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唐代杜甫《重經昭陵,重經昭陵解析
很多朋友對于如何評價唐代杜甫《重經昭陵和重經昭陵解析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英雄起草昧,謳歌頌太平。"
這是杜甫的《重經昭陵》詩,從題目來看應該是詠唐太宗的。
草昧英雄起,謳歌歷數歸。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翼亮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圖天廣大,宗祀日光輝。
陵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云飛。
前四句寫唐太宗早年征戰天下的經歷,中間四句寫他治國,最后四句寫的是昭陵景觀和感想。這兩句應該是描寫唐太宗的戎馬生涯:戰場上三尺寶劍劃破風塵,為了江山社稷披上戎裝征戰四方。
唐太宗墓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千米,占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擴展資料
因病去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謚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謚文武大圣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總評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昭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太宗
重經昭陵 這首詩的賞析
【注釋】
(部分詩詞沒有注釋,我們正在完善,請諒解!)
【出處】
全唐詩:卷225_11全唐詩:卷225_11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
如何評價詩圣杜甫?
歷史評價
《杜工部詩話選》
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遠近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與“自”兩字,則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閑肆,出于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隘,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凡字皆可用也[7]。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七言難于氣象雄偉,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與“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后,嘗恨無復繼者[8]。
宋葉少蘊《石林詩話》
禪宗論云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有此三種語,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函蓋乾坤句,以“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回,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若有解者,當與渠同參[9]。
宋司馬溫公《續詩話》
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7]。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
孟嘉帽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云:“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中度世爾[7]。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
余頃年游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瑯鐺。”恍然如己語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作詩正要寫所見耳,不必過為奇險也[7]。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余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培(注:改為木字旁)矛盾動搖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斷句,存疑〕”,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于此,可以為工也[7]。
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
古之作者,初無意于造語,所謂因事以陳詞。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紀行役爾,忽云“或紅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此類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書乃是[7]。
宋許顗《彥周詩話》
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贊,茍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詩云:“真氣驚戶牖”,可謂簡而盡。又經昭陵詩曰:“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辭寧戮辱,賢路不崎嶇。”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詩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剛腸。”此語甚悲。昔蒯通讀樂毅傳而涕泣,后人亦當味此而泣者也。齊梁間樂府詞云:“護昔加窮褲,防閑托守宮。今日牛羊上邱隴,當時近前面發紅。”老杜作麗人行云:“賜名大國虢與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國秦國何預國忠事,而近前即嗔耶?東坡言老杜似司馬遷,蓋深知之[7]。
杜甫清《全唐詩》
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10]。
陳志歲《江南靖士詩稿·謁杜甫陵園》
敬身推偽宦,傷世寫真辭。
劉大杰《魯迅談古典文學》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晚年與友人討論中國文學史,以為中古之陶潛、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詩人,繼而又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魯迅晚年在政治上己與胡適分道揚鑣,惟此評論杜甫之寥寥數語,仍然與胡適笙磐同音。他還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如何評價唐代杜甫《重經昭陵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重經昭陵解析、如何評價唐代杜甫《重經昭陵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