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萬之京名句是哪個(送魏萬之京古詩文網)
今天給各位分享送魏萬之京名句是哪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送魏萬之京古詩文網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唐詩《送魏萬之京》賞析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樹色催寒近 ,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詩作中,離別酬唱之作占有很大比重,但能夠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相對比較就不是很多了。盛唐詩人李頎的《送魏萬之京》以誠摯的感情,凝煉的詩句,響亮的音節,受到了后人的贊賞,并為明七子所師法,流傳至今。
魏萬,又名魏顥,是李頎后一輩的詩人。魏萬的作品流傳下來的不多,《全唐詩》僅錄有一首,他不但同李頎情誼甚厚,還同李白等詩人也有交往。李白詩集中,就有《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李頎的這首詩,是為送魏萬西赴長安而作。此時李頎已棄官歸隱,經后人考證,大概作于潁陽。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一般泛指出外遠游的人,這里指魏萬。這兩聯,先寫詩人清晨送魏萬啟程,后點出魏萬是昨夜才渡過黃河與詩人相見的。可見二人相會時間之短,魏萬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既是寫景,又點明了時間,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時節。首聯兩句融敘事與寫景為一體,十四個字就將事情的原由經過以及時間地點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倍受后人贊賞。
中間兩聯對仗極工,詩意也向前發展了一步。作者設想魏萬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景和心中的感觸。“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秋去冬來,鴻雁南飛,間或有一兩只失群的孤雁,發出一聲聲嘹唳的哀鳴,響徹長空。在他鄉游子聽來,不禁觸景生情,倍感凄涼,鄉思之愁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鴻雁就是自己,到處漂泊游蕩。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來加重“愁里聽”,使讀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滿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云山”,在許多詩人的筆下,是那樣的蔥蔥郁郁,生機勃勃,富有大自然的魅力。而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樣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風落葉,這對一個失意的征人來說,怎能不倍感悵惘迷茫呢?更何況還將要一步步跋涉而過。這一聯,是泛指旅途中的景物,有天上的鴻雁,地上的云山等等。
第三聯,由一般泛指變為具體帶有特色的景物。“關城樹色催寒近”,魏萬此去,途經函谷關和潼關。潼關是重要的軍事要塞,過了潼關,表明已走出很遠。作者這里使用擬人化手法。說“樹色催寒近”,似乎是說,城頭那已經開始枯黃的樹葉是在催促嚴寒快點到來。其實,詩人是利用了通常情況下客觀事物作用于人們感官所引起的錯覺。天氣冷了,樹葉黃了,樹葉的枯黃反襯出季節的變化。一般的說,天氣涼不易觀察,而樹葉黃卻是一目了然。樹葉的顏色成了天氣的測量表,它讓人們覺得,寒冬的到來,好像是由于枯黃的樹色不斷地催促所致。這句詩,充分表現出作者觀察事物的.細致。“御苑砧聲向晚多”,李白曾有名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可見借月色洗滌衣物是長安的習俗。同時,月夜里那咚咚的砧聲,又能引人產生一種幽怨惆悵的感覺,令他鄉游子的心中生出思鄉的淡淡哀愁。這兩句詩,于寫景中抒情,確實十分感人。
最后一聯:“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這既是長輩對晚輩關心愛護的諄諄叮囑,又是過來人對后來者的勸勉。是啊,繁華熱鬧的長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樂,一事無成。前車之鑒,后者當戒。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兩句詩,其中卻寄寓了多么深刻的道理和感情啊!
后人評價這首詩,多是從作詩之法的角度。稱贊其語句凝煉、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將全詩細細體味,便不難發現,此詩更令人不忘的,是作者那溢滿全詩的真摯感情,以及對晚輩詩友殷切的希望和發自肺腑的囑托。李頎的其它送別詩。也多是充滿了真情實感,所以能恰到好處地表達出宦游人鮮為人知的孤苦景遇和悲涼心情。如“男兒在世無產業,行子出門如轉蓬”,“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等等,成為人們傳頌的千古佳句。
李頎《送魏萬之京》原詩+賞析
李頎《送魏萬之京》原詩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 ,御苑砧聲向晚多 。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李頎《送魏萬之京》賞析
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詩作中,離別酬唱之作占有很大比重,但能夠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相對比較就不是很多了。盛唐詩人李頎的《送魏萬之京》以誠摯的感情,凝煉的詩句,響亮的音節,受到了后人的贊賞,并為明七子所師法,流傳至今。
李頎(約690~約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居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西)。玄宗開元十三年(725)中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因久未升調,遂棄官歸隱。擅長五、七言歌行體,氣勢奔放、跌宕多姿。其詩內容豐富,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于世,格調高昂,風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有《李頎集》,《全唐詩》存詩三卷。
魏萬,又名魏顥,是李頎后一輩的詩人。魏萬的作品流傳下來的不多,《全唐詩》僅錄有一首,他不但同李頎情誼甚厚,還同李白等詩人也有交往。李白詩集中,就有《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李頎的這首詩,是為送魏萬西赴長安而作。此時李頎已棄官歸隱,經后人考證,大概作于潁陽。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首聯倒戟入筆,渲染離情。游子,一般泛指出外遠游的人,這里指魏萬。;“離歌”,一作驪歌,離別時唱的歌;“河”,指黃河,魏萬家住黃河北岸,去長安必須渡過黃河。友人冒著秋霜的寒意連夜趕來,天剛亮卻又要告別離開。聚短離長的無奈自在其中矣。詩人先寫友人的走而后寫其來,倒裝而出,有先聲奪人的效果:哀婉的離歌、凄寒的秋霜、夜來晨去短暫的相聚,將離愁別緒渲染得更加凄傷、愁苦,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見出他們之間友情的深厚。這兩句,先寫詩人清晨送魏萬啟程,后點出魏萬是昨夜才渡過黃河與詩人相見的。可見二人相會時間之短,魏萬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既是寫景,又點明了時間,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時節。首聯兩句融敘事與寫景為一體,十四個字就將事情的原由經過以及時間地點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倍受后人贊賞。
頷聯設想友人在途中的苦況,對仗極工,詩意也向前發展了一步。作者設想魏萬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景和心中的感觸。“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秋去冬來,鴻雁南飛,間或有一兩只失群的孤雁,發出一聲聲嘹唳的哀鳴,響徹長空。在他鄉游子聽來,不禁觸景生情,倍感凄涼,鄉思之愁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鴻雁就是自己,到處漂泊游蕩。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來加重“愁里聽”,使讀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滿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云山”,云霧繚繞的群山,在許多詩人的筆下,是那樣的蔥蔥郁郁,生機勃勃,富有大自然的魅力。哀婉的雁鳴本就讓人心生孤單飄零之意,在心懷愁苦的遠行人聽來,自然更顯凄苦憂傷;云霧繚繞的群山本就使人感到路途杳渺、心中惆悵,對客路遠行的人來說,自然更顯孤獨迷惘。而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樣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風落葉,這對一個失意的征人來說,怎能不倍感悵惘迷茫呢?更何況還將要一步步跋涉而過。這一聯,是泛指旅途中的景物,有天上的鴻雁,地上的云山等等。
第三聯,由一般泛指變為具體帶有特色的景物。推想友人接近和到達長安后的凄情:“關城”,指潼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一作“樹色”;“御苑”,皇宮的庭苑,這里借指京城長安;“砧聲”,搗衣聲,一作“鐘聲”;“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詩人繼續沿著友人的行程進一步推想——捱過漫長的孤旅,到了接近長安的潼關,在晨光熹微中繼續前行,走一步便覺更冷一層,好像是黎明的天色在催促著寒氣越來越重;所以,別高興得太早,即使到了向往已久的京城長安,別人都換上了厚厚的寒衣,他們的妻女在傍晚時分浣洗換下的單衫,那此起彼伏的搗衣聲,怎能不讓人想念自己的故鄉、親人……詩人將心比心,替友人描繪出前路上的景象,意在提醒他此番遠行的艱難。一個“催”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日寒一日的天氣變化;“砧聲多”,既反襯出身處繁華都市的寂寞,又暗示獨居異鄉的凄涼(若作“鐘聲”,思鄉之意就難以體現了)。言外之意是:年輕人,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很殘酷。千萬不要異想天開地認為,到了理想之地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不露痕跡的擔憂、提醒,為后文直言勸誡作鋪墊。
“關城樹色催寒近”,魏萬此去,途經函谷關和潼關。潼關是重要的軍事要塞,過了潼關,表明已走出很遠。作者這里使用擬人化手法。說“樹色催寒近”,似乎是說,城頭那已經開始枯黃的樹葉是在催促嚴寒快點到來。其實,詩人是利用了通常情況下客觀事物作用于人們感官所引起的錯覺。天氣冷了,樹葉黃了,樹葉的枯黃反襯出季節的變化。一般的說,天氣涼不易觀察,而樹葉黃卻是一目了然。樹葉的顏色成了天氣的測量表,它讓人們覺得,寒冬的到來,好像是由于枯黃的樹色不斷地催促所致。這句詩,充分表現出作者觀察事物的`細致。“御苑砧聲向晚多”,李白曾有名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可見借月色洗滌衣物是長安的習俗。同時,月夜里那咚咚的砧聲,又能引人產生一種幽怨惆悵的感覺,令他鄉游子的心中生出思鄉的淡淡哀愁。這兩句詩,于寫景中抒情,確實十分感人。
最后一聯:“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尾聯諄諄告誡作結:“莫是”,不要以為,一作“莫見”;“行樂”,享樂;“蹉跎”,虛度年華。長安雖然是“行樂”的好地方,但你不要以此為是(若作“莫見”,則表明友人是個隨波逐流、容易被誘惑的人,仿佛他一定會在行動上及時行樂、沉溺其中似的;作“莫是”,則有勸友人不要在思想上有所動搖、不要以行樂的方式為對的意味,更顯出對友人的理解和信任),不要忘了自己一路而來的艱辛苦痛,如果沉溺享樂,只會白白消磨大好的光陰而理想無成。語氣近乎嚴厲,完全是長者口氣。一個“莫”字,不容友人置疑;一個“易”字,足教友人深思。語諄情切,勸勉之意如警鐘長鳴,令人不敢忘懷。這既是長輩對晚輩關心愛護的諄諄叮囑,又是過來人對后來者的勸勉。是啊,繁華熱鬧的長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樂,一事無成。前車之鑒,后者當戒。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兩句詩,其中卻寄寓了多么深刻的道理和感情啊!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層次分明;虛實結合,手法高妙;語言質樸懇切,情感委婉細膩。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對知己無微不至的體貼、對晚輩言辭諄諄的勸誡,詩中都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僅啟人聯想,更能催人奮進。明代七子將李頎的這首詩“奉為圭臬”,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也說:“盛唐七言律,老杜(杜甫)外,王維、李頎、岑參耳”,信矣!
李頎本身是個不滿仕途而歸隱山林的“失意人”【《河岳英靈集》的編者殷璠不無感慨地說:“惜其偉才,只到黃綬(指很低級的官職)”】,但對曾經學道求仙而隱居的年輕朋友追尋理想的行為,卻給予了深切的關詢和勉勵,絲毫沒有人生遲暮、消極頹廢之象,這正是詩人胸懷開朗、思想積極的具體體現,也是雄健開朗、積極進取的“盛唐精神”的生動寫照。“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如果我們也有像李頎這樣的“忘年交”,分別的時候,還會黯然銷魂嗎?……
后人評價這首詩,多是從作詩之法的角度。稱贊其語句凝煉、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將全詩細細體味,便不難發現,此詩更令人不忘的,是作者那溢滿全詩的真摯感情,以及對晚輩詩友殷切的希望和發自肺腑的囑托。李頎的其它送別詩。也多是充滿了真情實感,所以能恰到好處地表達出宦游人鮮為人知的孤苦景遇和悲涼心情。如“男兒在世無產業,行子出門如轉蓬”,“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等等,成為人們傳頌的千古佳句。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出自哪里? 高分求答案!
《送魏萬之京》
作者:李頎
朝聞游子唱驪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解】:
1、之:往;到……去。
2、關城:函谷關。
3、御苑:君王居住的宮室,這里指京城。
4、蹉跎:說文新附:“蹉跎,失時也。”
【韻譯】:
清晨聽到游子高唱離別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過黃河。
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
潼關晨曦催促寒氣臨近京城,
京城深秋搗衣聲到晚上更多。
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評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意在抒發別離的情緒。魏萬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天寶年
間,因慕李白,南下吳越尋訪,行程三千余里,為李白所賞識。魏萬是比李頎晚一輩
的詩人,然而兩人卻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詩的結句含有對后輩叮囑勉勵的意
思。
??詩開首用倒戟法落筆,點出出發前,微霜初落,深秋蕭瑟。頷聯寫離秋,寫游子
面對云山,黯然傷神。頸聯介紹長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長留。末聯以長者風度,囑
咐魏萬,長安雖樂,不要虛擲光陰,要抓緊成就一番事業。
??全詩善于煉句,為后人所稱道,且敘事、寫景、抒情交織,由景生情,引人共
鳴。但詩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卻是一疵。胡應麟說:“惟其詩工,故
讀之不覺,然一經點勘,即為白璧之瑕,初學首所當戒。
《送魏萬之京》的古詩詞
1、送魏萬之京
作者: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2、《送魏萬之京》是唐代詩人李頎的作品。此詩意在抒發別離的情緒。首聯用倒戟法落筆,點出出發前,微霜初落,深秋蕭瑟;頷聯寫離秋,寫游子面對云山,黯然傷神;頸聯介紹長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長留;末聯以長者風度,囑咐魏萬,長安雖樂,不要虛擲光陰,要抓緊成就一番事業。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來設想、體會友人跋涉的艱辛,表現了詩人與友人之間深切的友情,抒發了詩人的感慨,并及時對友人進行勸勉。全詩自然真切,情深意長,遣詞煉句尤為后人所稱道。
3、白話譯文:
清晨聽到游子高唱離別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過黃河。
懷愁之人最怕聽到鴻雁鳴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過客。
潼關晨曦催促寒氣臨近京城,京城深秋搗衣聲到晚上更多。
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4、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被送者為詩人晚輩。詩中一、二兩句想象魏萬到京城沿途所能見的極易引起羈旅鄉愁的景物。中間四句或在抒情中寫景敘事,或在寫景敘事中抒情,層次分明。最后兩句勸勉魏萬到了長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樂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歲月,應該抓住機遇成就一番事業。這表達了詩人對魏萬的深情厚意,情調深沉悲涼,但卻催人向上。
詩一開首,“朝聞游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為得勢。“初渡河”,把霜擬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
秋夜微霜,摯友別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鴻雁不堪愁里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云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風景,而對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對云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游子,于此為甚。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后呼應,往復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志著寒天的到來。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像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不用城關雄偉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只突出了“御苑砧聲”,發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里曾“傾財破產”,歷經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著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里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可謂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于煉句而為后人所稱道。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如次聯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先出“鴻雁”“云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后寫“愁里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于認識規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的“關城曙色”和“御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系氣候、時刻等環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送魏萬之京賞析 送魏萬之京原文及翻譯
1、《送魏萬之京》是唐代詩人李頎的作品,是一首送別詩。整首詩都在抒發詩人送別友人的離別愁緒。首聯用的是倒戟法落筆,點名了出發前的場景,微霜初落,深秋蕭瑟。頷聯寫離秋,寫的是游子面對云山黯然傷神。頸聯介紹長安秋色,也在暗喻長安這個地方不宜久留。末聯以長者風度,囑咐魏萬不要虛擲光陰,要抓緊時間干一番事業。整首詩表現了詩人跟友人深切的友情,也抒發了詩人的感慨。
2、原文:《送魏萬之京》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3、翻譯:
清晨就聽到游子高唱離別之歌,昨天晚上才下薄霜你今天一大早就渡過黃河。
懷愁的人最害怕聽到鴻雁鳴叫,何況是那與故鄉遙隔千山萬水,身在旅途的異鄉客。
潼關清晨的寒氣是越來越重,天氣愈來愈冷,京城深秋搗衣聲愈接近傍晚愈多。
請不要以為長安是就肆意行樂,不要把白白的時光都浪費了。
古代送別詩的名句
1、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
5、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7、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8、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9、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10、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1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12、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13、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二首》
14、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5、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6、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1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渭城曲》
18、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19、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韋應物《送楊氏女》
20、春水別來應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李覯《秋晚悲懷》
21、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22、玉顏紅燭忽驚春,微步凌波暗拂塵。——羊士諤《彭州蕭使君出妓夜宴見送》
23、春來未有不陰時。——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24、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劉長卿《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
25、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26、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張籍《沒蕃故人》
27、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
28、嗟萬事難忘,惟是輕別。——周邦彥《浪淘沙慢·曉陰重》
29、觸簾風送景陽鐘,鴛被繡花重。——顧敻《虞美人·觸簾風送景陽鐘》
30、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1、山為兩鄉別,月帶千里貌。——王昌齡《送任五之桂林》
32、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包融《武陵桃源送人》
33、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鄧剡《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
34、人間第一耽離別。——王國維《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
35、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王昌齡《送狄宗亨》
36、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37、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38、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39、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鞮陌上三更月。——辛棄疾《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40、孤花片葉,斷送清秋節。——納蘭性德《清平樂·孤花片葉》
41、觸目凄涼多少悶。——歐陽修《玉樓春·別后不知君遠近》
42、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王實甫《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43、津亭楊柳碧毿毿,人立東風酒半酣。——陸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44、別離滋味濃于酒。——張耒《秋蕊香·簾幕疏疏風透》
45、愿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江淹《古離別》
46、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沈浮。——辛棄疾《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
47、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岑參《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48、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49、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50、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朱淑真《蝶戀花·送春》
51、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李白《江夏別宋之悌》
52、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高適《送鄭侍御謫閩中》
53、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張籍《薊北旅思》
54、無端更借樵風送。——賀鑄《菩薩蠻·彩舟載得離愁動》
55、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劉長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56、目斷楚天遙,不見春歸路。——如晦《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
57、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58、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楊炎正《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
古代送別詩20首
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3 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4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 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
6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7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8 別離
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樽酒,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9 于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10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11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12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1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14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5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適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聰。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北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1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7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18 送別詩
隋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
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19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黲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20 金陵酒肆留別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古代送別詩賞析三篇
送別詩古人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關于送別詩的作法,《詩法家數》曾作過如下歸納:“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于中二聯或倒亂并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淵永為佳。”
例、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 這首古代送別詩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么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賞析:“渺茫”一詞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 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
賞析: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離歌:離別之歌。 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么情緒?
賞析:“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用什么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賞析: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蕭蕭班馬”出自《詩經》。班馬:離群之馬。
1. 首聯用什么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賞析: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 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賞析: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有關送別詩的名句
1、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
4、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5、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6、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曲
7、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9、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
10、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1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杜少府之任蜀州
1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4、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5、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送友人》
16、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7、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18、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王維《山中送別》
19、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0、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2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22、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送別》
2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2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5、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
27、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28、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2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無情。
3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31、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32、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王維《送別》
3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4、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5、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賦得古原草送別》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