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雁南渡中是哪個度(木落雁南度還是渡)
很多朋友對于木落雁南渡中是哪個度和木落雁南度還是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早寒江上有懷》是“木落雁南渡”還是“木落雁南度”?
早寒江上有懷*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①,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②,遙隔楚云端③。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④。
迷津欲有問⑤,平海夕漫漫⑥。
*選自《孟浩然集》
①木落:樹木的葉子落下來。雁南度:大雁南飛。
②襄(xiāng)水曲:在漢水的轉彎處。襄水,指漢水,流經(jīng)孟浩然的家鄉(xiāng)襄陽(現(xiàn)在屬湖北)。曲,曲折轉彎處。
③楚云端:長江中游一帶云的盡頭。
④天際:天邊。
⑤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在某些句子中津的解釋是道路的意思)。
⑥平海夕漫漫:形容長江水勢很大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彎彎漢水轉彎處,遠望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鄉(xiāng)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一葉孤帆在天邊飄蕩。
迷失道路問渡口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流淌。
如何識記古詩文中的“度”與“渡”
在檢查學生默寫古詩文時,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總是記錯“度”和“渡”,據(jù)調查能寫對的學生也是死記硬背的。這說明學生沒有從根本上弄清這兩個字的用法,以至于不能正確識記。
“度”和“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之前,凡是表示“過”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字出現(xiàn)后,“度”所承擔的任務,一部分轉給了“渡”字,其中“濟”這一義項,由“渡”承擔,這一意義上的區(qū)別,可以幫助識記古詩文中的“度”和“渡”。例:
①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②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塞。(孟浩然《早塞江上有懷》)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④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⑤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秦觀《鵲橋仙》)
⑥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胃長林梢。(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⑦將登太行雪滿山,欲渡黃河冰塞川。(李白《行路難》)
⑧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李白《渡荊門送別》)
⑨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出師表》)
⑩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如夢令》)
以上幾個例句中,“度”和“渡”都是“過”的意思,例句①至⑤不是過江過河與水無關皆用“度”,例句⑥至⑩有渡水之意皆用渡。例句⑤中之所以用“度”,應是古人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天文學知識,知道“銀河”名雖為“河”其實無水,故用“度”。
按照上述方法,即使是沒有學過的古詩文,也能分清該用“度”還是“渡”了。
舉例如下:
①飲馬(du)秋水,水寒風似刀。(王昌齡《塞下曲》)
②云霞出海曙,梅柳(du)江春(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③道遇水,定伯令鬼先(du)……定伯自(du)。(干寶《宋定伯捉鬼》)
例句①中(du)后接“秋水”故應填“渡”。
例句②意思是早春渡江而來,為新梅綠柳染上了一層淡綠,因“過”的是“江”,用“渡”。
例句③中宋定伯“過”的是“河”與水有關,也用“渡”。
④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du)(白居易《琵琶行》) 此句過的是時間,故應為“度”。
⑤邊庭飄搖那可(du),絕域蒼茫更何有!(高適《燕歌行》) 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du)陰山。(王昌齡《出塞》)
例句⑤⑥中都與水無關,故應為“度”。
另外,指“停船處”,皆用“渡”。
①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②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王維《歸篙山作》)
③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④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溫庭筠《送人東游》)
(漢陽渡:古渡口名,在今湖北省漢陽,這兩句詩寫出了舟行迅疾,從漢陽出發(fā)很快就能抵達郢門山)
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度”和“渡”的用法與古詩詞中有所不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度”和“渡”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分工:“度”的對象是時間,如“度日如年”、“度假”等,“渡”的對象是空間,如“橫渡長江”、“擺渡”、“渡過難關”。要區(qū)別二者之間的用法,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度”是自然而然的,非度不可的,比如春節(jié)到了,你不想度也得度春節(jié);而“渡”則須是主觀努力,沒有船就不能渡河。要“渡過難關”也得群策群力。
《早寒有懷》詩中描述的是什么季節(jié)?為什么
一、寫的是秋季,第一句就可看出來,“木落雁南度”: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正是秋天的才有的景象。
二、擴展知識:
1、原詩欣賞: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2、作品簡介:《早寒江上有懷》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懷鄉(xiāng)思歸的抒情詩。此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后寫欲歸不得的郁積之情。
本詩從蕭索的秋景入手,寫出客居異地時對家鄉(xiāng)的無限思念,以及面對隱居與從政的抉擇時的迷茫心情。詩人在異鄉(xiāng)遙望故鄉(xiāng),深深地眷念襄陽、襄水,但故鄉(xiāng)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鄉(xiāng)之淚、遙看天際孤帆。這一種飄零之感只有羈旅中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這首詩透露出作者長安碰壁之后的牢騷和惘然,思鄉(xiāng)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一體,深沉含蓄。全詩情景交融,言淡而意遠。而發(fā)自內心對寒江的懷念之情,由此引發(fā)了首尾呼應。
3、作者簡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后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游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