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枕畫樓在哪里的信息
今天給各位分享枕畫樓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現代黃鶴樓的五層樓分別是什么?
1、一樓:黃鶴樓一層大廳里面有著一副巨大的壁畫,壁畫內幾多白云一只黃鶴,十分美觀。壁畫的周圍全都是來源于各個時代的文獻資料,其中還有一些著名詩人為黃鶴樓寫的詩詞在里面。
2、二樓:二層的大殿內有著一篇完整的《黃鶴樓記》,清晰的記載著黃鶴樓幾千歷史的興衰。旁邊還有兩幅壁畫,一副描寫了三國時期周瑜等人去黃鶴樓游玩的畫面,另一幅描寫了黃鶴樓誕生的歷史。
3、三樓:三樓里面有這眾多詩人詞人為來黃鶴樓寫下的詩詞,比如說李白、陸游都曾經到訪過黃鶴樓并且留下了千古名句。
4、四樓:黃鶴樓的四樓放置的都是一些名人字畫,古代到現代的字畫都有保存。
5、五樓:五樓作為黃鶴樓的頂樓,擺放的是一些千古名畫,這些畫卷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精粹。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黃鶴樓
河圖《不見長安》歌詞
【不見長安】
詞:Finale
曲:河圖
村頭古樹下青草葉上 露水未凝干
晨霧里渡船唱著歌謠 撐過小河灣
我枕著手臂躺在屋頂 想了一整晚
瓦下廳堂中誰又說起 紙上的長安
橋面像結霜鞋底冰涼 踏過青石板
擦肩的姑娘眉眼彎彎 笑得多恬淡
我背著行囊坐上渡船 扶舷回頭看
村落輪廓里炊煙漸次 升起又飄散
我忽然開始瘋狂想念 故事里的長安
我日夜兼程跋山涉水 山水路漫漫
這一路走來千里萬里 看花開過幾轉
春夏秋冬風依次撫過 我發端
我路過小鎮夜涼如水 天邊月正彎
路過了江南看到書生 睡在楊柳岸
我路過長街熙熙攘攘 叫賣都宛轉
路過了洛陽看到小姐 畫樓繡牡丹
我漸漸開始每晚夢到 故事里的長安
長安城有人歌詩三百 歌盡了悲歡
抵達的時候陽光正好 聽風吹得暖軟
可我為什么忽然失措 在長安
這重重樓閣浩浩殿堂 都不是我想象
我心中曾有畫卷一幅 畫著它模樣
長安城忽然開始下雨 濕了繁華滄桑
慌張人潮里我遺忘了 來時的方向
那年轉身離去
水聲遠了河岸
村落是否依然
千萬里外我悵然回看
關于有詩有畫詩句
1.關于“畫”的詩句有哪些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唐·高蟾)
不向情田種愛根,畫樓寧負美人恩 (民國·林紓)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唐·韋莊)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宋·蘇軾)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朱慶余)
畫家不解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明·孫承宗)
畫圖省識春風面 (唐·杜甫)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明·思宗)
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 (清·梁紹壬)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 (清·袁枚)
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 (宋·蘇軾)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唐·溫庭筠)
一生依樣畫葫蘆 (宋·陶谷)
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宋·歐陽修)
2.關于“畫”的詩有哪些
關于“畫”的詩有:
1、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唐 · 王維《畫》
2、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 唐 · 楊炯《從軍行》
3、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 唐 · 白居易《春題湖上》
4、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 唐 · 李商隱《無題二首》
5、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 唐 · 崔道融《梅花》
6、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 唐 · 韋莊《長安清明》
7、新妝竟與畫圖爭,知是昭陽第幾名 —— 明 · 馮小青《怨》
8、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 唐 · 李白《塞下曲六首》
9、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 唐 ·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10、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 宋 · 鄭文寶《柳枝詞》
11、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 清 · 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12、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 —— 唐 · 盧照鄰《長安古意》
13、谷云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 清 · 吳偉業《圓圓曲》
14、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 唐 · 韋莊《金陵圖》
15、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 —— 清 · 陳文述《夏日雜詩》
16、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 —— 唐 · 韓偓《已涼》
3.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句
畫 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注釋
(1)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
(2)驚:吃驚,害怕。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妍斗艷,
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詩詞鑒賞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里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后,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里面 。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4.含有畫字的詩句
1、春題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插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3、七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4、念奴嬌 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5.古詩《畫》詩意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畫
唐代: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注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
驚:吃驚,害怕。
擴展資料:
賞析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
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
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6.詩中有詩,畫中有畫
王維在隱居輞川時,曾創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詩。
他自編為《輞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絕句各二十首,內容主要是描寫輞川別業附近的風景,抒發隱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寂靜的山澗里,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生自滅,不假外物,不關世事,也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也是詩人王維主客觀契合一體的獨特意境,簡直就是佛家空無寂滅觀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論家胡應麟說,此詩是“入禪”之作,“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詩藪》內編卷六)王維在這里所創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種詩境與禪境的合一體,它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取得這種藝術成就,不能不說是得利于他對佛學的鉆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維被后人稱作“詩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親崔氏持戒安禪三十余年。王維和弟弟王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葷血”(《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于31歲時,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迥無子孫”(《責躬薦弟表》)。他還撰有多篇有關佛教的詩文,對佛學有較高的造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維信仰的是禪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禪。南宗禪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的那套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為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備的處世良方。
而南宗禪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國特色的詩歌創作有相通相似之處。宋代文論家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
妙悟即是對禪的識見力,也可表現為對藝術的感受力。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重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禪講“頓悟”,常使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傳法,特別強調直覺、暗示、感應、聯想在體悟中的作用。王維參禪有得,自然對這種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體會。
他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匯到人生觀中,把宗教情感化為詩思,創造出一種“空”、“寂”、“閑”的詩的意境。禪宗崇尚山林勝景的風格,也對王維自覺地親近山水,發掘山水的美學價值,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
王維在《竹里館》一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內心體驗: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
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鹿柴》也是這樣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靜無人,只聽見深林里飄蕩著斷續的人聲,一縷夕陽透射在密林深處的青苔上,是那樣的恍惚而凄清。
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寂的境界,雖然孤獨,卻也蘊藉。清代王漁洋說,王維的這類小詩“字字入禪”,“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蠶尾續文》)。
也就是說,王維的這類山水詩具有禪趣、禪悅、禪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傳達出了禪的意蘊。自然,也就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獨特品味。
王維并不一定只到渺無人跡的所在去尋求禪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熱鬧的農家生活: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新晴野望》一場春雨,洗滌塵垢,景象一新。農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遠景組成有層次的畫面,水色明亮,峰巒碧翠,光和色的對比十分和諧。表面上,我們看不出這首詩的禪意。
實際上,那場春雨多象是佛家凈瓶傾下的圣水,把萬物洗滌得明凈空靈。只不過萬物把禪境和詩境融會得太妙了,他并沒有讓禪理壓倒詩趣。
當然,我們關注的是那種對農家生活的贊美之意,欣賞的是山水美的靈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禪理。王維是一位詩歌、音樂、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維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畫家。他用蕭疏清淡的水墨筆法作畫,創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稱作山水畫南宗的開山祖。
他的繪畫強調寫意,追求神似,表達主觀情致,故“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難可以形器求也。”(沈括《夢溪筆淡》引張彥遠語)所以,王維又被稱為中國文人寫意畫之祖。
繪畫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即畫中有詩。用這種繪畫思想去凝視自然山水,發為詠嘆,造境入詩,必然詩中有畫的神韻。
王維在繪畫、音樂、書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藝術素養,使他在詩歌創作時,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細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并將之訴諸筆端。也更會用辭設色,注意詩歌音調的和諧。
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詩中有書法的變化。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他獨有的“詩中有畫”和“百囀流鶯,宮商迭奏”的詩歌藝術風格。
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詩時,應緊緊把握這個特色。王維善于概括地抒寫雄奇壯。
關于詩和畫的詩句
1.關于“畫”的詩句有哪些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唐·高蟾)
不向情田種愛根,畫樓寧負美人恩 (民國·林紓)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唐·韋莊)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宋·蘇軾)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朱慶余)
畫家不解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明·孫承宗)
畫圖省識春風面 (唐·杜甫)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明·思宗)
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 (清·梁紹壬)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 (清·袁枚)
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 (宋·蘇軾)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唐·溫庭筠)
一生依樣畫葫蘆 (宋·陶谷)
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宋·歐陽修)
2.詩配畫里要六首古詩
(一)淡水河畔風悠悠,星稀月朗正值秋,仙女揮灑水云袖,流光異彩半空留。驚艷一瞬未可求,感慨憂傷心也揪,對影雙雙自斟飲,煙花散盡夜獨憂。
(二)淡水河畔雙無憂,流光飛舞意何求。清簫一曲訴衷情,漫卷詩情待紅袖。人生澹泊水亦酒,碧海青天風悠悠。縱使煙火有時盡,但求君心在吾手。
(三)風自清冷雨如絲,水自流流,云自悠悠。踏青登山會臨意,累也添愁!笑也添愁!杜宇枝頭鬧不休,草也柔柔,柳也抽抽。片片殘紅情誰收?蝶也含羞,鳥也含羞。
(四)《滿庭芳》漫雪殤蝶,峭冰恨水,年來行蹤若風。睥睨群芳,不語笑盈盈。獨孤漠楚輕掩,一腔丹心爍蕊中。天盡頭,千里只雁,相思霜意濃。竹林飛鳥盡,茫茫大地,蕩魂簫聲。苦戀無墜枝,任憑伶仃。小睡每忽覺醒,略成輕醉早惺忪。不勝寒,我自起舞,詩劍歌平生。
(五)幾回醉夢夜吹簫,青天碧海任風高。塞北馳騁競英雄,大漠彎弓論射雕。依稀幻影化碟曲,恍惚隱現孟姜謠。梅花三弄傷魂劍,陽春白雪斷腸刀蓬萊文章建安骨,垓下霸王數風騷。瀟湘絳姝燦容現,梁山聚義紅樓剿。
(六)銀河迢迢夢輪回,驚鴻一瞥慟者誰。葬花詞罷千古泣,流光曲就天淚垂凝眉心嘆情何物,魂牽夢系總纏隨。人間自有癡于我,傷心豈獨是恨水。
煙火散盡萬事非,淡水河畔殘簫吹。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忽如一夜春風歸,蒹葭天涯盡芳菲。人生豪邁從頭越,落霞總有孤鶩追。
3.關于書畫的詩
《關于詩書畫的詩》
詩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唐·白居易)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宋·王慕漪)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明·佚名)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唐·杜甫)
個個詩家各筑壇,一家橫割一江山(宋·楊萬里)
六十余年妄學詩,功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如是金丹換骨時(宋·陸游)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宋·陸游)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虛一點是吾師(清·袁枚)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
枕上詩篇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宋·李清照)
采石江邊一抷土,李白詩名耀千古(·佚名)
詩思禪心共竹閑,任他流水向人間(唐·李嘉佑)
詩家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元·元遺山)
詩書焚后今猶在,到底阿房不耐燒(清·丁堯臣)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宋·朱敦儒)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晉·陶淵明)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清·袁枚)
誤把抄書當作詩(元·元遺山)
哦詩不睡月滿船,清寒入骨我欲仙(宋·陸游)
借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來作詩苦(唐·李白)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
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清·龔自珍)
清詩句句盡堪傳(唐·杜甫)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唐·李白)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唐·杜甫)
書
出門無侶漫看書(宋·蘇軾)
生來不讀半行書,只把黃金買身貴(唐·李賀)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宋·文天祥)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明·佚名)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宋·陸游)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明·袁凱)
百無一用是書生(清·黃景仁)
相見或因中夜夢,寄來多是隔年書(唐·羅鄴)
三日不書民疾苦,文章辜負蒼生多(民國·吳芳吉)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宋·陸游)
但知家里俱無恙,不用書來細作行(宋·黃庭堅)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唐·杜甫)
閑里生忙為著書(清·袁枚)
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清·陳恭尹)
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宋·晁沖之)
詩書焚后今猶在,到底阿房不耐燒(清·丁堯臣)
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
誤把抄書當作詩(元·元遺山)
酒到醒時愁復來,書堪咀處味逾久(清·陶十璜)
酒是治愁藥,書是引睡媒(宋·陸游)
留得累人身外物,半肩行李半肩書(清·張問陶)
畫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唐·高蟾)
不向情田種愛根,畫樓寧負美人恩(民國·林紓)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唐·韋莊)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宋·蘇軾)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朱慶余)
畫家不解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明·孫承宗)
畫圖省識春風面(唐·杜甫)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明·思宗)
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清·梁紹壬)
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清·袁枚)
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宋·蘇軾)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唐·溫庭筠)
一生依樣畫葫蘆(宋·陶谷)
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宋·歐陽修)
4.古詩《畫》
《畫》【作者】王維 【朝代】唐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譯文: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擴展資料寫作背景: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
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它都盛開著。
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
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
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王維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
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5.急求一篇關于“詩與畫”的文章
詩與畫的變形——從李白寫心談起
王金嶺
李白那膾炙人口的詩歌,歷代詠唱不絕, 給人民精神上帶來了很大的借慰,他狂歌、懊惱、欣喜、惆悵……總給讀者思想的深潭卷起漣漪,讓你不能平靜。
除了李白詩歌的欣賞價值之外,在李白詩歌章句的銜接中,也可以找到電影蒙太奇的手法:
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李白的心象風卷柯條中顫抖的紅葉,令人寒傖、悲涼。又:
南風吹歸心, 飛墮酒樓前
——寄東魯二稚子
一片飛墮的紅葉,足以表達悵然思歸的心緒。
歸心落何處? 日沒大江西
——奔亡道中
在這里,李白的心又象殘陽,沒落西江。
客心洗流水, 遺響入霜鐘
——聽蜀僧浚彈琴
一會兒李白的心又成了潺潺鳴泉中的紅卵石, 沐浴在“流水”與“霜鐘”的交響之中。
月夜,都有這樣的感覺:月亮常常隨著人,你到那里, 它到那里。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在這里,隨君西行萬里的心,浩如皎月……
一顆心,在李白筆下,時而變作紅葉,時而變作殘陽,時而變作晶瑩的卵石,時而又變作無瑕的明月……,讀后,誰能不在李白給定的境界中神馳,去領略他的歡樂與心酸?
當然,在李白詩中的變形手法也表現在其他方面, 如在“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二寫道:
船上齊撓樂,湖心泛月歸。
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
這里,月夜廣闊的洞庭湖水面,被“齊撓樂”蕩起的鱗鱗波光,在醉眼下飛動起來了,白鷗,不愿離去的群群白鷗,“爭拂”小舟起舞,醉中的李白櫓搖得越歡,越是“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何止波光如白鷗,李白那廣衣寬袖不更飄然在那水天一片的迷離之中嗎?
水就是水行嗎?不行。深夜也不會有“白鷗”、“爭拂”。 只有在藝術家的意中,那個水的形象是白鷗,李白又以白鷗為伍……,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代詩歌中不勝枚舉。
我國詩畫都很講究變形,似乎不變形者,詩情、畫意就不那么濃。
詩中變形,常以“比”的手法表現出來,借物詠情, 是借助比物來表達詩人對被比物感情的。思維是靠形象的傳遞去表達。而畫家則是將被比物與比物揉在一起, 著力刻畫兩種形象“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至于似到什么程度與不似到什么程度, 那就看這種意象表現出來沒有, 看畫面形象能否使觀者在迷離中很快意識到形象以外的新的觀念。
石魯“高山放牧”一畫,在羊群、溪流的變幻中很快讓人得出“豐盛”的觀念。
林楓眠畫的漁鷹象漁夫一樣挺立船頭,都是有明確意象的。
假若詩好象黃色和藍色并列,在讀者心中產生綠色的效果, 那么畫面則是直接綠色效果, 我們常常可以在詩中(或其他文學作品中),吸取到營養,從他們的比和被比物之中得到啟發, 李白寫心就是很好的例子。
現代繪畫強化了繪畫的不可取代性, 人們在變形上做了深入研究,強調的不僅僅是情感,理念范疇,進而引申到自然科學界, 這些作品,同樣可以騷動觀者情緒,起到藝術品的功能。領域的擴展,給繪畫帶來了新的生機,盡管科學、文化的發展, 人們照樣可以運用變形手法將比物之意寓于被比物之中, 傳達闡述藝術家的一種新的思想。
談到變形,難免出現類似哈哈鏡式的機械變形。怪誕、滑稽的形象只能引起感觀上的作用,作為藝術品的精神屬性,也決定它必須遵循著“狂怪求理”這一原則,除了引起感觀刺激之后,馬上還要讓人進一步思索,所謂“趣味深厚”,藝術生命力強,也就是有目的的將比體之意寓于被比體,更趨于意象罷了。
6.關于“畫”的詩有哪些
關于“畫”的詩有:
1、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唐 · 王維《畫》
2、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 唐 · 楊炯《從軍行》
3、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 唐 · 白居易《春題湖上》
4、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 唐 · 李商隱《無題二首》
5、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 唐 · 崔道融《梅花》
6、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 唐 · 韋莊《長安清明》
7、新妝竟與畫圖爭,知是昭陽第幾名 —— 明 · 馮小青《怨》
8、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 唐 · 李白《塞下曲六首》
9、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 唐 ·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10、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 宋 · 鄭文寶《柳枝詞》
11、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 清 · 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
12、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 —— 唐 · 盧照鄰《長安古意》
13、谷云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 清 · 吳偉業《圓圓曲》
14、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 唐 · 韋莊《金陵圖》
15、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 —— 清 · 陳文述《夏日雜詩》
16、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 —— 唐 · 韓偓《已涼》
7.關于“畫”字的古詩
1、《畫》 唐代: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畫雞》 明代:唐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3、《題畫蘭》 清代:鄭燮 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
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 4、《題畫》 明代: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
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云深處啼。 5、《畫鴨》 元代:揭傒斯 春草細還生,春雛養漸成。
茸茸毛色起,應解自呼名。 6、《菩薩蠻·題畫》 清代:龔翔麟 赤泥亭子沙頭小,青青絲柳輕陰罩。
亭下響流澌,衣波雙鷺鶿。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嬌蕊。
添個浣衣人。紅潮較淺深。
7、《詠畫障》 唐代:上官儀 芳晨麗日桃花浦,珠簾翠帳鳳凰樓。 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
新妝漏影浮輕扇,冶袖飄香入淺流。 未減行雨荊臺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8、《詠畫扇詩》 南北朝:鮑子卿 細絲本自輕,弱彩何足眄。 直為發紅顏,謬成握中扇。
乍奉長門泣,時承柏梁宴。 思妝開已掩,歌容隱而見。
但畫雙黃鵠,莫畫孤飛燕。 9、《畫菊》 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10、《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清代:鄭燮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