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什么意思,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什么意思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意思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意思是:
【出處】《詩·王風·采葛》
【原作】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今譯】我倆一天不見面,好象隔著三季那樣長久。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什么意思?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漢語成語,指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用這種夸張之詞形容主人公對友人的殷切思念,實是情至之語。
原文
《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譯文
那個采艾的姑娘啊,我倆一天不見面,好像隔著三年那樣長久。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注疏說:“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設言三春、三夏,其義亦同,作者取其韻耳。”孔穎達認為,這是周桓王時,政事不和,朝臣多為讒人所諂,所以人們都十分懼怕讒言,一日不見君王,生怕又去聽信讒言。實際上這是描寫君子對友人的思念。
一天不見,就好像過了三天!一天不見,又好像過了三秋九月!一天不見,又好像過了三年。三秋指三個季度,即九個月。《采葛》中的三秋是指九個月。后來三秋,泛指三年,形容漫長歲月。
南朝·梁·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說:路邇人遐,音塵寂絕,一日三秋,不足為喻。
唐·李白《江夏行》:只言期一載,誰為歷三秋!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什么意思?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意思是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的城樓上。一天不見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樣長。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出自先秦的《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釋:
子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
子,男子的美稱,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領。悠悠:憂思不斷的樣子。
寧(nìng):豈,難道。
嗣(yí)音:寄傳音訊。嗣,通“貽”,給、寄的意思
。
佩:這里指系佩玉的綬帶。
挑(táo)兮達(tà)兮:獨自走來走去的樣子。
挑,也作“佻”。
城闕:城門兩邊的觀樓。
擴展資料:
《國風·鄭風·子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
此詩寫單相思,描寫一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當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看見心上人的蹤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見,她便覺得如隔三月。
全詩采用倒敘的手法,充分描寫了女子單相思的心理活動,維肖維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難得的優美的情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相思之情的經典作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國風·鄭風·子衿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含義
比喻一人對另一人的感情很深,說一天沒有看到就象三個月那樣長!但是古詩中原詞不是這樣的原詞寫的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子衿一月不見,如三月兮的含義?
正確的詩句是“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鄭風·子衿》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兩句詩的含義是:一天不見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樣長!(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心獨白,則通過夸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心理描寫手法,在后世文壇已發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此詩已開其先。)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