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嵇康哪里,描寫嵇康的詩
大家好,關于欣賞嵇康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描寫嵇康的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嵇康隱居在哪里
嵇康是為了躲避政治的漩渦隱居山陽的竹林。據說,竹林在山陽縣東北二十里處,那里有修竹茂林,清川流泉,是個幽靜雅致的絕佳處。山東高平之山陽郡,為魏代兗州部山陽郡高平縣制,即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四十里一帶;江蘇淮安之山陽國,為東漢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劉秀所封,后因大運河而著名。焦作山陽城即為西周初年蔡叔度監督武庚、戰國時魏邑、秦代嫪毐為長信侯、西漢河內郡山陽縣、東漢漢獻帝皇子劉懿為山陽王時的城池。戰國時山陽城為魏邑經濟中心。今修武縣五里源鄉李固村南之山陽之濁鹿城是漢獻帝劉協四十歲后在此度過余生之地。河內山陽縣嵇公故居位于輝縣市吳村鎮魯莊與山陽村之間。嵇康詩中所言之"北山",應該是位于其西北方向輝縣薄壁鎮境內的白鹿山脈。向秀《思舊賦》中所云"經山陽之舊居"、乾隆《七賢詠》所詠"土阜惟見橫岹峣",均為歌詠輝縣市吳村鎮魯莊與山陽村之間的嵇公故居地。
七賢最欣賞誰,為什么
嵇康,他曠達的氣度和不懼死亡的淡然令我敬佩。 竹林七賢之一之嵇康,他除在文學,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還在音樂方面為后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嵇康從小喜歡音樂,并對音樂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極高的天賦。《晉書·嵇康傳》云,嵇康“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這與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羈、不受禮法約束有很大關系。
嵇康可謂魏晉奇才,精于笛,妙于琴,還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對琴及琴曲的嗜好,為后人留下了種種迷人的傳說。據《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說:
嵇康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長丈余,著黑衣革帶,熟視之。乃吹火滅之,曰:“恥與魑魅爭光。”嘗行,去路數十里,有亭名月華。投此亭,由來殺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中散撫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沒于此,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來聽耳。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不宜接見君子。然愛君之琴, 要當相見,君勿怪惡之。君可更作數曲。”中散復為撫琴擊節日:“夜已久,何不來也?形骸之間,復何足計?”乃手擊其頭曰:“聞之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況若暫生。”邀與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辨,謂中散曰:“君試以琴見與。” 乃彈《廣陵散》,便從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與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語中散:“相遇雖一遇于今夕,可以遠同千載。于此長絕,不能悵然。”
嵇康有一張非常名貴的琴,為了這張琴,他賣去了東陽舊業,還向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佩玉,截成薄片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則是用玉簾巾單、縮絲制成,此琴可謂價值連城。有一次,其友山濤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脅,才使此琴兔遭大禍。
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面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嵇康是憤然不平。為表示反抗,他經常逃入山林,與竹林七賢相與邀游。袁顏伯《竹林七賢傳》云:“嵇叔夜嘗采藥山澤,遇之于山,冬以被發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正因嵇康這種憤世嫉俗的表現,使他在音樂創作與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嵇康所彈奏的《廣陵散》是這一古代名曲經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樣,凝聚著歷代傳頌者的心血。據《世說新語·雅量》載: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 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才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但所謂“于今絕矣”則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臨刑時的憤激之語。事實上,琴曲《廣陵散》經《神奇秘譜》保存,一直流傳到今天。
正因為嵇康有著很深的音樂功底,所以,他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共同向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但未被允許,使“海內之士,莫不痛之”(《晉書》本傳)。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終與《廣陵散》聯系在一起。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獨到貢獻,這就是其《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琴賦》主要表現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家傳統思想相左的看法。 《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家“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閃爍著嵇康對音樂的真知灼見。
嵇康和阮籍的人生取向和價值觀你更贊同哪個?
兩人皆為文壇領袖,士子翹楚;皆才華橫溢,率性而為。所不同者,嵇康耿介,阮籍高潔。同樣蔑視禮法,頌揚真誠,嵇康的言行讓人感覺是“我真誠,你虛偽”;阮籍則給人“我自為之,與爾何干”之感。前者讓人情難堪,后者讓人心愧疚。所以嵇康胸有塊壘,形于顏色;阮籍感人生之悲,卻能以酒避世。于是,同是厭惡禮教之虛偽,兩人卻在態度、方式上出現不同。個人更欽佩嵇康之才,更認同阮籍之人生態度。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是個怎么樣的人?嵇康為何收到無數文人追捧?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是個怎么樣的人?嵇康為何收到無數文人追捧?接下來跟著我一起欣賞。
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也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很多朋友還不清楚嵇康是哪個時期的人物,他生于224年,當時正處三國時期。嵇康是譙國铚縣人,他從小就展現出了自己聰慧的一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廣習諸藝,長大后娶了曹操的曾孫女為妻。不過嵇康的下場挺慘的,他遭到了鐘會的陷害,最后是被司馬昭下令處死。嵇康在當時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下面就為大家做一個人物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出身背景
關于嵇康的出身,向來說法不一。
但很多文獻都記載,嵇康祖上本姓奚,祖籍會稽,為了躲避仇家,在其曾祖父時期,舉家搬遷至譙國,并改嵇姓。
而關于改姓為嵇,有兩種說法,一說祖上為紀念祖籍會稽,于是將“稽”去“旨”加“山”,改為“嵇”,并作為姓氏。
二說铚縣當時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上搬遷至铚縣后,便住在嵇山腳下,于是改姓嵇。
近代歷史學家侯外廬在《中國思想通史》中又提出新的觀點:奚姓在當時是賤姓,嵇康祖輩改姓嵇是為了更好出仕為官。
不管是哪種說法,從嵇康的出身可以看出來,他并非生于名門大族。而在那個還沒有科舉的年代,出身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仕途。
雖然不是大家出身,但嵇康祖上一直是儒學世家,又因為搬遷后與曹操同鄉,所以至嵇康父親嵇昭開始,便受到曹操的器重和信賴:嵇昭曾為曹魏治書侍御史,負責督管軍糧。嵇康的兄長嵇喜,早年被察舉為秀才。
因當時戰事頻頻,便以秀才的身份從軍,先后任太仆、揚州刺史、宗正等職,深受曹魏集團的信賴。
二、才貌雙全
嵇康父親早逝,從小由其母親和兄長撫養長大。
在詩歌方面,他與阮籍齊名,尤為擅長四言詩,是繼曹操之后的又一位四言詩大家,頗具魏晉風骨。
何焯《文選評》就曾寫道,“四言不為《風》、《雅》所羈,直寫胸中語,此叔夜高于潘、陸也。”
書法方面,他的草書被后人譽為上品,后人稱其書法“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眾鳥時集,群烏乍散”。
而最讓人稱道的,是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賦與造詣。向秀在《思舊賦·序》中寫道,“嵇博綜技藝,于絲竹特妙”。
他在文論、賦、繪畫等方面均造詣不凡,其文論更是邏輯清晰,辯才無礙,讀起來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
如此多才多藝,一般的文人早就被他甩了不知道多少條街,但這還不算完,嵇康還自帶一殺手锏。
嵇康自帶的殺手锏不是別的,正是他那被驚為天人的長相,簡單的“帥”對于嵇康來說太膚淺,太無力了。
《世說新語 · 容止》中寫道,“(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身高一米八八,風度姿態秀美出眾,嵇康對自己卻相當隨性:“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
三、老莊情懷
無雙的才情,傾世的長相,造就了嵇康的影響力。嵇康一成年,便受到曹氏集團的籠絡,將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嫁于嵇康為妻,并官拜郎中,后又任光祿勛中散大夫。
曹氏集團知道嵇康崇尚老莊,向往出世的生活,所以所授官職都是無事拿俸祿的閑差。
而作為第一偶像天團竹林七賢的首席巨星,嵇康或邀朋友于竹林間飲酒作詩,或游歷名山大川,采藥煉丹,過著“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
當時,社會正值司馬家族逐步篡奪曹魏政權之際,世家大族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擠壓,爾虞我詐。嵇康對此甚是鄙夷,常作詩抨擊。
司馬昭曾多次派人拉攏嵇康,但都被嵇康拒絕了,好友山濤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薦舉嵇康代其原職,嵇康得知這一消息后,寫下絕交信,堅決拒絕出仕。
嵇康的風骨讓他一度成為全民偶像,人們崇拜嵇康的這種高風亮節,就連身為官二代的王戎也因為嵇康而加入到竹林七賢當中。
只是如此巨大的號召力,很難不遭到司馬昭的忌憚,所以在鐘會的陷害下,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死。
行刑當天,三千太學生聯名 *** , *** 朝廷赦免嵇康,但司馬昭不為所動。
嵇康在刑場上顧視日影,離午時三刻行刑尚早,便借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一曲罷,嵇康從容赴死,時年四十歲。
嵇康死后,依舊受到無數文人追捧,大唐第一詩人李白,在抒發自己蔑視功名富貴、追求放浪自由的生活時候,都以嵇康自比,寫下“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的詩句。
不得不說,這樣的嵇康值得后人崇拜和緬懷。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他為什么能被后世所詠贊?
引言:學習歷史不僅能夠提升人們的文化知識,而且還能夠增長人們的知識范圍,所以人們在沒事的時候可以去選擇一些優秀的歷史書來觀看。
一、嵇康為什么能被后世詠贊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包括詩歌和散文,而且他的這些作品對護士影響之大,其詩現存五十馀首,而且嵇康通曉音律,尤愛彈琴,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同時他也擅長書法,工于草書。其墨跡“精光照人,氣格凌云”,被列為草書妙品。后人稱其書法“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眾鳥時集,群烏乍散”。嵇康繼承了老莊的養生思想,進行實踐頗有心得,他的《養生論》是中國養生學史上第一篇較全面、較系統的養生專論。后世養生大家如陶弘景、孫思邈等對他的養生思想都有借鑒。因此他被忽視所詠贊。
二、嵇康的簡介
嵇康,字叔夜,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世稱“嵇中散”,竹林七賢之一。通曉文學、音樂,反對名教思想,崇尚老莊,有作品《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論》《養生論》等傳世。曾先后任潯陽長、中散大夫等官職,司馬氏掌權后,隱居不仕,拒絕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隸校尉鐘會構陷,而遭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三、對嵇康的評價
嵇康的特點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爛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邏輯性強;欣賞藝術,審美感高。個人認為,這幾句話可以概括嵇康的風度,而且他也是一個非常灑脫的人,他的詩篇很多都直抒胸臆,領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寫作時的感情和情感。
欣賞嵇康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描寫嵇康的詩、欣賞嵇康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