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與誰交厚,關于張籍的資料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張籍與誰交厚,以及關于張籍的資料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張籍這個詩人的資料!!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后回和州。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訪張籍。十四年,張籍北游,經孟郊介紹,在汴州認識韓愈。韓愈為汴州進士考官,張籍被薦,次年在長安進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卷。南宋末年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卷,附錄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傳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張文昌文集》 4卷,共收詩317首。明嘉靖萬歷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共收詩450多首,《四部叢刊》曾據以影印。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它為底本,并參照現存各本進行校勘刪補,編成《張籍詩集》8卷,共收詩480多首。另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張籍有《論語注辨》 2卷,今佚
卷三百八十二
卷382_1 「寄遠曲」張籍
美人來去春江暖,江頭無人湘水滿。浣沙石上水禽棲,
江南路長春日短。蘭舟桂楫常渡江,無因重寄雙瓊珰。
卷382_2 「行路難」張籍
湘東行人長嘆息,十年離家歸未得。弊裘羸馬苦難行,
僮仆饑寒少筋力。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龍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卷382_3 「征婦怨」張籍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萬里無人收白骨,
家家城下招魂葬。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卷382_4 「白纻歌」張籍
皎皎白纻白且鮮,將作春衣稱少年。裁縫長短不能定,
自持刀尺向姑前。復恐蘭膏污纖指,常遣傍人收墮珥。
衣裳著時寒食下,還把玉鞭鞭白馬。
卷382_5 「野老歌(一作山農詞)」張籍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
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卷382_6 「寄衣曲」張籍
織素縫衣獨苦辛,遠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
貴從妾手著君身。高堂姑老無侍子,不得自到邊城里。
殷勤為看初著時,征夫身上宜不宜。
卷382_7 「送遠曲」張籍
戲馬臺南山簇簇,山邊飲酒歌別曲。行人醉后起登車,
席上回尊勸僮仆。青天漫漫覆長路,遠游無家安得住。
愿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
卷382_8 「筑城詞」張籍
筑城處,千人萬人齊把杵。重重土堅試行錐,
軍吏執鞭催作遲。來時一年深磧里,盡著短衣渴無水。
力盡不得拋杵聲,杵聲未盡人皆死。家家養男當門戶,
今日作君城下土。
卷382_9 「猛虎行」張籍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林行。向晚一身當道食,
山中麋鹿盡無聲。年年養子在空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來林下看行跡。
卷382_10 「別離曲」張籍
行人結束出門去,幾時更踏門前路。憶昔君初納采時,
不言身屬遼陽戍。早知今日當別離,成君家計良為誰。
男兒生身自有役,那得誤我少年時。不如逐君征戰死,
誰能獨老空閨里。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余畝,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筑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并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并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于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于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郁頓挫。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圣”的地位。
的地方。
唐朝詩人張籍的資料?
張籍(約767~約830)
中國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799)進士,歷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
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歲后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一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
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
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于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卻有含蘊。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仿佛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百卉凋零,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游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仿佛,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于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托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于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于想象了。
三、四兩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刻畫心理入微。這臨發又開封的細節,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寫講詩里。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復恐匆匆說不盡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評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張籍的資料
張籍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郎”或“張司業”。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是韓愈的學生,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
補充
(約767-約830) 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799)進士,歷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歲后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一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于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