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為什么早行(商山早行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商山早行為什么早行,以及商山早行什么意思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課外古詩《商山早行》中詩人早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您好。
商山早行作者: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當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xiāng)。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戲在圓而曲折的池塘。
這首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yīng),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xiàn)。
之所以早行,是因為思念故鄉(xiāng),想早點回家。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采納。
溫庭筠《商山早行》賞析
溫庭筠《商山早行》原詩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名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溫庭筠《商山早行》賞析一
首聯(lián)“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xiāng)” 敘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鐸”是古代用于宣傳正交法令的一種大鈴。“征鐸”是指用以示鳴出發(fā)啟程的鈴鐺。“悲”即顧念的意思。這里是說詩人因顧念家鄉(xiāng)而產(chǎn)生悲情。這一聯(lián)的意思是說, 詩人早上已經(jīng)起床,才聽到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響,漸行漸遠,顧念故鄉(xiāng)的情感越來越重。“晨起動征鐸”暗示著一個“早”字,與詩題中的“早”字相照應(yīng)。詩中一個“悲”字,不但描寫了詩人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而且也暗示了詩人不得已而離開家鄉(xiāng)產(chǎn)生的苦悶與無奈。
頷聯(lián)“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承上聯(lián)而來,在律詩中屬于“景聯(lián)”寫詩人從驛站出來后所見。這一聯(lián)中,詩人列舉了六種景物(選擇了六個意象),描繪了早行圖。意思是說,殘月還懸于西天,茅店的雄雞啼鳴,走在板橋上,寒霜上已經(jīng)留下行人的腳印。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兩句,從修辭上說,是對偶,也是列錦。就對偶的修辭手法來說,根據(jù)對偶的特點,上下相對,比如,“茅店”與“板橋”相對,表現(xiàn)出不同的地點,這是空間(也包含著時間的變化)的轉(zhuǎn)換,不但增加詩歌時空感,而且詩歌審美境界得到體現(xiàn)。就列錦的修辭手法來說,名詞的排列,實際上就是地點的轉(zhuǎn)換,意象的變化,在轉(zhuǎn)換和變化中,同樣體現(xiàn)詩歌的時空感,增強出詩歌的審美境界。
頸聯(lián)“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緊接上聯(lián),寫早行一路之所見,不但突出了一個“行”字,更突出了一個“早”字。“槲葉”即槲樹葉。這種樹葉冬天存留在樹上,次年春天嫩芽發(fā)生時才脫落。“落”即脫落的意思。“枳花”即枳樹花,白色的,在春天開。這一聯(lián)的意思是說,槲樹葉落滿山路,驛墻上枳樹花映著晨曦。這里,詩人點出了“早行”的節(jié)令是在早春 。詩人一路走來,晨霜凝地,槲葉滿路,天也開始發(fā)明了,詩句中一個“明”字,不但說明此時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隱約可見,而且更表明了天由暗到明的時間變化過程,從而把“早”字更加突顯出來。
尾聯(lián)“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尾聯(lián)繼上聯(lián)而來,寫面對早行所見之景而產(chǎn)生的夢想。“杜陵”是西漢宣帝的陵墓,在今西安,這里代之長安帝都。“杜陵夢”喻指回到家鄉(xiāng)的一種希望。因為詩人這次離開家鄉(xiāng)是迫不得已,但又無可奈何,因而只希望早日返回家鄉(xiāng)。“鳧雁”即野鴨。這一聯(lián)的意思是說,面對此情此景,觸景生情,多么希望早日回到那野鴨滿塘的家鄉(xiāng)。這里,詩人夢境結(jié)尾,在表達上做到了借景抒情,就曲避直,不但給詩歌增添了意味悠長、含蓄蘊藉的審美效果,而且更表現(xiàn)了詩人深沉的懷鄉(xiāng)思親之情。
總之,詩歌圍繞一個“早”字,把一切動作、場景、情緒等蘊含其中,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羈旅行役之人的懷鄉(xiāng)思親的情懷。
溫庭筠《商山早行》賞析二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著它而發(fā)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lián)“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xiāng)”,敘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jīng)起床而后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tài) 。“悲故鄉(xiāng) ”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xiàn)了其寢不安眠 、倍加思鄉(xiāng)之情折磨的內(nèi)心痛楚。
次聯(lián)“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這里,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gòu)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歷,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著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已經(jīng)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jīng)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致的層疊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凈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lián)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溫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lián)“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jié)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凄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lián)與這一聯(lián)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 ”,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guī)律。
末聯(lián)“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繼上聯(lián)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艷 、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于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zhèn)鞒鲎约合<皆缛张c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lián)遙相呼應(yīng)的完美構(gòu)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除了善于圍繞中心造景寫情、結(jié)尾含蓄有致的特點之外 ,對仗工整巧妙地當是其不容忽視的藝術(shù)特色 。中間兩聯(lián)不僅寫得聲、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間感極強,加深了人們對詩歌立體畫面的形象感受。
溫庭筠《商山早行》賞析三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著它而發(fā)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lián)“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xiāng)”,敘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jīng)起床而后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tài) 。“悲故鄉(xiāng) ”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xiàn)了其寢不安眠 、倍加思鄉(xiāng)之情折磨的內(nèi)心痛楚。
次聯(lián)“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這里,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gòu)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歷,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著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已經(jīng)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jīng)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致的層疊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凈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lián)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溫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lián)“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jié)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凄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lián)與這一聯(lián)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 ”,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guī)律。
末聯(lián)“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繼上聯(lián)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艷 、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于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zhèn)鞒鲎约合<皆缛张c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lián)遙相呼應(yīng)的完美構(gòu)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除了善于圍繞中心造景寫情、結(jié)尾含蓄有致的特點之外 ,對仗工整巧妙地當是其不容忽視的藝術(shù)特色 。中間兩聯(lián)不僅寫得聲、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間感極強,加深了人們對詩歌立體畫面的形象感受。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
首句表現(xiàn)“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jīng)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jīng)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yīng)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guān)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shù)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jié)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jié)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列錦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殊的修辭方式。這個名稱是當代修辭學家譚永祥提出的,他對列錦的解釋是:古典詩歌作品中一種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組成,里面沒有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卻同樣能起到寫景抒情、敘事述懷的效果。(《修辭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中國的古人早就注意到這種現(xiàn)象,如明代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談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guān)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像俱足,始為難得。”用散文的文字來詮釋,可以這樣來理解:雞叫了,天還沒有亮,殘月掛在茅店的上空,趕路的人已經(jīng)登途了,他走過滿是凝霜的木橋,留下了一個一個的足印。區(qū)區(qū)十個字,不僅有景有情,而且還有動態(tài)的敘述,妙就妙在沒有一個動詞。如果寫作“雞鳴茅店月,人行板橋霜”,意思也許是完整的,但也就不會傳誦至今了。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nèi)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jīng)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杜陵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yīng),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xiàn)。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作品賞析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著它而發(fā)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lián)“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xiāng)”,敘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jīng)起床而后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tài) 。“悲故鄉(xiāng) ”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xiàn)了其寢不安眠 、倍加思鄉(xiāng)之情折磨的內(nèi)心痛楚。
次聯(lián)“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這里,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gòu)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歷,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著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已經(jīng)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jīng)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致的層疊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凈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lián)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溫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lián)“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jié)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凄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lián)與這一聯(lián)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 ”,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guī)律。
末聯(lián)“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繼上聯(lián)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艷 、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于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zhèn)鞒鲎约合<皆缛张c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lián)遙相呼應(yīng)的完美構(gòu)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除了善于圍繞中心造景寫情、結(jié)尾含蓄有致的特點之外 ,對仗工整巧妙地當是其不容忽視的藝術(shù)特色 。中間兩聯(lián)不僅寫得聲、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間感極強,加深了人們對詩歌立體畫面的形象感受。
-----------------------------------------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
首句表現(xiàn)“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jīng)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jīng)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yīng)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guān)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shù)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jié)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jié)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nèi)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jīng)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yīng),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xiàn)。
商山早行的詩意
商山早行的詩意
《商山早行》
作者:溫庭筠
原文: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釋:
1、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qū)交匯處。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
2、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3、槲(h):陜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fā)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shù)靥厣?/p>
4、枳花明驛墻: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墻,有人認為照是錯誤的(見《枳花明驛墻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明:使明艷。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5、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jīng)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6、鳧(f)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7、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
詩意: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
一路遠行,游子悲思故鄉(xiāng)。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
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
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上。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
一群群鴨和鵝,正嬉戲在岸邊彎曲的湖塘里。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xiàn)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jīng)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宋代梅堯臣曾經(jīng)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yīng)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guān)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shù)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jié)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jié)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xiàn)的。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征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jīng)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照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yīng);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xiàn)。
姚鼐 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
《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
作者:姚鼐
布谷飛飛勸早耕,
舂鋤撲撲趁春晴。
千層石樹通行路,
一帶山田放水聲。
注釋:
1、舂鋤:白鷺。
2、撲撲:撲打翅膀。
翻譯:
布谷飛來飛去的勸說人們早些耕種,
白鷺趁著天晴在天上撲打著翅膀,
在層層石樹之間的路上行走,
聽得山里田園放水的聲音。
賞析:
開頭兩句用形象而整飭的對仗句式刻畫兩種鳥兒的活動,為寫春耕營造一種正當其時的氛圍。布谷鳥即杜鵑,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種季節(jié)鳴叫,它播谷播谷的叫聲聽上去就像在催人種谷一樣,所以叫布谷鳥。一勸字,將布谷鳥的叫聲人格化,形象生動而富有情味。舂鋤即白鷺,它也是江南常見的一種鳥類,全身雪白,兩腿細長,喜歡在水田與河邊活動。這種鳥在水中起飛,很遠就能聽到翅膀打水的撲撲的聲音,當它們成群地在清澈的水邊、綠色的山野、湛藍的碧空飛翔時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鷺上青天千古佳句。該詩中,作者著一趁字,同樣將舂鋤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風和日麗的大好春光轉(zhuǎn)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緊時間一展風姿。可以說,春耕期間山間這兩種鳥的活動,既將春天的山鄉(xiāng)點染得生機勃勃,又為下文寫春耕營造了濃濃的氛圍。
第三句寫扣題發(fā)揮,從仰望的角度寫山路之陡峭曲曲。從山下向上望去,只見山路盤旋而上,被層層疊疊的樹木和巖石遮斷阻隔,有時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這樣時斷時續(xù),蜿蜒而上,層層盤旋,越盤越高,越高越細。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巧妙的視角,將江南山路的特點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也凸顯了山鄉(xiāng)生活的大背景。同時,又暗扣了一行,暗寫了詩人沿山路而上,邊登山邊欣賞的情形,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沒有這一句,那么最后通過山田放水聲寫春耕也就沒有依據(jù)了。
最后一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寫的是山鄉(xiāng)農(nóng)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詩人關(guān)注的是山鄉(xiāng)的春耕,此時終于凸現(xiàn)出來了。這時,詩人已經(jīng)來到了山上。低頭俯瞰,只見山下斜坡上面層層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鏡,在陽光的反射下,帶子似的一道道繞在山間;從梯田方向正傳來汩汩的放水聲。由放水聲可以想見農(nóng)民們巳開始播種稻谷,繁忙的春耕就此拉開序幕。至此,首句布谷鳥的勸耕得到了呼應(yīng),全詩的主旨得到了凸顯,詩人山行之始就帶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來就熱愛自然,本來就對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nóng)村生活極為欣賞,當自然景物已經(jīng)和人們生活和諧地融為一體時,詩人怎能不由衷地贊美和歌唱呢?
該詩寫山行所見所聞,構(gòu)思巧妙,剪裁得體,卒章顯志,語言清新雅麗,沒有冗辭贅語。桐城派主張的雅潔和反對冗辭,從這里可見一斑。
山行杜牧_山行古詩
山行杜牧_山行古詩
《山行》
作者: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云生處: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
5、斜:此字讀xi,為伸向的意思。
6、坐:因為。
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
白云生發(fā)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
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艷二月的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yīng)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yīng)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gòu)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yīng),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yīng)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jīng)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lǐng)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qū)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jīng)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jīng)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商山早行賞析
商山早行
年代:【唐】 作者:【溫庭筠】 體裁:【五律】 類別:【羈旅】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釋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著它而發(fā)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lián)“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xiāng)”,敘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jīng)起床而后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tài) 。“悲故鄉(xiāng) ”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xiàn)了其寢不安眠 、倍加思鄉(xiāng)之情折磨的內(nèi)心痛楚。
次聯(lián)“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這里,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gòu)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歷,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著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已經(jīng)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jīng)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致的層疊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凈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lián)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溫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lián)“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jié)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凄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lián)與這一聯(lián)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 ”,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guī)律。
末聯(lián)“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繼上聯(lián)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艷 、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于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zhèn)鞒鲎约合<皆缛张c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lián)遙相呼應(yīng)的完美構(gòu)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除了善于圍繞中心造景寫情、結(jié)尾含蓄有致的特點之外 ,對仗工整巧妙地當是其不容忽視的藝術(shù)特色 。中間兩聯(lián)不僅寫得聲、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間感極強,加深了人們對詩歌立體畫面的形象感受。
-----------------------------------------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
首句表現(xiàn)“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jīng)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jīng)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yīng)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guān)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shù)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jié)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jié)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nèi)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jīng)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yīng),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xiàn)。
(霍松林)
商山早行題目中的“早行”,在詩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雞剛打鳴就上路,道路上的霜痕還在。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一路上的落葉還文絲未動,明亮的月光還照在驛站的墻壁上。
這兩聯(lián)都是緊扣“早行”來寫的。
商山早行為什么早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商山早行什么意思、商山早行為什么早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