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王維后兩句如何評價 王維寫終南山的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終南山王維后兩句如何評價,以及王維寫終南山的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維:的翻譯和評價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①,連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③。
分野中峰變④,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⑤,隔水問樵夫。
譯文:
終南山高大雄偉,幾乎接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回望剛剛在身前退向兩邊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霧,又彌漫成了朦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偉,成了分野之界,陰天和晴天里千巖萬壑的景象相差懸殊。天晚了,想要找個人家住下,我只好隔著水向樵夫打聽。
疑難點注釋:①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也是終南山的別名,在唐京長安城南約四十里處。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陜縣,綿延八百余里。天都:因太乙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說指唐都長安。 ②連山句: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③ 兩句詩互文。即“白云入看無,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霧氣。青靄,也是霧氣,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屬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學家將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與地上州郡區域相對應,稱某地為某星之分野。 ⑤人處:人家、村子。
賞析點撥:
鑒賞這首詩,首先要注意詩的線索和順序。作者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變化為順序,對終南山進行了描繪。首聯是遠觀,用夸張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廣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頷聯寫進入山中所見到的云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頸聯寫來到中峰時所見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變換無窮。尾聯寫登山流連往返,以至天晚欲尋覓宿處。線索清楚,層次分明,在僅僅四十個字之內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次,重點鑒賞詩的第二聯。這一聯詩采用了互文的手法來描寫進入終南山所見到的奇妙景象。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
終南山,王維 最后一句的言外之意?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 隔水問樵夫。 王維詩鑒賞 《終南山》一詩約作于開元末至天寶初年,此時詩人王維曾在他的終南山別業過著縱情山水,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是詩人望山興嘆之篇。詩人以主峰太乙為軸心,以云靄陰晴之變幻為映襯,歌詠終南山的奇偉磅礴,畫面清新,主次分明,與其后期寥落的心境迥異。前人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的贊語,從《終南山》可見一斑。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二句,是說太乙山( 即終南山)距京都長安不遠,山脈連綿延伸千余里,直達海邊,從而指出了山的位置及其縱橫綿亙的長度。 終南山距海很遠,這里說其峰巒疊連到海,是夸張其跨度之長遠,有意將詩的畫面拓展向無垠。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二句,意思是回望終南山的層巒疊嶂,白云繚繞,遠看煙霧迷茫,云氣青青,然而接近之后,卻又看不見了。這是渲染終南山的高峻。這一對句,天然渾成,不加藻飾,生動而含蓄地刻畫了自然景色似有若無的姿態,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從這一描寫中,不僅能看到景物自身的變幻,而且能想象出詩人觀察動作和角度的變化。 這一聯詩,寫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 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是說中峰太乙一峰之隔,山的兩側屬于不同的分野;在同一時間之內,各個山谷之間的陰晴也各不相同。這就托襯出了終南山地域之廣大。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 至于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波,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 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濃、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的千
王維的鐘南山中最后一句妙在哪
終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對于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么,他怎么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