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王孫去哪里(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王孫指的是誰)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王孫去哪里,以及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王孫指的是誰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中的“王孫”是誰?
該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
“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原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白居易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
推薦任見的《白居易傳》,在網上搜索即可得到.
賦得古草原送別古詩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擴展資料:
賞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
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
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唐朝賦得古原草送別又萋萋滿別情王孫去何人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者白居易,作于787年(貞元三年),作者當時未滿16歲。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想求他在公眾場合幫著揚揚名。“居易”這個名字,根據詞義可以解釋為住下很方便。顧況看到白居易年紀輕輕,就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京城里糧價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聯時,顧況大為驚奇,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來,走到哪兒住下都方便得很!)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王孫去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王孫指的是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王孫去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