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陳庭學主要歷覽了哪些內容 語文 陳庭茂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語文中陳庭學主要歷覽了哪些內容,以及語文 陳庭茂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送天臺陳庭學序的作品鑒賞
文章先敘川蜀山水之奇,以“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開篇,領起下文,接著歷敘陸路、水路之奇險,以引出“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以襯出陳庭學為“仕有力者”、“材有文者”和“壯強者”,由此下文寫陳庭學在四川的游宦則顯得水到渠成了。然后寫宋濂的夙愿和感受,以及古圣賢的典故,以此來表明他對陳庭學的勉勵和期望。《送天臺陳庭學序》主旨鮮明,措辭委婉,脈絡井然,序次有條不紊,語言簡潔不繁縟,不啻為古代贈序中的典范。
第一段從寫景著手,突出游蜀之難。“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文章的第一句即從宏觀上進行把握,用一個“奇”字概括出川蜀之地的地勢、地形、地貌。接著,作者從微觀上寫出川蜀之地陸路水行皆十分不利,具體描寫川山蜀水是如何之“奇”?!瓣懹袆﹂w棧道之險,水有瞿塘、滟澦之虞”,在這種萬仞之巔,“累旬日不見其巔際”的山路上行走,稍不慎重,就會落人“波惡渦詭”的水中,為魚鱉所果腹。按理說,作者自己并沒有到過四川,文中對蜀地險惡形勢的描繪一方面是出于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另一方面大概受到李白《蜀道難》一詩的影響。宋濂是個典型的儒家人物,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對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之就注定了他的這段文字偏重于寫實而缺乏李白詩中那種神奇怪異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李白寫蜀山道路之險用的是“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guī)p。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有神話傳說,有藝術夸張和奇特的想象。而宋濂的“劍閣棧道之險”一句則顯得很平實。寫山勢之高,李白用“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斑B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的詩句,而宋濂的“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則平實得多了。盡管如此,宋濂畢竟是一代大手筆,他把借鑒和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簡練的文字把川蜀之地的艱難的地勢地貌繪聲繪色地刻畫了出來,這段文字的精采之處不在于作者對蜀地自然景物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在章法上為下文贊陳庭學游蜀作了鋪墊。川山蜀水如此之險峻,“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而陳庭學能游蜀,表明他可以歸入“仕有力者”、“材有文者”之列。
文章第二段寫川蜀之地自古人文環(huán)境優(yōu)越.陳庭學在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俱佳的境界中,娛情山水,潛心學習,“英雄俊杰戰(zhàn)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苯涍^三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不小的成就,以致于詩歌創(chuàng)作中“氣愈充”、“語愈壯”、“志意愈高”。作者在文中特意提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杰出歷史人物。一方面突出了神奇的巴山蜀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杰風流,另一方面含有對陳庭學褒獎的意旨,而作為一個長輩對后學的贊揚,又表現得很得體,無虛飾之辭。
作者在第三段中表達了自己因不能游蜀而產生的遺憾。他追述了自己的生平,流露出對川山蜀水的向往。當他年輕時,因自認為學無所成,故爾無暇遠游;壯年時適逢兵荒馬亂,無法遠游;而大亂平定,天下歸一之后,自己已到了耄耋之年,“欲如庭學之游”也已力不從心了。
如果說作者在第三段中還稍有一點自謙與自憾的話,那么作者在第四段中所流露出來的則是有點自矜了。在這一段中,作者委婉地向陳庭學提出勸勉,遠游固然能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但居家未必不能成大氣候.作者希望陳庭學向孔子的高足顏回、原憲學習,安貧樂道,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同時又在不經意中含有自矜的成份.文中作者雖沒有直接把自己與顏回、原憲相對比,然而從他對陳庭學的勸勉以及“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和“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兩句的語意中,還是能領悟出作者的不語之辭的。
《送天臺陳庭學序》與作者的另一篇贈序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的立意相近,既對年輕人的學識人品進行了必要的贊揚,又對他們提出了希望,要求他們扎扎實實,勤勤懇懇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只是在文章的結構與章法上更具特色?!端蜄|陽馬生序》是作者以自身如何刻苦學習的經歷諄諄告誡東陽馬生,在學習上須花大功夫。而這一篇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但作者在寫法上則比較委婉。因為陳庭學所仕游之地是川蜀,這就為作者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方便。文章的第一段從川蜀之地的自然環(huán)境落筆,寫出了游蜀之難,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環(huán)境如此之險峻,不是泛泛平庸之徒則不能游蜀。這就為下文寫陳庭學游蜀埋下了伏筆。而文章第三段遺憾自己未能游蜀的內容又從側面贊揚了陳庭學之游蜀。層層相因,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彼此牽掛勾連,表現出作者在謀篇布局方面的嚴密性。按照慣例,文章還應有對所贈人物勸勉的內容,這樣才符合贈序這種文體的寫作要求。于是就有了作品第四段的內容,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作者在勸勉陳庭學的過程中又不動聲色地隱含著自矜與自負,這是出人意表的。至此,整篇文章結構合理。布局精當,既層層相因又渾然天成,表現出作者在寫這類文章時的高超的技巧。
送陳庭學記閱讀答案和翻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送陳庭學記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跨馬行篁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 ,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楊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zhàn)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 既覽必發(fā)為詩 ,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余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 顧以學未成而不暇 。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余齒已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余, 余將不一愧而已也 。
8.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嗜奇之士恨焉恨:痛恨
B.于是其詩益工工:擅長
C.會余于京師會:適逢
D.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逮:及至
9.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其難至如此
通往四川的道路就是這樣難以到達。
B.既覽必發(fā)為詩
既經游覽,就必定寫詩抒發(fā)感受。
C.顧以學未成而不暇。
但是因為學業(yè)未成,沒有空閑的時間。
D.余將不一愧而已也
我將不僅僅因為庭學曾經游歷川蜀這一點而慚愧了。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本文為送別陳庭學作序,并未入手擒題,開門見山,而是遠遠地從“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落筆,構思精妙。
B.文中作者看似對蜀地山水大加贊賞,實則意在表明自己未趁年輕游覽蜀地,生平游歷不廣的遺憾之意。
C.從此文來看,作者對陳庭學詩歌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某些偏差似乎有所認識,并希望有所提醒和糾正。
D.本文體現了一個長者對后輩語重心長的啟發(fā),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和盛氣凌人的口吻,而是娓娓道來,懇切誠摯。
11.下列有關文化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提到“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滪之虞”的川蜀,唐代詩人李白的名篇《蜀道難》也以此為描述對象。
B.文中二、三段分別提及的“擢”與“免”都為古代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前者表示提拔,而后者則表示罷免。
C.文中第三段有“而余齒已加耄”一句,在古代年齡稱謂中,“耄耋”指高壽,其中“?!币话阒赴司攀畾q,“耋”一般指七八十歲。
D.文中第三段中提到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其中“陋室”一詞與劉禹錫《陋室銘》中提及的“陋室”含義相同。
12.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6分)
跨馬行篁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
13.請結合文本,談談作者是如何看待文學創(chuàng)作與游歷山水之間的關系的。(6分)
答案:
8.【答案】D
【解析】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A項,恨:遺憾。B項,工:工巧。C項,會:會遇。
9.【答案】A
【解析】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A項,正確翻譯:通往四川的道路艱難到這種地步。
10.【答案】B
【解析】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B項,為下文作鋪墊,而非“表明遺憾之意”。
11.【答案】D
【解析】考點:本題考查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能力層級為識記A。D項,應為“不同”;劉禹錫《陋室銘》中“陋室”是對自己住所的謙稱。
12.【答案】(5分)跨馬行篁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顛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
【解析】考點: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結合上下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抓住有標志的詞語,進行斷句。答對兩處得1分,答錯兩處扣1分,扣完5分為止。
13.【答案】(6分)(1)作者認為陳庭學為詩“蓋得益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可以看出作者認為,為詩為文,工夫在詩文之外。游山歷水,是創(chuàng)作者一種有益的審美體驗和追求。(2分)
(2)作者又提出“出于山水之外”的觀點,認為游歷山水絕不是創(chuàng)作者唯一的、根本的體驗和追求,主張不能就此止步,而要升華到古代賢士坐守鄉(xiāng)間身居陋室卻能意趣充沛,包容萬物,精神強大的高度。(2分)
(3)作者認為一個有作為的文人,應該做到“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在創(chuàng)作中要以天地為心,以人生為心,以國家民族為心,而不僅僅是以山水為心。(2分)
【解析】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參考譯文:
我國西南一帶的山水,只四川境內最為奇特。但那里與中原一帶相距萬里之遙,陸路上有劍閣、棧道之類的險阻;水路上有瞿塘峽、滟瀕灘之類的憂慮。騎著馬走,沿路層層竹林遮蔽高山,連續(xù)十來天,仰頭看不到山頂;登上高處往下俯瞰,絕險的山谷有幾萬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驚恐萬狀,肝膽顫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濤險惡,漩渦詭異,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馭,偏離航道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飽了江中魚鱉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艱難到這種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財力的人不能前往游歷;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覽了也無所得;不是身壯體強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歡尋奇探勝的人因而心存遺憾。
天臺名士陳庭學君,會寫詩。他由中書左司掾,屢次隨從大將北征,頗有功勞,升任四川都指揮司照磨,從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名人生活過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爭戰(zhàn)攻取、駐扎戍守的遺跡,詩人文土游覽登臨、飲酒射投、賦詩詠詩、歌唱呼嘯的處所,庭學沒有不去游歷觀覽的。他既經游覽,就必定寫詩抒發(fā)感受,來記寫那景物時世的變遷。于是他的詩歌愈加工妙。
過了三年,庭學依照慣例辭官歸家,在京城和我會遇。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言談愈發(fā)宏壯,志向意趣益加高遠,這大概是因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慚愧,當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有出外游歷天下的志愿,但是因為學業(yè)未成,沒有空閑的時間。到了壯年可以出蝣時,四面八方戰(zhàn)火紛飛,沒有落腳的地方。及至當今,圣明天子興起天下安定,遠到海邊,合為一家,而我已經年齡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學君那樣去游歷,還能夠實現嗎?不過,我聽說古代的賢士,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原憲等,大都坐守鄉(xiāng)間甘居陋室,蓬蒿雜草遮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們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萬物的精神力量。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希望庭學君歸去之后,嘗試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體會,就請把它告訴給我,我將不僅僅因為庭學曾經游歷川蜀這一點而慚愧了。
《送天臺陳庭學序》原文及翻譯
《送天臺陳庭學序》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為天臺學士陳庭學所做之序。行文規(guī)整,在文中也透露出作者自身的豪氣和對知識的孜孜追求。和《送東陽馬生序》類似,都被教學大綱選入過教材。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摹端吞炫_陳庭學序》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送天臺陳庭學序》
作者: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馬行,則篁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zhàn)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fā)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方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巳也!
【注釋】
1揚子云,即揚雄,西漢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2司馬相如,西漢著名文學家
3諸葛武侯,即諸葛亮
4顏回,即顏淵;原憲,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5糜碎:粉碎。
6虞:憂慮
7栗:顫抖
8詭:指怪異的旋流
9嗜:愛好
10擢:提升,提拔
11眺:游覽
12侈:大,多
13耄:老
14得無:莫非
15工:精巧,精致
16恨:遺憾
17杳:幽深
18旬日:十日
19累:連續(xù)
20顧:只是,只不過。表輕微轉折。
21逮:等到
22齒:年齡
23沉:像……沉下去
24巔際:山頂盡頭
25尚:還
26歷:逐
27縱:即使
28宇內:天下
【譯文】
我國西南一帶的山水,只四川境內最為奇特。但那里與中原一帶相距萬里之遙,陸路上有劍閣、棧道之類的險阻;水路上有瞿塘峽、滟滪堆之類的憂慮。騎著馬走,沿路層層竹林遮蔽高山,連續(xù)十來天,仰頭看不到山頂;登上高處往下俯瞰,絕險的山谷有幾萬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驚恐萬狀,肝膽顫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濤險惡,漩渦詭異,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馭,偏離航道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飽了江中魚鱉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艱難到這種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財力的人不能前往游歷;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覽了也無所得;不是身壯體強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歡尋奇探勝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臺士陳庭學君,會寫詩。他由中書左司掾,屢次隨從大將北征,頗有功勞,升任四川都指揮司照磨,從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名人住過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爭戰(zhàn)攻取、駐扎戍守的遺跡,詩人文土游覽登臨、飲酒射投、賦詩詠詩、歌唱呼嘯的處所,庭學沒有不去游歷觀覽的。他既經游覽,就必定寫詩抒發(fā)感受,來記寫那景物時世的變遷。于是他的詩歌愈加工妙。過了三年,庭學依照慣例辭官歸家,在京城和我會遇。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言談愈發(fā)宏壯,志向意趣益加高遠,這大概是因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慚愧,當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有出外游歷天下的志愿,但是因為學業(yè)未成,沒有空閑的時間。到了壯年可以出游時,四面八方戰(zhàn)火紛飛,沒有落腳的地方。及至當今,圣明天子興起天下安定,遠到海邊,合為一家,而我已經年齡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學君那樣去游歷,還能夠實現嗎?
不過,我聽說古代的賢士,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原憲等,大都坐守鄉(xiāng)間甘居陋室,蓬蒿雜草遮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們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萬物的精神力量。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希望庭學君歸去之后,嘗試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體會,就請把它告訴給我,我將不僅僅因為庭學曾經游歷川蜀這一點而慚愧了。
【賞析】
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的通常寫法,多以對所贈人物進行勸勉為主。宋濂在這篇贈序中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但更多的是稱道游覽名山大川對寫作上的裨益,并熱情地希望陳庭學要重視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全文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后輩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誼溢于言表。
宋濂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將近六旬的老人了。當時他雖地位顯赫,但性喜獎掖后進,從不以長者自居。他在晚年寫過不少贈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最為著名。
文章的開頭便緊密地結合了陳庭學的`生活實際。由于他是從川蜀來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說明山水確實有助于人的發(fā)展。在第三段中,作者不無遺憾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種種原因,沒法像陳庭學那樣游覽川蜀,這一段還是緊扣前文的。令人稱奇的是,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見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樣可以修身養(yǎng)性。這其實是對陳庭學提出了勸誡:不要把游覽名山大川當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徑。
本文中關于川蜀的地理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的介紹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作者在介紹地理環(huán)境時著重描摹一個“險”字。當然,這里面不乏作者的想象成分,但更多的是從李白的著名詩篇《蜀道難》中衍化而來。寫川蜀的險途,是為了詮釋“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紹人文環(huán)境時,作者列舉了與川蜀有關的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則又是為了詮釋“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通篇前后呼應,渾然一體,堪稱無懈可擊。
求宋濂的《送天臺陳庭學序》的整篇古文翻譯,和要點解讀一些歸納得點,急!
送天臺陳庭學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艷滪之虞。
《送天臺陳庭學序》的中心句是“路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滟滪之虞”
作者因學業(yè)未成、戰(zhàn)亂等原因未能實現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對陳庭學游覽而歸的收獲,感嘆自己因年老已難以做到了。
作者認為山水名勝能使人的情、志、學等方面上一個臺階,此外,應該還有高于“山水之助”的東西,那就是孔學儒道。
翻譯參考百科鏈接
《送天臺陳庭學序原文》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 送天臺陳庭學序(宋濂)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滪之虞①。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②。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zhàn)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③。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fā)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注釋 ①棧道:過去隴蜀山道架木傍山以通行,謂之棧道。 ②中書左司掾:中書省左司的職事人員,掾為長官屬員的稱呼。照磨:官府的中層官吏,掌管磨勘事宜。 ③諸葛武侯:即諸葛亮的爵稱。 ④京師:今南京市,明洪武元年建都。 ⑤顏回、原憲:孔子的徒弟,他兩人都家境貧寒而好學,成為儒家的大賢。 ◇鑒賞 本文是一篇贈序,借送別論詩文創(chuàng)作。文中有對巴山蜀水的描寫,但重在通過寫陳庭學飽覽山水而因之“其詩益工”,來突出山水對人情操的陶冶,從而指出應該去尋求山水之外更高的東西,即孔學儒道。最后一段意味深長,勉勵陳庭學辭歸以后,像顏回、原憲那樣“坐守陋室”,修身養(yǎng)性,其殷勤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