擅者,惟韓柳小杜三家。”
中晚唐之后,詩人開始采用民間曲子填詞;杜牧曾作《八六子》,是第一個采用民間曲子中長調的作詞者,也是第一個作慢詞的人。
此外,杜牧也是一位書法家。清朝葉奕苞評論其書法:“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云:‘顏、柳以后,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傳于世的杜牧手跡《張好好詩》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擴展資料:
家世
杜牧出身于唐中古名族京兆杜氏,為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十六世孫。祖父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杜佑,他受到祖父的影響非常大。其父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
杜牧的姐姐嫁給裴儔,見于其詩《奉送中丞姐夫儔自大理卿出鎮江西敘事書懷因》。生子裴延翰為其舅杜牧的《樊川文集》整理并作序。
杜牧比較自豪于自己的家世,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說:“我家公相家,劍佩嘗丁當。”杜牧的從兄杜悰因尚岐陽公主(憲宗嫡長女)而得以入相,杜牧對他的敵愾心比較強。
政治抱負
杜牧自小喜好論兵。做過多篇文章談論軍事。《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幾篇闡述了藩鎮問題和用兵方略,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時多采錄。《阿房宮賦》千古絕響。
杜牧曾作《孫子注》十三篇。“因取孫武書,備其注,曹之所注,亦盡存之,分上中下三卷。”他對這本書非常自負,“因注其書十三篇,乃曰:‘上窮天時,下極人事,無以加也,后當有知之者。’
”這本書在《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皆有著錄。《郡齋讀書志》稱這本書“其學能道春秋戰國時事、甚博而詳,知兵者將有取焉。”宋吉天寶作《孫子十家會注》,亦收杜牧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杜牧
張好好詩收藏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張好好詩內容、張好好詩收藏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