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有多少首詞,陳與義古詩詞
今天給各位分享陳與義有多少首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陳與義古詩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陳與義詞《漁家傲》中翠楚的意思。
意思:翠楚是指翠綠的林間。
出處:宋代詞人陳與義的《漁家傲》中“渺渺籃輿穿翠楚”,意思是風簌簌地吹過一片翠綠的竹林。
漁家傲(福建道中)
作者:陳與義
朝代:宋代
今日山頭云欲舉。青蛟素鳳移時舞。行到石橋聞細雨。聽還住。風吹卻過溪西去。?
我欲尋詩寬久旅。桃花落盡春無所。渺渺籃輿穿翠楚。悠然處。高林忽送黃鸝語。
該詩的釋義:今天山頭的白云很高,隨風飄動,十分美好。我走到石橋邊開始聽見細雨飄落,一邊聽一邊繼續前行。風吹過溪水的西邊,繼續飄蕩。我想要尋覓寫詩的道路,看桃花飄落春天將要結束,風吹過竹林,突然間,遠處的竹林里傳來了黃鸝的鳴叫聲。
資料擴展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也推崇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后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
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詩風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后,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轉學杜甫。
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 只從句律用字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陳與義臨江仙?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宋代: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譯文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經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閑來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游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上片憶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午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青年時期,追尋遺韻,仰慕前賢,在故鄉洛陽,與當時“豪英”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著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著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這三句寫景敘事,優美自然,它如同明凈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兩句, “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閑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下片感懷。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謫貶;特別是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旬概括了這段時間里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里,作者以飽蘸著久歷艱難和劫后余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人深思,啟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事連連之后,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杰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
接著寫道:“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閑登”句是說:我閑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后新晴的月色。這旬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系起來,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漁唱,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大事已經轉瞬即逝了,只有把它們編成歌兒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這是低沉的感嘆,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回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顯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這是亂世懷古傷今的主題。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游樂來抒發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游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全宋詞》陳與義
法駕導引
子歌詞以侑,凡九闋,皆非人世語。或記之以問一道士,道士驚曰:“此赤城韓夫人所制水府蔡真君法駕導引也,烏衣女子疑龍”云。得其三而亡其六,擬作三闋\\
朝元路,朝元路,同駕玉華君。千乘載花紅一色,人間遙指是祥云。回望海光新。
法駕導引(三之二)
東風起,東風起,海上百花搖。十八風鬟云半動,飛花和雨著輕綃。歸路碧迢迢。
法駕導引(三之三)
簾漠漠,簾漠漠,天淡一簾秋。自洗玉舟斟白醴,月華微映是空舟。歌罷海西流。
虞美人(亭下桃花盛開,作長短句詠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樹。洛陽城里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
胭脂睡起春才好。應恨人空老。心情雖在只吟詩。白發劉郎孤負、可憐枝。
憶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魚龍舞。湘君欲下瀟湘浦。瀟湘浦。興亡離合,亂波平楚。
獨無尊酒酬端午。移舟來聽明山雨。明山雨。白頭孤客,洞庭懷古。
臨江仙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賦長短句)
張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詩日日待春風。及至桃花開后、卻匆匆。
歌聲頻為行人咽。記著尊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點絳唇(紫陽寒食 )
寒食今年,紫陽山下蠻江左。竹籬煙鎖。何處求新火。
不解鄉音,只怕人嫌我。愁無那。短歌誰和。風動梨花朵。
虞美人(邢子友會上)
超然堂上閑賓主。不受人間暑。冰盤圍坐此州無。卻有一瓶和露、玉芙蕖。
亭亭風骨涼生牖。消盡尊中酒。酒闌明月轉城西。照見紗巾藜杖、帶香歸。
賞析《雨晴》陳與義
雨晴
陳與義
天缺西南江面清,纖云不動小灘橫。
墻頭語鵲衣猶濕,樓外殘雷氣未平。
盡取微涼供穩睡,急搜奇句報新晴。
今宵絕勝無人共,臥看星河盡意明。
賞析:首聯“山客龍鐘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點明了詩人此時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態行為。“山客”是詩人自謂,“客”點明處境,“龍鐘”寫詩人精神狀態;“不解耕”表明詩人不會(懂)農桑。這里,與其說作者在介紹自己,不如說他在述說那個不幸的時代。寓居異鄉,是因為國破家亡;精神疲憊,是因為顛沛流離;不事農桑,是由于在這戰亂擾攘的年代無法進行和平生產。首聯的出句,寫出了詩人對這個特定時代的鮮明態度,是因,是“客”;對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現了詩人鄭重的神態及沉重的心情。“陰晴”是運用雙關,既是天氣的變化,也是當時抗金時局的動態。這又與前面的“不解耕”自然銜接,“觀雨”與“時局”二者圓和無跡。
頷聯寫景,景象壯闊,氣勢雄渾。江壑林嶺,風起云涌,雨聲陣陣。詩人既寫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現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緒:廣大地域的風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個國家顛覆播遷的寫照嗎?這里不單寫雨景,也是在寫時局,最高統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勢如破竹,這里的“云”“雨”又是兩層含義巧妙的融會在一起。
盡管云雨的遮蔽廣大猛烈,雨中的萬物并沒有全然屈服,時局也并非黑暗一片。烏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撓的抵抗,搖搖欲墜的危局中也有一絲生機(這里主要是指當時的長沙守帥向子湮的積極抗金舉動)。頸聯既是眼前實景,也是詩人對局勢的企望。竹枝在頑強地舉起,高高的山角上、大風吹掀處露出了光明。這里詩人對雨勢變化觀察的細致入微,表明他對現實的高度關注。
尾聯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詩句,對句也是老杜的“洗盡甲兵長不用”詩句的化用,在此均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個典故:武王伐殷時,天降大雨,姜太公說:“這是上天在為我們洗刷兵甲,助我伐紂!”我大宋王朝如果興兵伐金,不也可以借助這大雨洗刷兵器嗎?果真如此,我個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當然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積極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戰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奮進的輿論氛圍等等,與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壓迫勢力、飄搖欲墜的危勢等等是不同的(這也是廣義的“雙關”)。這是作為意象的多義性決定的,更是詩人關心時局、希望政局好轉的本意決定的。
詩人抓住“風”“云”“雨”(尤其是這個“雨”)的不同側面,巧妙地運用雙關這一辭格,體現出詩人詩思的活躍,胸襟的寬廣,也豐富了全詩的內涵。
當然,全詩還運用了擬人、對仗等辭格,使得氣韻雄沉;但關鍵還是雙關的應用,把眼前的自然現象、把詩人對自然現象的觀感與對現實的焦灼而深刻的思慮天衣無縫般地有機融為一爐,拓寬了詩歌的意境,深化了詩歌的內涵,氣足神完,極具審美意義,是陳與義現存詩中的精品,也是同期詩壇上的上乘之作。
此詩作于宣和五年(1123),時任太學博士。寫雨過天晴的景象,表現詩人一時欣喜的情感。
陳與義(1090-1139),字去非,號簡齋,宋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宋徽宗(趙佶)政和年間進士。是宋代影響最大的詩派——江西詩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在北宋時曾任文林郎、太學博士等職;南渡后任吏部侍郎,累官至參知政事。作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詩人,他在詩歌創作方面推崇并學習杜甫。所作著眼現實,關注國運民生;用典較少,詞句明凈,不像其前輩詩人黃庭堅等那樣追求“無一字無來處”。《觀雨》一詩雖然也有用典故之處,但平易曉昶;由于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等辭格,使得此作境界遼闊,意蘊豐富。
解讀鑒賞詩歌尤其是古代詩歌應該知人論世。《觀雨》作于1130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東南戰線攻破臨安(今杭州)、越州,繼而從海上追擊宋朝皇帝,高宗從明州逃至溫州。在兩湖(湖南湖北)一線,金兵于1130年春天進逼湖南長沙。當年二月長沙守帥向子湮積極組織軍民頑強抵抗,形勢略有好轉。詩人在卞京(今河南開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陽,此時正住在貞牟山上。一場夏雨翩然而降,詩人的思緒也隨著雨絲在紛飛……本詩雖然寫的是雨景,但卻包含著詩人對時局的極大關注,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了。
陳與義詠雨之作頗多,詩題中標明正面寫雨的就達三十多首。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晴雨類”選詩一百三十五首,其中陳與義二十五首。可見他對這一題材有特別的感受。略舉如下:
《雨》:“一涼恩到骨,四壁事多違。”《試院書懷》:“疏疏一簾雨,淡淡滿枝花。”《雨》:“一時花帶雨,萬里客憑欄。”《雨》:“小詩妨學道,微雨好燒香。”《雨》:“青春望中色,白澗晚來聲。”《細雨》:“平湖受細雨,遠岸送輕舟。”《雨思》:“寒聲日暮起,客思雨中深。”《懷天經智老因訪之》:“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雨中對酒庭下海棠經雨不謝》:“燕子不禁連夜雨,海棠猶待老夫詩。”《憶秦娥》:“獨無尊酒酬端午,移舟來聽明山雨。明山雨,白頭孤客,洞庭懷古。”《虞美人》:“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